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縣委書記在全委會上的講話--深入貫徹十六大精神,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步伐
黨的十六大從戰略的高度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一宏偉目標,為全黨、全社會明確了新時期的行動綱領和工作方向。我們必須緊緊抓住這一惠及億萬群眾的中心工作,以嶄新的精神面貌、高昂的工作熱情和扎實的工作作風,帶領群眾開拓創新,快速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s0100
一、深刻理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意義,增強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十六大明確提出,“我們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這是十六大的主題,是今后20年全黨、全國和全社會的中心任務。黨的十六大剛剛閉幕,我們就針對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一問題,在全縣干部群眾中開展了廣泛討論。通過討論,全縣上下進一步增強了加快發展的信心和決心,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意義達成了高度的共識。
首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一個綱領,具有統領全局的重要作用。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小康社會是社會全面進步的小康社會,不僅是經濟的目標,也是政治的目標、文化的目標和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涵蓋了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各個工作領域。只要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工作牢牢地抓在手上,堅持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統領各項工作,就能做到綱舉目張,帶動其它工作,實現整體水平的躍升。
其次,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一面旗幟,具有強大的感召力。實現富裕型小康,是廣大群眾的理想,是各級干部的工作目標。只要一切工作都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一宏偉目標開展,就能夠把方方面面的積極性集中到這面旗幟之下,發揮其強大的感召力,使干部群眾振奮精神,齊心合力,推動各項事業快速發展。
再次,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一把鑰匙,為破解各種困難和問題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黨的十六大要求我們要用發展來解決前進中遇到的問題,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正是我們破解發展難題的一把金鑰匙。只要我們牢牢抓住這項中心任務,就能夠集中體現“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就能夠抓住人民群眾最關心的切身利益,就能夠很快地統一思想,形成合力,以超常的熱情和干勁去完成各項工作任務。
二、結合實際,科學謀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
我縣是全國第一批商品糧基地縣之一,具有很強的糧食生產能力,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主產區。但在全面精神小康社會的新形勢下,糧食主產區的經濟發展遇到了一定的困難和壓力。我們在重新審視縣情、深入調研論證的基礎上,確立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思路,即依托自身南臨長春、北接哈爾濱的區位優勢,利用商品糧基地縣建設形成的糧食生產能力,加強農業基礎,突出工業拉動,強化城鎮支撐,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提高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水平,走文明發展的道路,把扶余縣建成國家糧食安全基地、畜產品生產基地、中國東北哈大經濟帶上重要的農產品加工基地和物流中心。為更好地指導小康社會建設,我們在有關專家的具體指導下,編制了《扶余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規劃綱要(草案)》,在保留原有16項小康建設指標中的10項基礎上,新補充了25項小康建設指標,并初步制定了近、中、遠期發展計劃,預計到2020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實現206億元,年均遞增10.2%;全口徑財政收入實現7.2億元,年均遞增11.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8900元,年均遞增9.3%;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9000元,年均遞增7.0%。在具體工作中要突出四個方面內容。
一是把農業做優。進一步提高糧食生產能力。用好國家對糧食主產區的各項支持政策,加強農業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降低農業生產的風險,把自己建成國家重要的糧食安全基地。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引導公路、江河沿線的鄉鎮發展設施農業,發展高效優質蔬菜、水果等農產品生產。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農業,積極調整農作物的品種結構。開發推廣高油、高淀粉、高賴氨酸等特用玉米品種,大力建設工業原料玉米和飼用玉米生產基地。開發綠色農產品和名優特新產品,形成產業規模和區域特色,建立都市型綠色蔬菜、果品生產基地,形成比較優勢突出,區域分工明確的種植布局,逐步使糧經二元結構向糧經飼三元結構轉變。大力發展精品畜牧業,利用玉米、大豆的生產能力,積極興辦各類牧業小區,加大畜牧業的過腹轉化能力,發展畜產品加工業,提高農業效益和農民收入。
二是把工業做強。大力發展工業經濟是糧食主產區縣份破解諸多難題的關鍵所在。因此,要牢固樹立工業立縣、工業富縣、工業興縣和工業強縣的思想,大力實施項目帶動戰略,膨脹工業總量,壯大地方財力,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矗首先是大上項目。立足資源優勢,緊緊圍繞國家的產業政策和投資方向,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立足建設大型工業企業的裝配基地、集聚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加工基地、大專院校和科研單位的實驗基地,新上一批科技含量大、市場前景好、經濟效益高的大項目。其次是大力開展招商引資活動。調整招商引資策略,改進招商引資方式,逐步建立起穩定的招商引資渠道和網絡,積極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資和域外資金,增強經濟發展活力和競爭力。積極鼓勵民間資本投資,扶持個體私營經濟,壯大總體經濟實力。第三是切實抓好現有工業企業的生產經營。圍繞玉米、花生、蔬菜等特色產業和糧食、化工、建材等骨干行業,不斷加大科技投入,幫助企業搞好市場開發,努力培育一批特色鮮明的名牌產品,把骨干企業做大、做強。第四是抓好項目儲備。圍繞構建主導產業和骨干行業,謀劃儲備200個投資100萬元以上、100個投資500萬元以上、50個投資1000萬元以上、30個投資5000萬元以上的工業項目,建設項目儲備庫,保證工業經濟的持久生命力。
三是把城鎮做大。認真貫徹落實“小城鎮、大戰略”的方針,繼續堅持合理布局、突出重點、分類指導、梯次推進的原則,加大固定資產投資力度,圍繞國家的產業政策和投資方向,搞好重點項目的開發建設,用好國家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對糧食主產區的支持政策,積極爭取各項基礎設施建設資金,加強以縣城為中心,以建制鎮為輔翼,貫穿全縣的基礎設施建設。把發展小城鎮與壯大縣域經濟,推動產業結構調整,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結合起來,大力推進城鎮化進程。
四是把小康做全。在大力發展經濟、切實增加農民收入的基礎上,把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態環境建設納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工作范疇,實現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高度和諧,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始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豐富多彩、扎實有效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在人民群眾中廣泛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人民樹立正確的理想追求,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水平。積極探索新形勢下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有效途徑,積極推進政府決策的科學化,營造法制健全、管理規范、社會安定的法制環境。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依法保護和開發水、土地、森林等自然資源,實現資源的合理開發和永續利用。全面推廣綠色環保型能源,加大治理污染的工作力度,為人民群眾提供健康的生活空間。加強扶貧工作,促進共同富裕。
三、強化保障措施,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要認真抓好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起步工作,突出工作重點,強化工作措施,確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各項工作順利推進。
一是深化改革。改革是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發展的不竭動力,我們將積極探索投融資制度改革,從根本上突破縣域經濟發展的“瓶頸”制約,繼續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促進農民進城,加快城鎮化進程。針對縣域經濟各個時期的發展實際,大力加強金融、財稅、保險、干部、人事、社會管理等方面的改革,以不斷適應縣域經濟的發展要求。
二是創新農村經營體制。適應入世新形勢的要求,徹底改變松散粗放的農業生產方式,積極推行土地使用權流轉,積極推進規模經營,走集約化、規模化、高效化發展之路。積極培植和組建專業協會、經營公司等新型農村經濟組織,提高抵御市場風險和競爭能力。繼續發展壯大農村中介組織和經紀人隊伍,提高農民的市場化組織程度。
三是大力發展民營經濟。一方面,堅持宜大則大、宜小則孝以多求勝的原則,把發展加工業作為民營經濟的主攻方向,圍繞糧食、畜禽產品、蔬菜等資源開發加工項目,引導民營企業逐步向資源轉化型、勞動密集型、經濟外向型和規模效益型方向轉移,走“小規模,大群體”的發展之路。另一方面,不斷提高借助外力發展自己的能力,大搞招商引資,以一流的政策環境、一流的法制環境、一流的服務環境、一流的城市環境、一流的人文環境,吸引外埠客商投資興業。
四是強化責任機制。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工作具體量化到各級組織、每個干部身上。縣委、縣政府帶頭研究小康工作、謀劃小康工作,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小康建設上,堅持以小康建設統攬工作全局。健全完善考核指標體系,制定科學的考核方案,把建設小康工作與干部的政績、任用掛鉤,成效突出的可以破格使用,不勝任工作的進行組織調整,全面促進各項建設小康社會工作的落實。
五是加強干部隊伍建設。通過強化學習和培訓,著力打造一支與時俱進、奮發有為、精通經濟工作的干部隊伍,特別是培養造就一批能夠勝任新形勢、新任務要求的復合型黨政干部,切實擔負起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重任。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建立健全基層黨組織,特別是要選好“一把手”。切實轉變作風,真抓實干,把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使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沿著正確的軌道快速前進。
【縣委書記在全委會上的講話--深入貫徹十六大精神,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步伐】相關文章:
貫徹“十六大”精神全面推進我市社區建設08-12
縣委書記在2008年縣委全委會上的講話08-15
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保駕護航08-13
農村教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08-17
公司學習貫徹十六大精神體會交流會講話08-15
適應新形勢加快珠江經濟帶的建設步伐08-07
加快林業發展步伐 力促生態示范縣建設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