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案
作為一名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語文教案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語文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復習鞏固常見文言實詞虛詞的用法與含義以及文言句式賓語前置句等相關文言常識
2、把握《史記》敘述歷史事件時采用的起伏跌宕的敘事特色
3、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激發學生的豐富的想象力
4、讓學生能站在現代人的角度看待歷史現象、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提出獨到的見解
教學重點:
1、復習鞏固并積累文言常識
2、體會敘事的跌宕起伏的行文特色
教學難點:
1、體會敘事的跌宕起伏的行文特色
2、體會司馬遷借助《淮陰侯列傳》要表達的深層含義
教學方法:
1、引導學生由舊知往新知的延伸
2、設計相關的問題切入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設想
其一本選段故事情節緊湊,學生容易讀懂,所以梳理文章不作為重點,但與必修教材中涉及的文言知識點比較豐富,所以把積累文言知識作為教學重點;其二司馬遷借助《淮陰侯列傳》要表達一種獨特的歷史觀:統治者心狠手毒,欲加之罪,何患無辭。(1)功高震主;(2)單槍匹馬(3)恃才放曠,君王對他早有猜忌;(4)殺功臣是封建社會的普遍的現象。要引導學生體會。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前布置預習
1、《淮陰侯列傳》敘寫了哪幾件事?
2、自己疏通文章,找出必修教材里出現的文言文知識點在本文的落實點。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司馬遷的身世經歷中甘愿受宮刑,然后卑賤屈辱的茍活著的原因是有比尊嚴更加尊貴的事情需要他去做。因為屈辱地受胯下之辱而青史留名的人物是誰?他為什么會這樣?要想了解真相,我們就來研讀《淮陰侯列傳》吧。
二、介紹韓信:
漢初軍事家。淮陰(今屬江蘇)人。陳勝、吳廣起義后,韓信始投項梁,繼隨項羽,后從劉邦。漢高祖元年(前206),經丞相蕭何力薦,始為大將,協助劉邦制定了還定三秦以奪天下的方略。
楚漢戰爭期間,韓信率兵數萬,開辟北方戰場。破魏之戰,針對魏軍部署,佯作正面渡河之勢,暗從側后偷渡,攻其不備,俘獲魏王豹。井陘之戰,背水為陣,使將士死地求生,人自為戰,大破趙軍。淮水之戰,借助河水,分割楚軍,將齊、楚聯軍各個擊滅。四年二月,被封為齊王。參與指揮垓下(今安徽靈璧南)決戰,擊滅楚軍。韓信熟諳兵法,戰功卓著,為漢王朝的創建作出了重要貢獻。其用兵之道,為后世兵家所推崇。劉邦雖用韓信而心存疑忌,故在項羽敗亡后,即奪其兵權,徙為楚王,繼又黜為淮陰侯。呂后知劉邦疑忌韓信,乃與蕭何定計,于漢高祖十一年正月誘韓信至長樂宮,以謀反罪名殺之。韓信著有兵書三篇,已失傳。
三、檢查預習
(一)解釋下列加點的實詞
1、常數從其下鄉南昌亭長寄食 2、樵蘇后爨,師不宿飽
3、韓信使人間視 4、背水陳 5、有生得者購千金
6、顧諸君不察耳 7、信由此日夜怨望
8、弟舉兵,吾從此助公 9、不伐己功,不矜其能
10、于漢家勛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
(二)解釋下列加點的虛詞
1、亭長妻患之,乃晨炊蓐食 乃敢引兵遂下 大王乃肯臨臣 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禽也
2、食時信往,不為具食 為陛下所為 淮陰人為余言 必為二子所禽
3、辭于淮陰侯 信釣于城下 而兩將之頭可致于戲下
4、詐令人從上所來 為陛下所為
5、信與張耳以兵數萬
(三)本文敘事曲折,情節起伏有致,你的根據什么?
(師)先敘述韓信窩囊無用,再敘寫韓信指揮對趙國德戰爭中顯現出來的卓越的軍事才能,后敘述韓信郁郁寡歡以及被夷三族的悲慘境遇。時時刻刻揪著讀者的心。
四、研讀文本1----3節
補充三個故事的結局:(韓信被封為楚王)信至國,召所從食漂母,賜千金。及下鄉南昌亭長,賜百錢,曰:“公,小人也,為德不卒。”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為楚中尉。告諸將相曰:“此壯士也。方辱我時,我寧不能殺之邪?殺之無名,故忍而就于此。”五、研讀文本4---7節
(一)先研究文本P138中“閱讀與探討”部分的“蕭何追韓信”“登壇拜將”,提問:這是從正面還是側面寫韓信的卓越才能?(師)側面表現
(二)4——7節是寫與趙國之間的一場戰爭,給這場戰爭取一個名稱,并且說說是從正面還是側面表現韓信的軍事才能。
(師)井陘之戰。正面表現。
(三)問題探究:
(1)韓信能取得井陘口這場戰斗勝利有哪些主要原因?
(師)背水而陣,迷惑趙軍;引蛇出洞,騎兵偷襲,內外夾擊;關鍵是抓住了成安君迂腐、輕敵的弱點,做到知己知彼。
(2)作者在描寫井陘之戰時主要運用了什么手法?
(師)A.對比。成安君和廣武軍進行對比,廣武君較機智,但計策沒被采用;成安君和韓信進行對比;
B.襯托。如“諸將皆莫信,詳應曰:’諾’”,反襯其料事如神;以趙軍望見他的背水陣大笑,反襯出他的智謀;活捉廣武君以后,對廣武君的態度,襯托其胸襟氣度;打完仗后對諸將的解釋,反襯他高人一等的用兵機智。
六、研讀文本8——10節
總結關鍵語句
第8節寫劉邦忌諱韓信
第9節舍人得罪韓信,“舍人弟上變”不足信;
第10節蒯通勸韓信反他沒有反
問題探究:
(1)有人說韓信是被呂后等設計陷害死的;也有人認為他造反證據確鑿,咎由自取;還有人認為他是被逼上梁山。對此你怎么看?請認真研讀課文,收集有關資料,說說你的看法。
(師)三種說法各有道理,關鍵是聯系文本,言之成理。一般多贊成“陷害說”。主要依據是:韓信臨刑前的遺言:“恨不用蒯通計”(“恨”意思是“遺憾”,不是“怨恨”),蒯通的話:“豎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不用”、“自夷”,反過來說明韓信不可能謀反。另外,與陳豨密謀叛逆,以及和在京城的內應,也顯得很小兒科,一代大英雄竟如此小兒科,不大可信,所以有人說這是呂后等人的誣告。密謀造反與事實不合。參照《陳豨傳》中記載,陳豨并沒有謀反,而是被逼迫造反。還有其他種種理由。
韓信,一代名將,曠世功臣。他在困境中掙扎,在草莽中崛起,在戰斗中奮進,在勝利中沉淪。他在最能夠背叛劉邦的時候忠貞不貳,卻在最不可能反叛時涉嫌謀反。正如司馬遷所說:“天下已集,乃謀叛逆。”因此,有人認為韓釜底抽薪謀反并不可能,也有人認為其造反證據確鑿,還有人認為他是被逼上梁山。但這也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韓信作為我們英雄時代的英雄人物,他的忍辱負重,他的自強不息,他的叱咤風云,甚至他的猶豫狐疑、患得患失,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永久的記憶,耐人尋味,發人深思。(見易中天《漢代風云人物·韓信成敗之謎》)
(2)韓信墓前有對聯曰:“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聯中“一知己”和“兩婦人”分別指代什么人?
明確:“一知己”指蕭何,“兩婦人”指的是漂母和呂后。不僅概括了韓信一生,而且點出成敗之由。
七、研讀文本11節
議論表達司馬遷的看法,有欽佩有惋惜
八、總結全文的行文思路:
略寫微時的三件事情,詳寫井陘之戰的經過(戰前、戰時、戰后)表現卓越的軍事才能,詳寫被滅族的經過,暴露許多的漏洞。
第二課時
教學步驟:
一、檢查復習
1、注音
商賈( ) 晨炊蓐( )食 漂( )染 井陘( ) 裨( )益
偏裨( ) 輜( )重
答案:商賈(gǔ) 晨炊蓐( rù)食 漂( piǎo )染 井陘( xíng ) 裨(bì)益 偏裨( pí ) 輜( zī )重
2、翻譯文本中的幾個文言句子
①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
(少年)當眾侮辱他說:“韓信不怕死亡的話,就刺殺我;帕死的話,就從我的胯下爬出去。”
②樵蘇后爨,師不宿飽。
砍柴割草后再煮飯,士兵們不吃不飽肚子。
③足下深溝高壘,堅營勿與戰。
您應該深挖壕溝高筑營壘,使營壘堅固,不與他們作戰。
④水上軍開入之,復急戰。
河邊的軍隊打開營門讓他們進去,繼續與趙軍激烈地作戰。
3、總結一下出自文本的成語
(師)一飯千金 背水一戰 多多益善 胯下之辱 逐鹿中原
二、閱讀高考文言文語段,完成舊知到新知以及閱讀能力的遷移的任務。
季布者,楚人也。為氣任俠,有名于楚。項籍使將兵,數窘漢王。及項羽滅,高祖購求布千金,季布匿濮陽周氏。周氏髡鉗季布,衣褐衣,之魯朱家所賣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之洛陽見汝陰侯滕公,因謂曰:“臣各為其主用,季布為項籍用,職耳。項氏臣可盡誅邪?今上始得天下,獨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廣也!君何不從容為上言邪?”滕公心知朱家大俠,意季布匿其所,乃許曰:“諾。”待閑,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拜為郎中。孝惠時,為中郎將。單于嘗為書嫚②呂后,呂后大怒,召諸將議之。上將軍樊噲曰:“臣愿得十萬眾,橫行匈奴中。”諸將皆阿呂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噲可斬也!夫高帝將兵四十余萬眾,困于平城,今噲奈何以十萬眾橫行匈奴中,面欺!且秦以事于胡,陳勝等起。于今創痍未愈,噲又面諛,欲搖動天下。”是時殿上皆恐,太后罷朝,遂不復議擊匈奴事。季布為河東守,孝文時,人有言其賢者,孝文召,欲以為御史大夫。復有言其勇,使酒難近。至,留邸一月,見罷。季布因進曰:“臣無功竊寵,待罪河東。陛下無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無所受事,罷去,此人必有以毀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譽而召臣,一人之毀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識聞之有以窺陛下也。”上默然慚。楚人曹丘生,辯士,事貴人趙同等,與竇長君善。季布聞之,寄書諫竇長君曰:“吾聞曹丘生非長者,勿與通。”及曹丘生歸,欲得書請季布。竇長君曰:“季將軍不說足下,足下無往。”固請書,遂行。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諺曰‘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足下何以得此聲于梁楚間哉?且仆游揚足下之名于天下,何足下拒仆之深也!”季布乃大悅,引入為上客。季布名所以益聞者,曹丘揚之也。
(節選自《史記·季布欒布列傳第四十》)
[注]①為氣任俠:任性使氣霸見義勇為。②嫚(màn):用言辭輕侮。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季布匿僕陽周氏 匿:隱瞞。 B.意季布匿其所 意:料想。
C.上乃赦季布,拜為郎中 拜:授官。 D.諸將皆阿呂后意 阿:迎合。
2.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現季節“任性使氣“的一組是( )
①季布為項籍用,職耳。 ②樊噲可斬也!
③高帝將兵四十余力眾,困于平城。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
⑤吾聞曹丘生非長者,勿與通。 ⑥季布乃大悅,引入為上客。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季布本為項籍舊將,打仗時屢次陷漢王于困境。項羽滅后,漢高祖懸賞緝捕季布,魯人朱家通過汝陰侯滕公勸說高祖,季布才最終得到赦免。
B.漢惠帝時,單于寫信侮辱呂后,呂后極為氣憤,樊噲表示要率軍痛擊匈奴。季布動引歷史故事,鐵證如山地認為出兵難以取勝,說服呂后收回成命。
C.漢文帝時,有人稱贊季布賢能,文帝想任命他為御史大夫。季布到京后,在住所滯留一個月,擬議卻未見實行,季布說起此事,文帝無言以對。
D.曹丘有口才,他聽說季布不喜歡自己,仍然堅持前往拜訪。見面時,他熱情地對季布拱手作揖,盡力與之聯絡感情,終于使季布改變看法而善待自己。
4、畫橫肉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夫陛下以一人之譽而召臣,一人之毀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識聞之有以窺陛下也。
譯文:
(2)季布名所以益聞者,曹丘揚之也。
譯文:
三、完成小論文《韓信英雄末路的原因分析》
提示:可以從客觀原因角度和主觀原因角度多角度作分析。
附例文(略)
《太史公自序》導學案4(教師版)
《太史公自序》導學案﹙教師備課參考﹚
第二課時
【學習過程】
㈠探討第二部分內容。
⑴答案參考:第4自然段寫了3件事,一是他生于龍門,耕牧河山之陽,年十歲誦古文;二是二十歲開始,離開家鄉進行了一次壯游,到了許多地方。三是奉使巡視西南地區。
這些經歷為他日后的創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二十歲開始的壯游,給司馬遷以實地尋訪文化古跡、收集歷史是資料的機會,開闊了他的眼界,培育了它的歷史觀。巡視西南,他考察了西南少數民族的歷史、民俗以及當地的山川物產,為《史記》寫作準備豐富的資料。
⑵答案參考:第5自然段司馬遷父親臨終囑托有3層意思,一是寫信史是祖傳的緒業,自己難以完成續寫歷史的任務,要求司馬遷“無忘吾所欲論著”,強調完成這一使命就是“孝親”;告誡司馬遷要以周公為榜樣,通過寫史,“修舊起廢”,興禮樂,正王道;三是漢興以來許多值得記載的史實,自己未能論載,“余甚懼焉”,要求司馬遷切記勿忘,完成自己的遺愿。
⑶答案參考:不贊同,第6自然段寫了2件事,一是司馬遷當上了太史令,開始綴集資料,為寫《史記》做準備;二是參與并完成了制定太初歷的工作。這2件事似乎與《史記》創作無關,其實,《史記》的'內容宏富與司馬遷的博學和工作經歷不無關系,可以說,司馬遷參與并完成了制定太初歷的工作為以后《史記》創作做了準備。
㈡學習第三、四部分。
⑴解釋下列詞語。(A級)
① 重點實虛詞。
本:遵奉。 讓:謙讓。 諸侯害之:嫉恨。 善善惡惡:善,形作動,彰顯;惡,形作動,懲罰。賢賢賤不肖:賢,形作動,尊崇;賤,形作動,鄙夷。 存亡國,繼絕世:存,使動,使……保存;繼,使動,使……承繼。 君不君:名作動,像國君。上明三王之道:名作狀,向上。 下辨人事之紀:名作狀,向下。 論次其文:整理,編撰。
② 古今異義。
是非,古義:褒貶;今義:事理的正確和錯誤。所以,古義:用來……的;今義:因果連詞。故事,古義:歷史舊事;今義:虛構的有人物、有情節的事情。整齊,古義:整理,歸納;今義:有秩序,有條理。隱約,古義:含義隱奧而言辭簡約;今義:看起來或聽起來不很清楚。
③下列句子屬何種句式。
昔孔子何為而作《春秋》哉?﹙賓語前置 ﹚
孔子知言之不用﹙ 被動句 ﹚
夫子所論,欲以何明?﹙賓語前置 ﹚
而君比至于春秋﹙介賓狀語后置﹚
⑵探討文本。
⑴答案參考:司馬遷表示要做周公、孔子之后的第三人,以論載史實的方式“紹明世”“繼《春秋》”。
⑵答案參考:“上無明君,下不得任用”。司馬遷不同意他的看法,他認為孔子作《春秋》“采善貶惡,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獨刺譏”。
⑶答案參考:借評述孔子作《春秋》,表明自己著《史記》的目的,說明自己著《史記》就是想效仿孔子,通過論述歷史,評判是否,褒善懲惡,為
天下儀表。他否認是創作,非本心話,是為了逃避世俗的劫難,怕世俗人猶壹壺那樣批他著《史記》是如孔子那樣是因為“上無明君,下不得任用”,或者為發個人私憤。
㈣閱讀文本第11自然段,完成下列各題。
1.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
次:編次,整理。厄:遭受困厄。厥:才。遂:通達,表達。
2. A﹙前“而”表修飾,后“而”表因果。前“夫”表感嘆,后“而”表感嘆﹚
3.略。
4. A﹙司馬遷并未為對辯護事感到后悔﹚
太史公自序》導學案﹙教師備課參考﹚
第三課時
【學習過程】
㈠探討第五部分內容。
⑴解釋下列詞語。(A級)
①重點實詞。
絕:中斷 。撥:廢棄。 次:整編。
間:不斷地。原:推究。科條:名作動,對史事科分條列。
②古今異義。
古文,古義:用先秦文字寫的古書;今義:古代的文章。
于是,古義:在這時;今義:連詞。
至于,古義:至,到;于,介詞;今義:連詞。
原始,古義:推究本始;今義:最初的,古老的。
⑵探討文本。
⑴答案參考:1.時代的因素:當時政治相對穩定,經濟繁榮,文化學術發展較快。
2.家族的影響,父親遺命:史官世家賦予司馬遷的使命感、責任感,先祖多方面的才藝對司馬遷的熏陶。3.自身的努力。
㈡文本探究。
1.答案參考:壹壺的話(第九小節) 司馬遷的話(第十小節)歷史條件(第十二小節)
2.答案參考:史官世家賦予司馬遷的使命感、責任感,先祖多方面的才藝對司馬遷的熏陶。
3.答案參考:(1)年十歲誦古文。(2)游歷。第一次游歷,到過浙江、江蘇、山東、河南、安徽、湖南等地的許多地方;第二次奉使出使巡視西南地區。
4.答案參考:孔子作《春秋》褒善懲惡給了他啟迪,在自己遭受挫折的時候,屈原、左丘明等人“述往事,思來者”,最終能“立功揚名于后世”給了他很大的激勵作用。
㈣本課鞏固練習。1. B ﹙①王,名詞作動詞;④顯,彰顯。﹚2. C﹙第一個“其”,表祈使,第二個“其”是代詞;兩個“于”為介詞﹚ 3. D﹙“嫌疑”“聚散”古今同義﹚4. B 5. C﹙A“王”,為王。B“下”,處在下面。D“死”,為……死。﹚6. D﹙以,目的連詞。A 表順承,表并列。B 取獨,定語后置。C動詞,介詞。﹚7. B﹙A“杜”為“牡”C“杉”為“彬”D“蔽”為“敝”﹚8.略9. 答案參考:①示例:讓我去經受磨練 給我一次失敗 讓我去體會忍耐 給我一次恥辱②要點:內容貼切,語言通順,形成排比。
語文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熟讀古詩,熟背古詩,讀出古詩的節奏與韻味。
2、理解古詩的含義,著重理解“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句詩所蘊涵的深義和喻義。
3、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能與其他同學合作、交流。
4、體會作者孟郊所表達的思母情懷;并能用思想和行動來表達自己對母親的愛。
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教學過程:
一、閱讀圖片,情感鋪墊——(5—6分)
一邊聽音樂,一邊認真地閱讀《母子圖》,你從圖畫中看出了什么?(學生反饋,教師點評)
(預案:1、年邁的母親在為即將遠行的兒子縫制衣服,兒子在床上酣睡;2、夜已深了,母親不辭辛苦地用自己的一針一線為兒子縫衣服,祝愿孩子遠行平安,并希望早日歸來。3、這是一個好學上進的孩子……)
師述:看到這樣一幅動人的“母子圖”,你就會想怎樣的一首詩?
(引出——《游子吟》、作者:孟郊,唐朝詩人。)
師述:孟郊——唐朝著名詩人,很早時候就失去了自己的父親,與自己的母親相依為命,自己從小刻苦攻讀,多次參加科舉考試,可是多次落榜,只到四十多歲才中進士,當了一名縣官。這首詩就是孟郊當了縣官了之后,回憶往事,思緒萬千時候寫就的。下面我們就來欣賞這首古詩。
二、節奏朗讀,引入情感——(5分)
出示本詩,指導朗讀,初步導出學生的感情。(用反復誦讀的方式來激動學生的情感)
(1)請學生來朗誦。
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線, 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 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 報得/三春暉。
(2)讓聽的學生說出她讀出了一種怎樣的感情來?
(預案:深情的、語氣先緩慢再強烈升高、有一種母愛的偉大與對母親的關懷的感覺……)
(3)帶全體同學朗讀,全體學生齊讀、朗誦,也同樣來讀出這樣一種感情來。
三、理解詩意,揮發情感——(7分)
再讀一讀古詩,你說說有哪些意思不明白的。
(自由讀,可以小組討論;也可以直接向參考書尋求答案)
(1)、你認為在這首詩中,哪幾句是比較容易理解的?(1—4句)說說你的理解,并告訴老師你是借助什么來理解的?
(借助:參考資料、圖畫、想象、以前的舊知識……)
(2)、最后一句話最難以理解。
方法:
A、先來讀一讀。
B、這句話描述的是什么?
C、再理解重點的詞語:
“意恐”——心里擔心、害怕;
“寸草心”——小草,比喻兒女的心意;
“三春暉”——三月里春天溫暖的太陽。
D、最后理解重點句子的含義。
“誰言寸草心,
報得三春暉。”——母親像春天對小草般的恩情,誰說子女能報答的完呢?——母親這份慈愛與關切,真不是我們微小的心意所能報答的。——誰說那些綠茵茵的小草,就能報答太陽母親的光輝呢?
四、情讀體驗,深入悟情——(10分)
師述:同學們,讓我們再一次來看看這幅圖畫,當年邁的老母親在油燈下,眼睛昏花,動作遲緩,但由于對兒女的.愛牽動著她心,堅持到底,一定要為孩子縫制一件衣服。
看到此情此景,我們就會油然地對這位母親產生一種崇敬的感情,請你說說這是一位怎樣的母親?
(預案:一位“慈祥”的母親、一位“愛子如命”的母親、一位“關心孩子”的母親……)
表達了她的一種怎樣的感情?
(預案:把自己對兒女的愛心與關切全部融入了一針一線之中,期盼孩子早日回家,早日團圓;游子穿在身上的不僅僅是一件衣服,而是一顆母親的愛心……)
師述:是啊,可憐天下父母心,古代吳越民間有一種風俗,家中有人要出遠門,母親或妻子要為他做衣服,針線一定要縫得細密,這樣出門人才會早早歸來。你能再來有感情地朗讀文章中的前四句古詩嗎?
師述:假如你就是那位孩子;假如你明天就要遠行,在睡眠中偶然看到此情此景;假如你就是孟郊,穿著母親為你連夜趕制的衣服……你會怎樣想?
(預案:表達自己對母親的恩情不能報以萬一,對母親無限的熱愛與崇敬,這是孟郊的心聲。……)
是啊,母愛難忘,母情難舍,請你再來讀一讀最后兩句詩。(讀出一種深情而感激的語氣來。)
五、嘗試實踐,延續情感——(6分)
(1)、母愛是純真的,母愛是無私的,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母親。今天當你讀到這首詩的時候,體會到孟郊和母親之間的互敬,這是一種天倫。同學們,現在就以您的筆,寫寫自己對母親的感情。
板書“親愛的爸爸、媽媽:謝謝你十多年來對我的關心和愛護。……”(再聽剛才的音樂,進入情境后,嘗試書寫)
(2)、寫好一段話,交流這段話。
六、評價交流,深化情感——(6)
1、請幾位同學來讀讀自己所寫的文字,簡要評價。
2、在課后可繼續學習另外的一首古詩《游子吟》。
語文教案 篇3
教學目標及要求:
1、以家鄉景物為內容進行口語交際,要講清景物的特點,表達自己對家鄉的熱愛。
2、寫出家鄉景物的特點,并展開豐富的想象。
3、能自己發現一些詞語的特點,積累由意思相反的單音節詞組成的詞語。
4、積累量詞和成語。會正確使用一些量詞。
5、學習在閱讀中積累語言,隨時記錄。
教學重點和難點:
能自己發現一些詞語的特點,積累由意思相反的單音節詞組成的詞語。
教學資源和手段準備:
1、搜集家鄉景色的照片。
2、搜集一篇描寫大自然美麗景色的文章。
3、詞語卡片
教學思路和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口語交際
一、談話引入:
師:小朋友,我門祖國歷來以風景優美著稱,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金浪翻騰的沙漠,又有多少名山大川,吸引著無數的中外游客。我們的家鄉在祖國版圖上,雖然只占一點點地方,但是也有許多迷人的地方。讓我們互相交流,共同贊美自己的家鄉吧:
二、明確說與聽的要求:
1、講清你介紹的這處風景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點,要表達出對家鄉的熱愛。如有小朋友提問,應耐心解答他們的提問。
2、認真聽別人講,可以補充,可以提問題。
三、小組同學互相介紹,并評出介紹得最清楚最動人的同學
四、全班交流,其他人點評或提問。
五、布置在生活中的交際。
請父母或其他長輩介紹一處家鄉景物。
第二、三課時
習作
一、激發興趣,導入主題
師:小朋友,通過你們的介紹,我發現,你們的家鄉是個非常可愛的地方!你們的介紹,讓更多的人了解了你們的家鄉。要知道,我國多少風景區在最初是名不見經傳的,說不定因為你們的介紹,會使你們的家鄉成為著名的風景區呢!這次習作就請小朋友們介紹自己家鄉的景物。介紹的時候,要注意把景物特點寫清楚,如能寫上自己的想象或關于家鄉景物美妙的傳說,就更吸引人了!
二、自主習作
師巡視,幫助有困難的學生,了解全班習作的情況。
第四課時
修改習作
一、指名讀習作,師生評議。
可選2—4篇各具特點的習作,扣寫得比鉸清楚的,想象較豐富的,并加上傳說的,或者存在帶有共性的缺點。
評價標誰:語言是否通順明白、是否寫出了景物的特點、是否有自己的想象
二、修改習作
三、老師范讀優秀習作。
四、寬帶網
1、自讀教材中的導語。
2、讀自己搜集的描寫大自然的'文章,勾畫出精彩片斷。
3、抄寫在采蜜本上。
4、鼓勵學生經常做摘錄,養成好習慣。
第五課時
(我的發現;日積月累)
一、我的發現
1、出示課本里的詞語。
2、學生自己讀詞語,想想你發現了什么
3、交流:每個詞中兩個字的意懸是相反的。
4、說一說,還發現哪些詞有這個特點?引導學生發現更多類似的詞語。
大小多少東西來往
二、日積月累
1、我會填
(1)自己嘗試填一填
(2)指名說說是怎樣填的,并說幾句含有這些詞語的句子。
如:一(身)羽毛。
句子:一身烏黑光亮的羽毛。
2、讀讀背背
(1)自由讀成語
(2)指名讀,讀準生字的音。認讀生字:姹、紫、嫣、繽、郁、旭、皓、崇、峻、懸、峭
(3)引導發現:看看每一行成語有什么特點?
第一行:多用于寫花草樹木的
第二行:寫日月的
第三行:描寫山的
(4)多樣讀
(5)背誦
語文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通過比較閱讀提高審美情趣。品味積累文章精美語言。
2、過程與方法:學習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情感。
教材簡析:
《散步》是一篇清新優美的散文,作者在選材上頗具特色。作者深深懂得“一滴水可以輝映太陽的光輝”的道理,精心選材,以小見大,文章只是選取一個三代同堂的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來寫,就表現了一個重大主題: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有傳統在新的時代的得到了發揚光大。結合實際生活 ,體會身邊的親情,培養尊老愛幼的人文素養是本節課的重點。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話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教學過程:
一、 激情導入 二、 整體感知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
1、 讀準字音
2、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
3、用一句話說說本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4、題目“散步”是從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確定的.,你能換個角度為本文再擬一個題目,并說說理由嗎?
品味探究
(一) 朗讀鋪墊
1、指名學生范讀
2、學生自主評價,總結朗讀要領。
3、學生相互挑戰讀
4、教師范讀片段,學生評價。
(二) 學法指引
① 教師示范,提問題,學生解答[來源:學,科,網Z,X,X,K]
② 教師引導學法 “問題探究法”
(三)、深入探究
①學生分組探究學習
②全班集體交流
交流引導的重點:
A、理解主題,感悟親情
B、感悟積累精美語言
(四)、拓展延伸
1、比較閱讀:學生分組合作討論交流
讀文章《三代》,與課文比較,哪個故事更感動你?說說你的理由。在生活中,你覺得自己應該怎樣做到尊老愛幼。
2、說說你知道的關于尊老愛幼的故事、成語、諺語、俗語、歌曲、詩歌、美文。
(五)、小結:談談本節課學習的收獲
語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這篇略讀課文是一首現代詩,語言精練優美,富有韻味,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的一些聲響,用詩的語言,贊美了秋天。教學時, 沒必要太注重文章的內容, 把每句、每段都搞清楚, 應放手讓學生自己運用精讀課文獲得的方法, 把課文讀懂;著重是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詩歌,領悟到詞句表達的精妙,體會詩中濃濃的秋情,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
【設計理念】
新課程標準指出: 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 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本課的設計讓學生在聽中想象,說中積累,讀中感悟,寫中運用。力求在各項實踐活動中,學生語文能力得到整體提高。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2、一邊讀一邊展開想象,從秋天的聲音中體會秋天的美好。
3、仿照詩歌的形式,續寫詩文。
【教學流程】
一、課前準備
1、旋律優美的輕音樂配上表現秋天聲響(如風聲、雨聲、落葉聲、蛐蛐聲等)的錄音。
2、各種秋景的圖片。
二、聽聽,秋的聲音
師:秋天不僅有豐富的色彩,還有美妙的聲音,不信,你仔細聆聽。(播放錄音)
生:閉上眼睛靜靜地傾聽。
師:你聽到了哪些聲音, 你覺得這些聲音動聽嗎?師:聽著這些美妙的聲音,你腦海里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再次播放錄音)
學生自由交流想象,教師適當引導學生表達清楚。
師:有一位詩人在秋天里聽到許多美妙的聲音,就寫下了這么一首詩,你們想聽聽嗎?
師: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聽聽秋的聲音吧,出示課題《聽聽,秋的聲音》
請學生讀課題,要求讀得美一點。
(用音樂與聲響創設開放互動的課堂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美好的想象,把學生帶入美麗的大自然、帶入秋聲之中。)
三、讀讀,秋的聲音
1、初讀:
師:請同學們自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想想具體寫了什么聲音?
師:你在詩中聽到了哪些聲音?
生:落葉、昆蟲、大雁、秋風的聲音。
2、再讀:
師:請同學們再讀課文,找出不懂的詞語,運用已學過的方法試著理解,然后分小組交流:你用什么方法理解了哪些詞?(回憶理解詞語的方法:聯系上下文、查工具書、找近義詞、聯系生活等方法。)
生自學后分小組交流。
師:請小組代表說說你們理解了什么詞語,還有沒解決的詞語嗎?
學生踴躍發言,匯報自學情況。
(教學略讀課文時,應著重讓學生運用精讀課文中學到的方法自讀自悟。)
3、選讀:
師:找出你喜歡的聲音,多讀幾遍,想想你為什么喜歡?
師:把最喜歡的部分,和同桌一起欣賞。
學生互相交流感受。
師:用欣賞性的語氣讀給大家聽,其他同學認真邊聽邊想:他讀得怎么樣?
指名讀后組織其他學生自由評議。
生:第一節可以要讀得快活一些,因為這是快樂的樹葉,它在落下時在翩翩起舞呢!
生:我認為可以讀出一點憂傷,因為樹葉還舍不得和大樹媽媽告別呢!
生:第二節讀得太好了,讓我想象到了自己是一只蟋蟀,正張大嘴巴快樂地歌唱。“蛐蛐”“蛐蛐”,實在太好聽了。
生:讀大雁的這句話要讀出舍不得的語氣,因為它就要去南方了
生:讀第五小節要讀出欣喜的感覺,因為大自然到處都有秋的聲音……
4、演讀:
開展想象性的.表演活動。出示秋景圖片及句子:
大樹抖抖手臂,“刷刷”,是黃葉道別的話音,黃葉說:“_______”
蟋蟀振動翅膀,“口瞿口瞿”,是和陽臺告別的歌韻,蟋蟀在唱著:“_______”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陣暖暖的叮嚀:“_______”
一陣陣秋風斥過田野,送來一片豐收的歌吟,它歡快地唱著“________”。
學生各抒己見,根據自己的想象的內容填空,然后表演。(提示學生注意表情和動作)
生:黃葉說:“大樹媽媽我真舍不得你。” ……
生:蟋蟀在唱著:“我要回到溫暖的家里去了。” ……
生:大雁對小青蛙說:“再見了朋友,你可要注意身體哦。” ……
生:秋風歡快地唱著:“人們又可以獲得大豐收了。” ……
(朗讀和想象表演可以結合在一起進行,學生喜歡哪段就讀哪段,可以有感情地讀,也可以用想象表演來促讀。)
5、美讀:
過渡:(配樂,深情地)在這美麗的秋天里,落葉離開了樹媽媽的懷抱,小蟋蟀唱起了離別歌,大雁飛往南方過冬去了。稻田里一片金黃,稻子壓彎了腰,高粱漲紅了臉……
秋天的一切是多么美好啊,讓我們把這美好的一切讀出來吧!
老師播放音樂,學生配音試讀。
師:誰有自信能讀出秋天的美好。
指名朗讀,學生大膽展示。
師:讓我們一起來感受秋的美好吧!
全班配樂朗讀。
(通過多種形式的讀, 學生在讀中思,讀中議、讀中練、讀中悟,讀中品,讀中評;在讀中領悟到詞句表達的精妙, 體會到詩中濃濃的秋情,想象到秋天景象的美好;在讀中學會了自主、合作、探究。)
四、說一說,秋的聲音
師:走進秋,走進大自然這遼闊的音樂廳,你還能聽到哪些秋的聲音?
(出示秋景圖片,引導學生發散說)
生:嘩啦嘩啦,稻海翻起波浪。
生:“嘿呦嘿呦”小螞蟻忙著準備糧食過冬呢!
生:“滴答滴答”秋雨在練習彈琴……
師:秋的聲音實在太豐富、太美妙了,你能照著課文第一、二小節的樣子用“聽聽,秋的聲音……”這樣方式說一說嗎?
學生先在小組里練習再全班交流。
生:聽聽,秋的聲音,稻海翻起波浪,“嘩啦”是它們歡快的歌聲。
生:聽聽,秋的聲音,秋雨落在地上,“滴答”,是秋雨正在彈琴。
生:聽聽,秋的聲音,黃葉紛紛落下,“呼呼”,秋風弟弟吹起口哨報告冬的來臨。
(語文學習不能僅局限于教材之內,而應凌駕于教材之上,超越文本,走進生活,走進大自然。這樣進行練說不僅開闊學生思維,還進行了語言訓練,真可謂一舉兩得。)
五、寫寫,秋的聲音
師:是啊,秋的聲音令人遐想, 秋的聲音令人陶醉……讓我們像這個小詩人一樣把自己聽到的聲音寫下來好嗎?
學生寫詩,每人寫一小段即可,四人小組合成一首
教師巡視,適時指導。
師:讓我們把自己寫好的小詩展示出來吧!請小組代表把合作寫的詩,在平臺上展示出來,并有感情地朗讀給同學聽。
指名學生代表上臺,教師引導學生評議。
(學生學習語言的目的就是為了運用語言,學生們將會在練筆中,寫出秋的韻味和風情。)
師總結:是啊,秋的聲音,在大自然中,在我們的生活中,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讓我們再次來感受秋聲帶給我們的喜悅吧!
學生配樂感情朗讀全文。
六、布置作業
1、給自己寫的詩配上畫。
2、收集有關秋的詩歌
語文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本課的生字新詞,理解“燈火通宵、日夜不絕、截然不同、萬不得已、各形各色”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老北京春節的風俗習慣,感受春節的熱鬧、喜慶氣氛,理解節日習俗中的民族文明和傳統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詳寫、略寫的好處。
教學重點:
了解老北京風俗習慣,感受老北京過春節的隆重和熱鬧,感受傳統年文化的獨特魅力。
教學難點:
品味老舍的語言風格,學習有順序、詳略得當的寫作方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談話導入
1、同學們,喜歡過春節嗎?看(課件),“鑼鼓喧天辭舊歲,爆竹聲中迎新春”,中國的傳統節日數春節最熱鬧了,但在我國,各地過春節的習俗還不一樣呢!今天,我們就跟隨作家老舍,走進老北京,重溫那京味十足的春節,感受那獨特的民俗文化。
2、齊讀課題。
二、檢查預習
1、課文預習了嗎?自由讀課文,結合預習說說,你讀懂了什么?
預設:1、課文的作者是老舍。(介紹作者)、詞語
2、北京的春節十分熱鬧。
三、整體感知
1、作者寫了了春節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動?把這些日子快速找出來并做上記號。
臘八-----臘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元宵節-----正月十九
2、不愧是大作家,抓住這幾個特殊的日子來寫,就使北京人過春節的習俗展現在讀者眼前了。哪些日子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什么?(這些日子很熱鬧,寫得很詳細。)
3、品讀體味,感受年味
選擇這三個日子中你印象最深的一個,反復讀讀,想想從這個日子中,你體會到北京的春節是( )的?
第二課時
一、回顧導入
上節課我們初步感受了老舍筆下的“北京的春節”下面請同學們回憶一下,老舍主要描寫了春節的那幾天?
二、精讀課文,重點突破
1、熱鬧的除夕
從除夕這個日子中,你體會到北京的春節是熱鬧、團圓的
除夕。抓住總起句“除夕真熱鬧”來體會。課文從哪些方面具體分述“熱鬧”?
從“味、色、音、情”的角度來體會。“到處是酒肉的香味”“紅紅的對聯”“各色的年畫”“家家燈火通宵”“鞭炮聲日夜不絕”,老舍從香味,到色彩,到聲音,進行了全方位描寫,充分表現了除夕的“熱鬧”,足見老舍先生描寫的細膩。
寫香味的是哪一句?
(1)指名讀:你能把這香味讀出來嗎?
(2)評價:你們聞到這酒肉的香味了嗎?
(3)再讀-男生齊讀師:這就是濃濃的年的香味呀!
寫顏色的是哪一句?寫了哪些顏色?這色彩、這景象讓人一下感受到過年的—喜慶
(1)指名讀:能通過朗讀把喜慶傳遞出來好嗎?
(2)多喜慶呀!女生一起讀
寫聲音的是:引讀——“除夕夜家家燈火通宵,不許間斷,鞭炮聲日夜不絕”。
聯系你們的除夕夜,在這燈火通宵的夜晚除了鞭炮聲還可能有什么聲音?(歌聲、笑聲、談話聲等)這個晚上大家不能睡覺,要痛痛快快地玩一宿。這就叫——守歲。知道守歲意義嗎?(守歲有兩重意義:歲數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歲有珍惜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則是為了給父母延壽。)
除夕也是團圓之時呀,引讀——“在外面做事的'人,除非萬不得已,必定趕回家來吃團圓飯。”團圓飯,守歲這就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中國年的情味兒。
閉上眼,讓我們一起感受一下這熱鬧團圓的除夕之夜吧!
過年嘍,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聽著這喜慶的爆竹聲,聽著這歡快的音樂聲,你似乎看見了什么樣的場景?回憶起怎樣的畫面?
除夕真熱鬧啊!讓我們再來體會體會。
這是一種普天同慶的熱鬧,看屏幕,讀——
這是一種通宵達旦的熱鬧,讀
這還是一種團團圓圓的熱鬧,讀
一句話一番景,老舍的語言就是簡煉。
2、正月初一
過渡:如果說除夕是繁忙、熱鬧的,那么正月初一就是——悠閑、快樂的,所以文中說正月初一的光景與除夕(截然不同)
都寫了有哪些悠閑、快樂的事?最快樂的是(逛廟會)逛廟會,這也是北京老百姓過年的一個傳統風俗。誰知道什么叫廟會?
(出示課件) 一起逛逛廟會吧!廟會是小孩兒和年輕人的快樂世界。可買一大串的糖葫蘆和棉花糖,可以欣賞無數的彩色風車,可以看各式各樣的表演。
多么快樂的日子呀,齊讀第九自然段,一起再感受一下初一的快樂。
3、元宵節
過渡:如果說元宵是春節的一個**,那元宵的**就是——(花燈)找出描寫燈的句子用橫線畫下來。(指名讀)自由讀讀這些句子,說說你從哪些詞語體會到了什么?
燈的數量多:從“處處張燈結彩”“整條大街像是辦喜事”“有名的老鋪子都要掛出幾百盞燈來”“家中也有燈”等詞句就可以感受到。
燈的種類多:從“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燈”可以感受到。
(出示課文插圖)引讀——同學們看課文的插圖,正月十五,處處張燈結彩,整條大街像是辦喜事,紅火而美麗。再讀讀這些句子,讀出元宵的紅火、美麗,讀出這濃濃的年味。
同學們看過我們今年元宵燈會嗎?老師拍些燈會上照片請你們欣賞欣賞,能用課文中“有的……有的……有的……”這樣的句式寫寫你看到的花燈嗎?
在這紅火而美麗的元宵節,家家戶戶、男女老少觀燈賞月品元宵,心情多么舒暢,怪不得老舍先生由衷贊嘆這的確是——“美好快樂的日子。”
四、閱讀練筆,課外拓展
1、今天,我們跟隨作家老舍,走進老北京,重溫那京味十足的春節,感受到北京的春節那濃濃的年味,這年味就是全家團圓的喜樂氣氛;就是屋外煙花閃耀飄進鼻內的一股幽香;就是……
2、拓展閱讀:其實不同的人感受的春節是不一樣的,梁實秋就不特別喜歡過年,斯妤又覺得過年是大忙特忙。課后請大家讀一讀“閱讀鏈接”。
3、小練筆:你眼中的春節又是什么樣的呢?寫下來。可以學習老舍先生按時間順序寫的方法,注意詳略得當。
板書設計:
北京的春節
熱鬧 喜慶 團圓 祥和
臘八-臘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時間為序 詳略得當
語文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認識“坡、割”等12個生字,會寫“嗎、吧”等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初步了解“燕子低飛,魚游出水面,螞蟻搬東西與下雨的關系。
教學重點
識字和寫字。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錄音機、掛圖
教學過程
教學案例(一)
第一課時
一、激發興趣,揭示課題
1.放錄音。(請學生回答聽到的聲音──雨聲)
2.聯系實際說一說。(引導學生由雨聲想一想雨前自然界的變化,揭示課題,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
1.借助拼音課文,把生字圈出來。
2.合作學習。(小組同學檢查字音,交流記字方法。)
3.檢查生字學習情況。(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讀。)
三、朗讀課文,了解文意
1.指名分自然段讀課文。
2.看圖學文。(出示“小白兔往家跑”的掛圖,請學生回答圖上畫的是什么內容,并找出描寫這個畫面的段落,讀一讀,注意讀出“著急”的語氣。)
3.抓住重點句,指導朗讀課文。
(引導學生想:小白兔是怎么知道要下雨了?分別找到“燕子低飛”、“小魚游出水面”、“螞蟻搬東西”的.段落。①分角色朗讀每段的對話內容,注意體會每個人物的心情。②找出燕子低飛,小魚游出水面,螞蟻搬東西的原因,并在文中畫出來。③體會小白兔的想法:由不相信→半信半疑→完全相信,并在文中找出描寫小白兔想法的句子,讀一讀。)
(引導學生再想一想:小白兔回到家里,會對媽媽說些什么,兔媽媽會說什么?)
四、課后延伸,練習背誦
1.讓學生想想哪些現象也說明要下雨了。
2.練習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五、課堂作業設計
1.口頭填空。
(1)要下雨了,燕子()
(2)要下雨了,小魚()
(3)要下雨了,螞蟻()
(4)要下雨了,天氣()
2.讀讀說說。
例:我們正忙著搬東西呢!
李老師正忙著()!
()正忙著()!
板書設計
16
要下雨了
小白兔
悶
燕子
低飛
小魚
游出水面
螞蟻
搬東西
第二課時
一、復習檢查
1.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2.出示生字卡檢查讀音并組詞。
二、分析字形并記憶
1.小組交流記字方法。
2.說說識記方法。
(1)讀生字。(開火車接讀生字)
(2)擴詞。(比一比,看誰組的詞多)
【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語文的教案01-09
[語文教案]初中語文教案04-02
語文教案初中語文教案01-10
語文教案小學語文(經典)11-23
語文教案小學語文04-06
語文《語文園地六》教案04-05
語文《語文園地一》教案03-19
小學語文教案常用 小學教案語文教案08-20
語文園教案02-04
語文的教案【熱】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