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價值視野中的新科學發展觀審視
[按:坦率地說,從價值理念層面看,“以人為本”新科學發展觀回歸了社會治理的大道本源,皈依了人類幾千年來積累起來的普世價值懷抱。至于這個理念的實現,筆者認為,必須保持理性的期待,甚至比較悲觀!!因為,以人為本的新理念要轉化為能使社會人普遍受惠的公共政策和社會行動,其前提條件是新理念所包含的新價值要真正嵌入既有的社會價值系統。社會價值系統以各種成文法和習俗慣例制形式存在于現實生活中,并構成廣義的社會制度系統。但提出這個理念畢竟是一種進步,應當看到這一點,不能不分青紅皂白地拒斥。我認為,對“以人為本”新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應當給予特別關注。事實上,一場以“以人為本”新科學發展觀為契機的新的思想交鋒和思想解放運動正在醞釀中,以黃楠生為領軍人物的哲學領域的交鋒已經啟動。]
社會究竟應當如何治理?治理的原則是什么?治理的價值目標是什么?發展的真正內涵是什么?我們應當追求什么樣的發展?誰的發展?等等,為了尋求這些問題的解決和答案,幾乎耗費了幾代中國仁人志士的智慧和心血,中國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所幸的是,中華民族在經歷了諸多曲折和挫折后,終于回歸了社會治理的大道本源,皈依了人類幾千年來積累起來的普世價值懷抱。這一回歸的標志就是“以人為本”新科學發展觀的提出。自從 “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钡男驴茖W發展觀提出以后,學界、媒體等社會各界在廣泛認同的同時,也有研究者提出不同看法。筆者無意參與辯論,僅從價值學角度,對“以人為本”新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內涵進行探討,以期促進對“以人為本”新科學發展觀價值和意義的理解。
一、關鍵術語采信
要理解“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的精神實質,前提是必須對它所涉及的關鍵術語有一個比較客觀的科學的認識,否則,一切爭論都會變成自話自說的囈語。科學發展觀涉及的關鍵術語有“人”、“本”、“科學”、“發展”,以及“全面”、“協調”、“可持續”等。這些關鍵術語在價值視野中的內涵和本質究竟是什么?比如,科學發展觀中的“人”是指所有的人,還是一部分人,是指發達地區的人,還是欠發達地區的人,是當代人,還是下代人,是為官的人,還是做民的人……。又比如,科學發展觀中的“本”是指社會治理的價值主體,還是指社會治理的價值客體,還是指社會治理的價值。同樣,“科學”、“發展”,以及“全面”、“協調”、“可持續”等也面臨這些元理論層面的追問。
對科學發展觀中的“人”內涵的追問,幾乎是與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同時產生的,陳淮說:“仔細分析,‘以人為本’實際生活當中人人都在貫徹,關鍵是這個‘人’指的是誰?像地方官員把GDP搞上去,可以得到重用、提升,是以什么為本?是以‘個人’為本,或者以升官為本,以官位為本,F在社會上辦事的都是人,人都有一個利益驅動!盵1] 韓慶祥也認為,要理解以人為本,首先必須弄清楚以人為本中的“人”和“本”。[2] 這是因為,以什么“人”為本,直接關系著一個社會治理的價值趨向,是科學發展觀與以往發展觀的根本區別之處。如果混淆了“人”的現實利益的差別,模糊的使用“人”的稱謂,其危害是無法估計的,極容易庸俗化的理解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中的“人”,無疑只能是指所有的人,它是一個類概念。 “‘人’這個概念則不同,它是個普遍性的概念,它是指任何一個現實的、有自然生命的、從事著實際活動的個人。這就是說,‘以人為本’中的‘人’,沒有社會身份、不分社會等級,沒有‘官’‘民’區別,所以,‘以人為本’理念中‘人’這個主體,是指任何一個人而言的,是所有的人。換句話說,只要是人,我們就必須把他作為人來對待!盵3]
關于“本”,《高級漢語大詞典》的解釋是:小篆字形,從“木”,下面的一橫是加上的符號,指明樹根之所在。本義是指草木的根或靠根的莖干;《說文》的解釋是:“本,木下曰本!薄 氨尽庇种甘挛锏母蛑黧w。比如 “君子務本!盵4] “今背本而趨末!盵5] 作為動詞用,“本”是“治本”的意思,指從根本上加以處理;“本”也指“根本”,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部分;還有“根源,本源 ”的意思! 拔镉斜灸,事有始終!盵6] “蓋亦反其本矣。”[7] “為是者有本有原!盵8] “人窮則反本。”[9] 說的都是一個意思。
科學發展觀中的“科學”應當做何解釋,也是十分關鍵的。關于科學,古今中外先哲和思想家的定義頗多,有的認為,科學是知識,有的認為科學是關于實際存在的事物的知識,有的認為科學是關于事物的本質、規律、必然性、普遍性的知識,等等。而在平時,我們往往只承認科學是關于規律、普遍性的知識體系,而不承認科學是關于本質、必然性的知識體系。其實,凡是普遍性的東西通常都是我們的感官感覺不到事物的內在屬性,而這就是“本質”。而且,凡是普遍性的東西,也就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必然性”。但這還不夠,瓦托夫斯基說:“科學是一種用普遍的定律和原理建構的有組織的或系統的知識體系!盵10] 王海明認為:“精確地說,科學是關于實際存在的事物的本質、規律、必然性、普遍性的理性知識體系,簡而言之,也就是關于實際存在的事物的普遍性的理性知識體系,因為‘本質’、‘規律’、‘必然性’、‘普遍性’、‘理性對象’,如上所述,大體是同一概念!盵11] 歸結為一句話:“科學乃是可能被經驗——觀察和實驗——檢驗的知識!盵12] 一切科學的最終目的在于指導人類的行動,以便獲得和創造各種物質和精神的財富,滿足人們的各種需要,從而更好地生存和發展。波普說:“科學所當有的實際作用,在于幫助我們理解可能行動的甚至比較遙遠的后果,從而幫助我們更理智地選擇我們的行動!盵13] 顯然,只有普遍性的知識才能使人對未來做出預見!翱茖W只是那種能夠被看客觀的關系。”[14]即是說,科學是關于客觀事物的能夠使人做出預見的知識?梢姡毡樾允强茖W分界的真正標準!翱茖W是關于任何實際存在的事物的普遍性的知識體系!盵15]金岳霖先生說:“以普遍的真為目標的學問都是科學。”[16] 因此,新科學發展觀中“科學”的內涵應當是關于社會治理的客觀規律的普遍性的知識體系。
'p>
何謂“發展”?“發展是一個含糊的詞語,它被用來描述性地以及規范性地說明一種當前的狀況或者規劃性地說明一種當前的狀況或者規劃一種想望的選擇!盵17] “發展指的是所有這一切——同時地,不可分割地,既是經濟問題又是政治問題,既是社會問題又是文化問題,既是資源與環境管理問題又是文明問題。”[18] 發展的核心問題是“為了誰的發展”?或者說“發展的最終目標是什么”?誰是發展成果的最終享有者?以及依靠什么發展?如果一種發展是一部分少數人的發展,是個別地區的發展大多數地區的貧窮,是當代人以犧牲后代人資源而獲得的發展,這種發展的意義和價值究竟有多大?“發展的目標是改善人類生活和社會安排,以便為人們提供日益廣泛的選擇來尋求共同的和個人的福祉!盵19] 也就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發展。“全面、協調、可持續”就是要奉行“己他兩利”道德原則,統籌所有人的利益,包括當代人與后代人的利益,也就是可持續的發展。眾所周知,經濟是指創獲財富的活動!吧鐣膘o態地看,是人的人群關系,是兩個以上的人因一定人際關系而結合起來的共同體;動態地看,則是人的活動體系,是人們相互交換活動共同創獲財富的利益合作體系。它由創獲財富的活動和非財富活動構成,具體說,由經濟活動、科教事業和政治、德治、法、道德六者構成。[20] 這樣,所謂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實際上就是一方面促進經濟活動、科教事業和政治、德治、法、道德六者之間內在要素的“全面、協調、可持續”,另一方面促進經濟活動、科教事業和政治、德治、法、道德六者與人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論文價值視野中的新科學發展觀審視來自WWW.66WEN.COM免費論文網'p>
二、新科學發展觀的價值解讀?3g359RY2\=eV10=Nj;qL B6 G{aB?Q行政管理論文}Km"M?Eu%KU@|%&kf3E|
通過對新科學發展觀涉及的關鍵術語本質內涵的梳理和探討,筆者以為,新科學發展觀所弘楊的是一種有別于傳統社會治理思想的嶄新的社會治理價值知識體系。具體說是社會治理者統治者應當如何治理社會,即治理社會的經濟、科教事業和政治、德治、法、道德的價值知識體系。它是當代中國社會治理者在新的歷史時期關于社會治理的本質、規律、必然性、普遍性的理性價值知識體系。簡而言之,它是關于社會治理的普遍性的理性的價值知識體系。它之所以能夠被稱為“科學”是因為它是可能被經驗——觀察和實驗——檢驗的價值知識體系。這個價值知識體系有別于傳統社會治理價值知識體系之處在于,它注重和突出了社會治理價值知識體系的普遍性、客觀性和絕對性,從而擺脫了傳統的相對主義的社會治理價值思維方式,回歸了人類社會治理的價值知識體系的大道,借鑒和運用了人類幾千年來積累的社會治理價值知識財富,有助于促進中華民族的進步與發展。這個嶄新的社會治理的普遍性的價值知識體系的創建目的在于——指導當前和未來中國的社會治理活動,以便增進全社會和每個人的利益總量——物質的和精神的財富,“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薄o疑,這樣的科學體系所關注的發展只能尋求全體國民個人的共同福祉,絕不可能是一部分人的福祉。
對新科學發展觀關涉的關鍵術語的采信是我們從價值學角度理解新科學發展觀本質含義的前提。關于價值的內涵和本質也是眾說紛紜,波吉曼就說:“‘價值’是一個極為含糊、曖昧、模棱兩可的概念!盵21] 而價值界定的真正困難實際上在于,“客體”與“主體”本身就是一個十分復雜的概念。主體首先是一個關系范疇,離開了關系,也就無所謂主體。但主體并不是只有相對于客體才能成立,相對“屬性”而言,主體還可以是屬性的本體和承擔者,即“實體”。但是,無論如何,價值范疇的“主體”應當是指相對“客體”而言的主體,實際上就是指活動者。這樣,主體就是活動者,主動者,而客體就是活動對象,被動者。活動者、主動者實際上就是可以自主選擇的活動者,也就是具有分辨好壞利害能力的活動者。活動對象即是能夠自主活動的對象,是活動者自主活動的對象。但是,由于主體自身也可以是主體的活動對象,所以,它既可以同時為主體,也可以同時為客體。而主體的活動之所以指向客體,無疑是因為客體本身具有某種對主體具有利害好壞的效用,從而趨利避害。如此,所謂價值,就是指“客體對于主體的需要——及其經過意識的各種轉化形態,如欲望、興趣、目的等等——的效用。”[22] 關于價值是客體對于主體需要的效用這個定義,已經被學術界公認。而反對“效用論”者,其實也是與“效用論”大同小異。“關系論”者李連科說:“所謂價值,就是客體與主體需要之間的一種特定(肯定與否定)的關系!盵23]李德順說:“價值”這個范疇的最一般涵義,是對主客體關系一種特殊內容的表述。[24] “意義說”者袁貴仁主張:“價值是客體對主體所具有的積極或消極意義!盵25]“屬性說”主張者李劍鋒說:“價值就是指客體能夠滿足主體需要的那些功能和屬性!盵26]其實,這些論述與“效用論”表達的是同一個意思。從對價值內涵的辨析可知,對新科學發展觀的價值解讀,首先要弄清楚新科學發展觀所指涉的價值主體與價值客體。
【價值視野中的新科學發展觀審視】相關文章:
審視教育政策選擇的新視野08-17
科學發展觀視野中的教育科研08-17
比較與審視:國際視野內的語文課外活動08-05
社會人文視野中的科學08-17
跨文化視野中的異化/歸化翻譯08-08
世界文化視野中的楚美術08-05
在語文教學中如何開拓學生的視野08-25
繼承與超越:課改視野中的語言訓練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