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從中考試題談培養學生的歷史時序和證據意識
從中考試題談培養學生的歷史時序和證據意識文/李喜燕
摘 要:歷史的時序性和重史據性是歷史學科的重要特質,新課標注重培養學生的歷史時序和證據意識。結合中考試題談談培養學生的歷史時序和證據意識。
關鍵詞:歷史時序性;證據意識;方法指導
歷史的時序性和重史據性是歷史學科的重要特質,時序是歷史之骨,史據是歷史之血。培養學生的歷史時序和證據意識有助于學生更理性地生成歷史認識,提升歷史思維能力。
一、培養學生的歷史時序意識探討
與舊課標相比,新課標更注重培養學生的歷史時序意識。雖然在課程設計思路上新課標保留了學習內容的六大板塊,但弱化了學習主題,突出歷史學科的時序特點。
1.歷史時序在中考試題中的考查形式
在歷史學科的考查中,對歷史時序的考查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筆者從近年中考試卷中分析總結了歷史時序在中考試卷中的考查形式。
(1)組合排序型
通過排列歷史現象、歷史概念等出現的時序考查考生對歷史時序等知識的識記、了解和再現能力。
(2013年蘇州,第3題)詩歌是生動鮮活的歷史,它向人們描繪了歷史的變遷和社會的滄桑。下列詩句所反映的歷史現象按其發生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
①“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②“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③“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④“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②①④ D.④①②③
排序題是比較常見的考查形式,此題通過對這些詩句所隱含的朝代進行考查。
(2)時序與事件對應型
通過給出相應的時序或事件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再現能力。
(2013年南京,第9題)近代史上,報紙是人們獲取信息、了解社會的主要傳媒工具。右圖(申報)所示報紙創辦的時間是( )
A.1872年 B.1897年
C.1905年 D.1915年
此題型屬“事~時”考查。
(2013年南京,第26題)20世紀30年代,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探索本國經濟建設道路的舉措是( )
A.實施新經濟政策
B.優先發展重工業
C.頒布《國家工業復興法》
D.優先發展農業和輕工業
此題型屬“時~事”考查。
(3)時空對應型
通過時序和地域的聯系,對歷史事實進行理解和判斷。
(2013年蘇州,第1題)近日,蘇州市工業園區唯亭草鞋山遺址入選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該文化遺址是典型的新石器文化時期的遺址,下列遺址中與其同位于長江流域的是( )
A.北京人遺址 B.山頂洞人遺址
C.河姆渡人遺址 D.半坡人遺址
(4)時間計算型
通過簡單的計算考查學生對公元紀年、民國紀年等年代知識的遷移能力。
小華的爺爺生于民國時期,他爺爺今年(2013年)80周歲了。問:小華爺爺生于民國多少年?
A.民國二十一年 B.民國二十二年
C.民國三十 D.民國四十年
此題考查民國紀年的計算方法。
2.如何培養學生的歷史時序意識
在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的歷史時間觀,為歷史的整體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1)培養學生對歷史時序及特征的整體性把握
歷史的不可逆時空性決定了其唯一性,因此在歷史教學中,要培養學生對歷史時序的整體把握。
(2)指導學生自制歷史年表
指導學生自制歷史年表,既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又使學生對歷史線索更清晰。
(3)加強對重大歷史事件和歷史時間的理解記憶
在教學中要對一般歷史時間進行弱化講解,注重時間邏輯性的培養,對重大歷史時間進行強化記憶。關于記憶時間的方法有很多:數字串聯法、歌訣或諧音記憶法、關鍵字串聯法等。
二、培養學生的歷史證據意識探討
1.史料題型在中考題目中的考查
歷史的唯一性注定了歷史證據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以歷史材料為依據來解釋歷史的習慣,使中學生初步形成歷史證據意識。
隨著新課標的實施,中考試卷在命題形式和命題難度上有所變化。在突出基礎知識的同時,更加注重學生對史料的閱讀、分析、處理、概括等能力的綜合考查。現以2013年蘇州中考歷史試卷中典型題目加以分析。該試卷題型包括單選題、判斷題、填空題和材料解析題,除判斷題和填空題是考查學生對課本基礎知識的再現能力外,單選題和材料解析題可以說全部以史料的形式呈現給考生。對史料的考查主要三種類型:(1)結合所學回答型。(2)從材料概括論點型。(3)史料教材相融型。現舉第二種來說明。
(2013年蘇州,第5題)費正清在《中國:傳統與革命》中稱:“在中國近代史上,沒有哪一段插曲比鴉片戰爭為譴責‘帝國主義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它成為中國人對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幾乎整整一個世紀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滿情緒的內容。除了從這一角度看鴉片戰爭外,還有必要將其放到近代歷史的主要趨勢之中去觀察”。在該“趨勢”背景下,費正清認為( )
A.鴉片戰爭是西方工業文明的擴張
B.侵略者是歷史發展過程中的進步者
C.鴉片戰爭阻礙了中國現代化歷程
D.鴉片戰爭是近代中華民族災難的開端
此選擇題材料引用學術前沿成果,橫向考查了鴉片戰爭的相關內容,考查學生對知識的情景再現和遷移能力的綜合運用。題干要求回答的是“費正清認為”,因此只有理解史料,并對史料做出一定的甄別才能正確選出答案A。
2.如何培養學生的歷史證據意識
(1)樹立教師和學生的證據意識
高效課堂應是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都得到了充分發揮。因此要培養學生的證據意識,必先樹立教師的證據意識。比如,工業革命的影響,人教版有三點內容:①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促進了經濟的飛速發展;②社會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形成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大對立階級;③世界形成了西方先進、東方落后的局面。于是,在學生的記憶中就是三點,但不利于學生歷史思維的培養。因此,在講解時,我引用《英國棉花和生鐵量增長表》和《共產黨宣言》的資料:“資產階級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還有恩格斯的評價:“一方面,由于無產階級不滿情緒的增長,另一方面,由于他們力量的壯大,產業革命更孕育著一個由無產階級來進行的社會變革。”從而引導學生得出①②。
學生的證據意識培養需要在教學初期就加以重視。教師要將“史由證來,論從史出”的正確觀念告訴學生,并有意識地引導和培養學生,使學生了解歷史載體的多樣性:文字材料、圖片、圖表、實物、遺址、遺跡、影像、口述以及歷史文學作品等都是歷史的呈現方式。
(2)培養學生的史料解讀能力,將史料教學引入課堂
葉小兵教授認為把對史料的研習引入歷史教學過程中,一種提供歷史情境進行歷史思維訓練的過程。上述筆者在解決“工業革命的影響”時,就是將史料引入課堂的一種例證。史料教學方法主要有對史料分析、比較、辨別,并用歷史的觀念去分析史料的價值。另外,培養學生的讀史能力,可先從閱讀教材做起。教材是經過專家認真研究和精心選擇史料而成,將教材作為學習的入門史料是提升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
培養學生的歷史時序和證據意識不僅是新課標的客觀要求,更是提升學生歷史思維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內在要求。教師應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和理論研究能力,不斷擴充自己的知識寬度和深度,才能在教學中得心應手。
參考文獻:
[1]齊世榮。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解讀(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任世江。關于深化歷史課堂改革的探討。歷史教學:中學版,2008(09)。
[3]葉小兵。中學歷史教學中史料教學的探討。北京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03)。
(作者單位 江蘇省蘇州市高新區第二中學)
【從中考試題談培養學生的歷史時序和證據意識】相關文章:
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途徑12-19
淺談學生的數學問題意識的培養08-25
高中英語跨文化意識的滲透和培養策略08-23
談小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08-24
作文教學中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08-23
高中音樂課中培養學生的舞蹈意識08-22
談小學生英語口語能力的培養08-22
談如何培養學生的良好意志品質12-09
談初中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培養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