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如何培養小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的提問意識
淺談如何培養小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的提問意識作者/楊 晶
【摘要】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教師是教學的具體組織和實施者,要把創新教育培養落到實處,就應該從教師的課堂教學抓起,從教師的教學創新抓起。學生創新素質培養,關鍵取決于教師如何突破傳統、敢于創新、建立全新的施教體系。教師必須在教學實踐中不墨守成規,能夠創設寬容、理解、和諧教學氛圍,尊重學生個性,具有與學生一起學習的態度,具有能激發學生創新欲望的教學藝術,使學生在主動獲取知識的過程中,發展創新思維能力。
【關鍵詞】問題意識 寬松 習慣 問題情境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有了問題,思維才有方向,有了問題,思維才有動力。學生提出問題,這是“問題解決”的教學重要組成部分。正如愛因斯坦所說的:“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數學上的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因此,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是課堂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環。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呢?
一、搭建寬松、平等的平臺,讓學生敢于提問
成功的課堂教學應該是師生互動、氣氛活躍,學生敢于提問,進入主動思維的狀態,而不是嚴肅有余、氣氛沉悶,學生只聽不問,處于被動思維的狀態。除了教師方面的原因外,部分學生因為學習基礎差,提出的問題比較簡單甚至幼稚,怕同學取笑,更怕教師批評指責,不敢發言。還有部分學生依賴心理較重,只想課堂上靠教師講解、作業照套例題,學習只停留在表面,認為自己都懂了,懶得提問題。對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創設條件,激發學生提問的積極性。
1.營造寬松、活躍的提問環境
要尊重學生,對于有自卑感的學生,即使提出的問題幼稚可笑,或者不著邊際,也要運用微笑、點頭等方式給予鼓勵,盡可能讓他們優先發言。還要教育引導取笑他們的同學給予理解和幫助,增強這部分學生的自信心。同時,要創設一個寬松、自由、和諧的探索問題的環境,營造積極的課堂氣氛,消除學生的自卑感,敢于提問、踴躍發言。
2.幫助學生克服依賴心理
產生依賴心理的學生一般在家中都是事無巨細皆由家長一手包辦,長期以來形成了被動接受的心理。教師要與家長多加聯系,密切配合,克服家庭、學校包辦過多的不良影響。還要在課堂上多啟發他們,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培養積極探索和獨立發現問題的能力,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3.運用活潑的教學手段
為鼓勵和培養學生的提問積極性,要注意運用好活潑的教學手段,為學生提問搭建平臺。如經常組織以小組為單位的提問題比賽,通過提問題的數量和質量來評定各組成績,激發學生團結協作、積極思考的熱情。學生將會在競賽中消除各種心理障礙,形成大膽質疑和提問的習慣。
二、打牢知識基礎培養良好習慣,讓學生善于提問
除了鼓勵學生敢于提問外,還要增強學生學習素質,培養良好習慣,善于在學習中質疑,不斷從提出低質量問題向提出高質量問題轉變。
1.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
沒有掌握必要的知識,就會出現提出簡單、幼稚甚至荒唐可笑問題的情況,挫傷學生提問的熱情。因此加強雙基訓練,打牢扎實的知識和能力基礎,是提出高質量問題的前提條件。
2.引導學生主動思考
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思考,特別是有主動思維價值的地方,要留有充裕的時間讓學生質疑問難,引導學生討論,暢所欲言,積極發表意見。比如在教學“觀察與測量”時,組織學生分組測量數學課本的長度,第一組學生量出課本大約是一枝鉛筆長,第二組學生量出大約兩個手掌長,第三組量出大約一個文具盒長,第四組量出大約五個橡皮擦長。這時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各組量出來的數不同、量也不同,怎么辦?有的學生就會提出“有沒有一個統一的長度標準”這樣的問題。于是就得出了結論:需要統一的標準長度單位。這樣就使學生體會到建立統一標準單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產生繼續學習的強烈愿望。
3.培養良好習慣
除了課堂上積極鼓勵、引導學生提問以外,也要培養他們在課外自習、思考中質疑的良好習慣。比如讓學生準備專門的問題記錄本。無論在作業練習或課外學習時,遇到不明白的地方都記下來,可以依靠自己的努力來解決,也可以求助同學或教師。這樣就能在學習、生活中既增長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又能培養良好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
三、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有問題可問
在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中,鼓勵學生提問,但也不能讓學生在課堂上沒有素材的亂提問,為了能讓學生更輕松的提問,提得問題又能入主題,我們就要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有問題可問。筆者認為,創設問題情境要注意以下幾點:
1 . 要充滿趣味, 讓學生在“ 趣” 中“問”
贊可夫說:“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創設富有趣味性的問題情境,就是給學生提供讓問題意識萌芽的的土壤,讓學生積極思維。課堂教學中,教師可采用講故事、做游戲等方式,把枯燥的數字、符號、抽象的概念、公式變成有實用性、愉悅性的具體情境,從而引發學生的新奇、興趣和疑問,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如在教《周長與面積的關系》時,可以這樣創設情境:一天,喜洋洋與懶洋洋等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戲,不小心,喜洋洋躲到灰太狼的家里來了,灰太狼正餓著呢,看到喜洋洋真是太高興了,心想可以飽餐一頓了。但是灰太狼為了表示它很仁慈,就給喜洋洋一個機會,它們賭一把,喜洋洋輸了就要被吃掉,贏了就可以被放走。它們賭的是一道數學題:用籬笆(規定籬笆長度,即周長一定)圍一塊長方形的花圃,誰圍的花圃面積最大誰就是勝方。同學們,你能幫助喜洋洋逃離險地嗎?這里利用了動畫片《喜洋洋與灰太狼》的故事為背景,深深吸引了學生,那種好勝心驅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去探求知識。
2 .創造學生認知“沖突”,讓學生在“悱”中“問”
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是認知矛盾運動的過程,教師要在學生原有的認知基礎上,以舊引新,適時把新問題呈現在學生面前,打破以學生暫時的認知平衡,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使學生進入“悱”的求知狀態中,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如在教學《循環小數》時,出示兩道題:①0.34÷0.5;②70÷11。學生會很快算出第一道題的得數,但第二道題算了很久也沒有算出結果,他發現怎么除也除不完。那怎么辦?如何寫出商呢?這跟學生以前學過的知識產生“沖突”。好奇心和強烈的求知欲望使學生的注意力指向困惑之處,使學習循環小數時心中有了一個目標,激發了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3.聯系生活,讓學生在“用”中“問”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注意聯系生活實際,為學生提供可探索的問題情境,問題情境越貼近學生的生活,能見度越高,問題激活思維的程度就越好。如在教《統計》時,我是這樣創設情境的:老師今天特別開心,因為今天是我的生日,我想邀請我們班的小朋友參加我的生日,我打算用一百元給你們準備一些水果,可是我不知道哪種水果多買一點,哪種水果少買一點,怎么辦呢?學生開始積極動腦思考問題,幫助教師解決這一問題,并統計出結果,選擇其中的一種方法,用表格形式統計數據,然后分析統計表中的數據。通過創設生日這一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對喜歡的水果進行統計,調動了學生去努力學習和探索數學,達到了滿足學生探求生活奧秘的好奇心,也使學生體會到數學是生活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經歷收集信息,運用數據描述信息的過程,培養了學生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數學問題意識基于問題,隱于現實或情境之中,教師要把學生引入情境所隱含的“數學問題”中,使學生知覺到現有條件和目標實現之間需要解決的矛盾、疑難等所產生的一種懷疑、困惑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又驅使個體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形成自己的見解。
【參考文獻】
1. 中國教育網:《如何教育學生》
2. 小柯論文網:《培養學生提問的策略》
3. 四川教育在線:《小學生提問能力的研究》
(作者單位:3 3 3 0 0 0江西省景德鎮市文藝小學)
【淺談如何培養小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的提問意識】相關文章:
如何提高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的參與意識08-14
淺談小學數學課堂上學生傾聽能力的培養08-18
淺談數學課學生良好參與意識的培養08-08
數學課堂上如何培養學生的傾聽習慣08-13
淺談如何培養少先隊干部的自主意識08-17
淺談初中數學課堂如何進行有效提問08-02
數學課上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08-17
如何促進后進生在數學課堂上的轉變08-02
淺談數學課堂上的創造與發展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