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晏陽初鄉村工作理念對當前農村社會工作的啟示
晏陽初鄉村工作理念對當前農村社會工作的啟示郭占鋒1 楊萍2(1.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村社會研究中心,陜西楊凌712100;2.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資環學院,陜西楊凌712100)
【摘要】晏陽初先生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提倡的平民教育思想以及鄉村工作理念在當時產生了重大影響。他以身作則、身體力行,倡導“新民本”思想;強調“平等”、“參與”的思想以及重視系統整體的農村發展觀與培育農民自我發展能力。直到今天,這些鄉村工作理念和實踐方法對于我國新時期農村社會工作仍然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晏陽初 鄉村工作理念 農村社會工作
【中圖分類號】 C9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4828( 2012 )11-0026-03
DOI: 10. 3969/j. issn. 1672-4828. 2012. 11. 006
早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晏陽初、梁漱溟等人開創的鄉村建設運動,成為中國農村社會工作本土化的重要探索(楊發祥、閔慧。2011)。盡管兩人都是基于中國農村場域,以教育為手段,改造鄉村。但由于所受教育、個人經歷不同,晏陽初和梁漱溟在從事鄉村建設的出發點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晏陽初認為中國人患有“愚”、“窮”、“弱”、“私”的病癥,因此他提出鄉村整體教育、系統改造的道路。而梁漱溟則認為中國問題的實質是由外部引發的極嚴重的文化失調,因而從中國儒學文化復興與重建的思想角度開展了鄉村建設(李文珊,2004)。與梁漱溟的鄉村建設理念相比,晏陽初的鄉村改造運動更具有豐富的實踐性。雷潔瓊認為應用社會學包括社會問題研究和社會工作,這里的社會問題研究不是指純粹學理的研究,而是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研究,不只是對社會問題的研究,而是為了解決問題而進行的研究(王思斌。2004)。近十年來,國內農村教育領域對晏陽初平民教育思想的研究成果不斷出現。但是筆者認為,晏陽初的鄉村工作理念同樣十分重要,除了包涵平民教育思想之外,更多是鄉村社會工作理念和實踐結合體,至今對于我國農村社會工作教育有著積極而深刻的現實意義。
一、晏陽初鄉村工作理念
晏陽初先生在19世紀80年代對鄉村社會工作做出系統性總結,核心理念主要體現在:深入民間;與平民共同生活,向平民誠心學習;與平民一起制定計劃,共同工作;而且要從他們所知開始,用他們已有來改造;強調表證與示范在農民相互學習過程的作用,從實干中學習;注重統籌安排,系統發展,注重發揚而非救濟,不主張遷就社會,而應該改造社會(晏陽初、賽珍珠,2003)。從晏陽初的鄉村工作信條中可以看出,晏陽初先生不愧為我國著名的農村社會工作者,在河北定縣10年的鄉村建設工作中摸索出了精辟而深刻的農村社會工作理念。這些鄉村工作理念經過數十年的錘煉,已經得到實踐的檢驗,至今對當前農村社會工作有著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晏陽初先生受西方社會工作價值觀和工作方法影響比較大,他的鄉村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是與中國傳統文化緊密相聯的,其本土化的貢獻至今意義深遠。
(一)中西融合的“新民本”思想
晏陽初的“深入民間”思想是“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傳統民本思想的延續,當然,這種“民本思想”已經顯然不同于古代統治階級所提倡的“民本思想”,而是包括農民權利觀的西方社會所推崇的“民本”思想(馮天瑜、謝貴安,2003)。在當時特殊歷史時期,他已經認識到農村社會工作對國家建設的重要戰略作用,并強調強國必先富民,在世界任何國家都是如此(宋恩榮,1989)。(國家行政管理 www.baimashangsha.com)即使今天的中國發展仍然離不開農村,當下“三農”問題同樣對中國的整體發展有非常重要的影響。晏陽初能超越中國傳統知識分子“學而優則仕”的認知,放棄城市的優厚待遇,從容奔赴當時條件極為艱苦的農村,將知識傳播給農民,這種樸素的愛國精神至今影響著當代的知識分子。
(二)“平等”、“參與”的工作理念
晏陽初提倡的“與平民共同生活,向平民誠心學習”以及“共同計劃,共同工作”的思想是他對“上智下愚”的傳統觀念的突破。其中蘊含的“平等”、“參與”、“民主”的思想無疑是傳統“民本”思想與西方社會價值相結合的產物。晏陽初在農村工作過程中,注重人格平等與機會平等,把平民看作合作的對象,耐心地啟發他們,調動其主動精神。尤其要將科學知識與平民的地方性知識和具體實踐相融合,在強調“平等”的同時,注重整個工作過程中的“參與”(晏陽初、賽珍珠,2003)。這其實就是西方社會工作中的“參與”(Pticipation)思想的中國化實踐。“向平民學習”其實也包涵著“農村社會工作”的具體方法,因為農村社會工作者大多數是外來人( outsiders),不熟悉復雜的農村社區。因此,必須誠心向農民學習,向農民請教,這樣才能建立信任關系,便于開展農村社會工作。面對復雜多樣的農村社會工作難題,晏陽初強調,要先關注平民最迫切,最急需要解決的問題,并從易理解的地方談起,進行改造與啟發,提倡農業科學技術的簡單化、實用化以及經濟化,只有如此才能被農民接受。同時要注意農民個體之間的信息傳遞模式,使得農民之間相互學習,即達到“以表證來教習,從實干來學習(Leaming by doing)”(晏陽初、賽珍珠,2003)。
(三)系統整體的農村發展現
在某種程度上說,晏陽初是典型的社會有機體論者,他認為,社會是一個有機整體。同樣,農村社會工作要具備整體發展的視角,要統盤籌劃、不能局部、片面地去改造(晏陽初、賽珍珠,2003)。農村問題許多是交織在—起的,而且問題之間有非常復雜的因果關系,需要用整體的( Holistic)、系統的方法去解決。晏陽初針對農村“愚”、“窮”、“弱”、“私”四大問題,并相應提出“四大教育”(文藝教育、生計教育、衛生教育、公民教育)進行根治。晏陽初先生將農村社會問題抽象為相互關聯的“四大問題”,并用整體的思路解決,而不是“局部”解決。譬如,面對農村貧困問題,原因可能紛繁復雜,就不僅僅是經濟收入低下的原因,也可能是當地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當地交通條件不便利等原因造成的,大都是這些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這就要求農村社會工作者要有系統分析問題的能力。只有準確認識問題,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毫無疑問,當前新農村建設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以農村為整體,進行全方位的建設和改造,使之適應國家整體社會經濟的發展。
(四)以培育農民自我發展的能力為導向
當然,每個歷史時期,有不同經濟發展基礎,社會文化基礎。因此,社會的發展都離不開作為構成社會的個體的努力。知識分子作為先進理念的代表者,應該回到農村協助并培養農民的自我發展潛力和主人翁意識(晏陽初、賽珍珠,2003)。由此可見,農村社會工作離不開農民的參與,只有農民充分的參與,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很顯然,晏陽初的“定縣模式”是想真正探索鄉村社會發展路徑,同時要在尋找一種異中有同的鄉村工作理念和方法。中國農村地域廣闊,人文類型千差萬別,當前農村社會工作同樣繼續需要探索出一種真正能促進鄉村發展的工作思路和方法,為其他農村地區提供借鑒作用。
二、對當前農村社會工作的啟示
近年來,隨著西方社會工作的不斷引入以及中國城市社會工作的持續推進,農村社會工作也是緊隨其后。但與城市社會工作相比,僅僅吸取城市社會工作的理論和方法是不夠的,必須將西方特殊的社會工作理念和實踐方法與農村社會特定的文化基礎相融合,從這一點來看,晏陽初鄉村社會工作理念能給當前農村社會工作教育提供一些重要的啟示。
(一)培育良好的農村社會工作職業現
對農村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而言,尤其是中國農業高等院校的農村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要認真學習晏陽初樸素的農村社會工作理念,樹立正確的農村社會工作職業觀,在國家新農村建設中展示自身的價值。隨著中國城鄉一體的推進,農村社會工作領域越來越需要專業化的人才。作為一門助人專業,只有專業知識和技術而沒有良好的價值取向,人格尊嚴和道德操守的社會工作者是不受歡迎的(王思斌,2010)。尤其對農村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而言,要轉變就業觀念,熱愛自己的專業,潛心農村基層,虛心向農民學習,熟悉農村社區的文化權力關系、資源分配機制、鄰里互助模式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同時要培養良好的職業倫理。2010年《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明確提出,“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成為了“第六支”獨立的人才隊伍。由此可見,農村社會工作教育也已納入了國家人才發展的戰略層面。伴隨社會轉型,農村社會問題不斷出現,為農村社會工作者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二)樹立成功本土化西方社會工作理念和方法的典范
農村社區不同于城市社區,因此用于解決城市社會問題的方法很可能不適合農村這個特殊的場域。農村社會工作專業的教師和學生必須不斷探索,對于相應的城市社會工作理念和方法予以本土化。晏陽初先生早已意識到農村社會工作不能硬搬西方社會工作理論和方法,一定要結合農村社區的實際狀況和人文類型,使之符合中國特有的傳統習慣。
由此可見,晏陽初為農村社會工作教育樹立了成功本土化西方社會工作理論和方法的典范。直到今天,農村社會工作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都非常少,這就需要農村社會工作領域的師生基于農村現實處境,在與農民不斷互動過程中,建構本土化的理論分析框架和實踐操作方法。
(三)清楚農村社會工作者所擔當的角色至關重要
在農村社會工作實踐中,要讓農村社會工作者以尊重農民人格及其知識系統為第一要務,要誠心傾聽農民的心聲,做到少說多聽,認真聽取不同階層農民的觀點。這是非常重要的。晏陽初先生在鄉村改造運動中提倡的工作方法對于20世紀80年代末許多國際發展組織的工作方法影響很大,流行于國際農村領域內的參與式農村評估( 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PRA)無不烙有晏陽初工作理念的影子。農村社會工作頭緒萬千,因此,作為外來者的農村社會工作者,要認清自己擔當的角色。在農村社會工作過程中,農民的參與非常重要,農民是農村發展的主體,而農村社會工作者只是協調者( coordinator),發揮協助的功能。只有充分認識到這一基礎,而后才能和農民構建雙向互動機制,為開展農村社會工作實踐奠定穩固的基礎。
(四)以促進農民能力建設(capaatybuilding)為發展宗旨
農村社會工作是一種社會服務,它的根本目的在于預防和解決農村中出現的社會問題,增進整個農村的社會福利,促進農村的社會進步漲樂天,2006)。筆者認為社區發展的主導性最終是掌握在村民手中的,并不是外在的“強制性參與”,要培養農民的參與的自覺性。因此,應當走出參與式發展的“表象”,從國際發展機構本身特點人手,分析中間環節可能出現的問題,深層次探析社區的文化因素,以彌補當前反思之不足,從而探索農村發展中的主體——農民的“參與自覺”(郭占鋒,2010)。總之,雖然時隔近九十年,晏陽初的鄉村社會工作理念和實踐方法依然值得農村社會工作領域內的師生不斷學習和體會,他的農村社會工作學術思想和實踐理念對當前農村社會工作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晏陽初鄉村工作理念對當前農村社會工作的啟示】相關文章:
當前農村群防群治工作的調研報告08-16
當前農村群防群治工作的調研報告08-15
梁漱溟的鄉村建設思想和實踐對我國社會工作本土化的啟示08-06
對當前農村宣傳思想工作的調查與思考08-12
當前農村動物防疫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08-24
我市(縣)當前農村工作形勢和任務08-12
當前農村工作中的難點和對策08-12
關于當前我縣農村教育工作的思考08-12
當前農村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及建議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