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高職文化素質教育與專業技能教育的融合機制
關于高職文化素質教育與專業技能教育的融合機制口林杏花
摘要:當代社會需要的是既具有嫻熟的職業技能,又具有良好文化素質的勞動者。積極探索把文化素質教育與專業技能教育有機融合的教育機制,是所有高職院校應堅持的辦學目標。分析了廣州城市職業學院在高職文化素質教育與專業技能教育融合機制方面所作的探索。
關鍵詞:文化素質教育;專業技能教育:融合
作者簡介:林杏花(1972-),女,廣東汕頭人,碩士,廣州城市職業學院高級政工師、會計師,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
課題項目:本文系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一五”規劃2009年度教育學課題“基于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高職院校文化素質教育研究”成果之一。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1-7518(2011)23-0009—02
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的是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崗位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當代社會需要的是既具有嫻熟的職業技能,又具有良好文化素質的勞動者,既會“做事”、又會“做人”.具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積極探索把文化素質教育與專業技能教育有機融合的教育機制.培養出滿足社會需要的勞動者,應是所有高職院校應堅持的辦學目標。
全人教育是當代教育發展的一種新的趨勢.它旨在培養博雅通達、全面發展的“完整的人”。從內涵來看,全人教育主要關注的是完整的人”.崇尚人的身體、心靈、精神、靈魂的整合;情意、靈性感、直覺的激發;想象力、創造力、多元綜合智能的開發: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墩育貴在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質,已成為舉國上下的共識。然而何謂素質教育卻見仁見智,眾說紛紜。實際上,素質教育的真諦是全人教育。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能獨立生存并有益于社會的個體,造就身心俱健的一代新人。教育部陳希副部長2010年在“全國高等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再次強調,高職教育要樹立以需求滿意度為主要標志的高職教育質量觀。把高職教育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適應程度、對行業企業發展的貢獻程度、對學生多樣化成長需求的滿足程度以及高職專業對崗位要求的對應程度,作為衡量高職教育質量的主要指標.
廣州城市職業學院一直高度重視學生文化素質與專業技能的綜合培養.2005年,確定了“質量立校、人才強校、文化塑校、特色興!钡霓k學理念.《廣州城市職業學院關于全面推進教育教學質量建設工程》提出素質教育工程,把立人樹德作為教育工作的基本任務,提出“立人、立業”的校訓.立人須立業,立業先立人。經過5年的研究、探索與實踐.人才培養機制逐步得到社會和用人單位的認可。平均就業率98.5%以上,超過全省平均水平.就業質量不斷提升。零點調查公司對該校2008、2009屆畢業生《用人單位滿意度研究報告》中指出,畢業生恪守職業道德、遵章守紀、誠實守信、技能扎實.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滿意率超過95%。
廣州城市職業學院在高職文化素質教育與專業技能教育融合機制方面,做了一系列的研究、探索與實踐
一、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
課堂教育是學生獲取科學文化知識的主渠道.是營造學校精神文化的重要途徑。學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文化素質教育課程三年不斷線,在培養學生德育、營造校園文化方面起了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加強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加強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到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學校成立社科部.專門負責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教學與建設,黨委書記親自參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建設與管理。學校保證課程經費的投入,落實每年生均20元的建設經費,加強課程帶頭人和骨干教師引進和培養!端枷氲赖滦摒B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兩門思想政治課程均為校級精品課程!睹珴蓶|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被評為廣東省優質課程,《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正在申報市精品課程。在教學中,教學團隊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參觀、考察、社會調查,寫出有理論分析的總結。大力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圖片展及征文比賽.組織學生觀看教育片,開展主題的系列教育活動等等。《形勢與政策》、《廉政教育》課程聘請省內外知名專家到學校作專題講座,《大學生職業生涯與就業指導》課程相當一部分有用人單位的管理者、學校優秀畢業生承擔,增強了課程的說服力、感召力和影響力。學校領導每年組織思想政治課程的教學經驗交流與研討,解決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思想政治理論課充分發揮了在高職文化素質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二、積極探索國學教育與職業技能教育相融合的校園文化建設
“文化塑校”是學校的辦學理念之一,學校積極探索國學教育與職業技能教育相融合的校園文化建設.創建了國內高職院校首個國學研究所,后組建為國學院.開設了《國學精粹》必修課及相關國學選修課程模塊,建成了包括國學特藏室、國學閱覽室、國樂室、經典誦讀中心、嶺南書畫室、茶藝室等在內的國學教育實訓基地;購買了大型國學叢書及各類傳統文化書籍萬余冊;開辦了城市國學講壇,定期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在論壇開講,已開設國學講壇70多期:組建了以“傳承國學、服務社區”為宗旨的各類國學實踐學生社團;創建了國學傳習網;建設了一支穩定的兼具國學理論和實踐修養、具有雙師素質的專兼結合的國學教學團隊。
《國學精粹》全校公共必修課,立足于將國學的精髓與學生人文修養和職業道德教育密切結合,通過各種國學實踐活動將中國傳統文化精華落實到學生日常的行為舉止當中,增強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度!秶鴮W精粹》課程設計采用“理論精粹+書畫琴茶”的模式,理論課采用專家精講、專任教師課外輔導的授課方式,聘請在國學方面具有相當造詣的名家進行專題講座。實踐課則要求學生或修習琴茶書畫.或作為義工到社區推廣經典誦讀,以靈活多樣的方式修滿學分。學校為學生提供課堂、網絡、實訓、實習等全方位的學習平臺、自主性學習網絡課程.使學生可以自主性、主動性、協助性、互動性學習.切實完成國學教育的“五個一”:背一部國學經典、讀一本國學參考讀物、聽一次城市國學講壇、參加一項國學實踐活動、寫一篇國學學習心得。
學校開設以傳統藝術和嶺南民俗為重點的國學類選修課,學生在三年學習過程中,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在琴棋書畫等方面選擇專題課程進行深造.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和本土文化的認知和認同,使學生既加強傳統文化修養,又增加一項職業技能。學校通過開展國學傳習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組織立人與立業、職業技能教育與國學教育的專題報告會、研討會、辯論會,通過講座、演講賽、辯論賽、征文等方式,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促進學生健康和諧發展結合起來,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傳統禮儀規范與現代生活的結合點,使學生擁有善良之心、感恩之心、責任之心、愛國之心,自覺規范自身行為方式,形成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
三、文化素質教育融入專業技能教育全過程
學校實施素質教育工程,將職業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融入專業課程體系,強化學生責任意識和遵紀守法意識,培養學生誠實篤信、敬業愛崗、吃苦耐勞、虛心好學的優秀品質。著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溝通合作能力、協調能力、實踐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學校堅持在三年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開展職業人文素質教育,包含職業價值觀、職業道德、職業文化等教育內容,培養學生誠信、敬業、樂學、協作等職業素質和職業精神,并把人文素質教育融入專業技能教育的全過程。
旅游管理專業與省市旅游局、廣之旅、碧桂園集團等單位密切合作,參照行業企業職業崗位任職要求.引入行業技術標準,構建人文核心素養類和專業核心技能類相融合的課程模塊。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為實現高素質人才培養的目標,利用校本文化平臺.開設職業素質培育課程,定期組織“學生職業規范網頁比賽”、“基地企業文化設計比賽”等職業素質培育活動。將IT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融合,與企業共同制定職業素質培育方案。按照信息服務崗位的職業素質和道德規范要求,與企業共同開設IT服務人才綜合素質、IT運維服務規范、系統支持服務等課程,并在所有專業實踐活動中重視培養學生的服務意識、安全保密意識等素質。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把職業文化融入專業文化建設中,進行以“魯班建筑文化”為核心的專業文化建設,豐富文化內涵。將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相融合。挖掘魯班精神內涵。傳承魯班建筑文化的精神,進行專業文化氛圍建設.以潛移默化的形式融入教學過程和教學環境.讓學生一進學校就能感受到職業氛圍,隨時隨地接受職業文化熏陶。
實習、實訓是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是高職教育實現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重要途徑.既是培養學生職業技能的關鍵階段,也是人文素質培養的大好時機。實習實訓環境是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要場所,專業實訓教學過程也必須滲透人文教育,指導教師的精神和職業道德更是學生感知的重點。學校注重實訓基地的“軟環境”建設.實訓室營造充分體現人文關懷的環境和氛圍,張貼了溫馨的警示語、名言;引入企業文化,培養嚴謹工作態度,按照企業文化精神建設實訓基地的制度文化:強化質量意識、安全意識、規范意識、誠信意識,、學校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文秘專業、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等都根據自己的專業特點,打造了各具特色的實訓室文化。
四、高職文化素質教育與專業技能相融合的師資隊伍建設
教育部2006年16號文明確規定:高等職業院校教師隊伍建設要適應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需要,按照開放性和職業性的要求,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要增加專業教師中具有企業工作經歷的教師比例.安排專業教師到企業頂崗實踐,積累實際工作經歷,提高實踐教學能力。同時要大量聘請行業企業的專業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學校擔任兼職教師,逐步加大兼職教師的比例,逐步形成實踐技能課程主要由具有相應高技能水平的兼職教師講授的機制.建立“雙師”結構的專兼結合的師資隊伍。重視教師的職業道德、工作學習經歷和科技開發服務能力.引導教師為企業和社區服務。逐步建立“雙師型”教師資格認證體系,研究制訂高等職業院校教師任職標準和準入制度。重視中青年教師的培養和教師的繼續教育,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與教學能力。教師的行為和思想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培養教師的責任意識、敬業精神、團隊合作能力、職業技能,對造就既具高水平職業技能,又具有良好品德與和諧人格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學校在校內設立專門編制,引進實踐經驗豐富、技能水平高、技術開發能力強的高素質人才,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聘請相關行業企業專家、社會名家、高級技術人員及能工巧匠為兼職教師,并參與專業建設和課程改革,或實行與企業合建實訓基地、實驗室、訂單式培養等校企合作方式.由企業有關專家兼任相關專業課或實踐指導課的教師。制定并落實專業教師輪流下企業、進社區的頂崗培養計劃。鼓勵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到企業、社區兼職,參與企業技術指導和產學研項目開發,有計劃地選派教師到國內外知名企業、著名大學和專業團體學習研修。健全“進、送、帶”等雙師素質培養制度!斑M”,是讓專業教師到基層企、事業單位(包括校外實習、實訓基地)鍛煉。對于相關專業的教師,安排他們到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實踐和培訓,豐富、提高他們的實踐經驗和操作能力。教師每年參加企業生產實踐活動不少于一個月!八汀,是選拔部分教師到知名院校的對口專業進行深造.深造的對象主要是那些從企業引進的實踐應用能力強,但專業理論和教學經驗相對缺乏的教師!皫А保且岳蠋,以強帶弱,定期組織中青年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實習、實訓活動。
另一方面,完善現有各項人事制度,在崗位設置、崗位管理、用人機制等方面,充分考慮教職工的利益和全面發展的需要:使奉獻教育事業、完善自我人格成為教職員工的共同追求。建立國學教育與職業技能教育相融合的教師培訓機制.國學教育培訓成為教師繼續教育的必修內容.將傳統文化精神和高職教育理念化為教職工的思想觀念與行為。定期對教職工進行高職教育與國學教育培訓.使教職工掌握了先進的高等職業教育理念.汲取了傳統文化精粹,形成高尚師德,并將教職工全員培訓納入學校人事考核制度內容中。學校還有針對性地對輔導員進行國學教育培訓.使他們在自己的工作中自覺融人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內核,更好地促進與學生的交流,有效地幫助學生解決各類問題,提升學生人文素質和心理素質,將輔導員培訓納入輔導員考核體系中。
經過多年的努力.學校通過創新文化素質教育與專業技能教育相融合的教育機制.使學校文化建設見成效,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高,“堅持文化塑校、植根社區發展、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辦學特色愈加顯現!笆濉逼陂g,學校將進一步堅持人才戰略、質量戰略、創新戰略、文化戰略。堅持“文化塑!崩砟,秉承“立人立業”校訓,彰顯“思誠貴和”校風和“樂學善用”學風,全面推進國學教肓,弘揚民族文化精粹,植根嶺南本土文化,培育校本文化根基,提升大學文化品位,建設師生共同的精神家園。
參考文獻:
[1]楊亞輝.全人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一種視角[J].中國高等教育,2010(12).
[2]鄭日昌.心理健康測評和全人教育模型叨.教育測量與評價,2008(7).
【高職文化素質教育與專業技能教育的融合機制】相關文章:
素質教育運行機制的構建08-05
素質教育運行機制的構建08-17
論素質教育融合于英語教學08-05
提高職工素質教育規劃08-23
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質教育探析08-24
論思想政治教育與素質教育的融合08-05
淺析高職體育與人文素質教育的關系08-17
以學生為本視角下的高職思政教育接受機制07-23
試論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評價機制的轉變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