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教案優秀
作為一名教職工,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語文教案優秀,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語文教案優秀1
教學目標
1.通過反復誦讀,以領悟文義、體味文章中所蘊含的感情。
2.通過誦讀,了解本文抒情脈絡和抒情方式。
核心素養
1.咀嚼詩歌的語言,把握詩歌的意象。
2.了解抒情脈絡和抒情方式;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豐富的內涵。
3.領悟紅燭的象征意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有人說,沒有詩的民族是悲哀的。我很慶幸我們生活在一個詩的國度里,更慶幸的是,詩伴隨著我們的成長。詩里,我們不僅得到了美的享受,獲得了性情上的陶治,更獲得了心智上的滋養。古詩如此,新詩亦如此。
二、寫作背景
1912年考入清華大學留美預備學校。1916年開始在《清華周刊》上發表系列讀書筆記。1925年3月在美國留學期間創作《七子之歌》。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詩集《死水》。1932年聞一多離開青島,回到母校清華大學任中文系教授。
三、作者介紹
聞一多原名家驊,湖北淆水縣人。出生書香門第,自幼喜愛古典詩歌、繪畫和戲曲。1912年考入北京清華學校,翌年正式入學。“他到清華學校以的致命傷1916年開始到1920年上半年,經常有舊詩發表。在學校中頗有詩名”。
四、題目解說
紅燭:紅色的蠟燭,多用于喜慶,如壽星像前,洞房內。
五、層次結構
本文共分為五部分:
第一節:一開頭,詩人就懷著敬慕的心情贊嘆熒熒的紅燭。
第二、三節:是對紅燭自我犧牲精神的謳歌。
第四節:是詩人對紅燭的殷殷寄語,也是詩人的自勉自勵。
第五至第七節:是詩人對燭淚的思考、對紅燭的勸慰。
第八、九節的呼喚,一聲是同情的呼喚,一聲是對鼓勵的呼喚。
六、全文分析
1、全詩扣住“蠟炬成灰淚始干”一句,一共問了幾次?
參考:第一問:吐出你的心來比比,可是一般顏色?
第二問:為何更須燒蠟成灰,然后才放出光來?
第三問:既已燒著,又何苦傷心流淚?
詩人面對紅燭,心緒起伏,或驚嘆贊美,或心自問,或驚疑發問,或自求解答,或勸慰有加,詩情的流動形成起伏的波瀾,詩篇的節奏抑揚頓挫,形象鮮明而又飽含哲理、全詩扣住“蠟炬成灰淚始干”一句,先后三次發問,這三問形成抒情的三個層次,使感情的抒發層層推進。
2、第二、三節,主要內容是?
明確:是對紅燭自我犧牲精神的謳歌。
3、自讀2、3節,先說紅燭“一誤再誤”,后又寫“不誤不誤”是不是矛盾?
參考:這兩節詩,詩人用設問手法,自問自答,生動的表現了一個思考覺悟的過程。前后兩種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詩人的醒悟,同時也更有力的表現了紅燭精神的可貴。
4.聞一多提出了詩歌的“三美”理論,請簡要分析《紅燭》一詩是怎樣體現“三美”的。
明確:
(1)音樂美:重復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國傳統詩歌的押韻形式,使《紅燭》在音韻上很適合朗誦。
(2)繪畫美:《紅燭》的繪畫美體現在它不是直接描述物體的顏色,而是很巧妙地融合了意象來呈現。
(3)建筑美:《紅燭》的建筑美,最主要是體現在節奏和前后呼應的結構上。詩歌先以感嘆句的'首節開始,轉入以疑問句為主的次節,第三、四節的“不誤,不誤”“燒吧!燒吧”整齊對照,也加快了音韻上的節奏,接著兩句“燒破世人的夢,燒沸世人的血”。
八、寫作特點
這首詩有濃重的浪漫主義和唯美主義色彩。詩歌在表現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觀情緒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嘆詞,以優美的語言強烈地表達了心中的情感。在詩歌形式上,詩人極力注意詩歌的形式美和詩歌的節奏,以和詩中要表達的情感相一致。
九、補充資料
1.“三美”主張
在創建格律體時,聞一多提出了具體的主張,就是三美:詩的實力不僅包括音樂的美、繪畫的美,還有建筑的美。音樂美是指詩歌從聽覺方面來說表現的美,包括節奏、平仄、重音、押韻、停頓等各方面的美,要求和諧,符合詩人的情緒,流暢而不拗口——這一點不包括為特殊效果而運用聲音。
繪畫美是指詩歌的詞匯應該盡力去表現顏色,表現一幅幅色彩濃郁的畫面。
建筑美是針對自由體提出來的,指詩歌每節之間應該勻稱,各行詩句應該一樣長一樣長不是指字數完全相等,而是指音尺數應一樣多,這樣格律詩就有了一種外形的勻稱均齊。
高中語文教案優秀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積累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
2、認識山市的形成及山市的“變”“奇”“美”。
3、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學原理,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及口頭表達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順暢誦讀,培養文言語感。
2、熟悉文中的描寫用語,培養學生的再造想象能力。
3、反復誦讀,用簡練的語句概括寫景的內容和層次。
4、學習本文按時間順序寫景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并培養對科學的探究精神。
教學重點
發揮想象,體會山市這一自然現象的'神奇并再現山市。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及想象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教學方法
誦讀法(采用多種方式朗讀)
討論法
情境設置法(充分利用課件創設情境。播放海市蜃樓的圖片激起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 進行字﹑詞﹑句解釋大比賽; 小記者采訪的形式體味山市之奇。)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多媒體顯示海市蜃樓圖片,然后請同學們說說圖片中最神奇的是什么,并適時引導。現實生活中有可能在瞬息間出現一座城市嗎?讓我們走進《山市》,去領會山市的神奇吧!
二、 整體感知(檢查預習)
1、學生介紹作者及《聊齋志異》 ,課件出示資料助讀。
2、師生競讀
① 抽同學朗讀,其他同學評價。(字音﹑停頓﹑斷句)
② 教師配樂朗誦,學生體會停頓﹑語調﹑情感。學生發表觀點,教師總結朗讀要求:讀準字音﹑把握節奏準確斷句﹑讀出情味。
③ 選派學生代表與老師比賽,學生評論并說明理由。
④ 集體有感情朗讀。
3、譯讀(字﹑詞﹑句解釋比賽)
4、品讀
(1) 體會山市之“變”。
① 找出表示時間的詞語。這些時間很短暫,看來山市瞬息萬“變”。
② 隨著時間推移,山市呈現怎樣的景象? (學生熟悉文中的描寫用語,用自己的話描述)
③ 山市變化的全過程分為幾個階段? 請簡練概括。
(2) 想象山市之“奇”。
①分組討論所看到的山市奇觀。同學們都是山市的目擊者,派小記者下組采訪。
參照采訪提綱:你看到怎樣的景色?
它有變化嗎?怎樣變化的呢?
你覺得這些美嗎?美在哪里?
教師以記者采訪的方式與小記者交談,總結小記者所了解到的山市奇景。
(3) 品味山市之“美”。
① 集體朗讀一段課文,有感情的描繪這部分景色,共同品位山市奇觀。(多媒體出示圖片欣賞)
② 師生評說山市景色之美,探究由哪些詞語﹑句子體現出來。
(高插青冥、碧瓦飛甍、高垣睥睨、直接霄漢、暗然縹緲)
三、討論研究
為什么那時的人把山市稱作鬼市?山市到底是怎樣形成的?
學生思考、議論、自由發表個人見解。引導明確:古代的人無法解釋這種現象,所以才歸結為鬼在作怪。實際上我們現代科學已經完全能夠解釋這一現象了。自由組成研討小組。搜集相應資料或故事,討論、探究其中科學道理。
四、課堂練筆
學生欣賞煙花綻放情景的圖片,然后用筆有順序、抓特征、運用美的語言去描繪。
五、 作業設計
1、 用自己的話向家長描述美麗神奇的山市。
2、 給蒲松齡先生寫信說明山市形成的原因。
【高中語文教案優秀】相關文章:
高中語文優秀教案05-03
高中語文優秀教案(精選10篇)02-22
高中語文優秀教案15篇05-04
高中語文《雷雨》教案設計范文優秀10-14
高中語文《勾踐滅吳》優秀教案設計08-26
高中語文教案08-23
高中語文《師說》教案05-02
高中語文《師說》教案12-01
高中語文《勸學》教案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