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4T”模式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體系的探索與實踐
“4T”模式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體系的探索與實踐
王淵,何培英,林洪
(中國海洋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山東青島266003)
摘要: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日益受到學校和學生的重視,但也存在著內容與現實脫節、課程功能過窄、實踐環節較少等問題,在職業規劃相關理論的指導下,根據全程化、專業化的工作思路,中國海洋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通過構建“4T”模式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體系,實現了課程內容連貫性、實用性、針對性強,實踐環節充足,等等要求,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關鍵詞: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體系;“4T”模式;效果
一、建設“4T”模式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體系的意義
職業生涯規劃是指在個人發展與組織發展相結合的基礎上,個人通過對職業生涯的主客觀因素分析、總結和研究,結合時代特點,確定最佳的奮斗目標,并為實現這一目標而預先進行系統安排的活動或過程。
大學是銜接學生時代和工作階段的重要節點,在大學生中推廣和強調生涯規劃至關重要,開設此類課程成為生涯規劃教育的重要渠道和手段,但存在著眾多困境和現實難題。
1.學生層面。大學生在經歷了中、高考的應試教育后,對自身興趣、性格等自我認知程度不夠,報考專業也多是根據專業的熱門程度和就業率來選擇,對于是否適合自己以及專業未來的發展不甚了解,規劃意識欠缺,對大學的學習生活以及未來發展都缺乏規劃,甚至從未考慮過。
2.學校層面。近年來,高校對于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開展越來越重視,也開設了職業規劃課程,但普遍存在著課程內容與現實脫節、課程功能過窄、師資力量薄弱、實踐環節較少等問題。課程的設置缺少全程化理念,缺少專業針對性。基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重要性和實際存在的問題,中國海洋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進行了探索,提出了與專業相結合,兼具連貫性、漸進性與針對性的“4T”模式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體系,應對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面臨的諸多問題。
二、“4T”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體系
1“。 1T”(theory)———課程內容和課程體系的優化。
針對普遍存在的課程內容缺乏專業針對性、缺少全程化理念等問題,我們根據山東人民出版社的《大學生憑什么找份好工作》這一職業規劃教材中給出的授課思路,針對不同專業、不同年級學生的需求,設計了不同的授課內容。在授課隊伍的建設方面,除了學院的專兼職輔導員外,還納入了包括班主任在內的專業教師,專業教師參與授課使得職業規劃的課程專業性更強。一年級大學生對于專業、未來存在著疑問和迷茫,大一的課程以喚醒職業規劃理念和自我探索為主,引導學生在興趣、性格、價值觀和技能等方面進行自我探索。在其中,專業教師向學生介紹本專業、行業的發展現狀和未來走勢以及可從事的工作類型等,讓學生對于專業和自己未來可能從事的職業有初步的了解和認識。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學生在對自我進行探索后,大二主要進行的是外部工作世界的探索,尤其是對食品行業現狀及行業內企業、工作崗位的探索,學生通過完成崗位實習、生涯人物訪談等作業,了解自己感興趣的崗位或企業,并根據對自我和工作世界的了解,在掌握科學的決策方法后,做出初步的職業規劃。大三的授課內容就主要集中在求職的實戰知識上,求職簡歷的撰寫、面試技巧以及職業素養和職業禮儀等成為該部分的主要內容。到了大四,學生即將踏入職場,如何調整從學生到職場人的心理過渡、如何合理合法的維護就業權益、了解就業政策和流程就成為當務之急。“4T”模式按大一至大四年級學生的不同需求為他們設計了相應的課程內容(如圖1)。
為了避免大量理論講述,課程多采用案例分析、活動引入、學生分享的方式來進行,多樣的課堂形式吸引了學生對課程的興趣,也讓學生更好地掌握了課程內容,效果遠勝于單純講授。
2“。 T2”(Test)———課程配套的主題班會、工作坊與相關校園文化活動建設。因職業規劃課程的上課時數有限,實際中存在課程影響持續性不夠的問題,學生易出現“課上有規劃,課后丟腦后”的現象,因此在課程內容的基礎上,為提高課程影響力,解決課程功能過窄的問題,“4T”模式建設了與課程配套的職業規劃主題班會、一對一職業規劃咨詢工作坊和以職業規劃為主題的校園文化活動。班會主題根據授課內容和學生的需要進行設計,如專業了解、實習實踐分享等,由班主任主持,通過班會達到既回顧課上內容,同學間又相互交流信息和經驗,互相促進的功能。
職業生涯規劃是個性化的,每個人有不同的興趣愛好和發展方向,授課和班會不能解決學生的個體問題,“4T”模式開設了一對一的職業規劃咨詢工作坊,咨詢工作由授課教師擔任,針對學生在專業迷茫、自我認知、決策困難等方面的問題,一對一地給予學生有針對性的意見和建議,幫助他們規劃人生。同時,“4T”模式也充分利用學生的課余時間,開展與職業生涯規劃相關的校園文化活動,如職場禮儀類講座、以產品競賣為主的銷售活動、企業運營沙盤模擬活動、電子簡歷大賽、模擬招聘大賽等,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使學生在參與中重溫了職業規劃課程的內容,增強了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和技能。
3“。 T3”(enter)———請進來和“T4”(out)———走出去。鑒于大多數職業規劃課程存在與社會、行業現實脫節、實踐環節太少的問題,“4T”模式重點添加了“請進來”和“走出去”機制。“請進來”即邀請社會精英人士走進校園,通過開設專題講座或擔任學生職業生涯導師的形式,帶來行業最新的動態、職場經驗以及人生規劃的相關建議。同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職業規劃課程體系的最終目的是幫助學生合理規劃職業生涯和人生道路,同時,社會實踐環節也是必不可少的。我們利用學校、學院或教師與企業合作的機會,搭建大學生實習實踐平臺,為學生提供到企業實踐的機會,讓他們了解社會和企業的實際需要,從而更有針對性地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這正是“4T”模式要實現的目的之一。
三、“4T”模式的實施效果
1.職業規劃相關工作開展更為積極有序。“4T”模式自2012年實施以來,中國海洋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先后建設了11個大學生實習實踐基地,其中包括煙臺東方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東泰祥集團等多家大型企業,平均每年輸送約40人進行為期15天的生產頂崗實習,超過80人進行參觀實習;學院每年平均開展6~7項以職業生涯規劃為主題的校園文化活動;每年邀請約10位食品行業精英或社會導師來校開設如“大學生如何成功轉型”、“青島技術交易市場”等主題講座,深受學生歡迎。
2.就業率顯著提升。自“4T”模式實施以來,學院就業率均在90%以上,較之模式實施以前,有顯著提升,2014年就業率更創歷史新高,達到95%。“4T”模式打破以往職業生涯規劃單純理論授課的模式,不單純聚焦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而是將學生實習實踐、一對一咨詢、校外導師的引入等融會貫通,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實現了培養符合社會、行業需求的人才的目的,同時,就業率提高也是必然結果。
3“。 4T”模式獲得學生的認可。“4T”模式的效果,除就業率的體現外,更多來自學生的認可。調研結果顯示,學院90%以上的學生認為職業規劃課程開設很有必要,且希望持續開設,并希望能邀請更多的社會精英人士來校講座,同時提供更多的企業實習機會。學生的認可使他們積極地參與到課程體系中來,在不斷提升自我的同時也使課程體系不斷完善。
4.良好的社會影響。“4T”模式實施后,學院先后接待了來自華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山東農業大學食品學院、青島工學院食品學院等其他兄弟高校院系前來學習,擴大了“4T”模式的社會影響。
四、結語
中國海洋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開設的“4T”模式職業生涯規劃體系,較好地完善了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課程內容,豐富了課程的實踐環節,將生涯教育和德育工作相結合,推動了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能力和意識,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趙北平,雷武明。大學生生涯規劃與職業發展[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2]袁南寧。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建設的思考[J].教育學術月刊,2010,(7 ):38-45.
[3]徐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開發行動研究綜述[J].中國成人教育,2007,(7 ):118-119.
[4]楊麗。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的構建[D].上海:復旦大學社會科學基礎部,2009:9-42.
[5]陳郁芬。關于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的探討[J].招生就業,2014,(8 ):177-179.
【“4T”模式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體系的探索與實踐】相關文章:
”導師+師傅”模式的探索與實踐08-13
電子專業“做中學”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08-16
對初中體育實踐性教學模式的探索08-25
法學人才培養模式實踐基地教改探索08-18
“體驗——感悟”教學模式的探索12-06
中學計算機教學中實踐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嘗試08-17
中學計算機教學中實踐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嘗試08-07
高中思想政治漫畫導學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08-25
計算機教學模式的探索08-17
語文自能讀書模式探索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