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新課程,新作業,新設計
曾幾何時,做作業成了數學學習中不可缺少的程序。學生從入學的第一天開始就面臨著要做作業。家長買了同步訓練、買了一課四練、買了奧數書,學生放學后第一件事就是做作業。家長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問學生:“作業做好了嗎?”如果學生做完了作業,一天的任務就算完成了,反之,就要遭到責備。從開學到期末,學生最少做了兩本數學作業。從一年級到六年級,每天重復著做老師布置的題:××頁××題。教師、家長根據這些作業來評價學生的數學學習,久而久之,作業就成了學生的一個包袱;成了一個枯燥而又不得投入的活動。學業的好奇心、求知欲、創造性都跑到哪里去了?
“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從數學教育與21世紀社會發展更緊密的結合提示數學教育價值觀的變化,即數學教育應該培養人的更內在、更深刻的東西—數學素質。一位優秀的從教人員在“從事數學教學設計之初,應首先關注的不是‘學生要學什么數學’,而是‘學生學完這些數學能夠做什么’”,這句話向我們表明觀點:學生學習數學是為今后更好的用數學服務的,它是數學教學活動的結果。做為一名數學教師,我們該如何看待和落實這些理念,如何讓作業成為學生學習、創造、游戲的樂園,使作業真正促進學生的發展呢?現結合我的教學實踐,從說、玩、用、記四個方面談談我的一些嘗試和體會。
一、說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語言的表達能撥動學生的心弦,激發起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活動欲望、興趣、熱情、好勝心。難怪有人會說:“語言是率領人們沖鋒陷陣的統帥,是撥動人們心靈的樂師,是爭取人們靈魂的堅強戰士。”引導學生運用語言展示自已的思維過程,是引導學生學習的重要措施,也是實現有效調控教學的主要方法。一年級學生識字少,但已具備初步的語言表達能力,加之一年級學生的手指發育還不成熟,所以強迫學生多寫作業,是非常不利于兒童身心健康的。一年級學生又是非常渴望與人交流的,為了讓學生擁有輕松、愉快的心情,我在剛開學的一段時間里,給學生布置的家庭作業就是“說”,即把當天學到的知識和數學課上有趣的事說給家長聽。這樣,不僅使學生鞏固了新知,而且為學生提供了展示自已的機會,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家長也能更好地了解學生學習狀況,有效地促使學生主動參與數學學習。
二、玩
好玩是兒童的天性。濃厚的學習興趣,強烈的求知欲望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因,只有當學生對學充滿興趣時,學習才會有效,也只有當他們投身到知識中去發現新觀念、新規律、新方法時,學習才會充滿樂趣。為了讓學生體會學習樂趣,我把一些作業設計成“玩”。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感受學和玩是可以同時存在的。比如在“比多少”教學后,我布置了這樣一個作業:用4個杯子裝同樣多的水,然后分別放入1調羹、2調羹、3調羹、4調羹糖,猜哪杯水最甜。學生通過實踐,發現放糖最多的那杯最甜。第二天,我請學生匯報作業情況,學生基本上都舉了手,還說得井井有條呢!在這種活動中,學生不僅體驗了水一樣多,糖越多越甜的道理,而且感受到數學在我們的生活中,,增強了熱愛數學學習的好情感。又如:“比高矮”的作業是回家和家長排排隊,看看誰最高誰最矮。(鞏固比高矮的方法,創設學生與家長交流的機會)“前后、左右”的作業是:請家長坐好,說說家長及自已前后、左右有些什么。以上作業把知識與學生感興趣的事物聯系,為知識的學習創設富有看得見、摸得著的情節,能較好地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形成主動學習。
三、用
數學家華羅庚說過:“人們對數學早就產生枯燥乏味、神秘難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脫離實際。”俗話說,學以致用。“有用”是人們學習的動力。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題材中學習數學知識,不僅學得有味,而且理解深刻,掌握牢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是課程改革所提倡的,也是我們經常談及的問題。然而,學習和體驗數學學習的意義和價值,聯系生活理解并掌握數學知識,這并不是數學教學的最終目標。數學教學的目標是讓學生能應用所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使數學真正為我們的生活服務,從而體驗數學的意義與價值。為了提高學生“用”的能力,在布置一年級的作業中,我做了一些嘗試。比如,學了課本第一冊第82頁“數學樂園”最后一個活動“統計”的內容后,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你知道我們班上同學的上學情況嗎?是爸媽接送、爺爺奶奶接送,還是自己上學呢?學生們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有的亂猜;有的說不知道;有的說去問每個同學就知道了。經過討論,大家一致認為第三種方法較好。為了使統計難度適應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我只要求他們采訪10位同學,并要求制成調查統計表。學生利用下課時間,緊張而興奮地走進不同同學的位置,第一回做了“調查員”。使我高興的是,他們的成果豐富多彩,各有特點,如:
(1)我的調查統計表
爺爺接送:√ √;
媽媽接送:√ √ √ √ √ √;
自己走:√ √;
一(5)班 汪 劍浪
(2)我的調查統計表
奶奶接送: O O O ;
爸媽接送:O O O O O;
自己走: O O;
一(5)班 葉豪放
(3)我的調查統計表
爺爺奶奶接送:× × × ×;
自己走: × ;
一(5)班 胡梓澤
這樣的設計,讓知識的掌握過程融入日常的生活,學生能夠真切地感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存在,易于讓學生明白數學的價值,能有效地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不僅使學生掌握了知識,而且獲得了生活技能。學生獨立完成這類實踐作業的同時,把知識應用到了生活中去,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和價值。在復習課中,我組織全班學生進行了一項統計活動:我最喜歡的課。結果選擇數學課的人最多,那一刻,我真的很感動!
四、記
這里的“記”不是記憶,而是記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常有一些讓人“驚奇”的東西。這些“驚奇”隨著時間的流逝,可能會淡忘。怎樣才能留住這些美好的回憶和閃光的智慧呢?我讓學生嘗試寫周記。周記也是星期五的數學作業。考慮到一年級學生會寫的字較少,所以我在家長會上建議給學生買一盒磁帶,讓學生把周記“寫”在磁帶里,然后由家長或自己記在周記本上。周記內容分兩部分:一部分是我根據學習內容布置的;另一部分是學生自選的(生活中跟數學有關的知識)。通過一學期的證明,我發現這種方法是可行的,學生、家長都樂于投入這項活動。雖然這種活動比較費時,但學生在寫周記的過程中學到了不少知識。家長在這個活動中也看到了孩子的智慧,感受到與孩子交流的樂趣。
這學期的周記內容有:用1~5編一個故事;用6~10編一個故事;我和爸爸、媽媽玩湊數游戲;數學課上最有趣的事;快樂的國慶節;請爸爸、媽媽考考我;秋游;等。現附幾位家長替同學錄音寫的數學周記:
數學課上最有趣的事
數學課上有趣的是做實驗。老師拿了4個杯子,裝有不同分量的水,放入同等分量的糖,讓同學們猜哪杯水最甜。同學們有說第1杯最甜的,也有說第4杯最甜的,教室里一下熱鬧了。后來,老師請同學們上臺品嘗。我很幸運,被老師點中了,嘗過4杯水后,我發現水最少的那杯最甜。這次實驗,使我懂得了一些道理。這節課真有趣!
一(5)班 金昕偉
秋 游
今天,學校組織我們去秋游。
早上6點我就起床了,吃過早飯,7點多鐘就到了學校。一進校門,就看到操場上有幾百同學,好熱鬧!快8點的時候,老師要我們上路,我們一年級5個班到廣場去玩。我們班排成4隊,每隊12個同學,有1個在前面帶隊。我排在隊伍中間,我的前面有5位同學,我的后面有6位同學。這一天我玩的真開心。
一(5)班 葉程揚
撲克牌里有數學
撲克牌里有很多數學知識。其中2、3、4、5、6、7、8、9、10我都學過,A是1,J是11,Q是12,K是13。星期五晚上,我與爸爸玩撲克牌游戲。玩法是:每人摸一張牌,先比大小,誰的牌大就由誰算兩張牌相加的和。算對了兩張牌就歸他。然后再玩減法。比如說,我摸到一張9,爸爸摸到一張4,如果是加法,我就要算9+4=13,我就贏了;如果是減法,我就要算9-4=5,我也就贏了。如果我算不出來,就由爸爸算。玩多了,我就會算加法和減法了。
一(5)班 高翔
買 菜
今天,我和媽媽去買菜,我想吃白蘿卜,買了一些,用去2元錢。我又買了4元錢的肉,媽媽還買了四季豆,用去3元錢。最后媽媽買了1元錢的西紅柿。買了這么多的菜共用去10元錢。2+4+3+1=10。
一(5)班 劉暢
新課程標準提出要“重視課程內容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增選在現代生活中廣泛應用的內容,開發實踐應用環節,加強實驗和各類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樂于動手、勤于實踐的意識和習慣,提高實際操作能力”。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本學期教完“認識人民幣”這一單元后,我改變了以往的作業形式,設計以下實踐作業:“今天我當家”。要求每個小朋友帶20元錢到超市買東西。20元錢可以買什么?你碰到什么問題?并填好計劃書:
購物計劃書
1
名稱
價格(元)
2
3
4
5
統計
(1) 實際總價
(2) 與20元的差價
(要求:1,營養均衡 2,種類豐富 3,價格合理)周一按照計劃書實施情況評選出一年級的“最佳小當家”十名。〈〈數學課程標準〉〉還提出:“使數學更貼近生活,倡導數學知識要來源于生活,從大量的生活實例和學生熟悉的情景入手,來建立數學模型,消除學生對數學的陌生感,縮短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距離。讓學生體驗到: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從而,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使其在科學的道路上不斷的探索出新知。”
我的新課程教學已進行了一個多學期,面對減負以后,家長帶來的擔憂,我不再為自己布置作業或不布置作業而苦惱。我覺得作業是要布置的,但不是單一地做數學題,而是應把培養學生的學習情感、學習興趣、創新意識、質疑能力、動手能力等融入作業中,設計多種形式的實踐作業,讓作業豐富起來,真正為學生的發展服務,讓做作業成為學生的樂趣。
【新課程,新作業,新設計】相關文章:
新課程“新”在何處?08-09
新課程“新”在何處?08-17
探究新的作業模式08-17
怎樣理解物理新課程的“新”?04-21
反思新課程,產生新思考08-05
談新課程標準的“新”05-31
新課程理念新的學習方式08-25
走進新課程 扮演新角色08-13
新課程實驗中的新思考08-08
新課改新課程“新”在哪里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