等差數列數學教案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等差數列數學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等差數列數學教案1
一、教材分析
1、教學目標:
A.理解并掌握等差數列的概念;了解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的推導過程及思想;
B.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歸納、推理的能力;在領會函數與數列關系的前提下,把研究函數的方法遷移來研究數列,培養學生的知識、方法遷移能力;通過階梯性練習,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C 通過對等差數列的研究,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勇于發現的求知精神;養成細心觀察、認真分析、善于總結的良好思維習慣。
2、教學重點和難點
①等差數列的概念。
②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的推導過程及應用。用不完全歸納法推導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
二、教法分析
采用啟發式、討論式以及講練結合的教學方法,通過問題激發學生求知欲,使學生主動參與數學實踐活動,以獨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師的指導下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
三、教學程序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由(一)復習引入(二)新課探究(三)應用例解(四)反饋練習(五)歸納小結(六)布置作業,六個教學環節構成。
(一)復習引入:
1.全國統一鞋號中成年女鞋的各種尺碼(表示鞋底長,單位是c)分別是
21,22,23,24,25,2.某劇場前10排的座位數分別是:
38,40,42,44,46,48,50,52,54,56。
3.某長跑運動員7天里每天的訓練量(單位:)是:
7500,8000,8500,9000,9500,10000,10500。
共同特點:
從第2項起,每一項與前一項的差都等于同一個常數。
(二) 新課探究
1、給出等差數列的概念:
如果一個數列,從第二項開始它的每一項與前一項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數,這個數列就叫等差數列, 這個常數叫做等差數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來表示。強調:
① “從第二項起”滿足條件;
②公差d一定是由后項減前項所得;
③公差可以是正數、負數,也可以是0。
2、推導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
若等差數列{an }的首項是 ,公差是d, 則據其定義可得:
- =d 即: = +d
– =d 即: = +d = +2d
– =d 即: = +d = +3d
進而歸納出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
= +(n-1)d
此時指出:
這種求通項公式的'辦法叫不完全歸納法,這種導出公式的方法不夠嚴密,為了培養學生嚴謹的學習態度,在這里向學生介紹另外一種求數列通項公式的辦法------迭加法:
– =d
– =d
– =d
– =d
將這(n-1)個等式左右兩邊分別相加,就可以得到 – = (n-1) d即 = +(n-1) d
當n=1時,上面等式兩邊均為 ,即等式也是成立的,這表明當n∈ 時上面公式都成立,因此它就是等差數列{an }的通項公式。
接著舉例說明:若一個等差數列{ }的首項是1,公差是2,得出這個數列的通項公式是: =1+(n-1)×2 , 即 =2n-1 以此來鞏固等差數列通項公式運用
(三)應用舉例
這一環節是使學生通過例題和練習,增強對通項公式含義的理解以及對通項公式的運用,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例1和例2向學生表明:要用運動變化的觀點看等差數列通項公式中的 、d、n、 這4個量之間的關系。當其中的部分量已知時,可根據該公式求出另一部分量。
例1 (1)求等差數列8,5,2,…的第20項;
(2)-401是不是等差數列-5,-9,-13,…的項?如果是,是第幾項?
第二問實際上是求正整數解的問題,而關鍵是求出數列的通項公式
例2 在等差數列{an}中,已知 =10, =31,求首項 與公差d。
在前面例1的基礎上將例2當作練習作為對通項公式的鞏固
例3 梯子的最高一級寬33c,最低一級寬110c,中間還有10級,各級的寬度成等差數列。計算中間各級的寬度。
(四)反饋練習
1、小節后的練習中的第1題和第2題(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目的:使學生熟悉通項公式,對學生進行基本技能訓練。
2、若數列{ } 是等差數列,若 = ,(為常數)試證明:數列{ }是等差數列
此題是對學生進行數列問題提高訓練,學習如何用定義證明數列問題同時強化了等差數列的概念。
(五)歸納小結 (由學生總結這節課的收獲)
1.等差數列的概念及數學表達式.
強調關鍵字:從第二項開始它的每一項與前一項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數
2.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 = +(n-1) d會知三求一
(六) 布置作業
必做題:課本P114 習題3.2第2,6 題
選做題:已知等差數列{ }的首項 = -24,從第10項開始為正數,求公差d的取值范圍。(目的:通過分層作業,提高同學們的求知欲和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需求)
四、板書設計
在板書中突出本節重點,將強調的地方如定義中,“從第二項起”及“同一常數”等幾個字用紅色粉筆標注,同時給學生留有作題的地方,整個板書充分體現了精講多練的教學方法。
等差數列數學教案2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掌握等差數列前n項和公式;
2.體會等差數列前n項和公式的推導過程;
3.會簡單運用等差數列前n項和公式。
二、過程與方法
1. 通過對等差數列前n項和公式的推導,體會倒序相加求和的思想方法;
2. 通過公式的運用體會方程的思想。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結合具體模型,將教材知識和實際生活聯系起來,使學生感受數學的實用性,有效激發學習興趣,并通過對等差數列求和歷史的了解,滲透數學史和數學文化。
【教學重點】
等差數列前n項和公式的推導和應用。
【教學難點】
在等差數列前n項和公式的推導過程中體會倒序相加的思想方法。
【重點、難點解決策略】
本課在設計上采用了由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的教學策略。利用數形結合、類比歸納的思想,層層深入,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分析、整理出推導公式的思路,同時,借助多媒體的直觀演示,幫助學生理解,師生互動、講練結合,從而突出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教學用具】
多媒體軟件,電腦
【教學過程】
一、明確數列前n項和的定義,確定本節課中心任務:
本節課我們來學習《等差數列的前n項和》,那么什么叫數列的前n項和呢,對于數列{an}:a1,a2,a3,…,an,…我們稱a1+a2+a3+…+an為數列{an}的前n項和,用sn表示,記sn=a1+a2+a3+…+an,如S1 =a1, S7 =a1+a2+a3+……+a7,下面我們來共同探究如何求等差數列的前n項和。
二、問題牽引,探究發現
問題1:(播放媒體資料情景引入)印度泰姬陵世界七大奇跡之一。傳說陵寢中有一個三角形圖案,以相同大小的圓寶石鑲飾而成,共有100層(見圖),奢靡之程度,可見一斑。你知道這個圖案一共花了多少圓寶石嗎?
即: S100=1+2+3+······+100=?
著名數學家高斯小時候就會算,聞名于世;那么小高斯是如何快速地得出答案的呢?請同學們思考高斯方法的特點,適合類型和方法本質。
特點: 首項與末項的和: 1+100=101,第2項與倒數第2項的和: 2+99 =101,第3項與倒數第3項的和: 3+98 =101,· · · · · ·
第50項與倒數第50項的和: 50+51=101,于是所求的和是: 101×50=5050。
1+2+3+ ······ +100= 101×50 = 5050
同學們討論后總結發言:等差數列項數為偶數相加時首尾配對,變不同數的加法運算為相同數的乘法運算大大提高效率。高斯的方法很妙,如果等差數列的項數為奇數時怎么辦呢?
探索與發現1:假如讓你計算從第一層到第21層的珠寶數,高斯的首尾配對法行嗎?
即計算S21=1+2+3+ ······ +21的值,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發現當項數為奇數時,首尾配對出現了問題,通過動畫演示引導幫助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為引出倒序相加法做鋪墊。
把“全等三角形”倒置,與原圖構成平行四邊形。平行四邊形中的每行寶石的個數均為21個,共21行。有什么啟發?
1+ 2 + 3 + …… +20 +21
21 + 20 + 19 + …… + 2 +1
S21=1+2+3+…+21=(21+1)×21÷2=231
這個方法也很好,那么項數為偶數這個方法還行嗎?
探索與發現2:第5層到12層一共有多少顆圓寶石?
學生探究的同時通過動畫演示幫助學生思考剛才的方法是否同樣可行?請同學們自主探究一下(老師演示動畫幫助學生)
S8=5+6+7+8+9+10+11+12=
【設計意圖】進一步引導學生探究項數為偶數的等差數列求和時倒序相加是否可行。從而得出倒序相加法適合任意項數的等差數列求和,最終確立倒序相加的思想和方法!
好,這樣我們就找到了一個好方法——倒序相加法!現在來試一試如何求下面這個等差數列的前n項和?
問題2:等差數列1,2,3,…,n, … 的前n項和怎么求呢?
解:(根據前面的學習,請學生自主思考獨立完成)
【設計意圖】強化倒序相加法的理解和運用,為更一般的等差數列求和打下基礎。
至此同學們已經掌握了倒序相加法,相信大家可以推導更一般的等差數列前n項和公式了。
問題3:對于一般的等差數列{an}首項為a1,公差為d,如何推導它的前n項和sn公式呢?
即求 =a1+a2+a3+……+an=
∴(1)+(2)可得:2
∴公式變形:將代入可得:
【設計意圖】學生在前面的探究基礎上水到渠成順理成章很快就可以推導出一般等差數列的前n項和公式,從而完成本節課的中心任務。在這個過程中放手讓學生自主推導,同時也復習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和基本性質。
三、公式的認識與理解:
1、根據前面的推導可知等差數列求和的兩個公式為:
(公式一)
(公式二)
等差數列數學教案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理解等差數列的概念,了解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的推導過程及思想,掌握并會用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初步引入“數學建模”的思想方法并能運用。
2.過程與方法目標: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猜想歸納、應用公式的能力;在領會函數與數列關系的前提下,滲透函數、方程的思想。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對等差數列的研究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勇于發現的求知的精神;養成細心觀察、認真分析、善于總結的良好思維習慣。
教學重點:
等差數列的概念及通項公式。
教學難點:
(1)理解等差數列“等差”的特點及通項公式的含義。
(2)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的推導過程及應用。
教具:多媒體、實物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回憶上一節課學習數列的定義,請舉出一個具體的例子。表示數列有哪幾種方法——列舉法、通項公式、遞推公式。我們這節課接著學習一類特殊的數列——等差數列。
2.由生活中具體的數列實例引入
(1).國際奧運會早期,撐桿跳高的記錄近似的`由下表給出:
你能看出這4次撐桿條跳世界記錄組成的數列,它的各項之間有什么關系嗎?
(2)某劇場前10排的座位數分別是:
48、46、44、42、40、38、36、34、32、30
引導學生觀察:數列①、②有何規律?
引導學生發現這些數字相鄰兩個數字的差總是一個常數,數列①先左到右相差0.2,數列②從左到右相差-2。
二、新課探究,推導公式
1.等差數列的概念
如果一個數列,從第二項開始它的每一項與前一項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數,這個數列就叫等差數列,這個常數叫做等差數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來表示。
強調以下幾點:
① “從第二項起”滿足條件;
②公差d一定是由后項減前項所得;
③每一項與它的前一項的差必須是同一個常數(強調“同一個常數” );
所以上面的2、3都是等差數列,他們的公差分別為0.20,-2。
在學生對等差數列有了直觀認識的基礎上,我將給出練習題,以鞏固知識的學習。
[練習一]判斷下列各組數列中哪些是等差數列,哪些不是?如果是,寫出首項a1和公差d,如果不是,說明理由。
1.3,5,7,…… √ d=2
2.9,6,3,0,-3,…… √ d=-3
3. 0,0,0,0,0,0,…….; √ d=0
4. 1,2,3,2,3,4,……;×
5. 1,0,1,0,1,……×
在這個過程中我將采用邊引導邊提問的方法,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等差數列通項公式
如果等差數列{an}首項是a1,公差是d,那么根據等差數列的定義可得:
a2 - a1 =d即:a2 =a1 +d
a3 – a2 =d即:a3 =a2 +d = a1 +2d
a4 – a3 =d即:a4 =a3 +d = a1 +3d
……
猜想: a40 = a1 +39d
進而歸納出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an=a1+(n-1)d
此時指出:這種求通項公式的辦法叫不完全歸納法,這種導出公式的方法不夠嚴密,為了培養學生嚴謹的學習態度,在這里向學生介紹另外一種求數列通項公式的辦法------迭加法:
n=a1+(n-1)d
a2-a1=d
a3-a2=d
a4-a3 =d
……
an –a(n-1) =d
將這(n-1)個等式左右兩邊分別相加,就可以得到
an-a1=(n-1)d
即an=a1+(n-1)d (Ⅰ)
當n=1時,(Ⅰ)也成立,所以對一切n∈N﹡,上面的公式(Ⅰ)都成立,因此它就是等差數列{an}的通項公式。
三、應用舉例
例1求等差數列,12,8,4,0,…的第10項;20項;第30項;
例2 -401是不是等差數列-5,-9,-13,…的項?如果是,是第幾項?
四、反饋練習
1.P293練習A組第1題和第2題(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做完上述題目,教師提問)。目的:使學生熟悉通項公式對學生進行基本技能訓練。
五、歸納小結提煉精華
(由學生總結這節課的收獲)
1.等差數列的概念及數學表達式.
強調關鍵字:從第二項開始它的每一項與前一項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數
2.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an= a1+(n-1) d會知三求一
六.課后作業運用鞏固
必做題:課本P284習題A組第3,4,5題
等差數列數學教案4
教學目標
1.理解等差數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并能運用通項公式解決簡單的問題.
(1)了解公差的概念,明確一個數列是等差數列的限定條件,能根據定義判斷一個數列是等差數列,了解等差中項的概念;
(2)正確認識使用等差數列的各種表示法,能靈活運用通項公式求等差數列的首項、公差、項數、指定的項;
(3)能通過通項公式與圖像認識等差數列的性質,能用圖像與通項公式的關系解決某些問題.
2.通過等差數列的圖像的應用,進一步滲透數形結合思想、函數思想;通過等差數列通項公式的運用,滲透方程思想.
3.通過等差數列概念的歸納概括,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資料的能力,積極思維,追求新知的創新意識;通過對等差數列的研究,使學生明確等差數列與一般數列的內在聯系,從而滲透特殊與一般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關于等差數列的教學建議
(1)知識結構
(2)重點、難點分析
①教學重點是等差數列的定義和對通項公式的認識與應用,等差數列是特殊的數列,定義恰恰是其特殊性、也是本質屬性的準確反映和高度概括,準確把握定義是正確認識等差數列,解決相關問題的前提條件.通項公式是項與項數的函數關系,是研究一個數列的重要工具,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的結構與一次函數的解析式密切相關,通過函數圖象研究數列性質成為可能.
②通過不完全歸納法得出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所以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另外, 出現在一個等式中,運用方程的思想,已知三個量可以求出第四個量.由于一個公式中字母較多,學生應用時會有一定的困難,通項公式的靈活運用是教學的有一難點.
(3)教法建議
①本節內容分為兩課時,一節為等差數列的定義與表示法,一節為等差數列通項公式的應用.
②等差數列定義的引出可先給出幾組等差數列,讓學生觀察、比較,概括共同規律,再由學生嘗試說出等差數列的定義,對程度差的學生可以提示定義的結構:“……的數列叫做等差數列”,由學生把限定條件一一列舉出來,為等比數列的定義作準備.如果學生給出的定義不準確,可讓學生研究討論,用符合學生的定義但不是等差數列的數列作為反例,再由學生修改其定義,逐步完善定義.
③等差數列的定義歸納出來后,由學生舉一些等差數列的例子,以此讓學生思考確定一個等差數列的條件.
④由學生根據一般數列的表示法嘗試表示等差數列,前提條件是已知數列的首項與公差.明確指出其圖像是一條直線上的一些點,根據圖像觀察項隨項數的變化規律;再看通項公式,項 可看作項數 的一次型( )函數,這與其圖像的形狀相對應.
⑤有窮等差數列的末項與通項是有區別的,數列的通項公式 是數列第 項 與項數 之間的函數關系式,有窮等差數列的項數未必是 ,即其末項未必是該數列的第 項,在教學中一定要強調這一點.
⑥等差數列前 項和的公式推導離不開等差數列的性質,所以在本節課應補充一些重要的性質;另外可讓學生研究等差數列的子數列,有規律的子數列會引起學生的興趣.
⑦等差數列是現實生活中廣泛存在的數列的數學模型,如教材中的例題、習題等,還可讓學生去搜集,然后彼此交流,提出相關問題,自己嘗試解決,為學生提供相互學習的機會,創設相互研討的課堂環境.
等差數列通項公式的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目標
1.通過教與學的互動,使學生加深對等差數列通項公式的認識,能參與編擬一些簡單的問題,并解決這些問題;
2.利用通項公式求等差數列的項、項數、公差、首項,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方程思想;
3.通過參與編題解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是通項公式的認識;教學難點是對公式的靈活運用.
教學用具
實物投影儀,多媒體軟件,電腦.
教學方法
研探式.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前一節課我們學習了等差數列的概念、表示法,請同學們回憶等差數列的定義,其表示法都有哪些?
等差數列的`概念是從相鄰兩項的關系加以定義的,這個關系用遞推公式來表示比較簡單,但我們要圍繞通項公式作進一步的理解與應用.
二、主體設計
通項公式 反映了項 與項數 之間的函數關系,當等差數列的首項與公差確定后,數列的每一項便確定了,可以求指定的項(即已知 求 ).找學生試舉一例如:“已知等差數列 中,首項 ,公差 ,求 .”這是通項公式的簡單應用,由學生解答后,要求每個學生出一些運用等差數列通項公式的題目,包括正用、反用與變用,簡單、復雜,定量、定性的均可,教師巡視將好題搜集起來,分類投影在屏幕上.
1.方程思想的運用
(1)已知等差數列 中,首項 ,公差 ,則-397是該數列的第______項.
(2)已知等差數列 中,首項 , 則公差
(3)已知等差數列 中,公差 , 則首項
這一類問題先由學生解決,之后教師點評,四個量 , 在一個等式中,運用方程的思想方法,已知其中三個量的值,可以求得第四個量.
2.基本量方法的使用
(1)已知等差數列 中, ,求 的值.
(2)已知等差數列 中, , 求 .
若學生的題目只有這兩種類型,教師可以小結(最好請出題者、解題者概括):因為已知條件可以化為關于 和 的二元方程組,所以這些等差數列是確定的,由 和 寫出通項公式,便可歸結為前一類問題.解決這類問題只需把兩個條件(等式)化為關于 和 的二元方程組,以求得 和 , 和 稱作基本量.
教師提出新的問題,已知等差數列的一個條件(等式),能否確定一個等差數列?學生回答后,教師再啟發,由這一個條件可得到關于 和 的二元方程,這是一個 和 的制約關系,從這個關系可以得到什么結論?舉例說明(例題可由學生或教師給出,視具體情況而定).
如:已知等差數列 中, …
由條件可得 即 ,可知 ,這是比較顯然的,與之相關的還能有什么結論?若學生答不出可提示,一定得某一項的值么?能否與兩項有關?多項有關?由學生發現規律,完善問題
(3)已知等差數列 中, 求 ; ; ; ;….
類似的還有
(4)已知等差數列 中, 求 的值.
以上屬于對數列的項進行定量的研究,有無定性的判斷?引出
3.研究等差數列的單調性,考察 隨項數 的變化規律.著重考慮 的情況. 此時 是 的一次函數,其單調性取決于 的符號,由學生敘述結果.這個結果與考察相鄰兩項的差所得結果是一致的
4.研究項的符號
這是為研究等差數列前 項和的最值所做的準備工作.可配備的題目如
(1)已知數列 的通項公式為 ,問數列從第幾項開始小于0?
(2)等差數列 從第________項起以后每項均為負數.
三、小結
1. 用方程思想認識等差數列通項公式;
2. 用函數思想解決等差數列問題.
等差數列數學教案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掌握等差數列的概念;理解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的推導過程;了解等差數列的函數特征;能用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解決相應的一些問題。
2.過程與方法目標:讓學生親身經歷“從特殊入手,研究對象的性質,再逐步擴大到一般”這一研究過程,培養他們觀察、分析、歸納、推理的能力。通過階梯性的強化練習,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對等差數列的研究,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勇于發現的求索精神;使學生逐步養成細心觀察、認真分析、及時總結的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等差數列的概念的'理解,通項公式的推導及應用。
2.教學難點:
(1)對等差數列中“等差”兩字的把握;
(2)等差數列通項公式的推導。
[教學過程]
一、課題引入
創設情境引入課題:(這節課我們將學習一類特殊的數列,下面我們看這樣一些例子)
二、新課探究
(一)等差數列的定義
1、等差數列的定義
如果一個數列從第二項起,每一項與前一項的差等于同一個常數,那么這個數列就叫等差數列。這個常數叫做等差數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來表示。
(1)定義中的關健詞有哪些?
(2)公差d是哪兩個數的差?
(二)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
探究1: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求法一)
如果等差數列首項是,公差是,那么這個等差數列如何表示?呢?
根據等差數列的定義可得:
因此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就是:,探究2: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求法二)
根據等差數列的定義可得:
將以上-1個式子相加得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就是:
三、應用與探索
例1、(1)求等差數列8,5,2,…,的第20項。
(2)等差數列-5,-9,-13,…,的第幾項是–401?
(2)、分析:要判斷-401是不是數列的項,關鍵是求出通項公式,并判斷是否存在正整數n,使得成立,實質上是要求方程的正整數解。
例2、在等差數列中,已知=10,=31,求首項與公差d.
解:由,得。
在應用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an=a1+(n-1)d過程中,對an,a1,n,d這四個變量,知道其中三個量就可以求余下的一個量,這是一種方程的思想。
鞏固練習
1.等差數列{an}的前三項依次為a-6,-3a-5,-10a-1,則a=()。
2.一張梯子最高一級寬33cm,最低一級寬110cm,中間還有10級,各級的寬度成等差數列。求公差d。
四、小結
1.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
公差;
2.等差數列的計算問題,通常知道其中三個量就可以利用通項公式an=a1+(n-1)d,求余下的一個量;
3.判斷一個數列是否為等差數列只需看是否為常數即可;
4.利用從特殊到一般的思維去發現數學系規律或解決數學問題.
五、作業:
1、必做題:課本第40頁習題2.2第1,3,5題
2、選做題:如何以最快的速度求:1+2+3+?+100=
【等差數列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數學教案-等差數列08-17
數學教案:等差數列02-22
數學教案-§3.2.1 等差數列08-17
數學教案-等差數列的前n項和08-17
等差數列08-17
等差數列說課稿08-11
等差數列的教學設計08-17
等差數列教學反思08-24
數學等差數列教案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