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雙師素質”教師對高職競爭力的影響分析
“雙師素質”教師對高職競爭力的影響分析韋曉軍 李慶文
摘要:高職院校雖然不屬于企業的范疇,但在人才市場不斷完善以及大學畢業生與用人單位雙向自主選擇的情況下,如果把畢業生看作是學校的“產品”,那么用分析企業競爭力的方法來分析高職院校還是比較合理的。依據波特競爭理論的框架,分析“雙師素質”教師對高職院校競爭力的影響。分析發現“雙師素質”教師隊伍的建設可以為高職院校帶來提高學生就業能力、吸引高素質學生報考、增加學生學習滿意度、減少替代品和潛在進入者的威脅等好處,因此,“雙師素質”教師可以大大增強高職院校的競爭力,有條件的高職院校應加快建設自己的”雙師素質”教師隊伍。
關鍵詞:高職院校;“雙師素質”教師;競爭力
作者簡介:韋曉軍(1968-),女,廣西柳州人,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李慶文(1966-),男,廣西北流人,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經濟學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
基金項目:本文系新世紀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2010年項目“‘雙師素質’教師對高職學生就業能力影響的研究”(編號:2010JGB188)的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G70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7518(2011)29-0010-02
一、問題的提出
20世紀90年代初,邁克爾·波特(MichaelPorter)提出了“國家鉆石”理論,這一理論被學術界公認為迄今為止最有影響的競爭力理論。波特的競爭力理論認為,企業競爭力主要是指企業設計、生產和銷售產品以及提供服務的能力,尤其是企業在激勵競爭的市場環境中相對于競爭對手所具有的市場吸引力。同時,該理論還指出了企業競爭力主要來自五個方面,被學術界稱為“波特五力”模型。“波特五力”模型確定了競爭的來源主要來自以下五個層面:一是供應商討價還價的能力,二是顧客討價還價的能力,三是現有同行業內企業間的競爭,四是替代品生產者的威脅,五是潛在進入者的威脅。
據統計,2011年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約為660萬.而“十二五”時期應屆畢業生年平均規模將達到近700萬,占據“半壁江山”的高職高專院校的初次就業率在高等教育中是最低的,就業的難題變得無比嚴峻和突出。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國內許多學者提出要借鑒國際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經驗,鼓勵國內高職院校建設“雙師素質”教師隊伍。因為“雙師素質”教師有助于提高高職學生就業能力,有助于高職院校完善師資隊伍建設。徐朔(1996)對德國職業教育研究指出,師資是職業學院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職教師資的培養必須建立科學的理論體系和完善的培養體系。發達國家重視高職師資隊伍的建設體現在培養培訓的正規化與優厚的待遇上(王毅等,2000;付菊,2005),尤其是重視對高職教師實踐能力的培養,以及重視對兼職教師的聘用(陳祝林等,1998),并能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調整和變化(鄭春榮,2000)。在國內,學者們指出,我國“雙師素質”教師存在實踐鍛煉的場所和機會缺乏等問題(盧曉春等,2001),高職教師可以通過參與生產實踐、參與教學科研、承擔技術項目等途徑,達到“雙師素質”教師的要求(王義澄,1990;王榮成,2002),從完善標準與認證制度人手,是“雙師素質”教師隊伍建設的關鍵所在(張社字,2004;孫澤文,2009,劉子真,2009,詹宇河,2010)。賈俐俐(2009)認為,師資隊伍是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核心要素。高職院校的辦學實踐證明,教師隊伍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其人才培養水平和各項職能的發揮,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其是否具有競爭力以及具有多強競爭力的決定因素。也就是說,誰擁有一流的師資隊伍,誰就擁有了在高職教育市場上競爭制勝的關鍵法寶。
哈佛大學前校長科南特曾經說過:“大學的榮譽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數的規模,而在它一代一代的教師質量,一個學校要能立足,教師一定要有特色。”高職教育的目標是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技能型高素質專門人才”,其辦學方針是“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因此高職院校是圍繞“能力為本位”而開展各項教育教學工作的。為了更好地達到教育目標,高職院校普遍實施“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職業教育培養模式。而這種教學模式客觀上要求教師一方面必須具備教育教學方面的基礎能力,另一方面又必須具備職業技術方面的專業能力,也就是說,要求這些教師不僅要掌握高等教育基本教學規律,而且還應在本專業領域具有較強的技術應用能力?偠灾褪且蠼處熞邆洹半p師素質”。
2005年頒發的《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及《國家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規劃(2010-2015年)》都明確提出要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因此完善師資隊伍建設成為當前高職院校一項重要工作。那么,“雙師素質”教師是否可以提高高職院校的競爭力呢?“雙師素質”教師又是如何影響高職院校的競爭力呢?高職院校雖然不屬于企業范疇,但在人才市場不斷完善以及大學畢業生與用人單位雙向自主選擇的情況下,如果把畢業生看作是學校的“產品”,那么用分析企業競爭力的方法來分析高職院校還是合理的。因此,按照“波特五力”的框架,分析”雙師素質”教師對高職院校競爭力的影響,具有一定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二、“供應商”的討價還價能力
在企業視角下,供應商主要是通過提高要素價格與降低單位價值質量的能力,來影響行業中現有企業的盈利能力與產品競爭力。應用到高職院校而言,高職院校的“供應商”就是為其提供學生的家庭。那么家庭是如何影響高職院校的辦學效益的呢?高職院校是以就業為導向來培養應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家庭把孩子送來就讀是為了將來能較好地就業。如果家庭覺得該校的培養水平不高,那么,討價還價能力強的家庭,即有其他選擇的家庭就不會讓他們的孩子來報考這個學校。一般而言,考生的知識水平以及家庭經濟條件是決定家庭討價還價能力的關鍵因素,因為考生的知識水平決定他的高考成績,而家庭經濟條件影響著他對報考院校空間以及學費等各種收費的考慮,這樣對于那些競爭力不強的院校,只能招收到高考考分相對較低的和家庭經濟條件相對困難的考生,從而使這些院校需要投入更多的資源來對學生進行培養,所以作為供應商的家庭的討價還價能力對高職院校的收益是影響極大的。高職院校建立起“雙師素質”教師隊伍之后,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降低供應商的討價還價能力,因此也就提升了高職院校自身的競爭力。
首先,“雙師素質”教師擴大了高職院校的“進貨”范圍。高職院校培養了足夠的“雙師素質”教師之后,就可以按需要開設為了提升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的各種實訓課程,從而使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大大提高,自然也就提高了學院與“供應商”的談判能力,降低了“供應商”的討價還價能力,從而吸引更多的“供應商”一家庭讓他們的子女報考這些院校。
其次,“雙師素質”教師提高了學校的社會資本,從而增強了高職院校的影響力。目前,很多高職院校在進行“雙師素質”教師隊伍建設時,一個主要的渠道是招聘具有企業實操經驗的人員,因此“雙師素質”教師往往具有更多的社會資本,除了能把專業課上好之外.還能利用自身以往的工作背景為所在院校增加更多的附加價值,比如為學校聯系校外實訓基地等,進而增強了學校的競爭力。
再者,“雙師素質”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更貼近實際的求職和職業生涯指導,從而大大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進而提升了學校的競爭力!半p師素質”教師由于具有豐富的實際工作經歷,相對于其他那些“從學校到學校”的教師而言,對企業招聘、企業用人制度等都更熟悉,因此能為學生提供針對性和可操作性都更強的指導,從而使學生的求職成功率更高,同時也就加強了高職院校的競爭力。
三、“顧客”的討價還價能力
顧客購買商品時,往往都要貨比三家、討價還價,通過壓低價格和要求提供較高的產品質量或服務質量,從而影響企業的贏利能力。因此,如果顧客具有較強的討價還價能力,就會在買賣談判中處于優勢地位,賣家(即企業)就會陷于被動,被逼讓利而減少收益。對企業是如此,對高職院校又何嘗不是如此。隨著高校的持續擴招,現在高等教育已經從“精英教育”變成了“大眾教育”,對于高校的“產品”——大學畢業生,“顧客”即用人單位具有了越來越大的挑選余地。而高職院校在高等教育中屬于職業性質的教育,培養的是生產、經營和服務一線的應用型人才,因此用人單位更為挑剔,“顧客”具有極強的討價還價能力。建立”雙師素質”教師隊伍之后,一方面使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由于得到了針對性的培訓而大大提高,從而增強了在“顧客”面前的談判能力:另一方面還可以利用“雙師素質”教師實際工作能力強的優勢,根據市場對人才的需求進行教學改革,從而使高職院校培養出社會所需的合格人才,更有效地為“顧客”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從而提高了競爭力。
四、行業內現有同行間的競爭
據國家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規劃(2010-2015年)數據顯示,2009年,我國高職院校總數為1215所,因此,高職院校同行之間存在無比激烈的競爭。競爭一般在師資、教學設施、價格、廣告、服務等方面展開,其競爭的激烈程度是越演越烈。建立“雙師素質”教師隊伍可以在以下兩個方面提高高職院校的競爭優勢:
一是“雙師素質”教師可以使高職院校為“顧客”提供更好的服務。前面已經闡述,“雙師素質”教師由于非常了解企業的實際工作流程,因此可以根據用人單位需要進行更有效的和更具實操性的教學,從而培養出更受用人單位歡迎的學生,因而比競爭對手更能使“顧客”滿意,顯示出更強的競爭力。
二是“雙師素質”教師可以使高職院校有更強的社會適應能力!半p師素質”教師隊伍強大的高職院?梢砸罁@些教師原有的社會網絡以及社會資源,一來可以從信息上及時了解社會人才需求的變化,二來可以為學生爭取到更多的實習和應聘甚至就業的機會,從而使所在院校能迅速適應市場的變化,既能抓住有利時機擴大規模,也能及時規避各種風險。
五、“替代品”的威脅
波特指出,本來兩個處于不同行業中的企業,由于所生產的產品或所提供的服務可能是互為替代的,所以在它們之間也會產生相互競爭,這就是替代品的威脅。高職院校提供的“產品”是高職畢業生,是向企業基層提供技能型的專門人才,自然也會面臨來自提供類似產品的替代品威脅。提供的類似“產品”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農民工,他們一方面通過“干中學”不斷提高自身的工作技能,另一面通過參加社會技能培訓提升了職業能力,從而可以與高職學生競爭。二是職業中專通過職業資格培訓等手段拓展學生的就業空間,也來搶奪本來屬于高職生的就業崗位。三是普通高等院校由于持續大量擴招,其畢業生的就業形勢也越來越嚴峻,這些本來以掌握理論為主要學習目的的學生也開始通過第二專業或職業資格考試等強化自身的素質和技能,為了盡快就業,他們降低身價來應聘本來屬于高職生的崗位,對高職學生的就業造成威脅。建立起“雙師素質”教師隊伍的高職院?梢栽谝韵聨讉方面降低替代品的威脅:一是實施與企業共同培養的方式擠壓提供“替代品”學校的生存空間。比如可以根據企業的實際需要,開設“定向班”,在課程的設置和師資的配備上進行合理配置,減少學生與企業的就業摩擦。二是提供更周到的和質量更高的服務降低“替代品”對“顧客”的吸引力,三是通過實施更貼近企業實際的“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拉開與“替代品”之間的就業檔次,減少“替代品”帶來的威脅。
六、潛在進入者的威脅
潛在進入者的威脅是指,潛在的進入者希望在已被現有企業瓜分完畢的市場上再分一杯羹,從而會與現有企業發生在原材料與市場份額等方面的競爭,最終導致現有企業的生存環境惡化,甚至陷入生存困境。與此類似,已有的高職院校雖然具有一定的在位優勢,但也照樣會遭受來自社會其他力量辦學的潛在進入威脅。高職院?梢酝ㄟ^建立“雙師素質”教師隊伍來減少潛在進入者的威脅,因為建立起“雙師素質”教師隊伍的高職院校在以下幾個方面使潛在的進入者難以進入或不敢輕易進入:一是提高了潛在進入者的進入門檻。因為“雙師素質”教師隊伍的建設需要較大的投入,不光是師資的培養需要投入,而且“雙師素質”教師授課所需的教學設施也是一筆不小的投入。二是降低了潛在進入者的預期收益。三是增加了潛在進入者的生存風險。“雙師素質”教師隊伍的建設需要更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支持,從而使其投資回收期更長,意味著要面臨更大的生存壓力,風險也就更大。
綜上所述,“雙師素質”教師隊伍的建立可以為高職院校帶來提高學生就業能力、吸引高素質學生報考、增加學生學習滿意度、減少替代品和潛在進入者的威脅等好處,從而可以極大地增強高職院校的競爭力。因此,有條件的高職院校應加快建立起自己的“雙師素質”教師隊伍.從而為社會培養更多更多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周明星.職業教育學通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2]李孟卿,等,“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比較研究[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0.
[3]李慶文.特許經營發展加盟商的博弈分析[J].經濟經緯,2010(5).
【“雙師素質”教師對高職競爭力的影響分析】相關文章:
關于高職院!半p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思考08-22
高職學生的素質培養08-13
關于高職“雙師結構”師資隊伍建設的思考07-23
高職教師素質能力提升心得體會12-25
示范性高職核心競爭力的構成及其關系07-31
國債凈價交易影響分析08-05
“崗位參與”影響教師專業發展的實證分析等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