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新課改新課程“新”在哪里
新學期即將開學,繼去年杭州市余杭區、寧波市北侖區、義烏市成為國家課改實驗區后,從本學期起,我省48個縣(市、區)將成為省級課改實驗區,實驗區內的小學和初中起始年級全面進行新課程實驗。到2004年,全省所有小學和初中起始年級學生全部進入實驗。
根據國務院批準的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義務教育新課程按九年一貫制設置,加強了課程的綜合性,設置了綜合課程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進入新課程實驗的學校,小學階段以綜合課程為主,低年級開設品德與生活、語文、數學、體育、藝術等課程,中高年級開設品德與社會、語文、數學、科學、外語、綜合實踐活動、體育、藝術等課程,初中階段課程實行分科與綜合相結合。
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負責人說,新課程實驗著眼于創新能力的培養,體現了促進每個孩子自由而充分發展的教育思想。據介紹,新課程改革突出體現了課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一個問題,可以有多種不同的答案;一個實驗,可以有多種不同的設計方案……9月1日新學期開學后,我省將在55%的初中一年級和小學一年級中進行課程改革,全面采用新課程體系。課程改革究竟會給我們帶來什么?近日記者來到先期進行教改的我省國家級課程改革實驗區,一睹那里涌現的新氣象——
新聞評說:走進新課改
3000年前的一位哲學家就說過,“人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個要被點燃的火把。”如今,新一輪課程改革正以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去激發學生的潛能,點燃學生的智慧火把,今日星星之火,必成燎原之勢。
一年前,我省的余杭區、北侖區和義烏市作為三個國家級課程改革實驗區率先進行了課改試點。在試點之一的余杭區,當我們與經歷了一年課改的師生交談時,以學生為本,探究性學習,多元化評價,成為最熱門的話題。在那里學生的眼里,學習不再是一種可怕的負擔,而是一種可以表現自我、掌握新知的過程。教師也不再是單純的知識灌輸者,而是與學生平等交流,帶領學生成長的真正的園丁。一種由課改帶來的新理念、新變化正撲面而來。
教材變了, 從“繁難偏”轉向“自由發揮”
新教材與學生的心靈更貼近。傳統教材中存在的“繁、難、偏、舊”的問題,如今有了明顯改變。臨平實驗小學教一年級語文的小姚老師說,現在的語文課本中入選的篇目大多充滿童心和童趣,如 “春雨的色彩”、“四個太陽”;教材也比以前更貼近生活,如“看電視”、“影子”等,更符合小學生的認知水平。
新教材少了指令性任務,多了自由發揮的空間。對于教師來說,無論從從教具的制作,還是到相關素材的積累,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備課。
臨平一小的音樂教師邱永年在給一年級小朋友上“云”這堂課時,就先設計一個讓學生與云對話的游戲。他先把學生帶到戶外,讓他們先看看天上的云,然后讓每個人在紙上寫一句想對云說的話,并把紙掛在氣球上,再一起放飛氣球。小學生當時那種歡呼雀躍的場面至今讓他難忘。有了這種感性的認識,再學唱關于云的歌曲,在心里更容易引起共鳴。
新課程更強調貼近學生的生活,拉近課本內容與現實世界的距離。有一節美術課的主題是“標志設計”。臨平一中的美術教師方德云就發動學生先去收集生活中的各種標志,再動手自己設計標志。當學生將一件件精心設計的標志作品交來時,她著實被震撼了,沒想到學生有如此豐富的創作題材。她把這些來源于生活的作品放到學校宣傳窗里進行展覽,還專門把這些作品刻制成光盤保存。這下,學生們自己動手的興致更高了,有一個學生還說要專門為父親創辦的企業設計一個標志。一種被激勵后迸發出來的創新欲望,激勵著學生。
新課程也讓師生在彼此交流中一起成長。新課程更強調綜合性,也更具挑戰性。臨平三中的科學課教師程志奇說,他本人原來的專業是生物,而科學是一門綜合課程,要求貫通物理、化學、天文等各科知識。新課程對他來說是無疑充滿挑戰,但他更把它當作是一次機會。他抓緊這一年時間“充電”,甚至向對天文有特殊興趣的學生學習。這樣一來,給學生的觸動就很大。他們會覺得,哎呀,原來老師也只是一個普通人而已,他們也有很多不懂的東西,他們也在不斷地學習。于是,老師變“可愛”了,學生膽子也變大了,開始勇敢地提出更多的問題,老師如果一時回答不出,就說:讓我們一起來尋找答案。這種平等交流,這種師生間的互動,營造了一種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
教學方式變了
從“灌輸”變為“引導”
“同學們,今天我們不上課,我們來——破案!”余杭市臨平一中初一學生朱師懷清晰地記得印象最深刻的一堂英語課的情景:老師一開口,學生就炸開了鍋,引發了強烈的好奇心。于是,英語老師卜宇這樣開始了他“最成功”的一堂課:同學們,英國有一家銀行失竊了,警察抓到了小偷,卻找不到失竊的100萬英鎊。現在警察來到了小偷家里,同學們能不能幫助他們找到100萬英鎊?大家看看房間里都有什么?“There is a bed in the room!” (房間里有一張床)“There is a TV set by the bed!”(床邊上有一臺電視機)同學們爭先恐后地回答。在事前制作好的多媒體課件上,卜宇用鼠標一一點擊同學們說過的物件,最后找出一盤錄音帶。怎么辦?放到錄音機里聽!錄音帶里是小偷對他妻子說的一段話,卜宇暗示藏100萬英鎊的地方就在這段話里。同學們一個個豎起耳朵,不放過每一個英語單詞。最后大家經過激烈的討論,把每一句話的第一個字母拼成答案:in the wall(在墻里)!同學們順利地“破了案”。
“以前拿到教材,我想的是,我該怎么教,怎樣把教材參考上講的知識點教學生學會。現在我完全站在學生的角度去看一篇課文,想的是學生該怎樣學,學生怎樣學才有興趣?在這堂教學生掌握‘there be'(有……)句型的課中,以往我就是讓學生不斷地練習標準句,一句話重復幾十次,學生容易厭倦,效果也不好。這堂課我利用學生好奇心強的心理特點,讓學生在破案的過程中學會了這個句型。”英語老師卜宇這樣解釋。
從教師以我為中心,到以學生為中心,這一教學方式的轉變使課堂教學發生了可喜的變化。教師不再是簡單地灌輸,解答疑惑,而是設計一些源于生活的素材或話題,引發學生的情趣,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學會思考、學會探究。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思維方式由此發生了質的飛躍,由原來的“被動接受學習”變為“主動發現學習”,在自主、合作與探究的氣氛中激發學習的興趣。
余杭區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周雁南說,新課程的理念帶給教師的變化是巨大的。這是一種新的實踐與探索,教師盡快地讓學生自己活動起來,讓他們在活動中學習。過去上課以聽為主,現在不同了,學生要動、要想、要做、要摸、要數……讓學生動口、動腦、動手,這種符合兒童天性的學習使學生對上課不再厭倦,而是充滿參與的興奮,他們在每項活動中都表現得十分積極,并由此提高了學習效率。
學習方式變了
從“唯一的答案”中跳出來
科學家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把跳蚤放在桌上,一拍桌子,跳蚤迅即跳起,高度均在其身高的100倍以上,堪稱世界上跳得最高的動物。后來,科學家在跳蚤頭上罩一個玻璃罩,再讓它跳,這一次跳蚤碰到了玻璃罩,連續多次后,跳蚤改變了起跳高度以適應環境。接下來,科學家逐漸改變玻璃罩的高度,跳蚤都在碰壁后主動改變自己跳躍的高度。最后,玻璃罩接近桌面,跳蚤已無法再跳了。于是,科學家把玻璃罩打開,再拍桌子,跳蚤已經不會跳,變成“爬蚤”了。跳蚤變成“爬蚤”,并非跳蚤已失去跳躍的能力,而是由于一次次受挫學乖了,最可悲之處在于,實際上的玻璃罩已經不存在了,跳蚤卻連“再試一次”的勇氣都沒有了。
? 新課程中,教師們不再給學生“罩玻璃罩”,而是讓他們自由跳,看看他們到底能夠跳多高。學生們也開始學會用自己的眼光去觀察,用自己的頭腦去思想,正如有的學生所說,如何學習比學習什么更重要。
在臨平一中一節叫《生物與非生物》的科學課程中,教師把全班分成兩組,在黑板上分別寫出生物和非生物的種類。突然一個女同學向對方“發難”:“我認為對方組把山寫成非生物不對,山應該是生物,我從課外書上看到,喜馬拉雅山在以每年1毫米的速度生長,會生長的豈不是生物?”對方組一位男同學馬上反駁:“這不是生長,這是地殼運動造成的,照你這樣說,氣球也是生物了,氣球不是一吹也會大起來嗎?”教師沒有像以往一樣就此打斷學生的討論,以免學生進入“誤區”,而是安靜地聽著這場突如其來的爭論,讓同學們自己提出問題,自己尋找答案。
在新課程教學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教師利用課堂上臨時生成的問題,讓學生爭論,雙方碰撞,各自找論點、找證據,讓學生在爭論中掌握知識,學會科學的思維能力。更多的學生在綜合實踐課里學會了怎樣成立課題組,怎樣利用因特網、圖書館檢索資料,怎樣搞社會調查。觀察生活、了解社會的觀念正在實驗區的學生當中逐步樹立起來。
評價方式變了
從“成績報告單”到“成長檔案”
臨平一小的學生暑假里都收到了這樣一張特殊的“成績單”,上面不但有各科考試的成績,還有老師、同學、家長送給自己的一句話,如“你快嘴快舌,直言不諱,敢于跟男同學一爭高下,不錯!”“你活潑大方,愛幻想,喜歡搞稀奇古怪的玩意。希望暑假多練練鋼筆字。”
在此次課改過程中,要求對學生進行“多元評價”,傳統的單純由老師根據每一個學生的學業成績進行評價的方式正在得到改變,如教師不再是唯一的評價主體,學生可以自評、互評,學生家長也可參與評價;評價內容更全面,有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等;評價方法多樣化,平時表現、口試、筆試,能畫一幅好畫、唱一首好歌,或認真完成一次值日就能得到表揚和獎勵。
余杭育才實驗小學給學生建立了一個“成長檔案袋”,主要是收集學生的作品、日常表現記錄、作業等等。內容諸如:獎勵的小紅花,優秀的繪畫等“代表作品”,“我的感受”、“好友的看法”、“家長的觀點”、“老師的評語”、“課堂評價表”……清晰而又詳細地記錄了學生成長和進步過程,被同學親切地稱為“個人寫真集”。這樣一來,以往每學期末學生收到一張只有成績和千篇一律的教師評語的成績單變成了一份充滿人情味、內容豐富多彩的“個人寫真集”,成績不再是衡量一個學生優秀與否的唯一標準,不再是家長了解孩子在校表現的唯一途徑,每一個孩子都成了一個生動的個體,都是一個有著自己獨特閃光點的可造之材。
新聞鏈接:課程改革了,中考怎么考?
老師、學生和家長在為新課程改革吹來的清新之風而歡欣鼓舞的同時,心頭總免不了掠過一絲憂慮:改革了,中考怎么考?會不會出現一場考試就把新課改成果“打回老家”的情況?對此,省教育廳有關負責人作出了解釋,中考也將會依據新課程的實施范圍、實施時間逐步進行配套改革。
教育部早在去年12月27日就出臺了《關于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通知明確規定,“初中畢業、升學考試命題必須依據國家課程標準,杜絕設置偏題、怪題,要采用形式多樣的考試方式,使學生在考試中有展示特長和潛能的機會。”“初中升高中的考試與招生中,要綜合考慮學生的整體素質和個體差異,改變以升學考試科目分數簡單相加作為惟一錄取標準的做法。高中錄取標準除考試成績以外,可試行參考學生成長記錄、社會實踐和社會公益活動記錄、體育與文藝活動記錄、綜合實踐活動記錄等其他資料,綜合評價進行錄取。積極探索建立招生名額分配、優秀學生公開推薦等制度。”“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按中考成績給地區、學校和學生排隊并公布名次。”據此,新課改后的中考不但將在試題上與課程改革緊密結合,而且有望改變過去“一卷定終生”的制度。
這位負責人表示,省教育廳近期將組織由教育廳基礎教育處、省教研室、杭州寧波金華三地及新課改國家級實驗區教育部門組成“中考配套改革”課題組,并力爭在明年秋季前提出具體方案。
(據《浙江日報》/實習生 劉麗萍 記者 毛傳來 張燕)
【新課改新課程“新”在哪里】相關文章:
正視新課程 沖浪新課改08-17
正視新課程 沖浪新課改08-09
新課程“新”在何處?08-17
新課程“新”在何處?08-09
新《守則》新《規范》新在哪里08-17
課堂教學的新境界:新在哪里?08-17
怎樣理解物理新課程的“新”?04-21
新課程理念新的學習方式08-25
新課程實驗中的新思考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