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初二數學教學反思4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那么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二數學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二數學教學反思1
線段垂直平分線在幾何作圖、證明、計算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線段的垂直平分線的性質定理是推證線段相等的重要途經,它的逆定理常常用來推證一條直線是一條線段的的垂線或一點是一條線段的中點。
在設計教案時,我結合教材內容,對如何導入新課,引出定理以及證明進行了探索。在導入新課這一環節上我先讓學生做一條線段AB的垂直平分線MN,在MN上取一點P,讓學生量出PA、PB的長度,引導學生觀察、討論每個人量得的這兩個長度之間有什么關系:得到什么結論?學生回答:PA=PB。然后再讓學生取一點試一試,這兩個長度也相等,由此引導學生猜想到線段垂直平分線的性質定理。在這一過程中讓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到教學中來,使學生通過作圖、觀察、量一量再得出結論。從而把知識的形成過程轉化為學生親自參與、發現、探索的過程。在教學時,引導學生分析性質定理的題設與結論,畫圖寫出已知、求證,通過分析由學生得出證明性質定理的方法,這個過程既是探索過程也是調動學生動腦思考的過程,只有學生動腦思考了,才能真正理解線段垂直平分線的性質定理,以及證明方法。在此基礎上再提出如果有兩點到線段的兩端點的距離相等,這樣的點應在什么樣的直線上?由條件得出這樣的點在線段的垂直平分線上,從而引出性質定理的逆定理,由上述兩個定理使學生再進一步知道線段的.垂直平分線可以看作是到線段兩端點距離的所有點的集合。
這樣可以幫助學生認識理論來源于實踐又服務于實踐的道理,也能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在講解例題時引導學生用所學的線段垂直平分線的性質定理以及逆定理來證,避免用三角形全等來證。為了使學生當堂掌握兩個定理的靈活運用,讓學生完成兩個例題,以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最后總結點O是三角形三邊垂直平分線的交點,這個點到三個頂點的距離相等。
初二數學教學反思2
《分式的基本性質》是分式一章的重點,這一章教學效果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整個分式的學習,課本是通過算術中分數的基本性質,用類比的方法給出分式的基本性質,學生接受起來并不感到困難,但是要使學生達到透徹地理解,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我在教學時采用師生共同體會關鍵字眼在分式概念表述中的重要性和指導練習習題的不可忽視性。
當使用分數的基本性質時,雖然也強調用以同乘(或除)m≠0的數,但在實際應用時,幾乎沒有用零去乘(或除)的可能,所以使用性質的這個根本性的限制條件常常被忽略了。而在代數中,m常是一個含有字母的代數式,就有m=0的可能性。所以每當我們應用這個性質時,都應首先考慮一下這個用以同乘(或除)的整式的值是否為零?隨時注意在怎樣的'條件下應用這個性質的。我們在教學中應使學生養成使用分式基本性質的嚴謹的習慣。
通過教學,學生對分式的基本性質有了一個較好的理解,這就為下面講分式的變形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整堂課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不足之處在于對于分數的基本性質與分式的基本性質能進行類比的本質理解不夠,作業中仍有部分學生沒有考慮分子、分母同乘以或除以的字母是否為0。
初二數學教學反思3
一、 在思想上領會課改經驗
自開展學習課改以來,我深刻體會到了“三環六步”教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課改初中課堂教學三條原則:以學定教原則;教學目標五不準原則;嚴格命題原則。嚴格規范了教學行為,使課改課堂教學改革在一定的框架下縝密有序地發展,這給我們學習洋思提供了借鑒。課改經驗不是一種死經驗,也不是萬能的格式,需要我們靈活運用、傳承與創新。 教師應以改革求發展、求質量、求生存。就要注意以下兩點:
1、教學理念的改革。相信“沒有教不好的學生”,追求“讓每一位家長滿意”。
2、課堂教學的改革。追求高效的課堂:自主而不自流、放手而不放任、互動而不胡動、形散而神聚。高效課堂做到“三講三不講”:講易混點、講易漏點、講易錯點;不講學生已會的、不講學生自己能學會的、不講學生怎么學也學不會的。
二、課改經驗落實在課堂及各個教學環節中
對課改經驗的學習主要體現在課堂教學的改革與實施。我的課改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實行“講學稿”輔助教學的方法。我們的“講學稿”由“稿頭、自學提要、范題解答、當堂訓練、課后作業、課后反思”六部分組成。“講學稿”既體現了集體備課、資源共享的作用,又實現了個性特色的展示。這是我學習課改最實質性的嘗試。
2、結合本班實際,靈活運用課改教學思想,不能有“拿來主義”的教條做法。
3、要高效課堂,時不待人。要高效課堂是課改經驗的精髓,得出的經驗就是:先學后教 ,當堂訓練。先學并非預習,先學是要求學生進行第一次自學,找問題,然后由教師釋疑和范解。當堂訓練是要求將知識當堂“消化”。在時間上要求課內緊課外松。我在領會洋思經驗后,大力推行“當堂訓練”,在“講學稿”上有明顯體現。靈活、寬松、有序、高效的課堂,是我教改的重點探索之路。
4、優差結對,重點發展。開展“一幫一,一對紅”工作,充分利用內部資源,實行優勢互補。
三、課改的成效
對新課程的理解有了深刻的認識,體現在教學理念的更新、人才觀的理解上,能很好地運用“以人為本”、“當堂訓練”、“素質第一、技能優先”、“成人先樹德”等等教育教學理念,能注 重培養學生的“情商”,能注重對學生“全員、全程、全面”培養,使課堂教學模式普遍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
四、課改中的經驗與缺憾
談幾點經驗:
1、實現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要做好引領,做好培訓。要把它作為一項長期性的工作,放在教科研的`首要日程上來,從每一節課抓起,從教學的每個環節抓起,持之以恒,定時引領和培訓。
2、結伴互助,資源共享。現代教育資源不是一家所有,也不是個人所有,應當推廣應用,建立共享平臺。結伴同行、資源互助共享,這不僅是一種理念,更是共同進步的好路子。
3、虛心學習、清洗頭腦,探索新知。時代在進步,日新月異。在知識爆炸的年代, 我要不斷“洗腦”,要有虛心的態度、誠實的品質、堅毅的精神去探索新知識、新技術,并運用于教育教學改革中去。
存在的問題:
1、我的課改還是在起步階段,還不夠科學、嚴謹、完善,需要克服形式主義,需要不斷總結。
2、我的學習力度有待加強,教師理念更新還需要大力推進。
3、 教學資源的整合與應用還停留在初步嘗試階段,不夠嫻熟。
4、課堂教學中組織“當堂訓練”還不夠強化,有待加強。
5、對待差生的教學方法還有待進一步探究:若過多照顧差生,則課堂任務不能按時完成。
通過一個月的課改教學實踐,我的教學觀念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但仍需進一步提高完善自己,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我會繼續探索,求改革謀發展,提高教學質量。
初二數學教學反思4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地方值得肯定:
這節課通過動畫引導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知識,增強了吸引力。在逆命題的引出部分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畫出以線段AB為底邊的等腰三角形,觀察得到頂點在線段AB的垂直平分線上。學生在畫的過程中可以直觀感受數學知識,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新課標》指出:“重視教學內容的展開方式,努力幫助學生用自己的智慧去獲取、發展數學知識。”接著引導學生發現前后兩個命題的內在聯系。在對逆命題的證明上,采取合作交流及積極引導的方式,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在教師引導下的再創造過程。
新課程要求教師不能是單一的課程執行者,而應是能夠依據課程內容、學生的具體情況,對課程進行整合處理的.實施者。對本節課的難點問題一:文字語言與符號語言的轉化。
我采取了提前學習,逐步探索,分散難點的方法。課前學習了“等邊對等角”及“等角對等邊”的證明,也做過一些相應的文字語言轉化為符號語言的練習,所以這節課讓學生回憶轉化的步驟,按照以前的方法,先畫出相應的圖形,再找出命題的題設,根據題設結合圖形寫出已知;同樣找出命題的結論,結合圖形寫出求證。課上總結這類問題的解決方法,使學生的知識內化、鞏固加深。對本節課的重、難點問題二:命題及逆命題的證明及應用。我采取了逐個突破的辦法。學生證明完命題后及時做兩道相應的練習鞏固。練習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激發學生的潛能,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對逆命題的證明,我采取了小組討論、合作交流、教師引導的辦法。引導學生發現圖形中缺少證明所需的線,使學生想到要作輔助線,再進一步討論得出可以添加什么樣的輔助線。對學生提出的幾種輔助線進行分析是否合適,從而命題得證。學生在練習本上寫出證明過程,隨機抽取幾個同學的證明過程用投影儀展示,同時老師指正修改。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提高了課堂效率。接著提出一道練習和一道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將數學應用到實際生活中,使學生體驗到數學的價值。
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本節課有幾個地方我做的還不夠好:
在證明命題和逆命題后,應再次強調一下兩個命題的內容,使學生明確知識點;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應給學生充分思考的空間,分析答案的可行性。
通過這一次的“成長”,我對教材的理解有了進一步的加深,教學語言的規范性得到了加強,對學生的認知規律有了更深層的認識。相信在今后的教育教學中我會做得更好。
【初二數學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初二數學教學反思01-08
初二數學教學反思15篇02-27
初二數學教學反思14篇02-16
初二數學教學反思(14篇)02-18
初二數學教學反思(15篇)04-08
初二數學線段的大小比較教學反思10-27
初二數學教學反思(通用5篇)10-09
初二數學期末教學反思04-17
初二教學反思02-12
數學的教學反思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