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
淺談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
王 芳
(吉林省白城市實驗高級中學)
摘 要: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突出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師只有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創新,更新教育觀念,轉變教育思想,改革教學方法,創造良好的課堂教學環境,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素養和業務素質,通過創造性的教學,才能培養出具有創造性的學生。
關鍵詞:創新實踐能力;創新意識;質疑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科學技術的每一次進步都是通過創新實現的。迎接未來科學技術的挑戰,最重要的是堅持創新,勇于創新。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的核心。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突出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要通過各種開放性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感受知識的價值,進行理性思考;要通過教學實踐,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學生主動學習和發展的能力。
長久以來,我們的學校教育由于忽視了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一味地追求“題海戰術”,讓學生在大堆大堆的題海中“磨煉”應試技巧,最終導致許多學生“死讀書”。學生的學習經歷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巨大差距,越來越不符合社會對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創新型人才的缺乏,限制了我們在科學技術方面的創造能力和民族未來的發展空間。新課改就是要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一項重要的能力培養目標,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解決現實問題的基本能力和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生活能力,為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以適應知識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在課程目標方面,具體表現為反對過于注重知識傳授,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達成。在課程實踐實施方面,強調變“要學生學”為“學生要學”,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樂于研究,勤于動手,學會學習,學會合作。
思想政治課教學要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首先教師要更新教育觀念。有人說:“學生素質的提高和教育理論的繁榮,最終都依賴于廣大教師的教育創新。”這話不錯。新的課程改革要求教師不僅僅是課程的參與者與實施者,還要是課程的主動開發者和創造者。面對新教材,教師只有樹立全新的課程觀和教材觀,不斷提高自身的教育素養,才能創造性地用好教材,提高課程執行力。真正最優的教學方法,只存在于教師自己的創造性勞動中。有了理念的引導、理論的支撐,教師才有大氣、底氣與靈氣,才能昂首做教材的建設者,才能機敏地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學的過程就是研究的過程”,更新觀念,才能逐漸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和教學風格。教育的過程不僅是傳輸知識的過程,還應是一個啟迪智慧的過程,需要有學生的自主觀察、感受、體驗、發現和領悟。教師既要引導學生在明了舊疑的基礎上思考新的、更深層次的問題,使學生對問題、現象保持一種敏感性和好奇心,又要坦率地承認自己的不足。韓愈曰:“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所以,教師應采取平等、誠實、開放的態度,努力學習新的教育教學理論,用最新的教學理論武裝自己的頭腦,盡快適應時代發展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與學生共同研討,一起成長,教學相長。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要從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開始。創造性只能培養,不能教授。創造性是鼓勵出來的,是培養出來的。當代社會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知識更新的周期愈來愈短,需要終身學習。在知識經濟時代、信息社會當中,知識以人們無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我們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須不斷學習、終身學習。這就是說,具備學習的愿望、興趣和方法,比記住一些知識更為重要。有專家指出:“中國教育的最大問題就是讓學生學答,而不是學問。”學生在整個“教”與“學”的過程中,始終處于被動的狀態,因而缺乏一種主體意識和主動精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應從培養創新意識開始,要培養創新自信心,激發創造熱情,磨礪創新意志,優化創造品質。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使之融合在長期潛移默化的教學過程中,體現在每個教學步驟和每項活動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將凝聚在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中的創造性因素發掘出來、展現開來,在教學活動中隨時隨地去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培養其創新能力。
環境是人的創新能力培養和提高的重要條件。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必須有一種寬松、自主、自由、豐富多彩的教育氛圍。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教師要去創造一種適合培養學生創造性的環境。高中生應當要求自己在“理解”知識的基礎上善于提出問題,對每一個知識點,都應當多問幾個“為什么”。事實上,很多問題都有不同的思路或觀察角度。在學習知識或解決問題時,不要總是死守一種思維模式,不要讓自己成為課本或經驗的奴隸。自由寬松的學習氛圍是學生發展個性的土壤。羅杰斯說:“成功的教育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的安全的課堂氣氛。”師生之間建立親密融洽的關系有利于學生產生創造的勇氣和信心。只有這樣,學生潛在的思考能力、創造能力和學習能力才能被真正激發出來。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發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認識活動的主體。只有學生積極地、能動地參與,凝聚于知識中的智力因素才能轉化為個體的創新能力,創造性只能在這種氣氛中才能涌現出來。教師要從學生的學法指導入手,強調“發現”知識的過程,而不是簡單地獲得結果;強調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特別要注意培養學生敢于提出問題、闡述自己的觀點,不盲從教師、不盲從書本、不迷信權威的思維品質。“一個好的提問比一個好的回答更有價值。”所以有專家說,創新型人才的人格特征有三個:即思維不被已有的結論所束縛;不相信正確的答案只有一個;不屈服專家學者的權威。
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獨立思考、敢于冒險和主動精神,是我們在教學中的永恒追求。教師只有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創新,更新教育觀念,轉變教育思想,改革教學方法,創造良好的課堂教學環境,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素養和業務素質,才能找到適合于每個學生的最優教學方法,形成自己的特色與風格。
真正對學生負責地教育,應當是能夠促進他們全面、自主、有個性地發展的教育。創造性的教師要通過創造性的教學,才能培養出創造性的學生。
參考文獻:
韋長峰。淺談如何培養創新能力[J]。成才之路,2009(22)。
【淺談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相關文章:
淺談數學創新能力的培養08-05
淺談培養學生的作文創新能力(網友來稿)08-17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08-12
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08-08
淺談美術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08-18
淺談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08-05
淺談數學教學中創新能力的培養08-18
淺談少先隊教育中創新能力的培養08-24
淺談生物教學中創新能力的培養08-23
淺談作文教學與創新能力的培養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