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木糠貼畫的探索與實踐
木糠貼畫的探索與實踐
◆廣西桂林市龍勝縣教育局 秦曉月
【摘 要】美術新課標指出:“美術老師應聯系生活,積極開發、挖掘有利于時代發展和學生發展的新的課程資源,豐富美術教學內容,提高美術的教學效益,突出地方美術的教育特色。” 如果開發、充分利用各種美術課程資源,則對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發展學生智能、拓寬學生視野、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從而達到促進學生自主發展和教學效果的最優化,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因此,文章在“挖掘新的課程資源,應用于美術教學”方面做了一些探索與嘗試,開發校本課程——木糠貼畫”,設計了教學活動,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貼畫;教學材料;課堂教學
木糠貼畫是美術課新開發的校本課程之一,它不僅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發展學生智能、拓寬學生視野、培養學生綜合素質,還對促進學生自主發展和教學效果的最優化,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本文結合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對木糠貼畫課程進行了一定的探索與實踐,具體內容如下:
一、創新使用美術教學材料,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培養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
龍勝地處邊遠山區,多產樹木,農村家庭建造木房,制作家具前會鋸很多的木頭,鋸木頭會散落下來的樹木本身的沫狀木屑,或粗或細,這就是木糠。筆者通過嘗試與制作,發現用木糠可以做成一幅幅精美的圖畫。于是就讓這種在生活中隨處可見的資源——“木糠”,走進美術課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利用課余時間帶領學生到工廠收集木糠,將其帶回課堂,然后將其染成五彩的顏色,通過教學,學生積極想象、構圖,用木糠貼出一幅幅色彩鮮艷、或精致細膩、或夸張傳神的作品。學生在創作過程中主動性、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發揮,他們對美術課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學生制作木糠貼畫,不僅僅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社會生活的實踐過程。木糠的采集,染色,貼畫,都要通過學生親自參與獲得,生活化的學習手段不僅引起了學生的興趣,而且激發了學生積極主動探索、實踐的欲望,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習得知識、獲得能力、發展思維。
二、木糠貼畫應用于教學,提升學生審美能力、動手操作能力
木糠貼畫內容多以人物、動物、植物為主,具有簡練概括的造型特點和較為具象的裝飾的藝術風格,讓學生易于接受和表現。
粗木糠片、細木糠,染色木糠和原色木糠,以及其他拼貼的材料,都有各自的色彩和肌理,學生在創作時要認真觀察這些材料的外形特征色彩關系和肌理效果。只有對材料的自然形態有了深刻地認識并產生相應的審美體驗才進行創作,一粒木糠的色彩和肌理看起來缺乏分量感,(www.baimashangsha.com)但無數小粒拼貼在一起,就構成細膩肌理的色塊。細木糠做成的畫面細膩光滑,粗木糠做成的畫面有浮雕效果,以木糠為主要材料的貼畫,再加上其他芝麻、蛋殼等材料拼貼,可以使貼畫更加美麗。在構圖時結合材料的特點選材,選的材料要與表現的物象協調。經過巧妙的材料搭配,就產生獨特的審美情趣,創作出別具一格的畫面。
貼畫最有趣的就是選材、組合、粘貼的過程,通過利用材料的可塑性,能激發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作能力。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創作空間。制作的貼畫能反映學生的審美能力和美術基礎知識水平,在創作貼畫中,讓學生懂得點、線、面的組合運用,同時學生在運用這些材料的過程中,對構思、意境、色彩、肌理、審美就會想象無限的空間,畫面也會因此變得歡快熱烈。
通過學習活動,學生親自參與,自我探究,積極了解和認識自己身邊的事物,并能把它轉變成美麗的圖畫,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三、探索木糠貼畫課程,落實課堂教學
筆者帶領學生參與動手、探索實踐活動,通過找原色木糠、染色,再引導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在掌握木糠特性的情況下,制作木糠貼畫。
制作步驟:
1.工具材料。
(1)工具:卡紙、繪畫筆、白乳膠、刀筆、剪刀等。
(2)主要材料:木糠,顏料。還可以在自然環境中就地取材,如:山中的松果、樹葉等。
2.用各種顏料給木糠染色,染成黃、紅、綠、藍、黑、紫等色彩并曬干,打散。
3.貼畫題材與畫稿設計。因為木糠和其他材料在一起拼貼時,本身具有肌理效果,在選擇題材時,不管對象是風景、人物還是動物和水果,表現的方法都要盡量簡練概括(適當地去找各種天然色彩的材料來搭配),而不過分去追求細節。起稿設計時要求認真,設計繪畫版面合理、飽滿,構圖精簡。
木糠貼畫,作品質樸,生活味濃,是依托生活中的真實原型進行塑造的,基于現實基礎上的想象和夸張,可以任由學生創造想象。無論是生活中的動植物和人物形象,都可以在繪畫中大膽取舍,并進行夸張,變形等藝術處理。
題材和設計畫稿是關鍵的環節,貼畫題材很廣泛,具有很強的趣味性,比如,人物動物和植物等。題材的設定,源于小學生對生活的仔細觀察,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美的事物。比如,畫人物可以用幾何形狀表現,橢圓的頭,長方形的上半身,長方形的手臂和腿,像花瓣一樣的手指等。引導學生用夸張的方法來表現所畫的物象,能單純地表達內心的真實感受,可以進行局部的夸張,只注意表達對象的形狀,對于比例,大小區別不是特別重視。指導學生用各種線條來簡化和局部夸張造形,讓學生明白繪畫不一定要真實地再現生活客觀物象。
使用擬人的方法在作品中表達自己的愿望、生活經驗和想象、美感。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點進行夸張,體現擬人畫的特點,適當地加以裝飾,一般以線造型。比如,把植物擬人化,把動物擬人化,使畫面更生動有趣。構思好畫面就設計畫稿,把已經想好的畫面畫在色卡紙或者是白紙上。
4.擺畫。在粘貼之前,可以給學生試著擺一擺,把準備好的粗或者細木糠等材料在設計好的畫稿上擺一擺,在擺的過程中讓學生思考,所用的材料是否適合要表現的物象,如何運用點、線、面和材料的肌理效果,以及色彩的冷、暖、對比色等,使畫面美而協調,學生通過自己搭配,觀察,比較,調整,直到得到他們滿意的效果。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指導學生大膽地使用顏色,讓學生創作出“大膽、直率、樸實地表達內心真實情感的色彩”的畫面。
5.貼畫。最后一步是貼畫,在畫好輪廓的底板紙涂上膠水,再把相應的材料粘貼在上面。這樣,一幅幅精美的畫面就躍然紙上。
美術教師應該大膽探索、積極開發新課程,從而豐富課堂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讓老師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效果大大提高。
參考文獻:
[1]張麗麗。利用鄉土資源 開發美術課程[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5,(2)。
[2]狄智奮。地域素材美術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4,(5)。
[3]高凌飚。關于過程性評價的思考[J].課程·教材·教法,2004,(10)。
[4]黎靈偉。開發和利用鄉土資源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J].瓊州學院學報,2008,(S1)。
[5]朱春桃。利用本地資源開展鄉土美術教學的探索[J].中國成人教育,2008,(2)。
[6]丁曉華。農村小學美術課鄉土美術教育資源的開發應用體會[J].希望月報(上半月),2007,(3)。
[7]張雪峰。農村貧困地區校外美術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美與時代, 2006,(6)。
[8]徐海華。地方性美術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中小學教材教學,2005,(5)。
(編輯:楊迪)
【木糠貼畫的探索與實踐】相關文章:
新課改,我在思考,在實踐,在探索08-17
”導師+師傅”模式的探索與實踐08-13
遠程教育探索與實踐08-12
分層合作教學的實踐與探索08-08
我市糧食訂單的實踐與探索08-12
校長治校的實踐與探索08-13
遠程教育探索與實踐。08-12
小班區域活動的實踐與探索08-23
我市糧食訂單的實踐與探索08-15
奇特聯想識字法的探索與實踐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