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制度建設與制度創新“能力本位”理念與制度創新
當今時代我們面臨兩大挑戰:一是如何才能鞏固社會主義的地位?二是如何才能鞏固中 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這實際上也是我們必須思考和解決的兩大根本性問題。
用陳舊的理念、思維方式和體制是解決不了這兩大問題的。要解決這兩大問題,要求 我們的發展有新思路,改革有新突破,開放有新局面,各項工作有新舉措。因此,我們 必須在理念、思維方式和制度、體制上實現框架性轉換。具體來說就是:
一是要確立能力本位的發展理念。我們正在建立市場經濟新體制。市場經濟由市場配 置資源,具有自己的邏輯,必然注重平等的市場競爭。市場競爭實質上是能力競爭,這 意味著有為才有位,實力決定一切。這就應該進一步注重個人后天的努力奮斗和能力發 揮,注重人的個性、獨立自主性以及人的素質和業績。由此,市場經濟內在要求沖破“ 官本位”的價值觀,確立“能力本位”的核心價值觀。這種價值觀有利于培養人的實力 、自立、民主、創造個性、主體性和業績意識,這些現代意識和人格有利于促進我國現 代化建設和發展。據此,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背景下要解決以上兩大根本性問題,就必 須確立“能力本位”的新的發展理念,使社會的制度、體制、機制等圍繞著充分發揮人 的能力來設計、安排和評價。
二是要實行思維方式的轉換。這是圍繞能力本位的核心理念而進行的。傳統社會的思 維方式主要是兩極對立思維、給定論思維和客體性思維,它注重先天給定和等靠要,注 重出身、門第、血統和身份等先天背景;注重“兩極對立”和“對著干”。這種思維方 式影響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中國共產黨執政地位的鞏固。我們應反映現代化建設的時 代精神,確立現代性思維方式,也就是要確立實力論、共生論、作為論和主體性的思維 方式。主張靠人的后天努力奮斗、能力發揮和有所作為成為自己、實現自己和確立自己 ;要追求互利共生雙贏;要以反映時代先進性的要求來提高自我的主體素質。這些思維 方式可以進一步推進思想解放,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以及積極性創造性, 煥發廣大人民群眾的潛能,從而為鞏固中國社會主義和中國共產黨的合法性地位提供新 思路、增添新力量。
最后是以“能力本位”為核心理念進行制度創新和體制創新。這是最主要的。理念和 思維方式的轉換最終要落實到制度創新上來。傳統的社會運作機制主要是權力本位。這 種運作機制易挫傷人的積極性創造性,阻礙基本現代化的實現。由此必須進行制度創新 和體制創新,主要是干部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的創新。隨著國際競爭的日趨激烈,隨著 我國市場經濟廣度和深度的推進,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日益明顯,日趨需要大膽選用 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且憑能力和業績立足的人才。這樣做,本質上即確立選賢任能 或“能力本位”的干部人事制度。這種制度創新必將集中全國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鼓勵 大家一心一意謀求發展,有效促進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進而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拓寬 新的發展空間。
平均主義的分配制度實質上是鞭打快牛。要鞭打慢牛,必須實行分配制度的創新,也 就是要解決人的創新勞動、創新能力和其他生產要素的貢獻在分配中的地位,既應把人 的創新能力及其貢獻作為分配的根據和尺度,也應把進一步發揮人的創新能力作為分配 體制創新的目標,并放手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只有這樣,才能極大煥 發人的創造潛能和發展潛力,從而為社會主義建設和黨的建設注入新的活力。因為進行 制度創新的目的和目標,就是把人力資源能力建設作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途徑和 新的發展思路。進入21世紀,世界范圍內日趨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根本上就是人的素 質、人的創新能力和人才的競爭。反映這種發展趨勢,江澤民同志在2001年上海召開的 全球APEC會議上,明確提出“人力資源能力建設”的思想,認為人力資源能力建設是中 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這實際上為我們找到了一條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途徑。 農業社會,土地和人口是社會發展的關鍵要素;工業社會,資本和勞動以及自然資源成 為社會發展的關鍵要素。進入高科技的知識經濟社會,人的知識、智力和創新能力才真 正成為全社會運作的主體和核心,成為社會的第一資本、第一資源。歷史發展表明,社 會歷史越往后發展,人及其創新能力在社會歷史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就越增大。顯然, 知識經濟社會必須把充分正確發揮每個勞動者的創新能力作為基本原則。因此,我們應 與時俱進地注重人力資源能力建設,要逐步實現由過度消耗自然資源和物質資源的發展 戰略向以開發人力資源為核心的發展戰略轉變。
【制度建設與制度創新“能力本位”理念與制度創新】相關文章:
創新創業規章制度04-09
基礎教育制度創新路08-17
我們的教育制度應該如何創新?08-13
經濟增長和社會義新農村建設需要制度創新08-16
論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創新08-07
論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創新08-09
干部制度改革和組織制度創新工作匯報08-12
中外有限合伙企業制度推進與創新08-16
用制度創新引領農村學校課改08-17
現代學校管理制度的創新表現與意義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