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縣級廣播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謀發展
縣級廣播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謀發展內蒙古自治區扎蘭屯人民廣播電臺陸玉軍
【摘要】
面向農村的縣級廣播電臺,生存空間日漸狹小,原因除了媒體競爭激烈外,更在于不少縣臺對農節目定位失準,形式呆板,缺乏應有的影響力、向心力和凝聚力。近幾年,不少縣臺為了求生存,盲目效仿大臺和專業臺,大量開辦生活類、經濟類、文娛類“非農”節目,忘記了自己的受眾主體是廣大農民。與農民拉開了距離,也就喪失了自己應有的地位。如何改進縣級臺農村廣播節目的質量?筆者認為處在夾縫中的求得生存和發展,必須大力發揮地方廣播的優勢,大膽改革,銳意進取,爭先創優,才能保證安身之命的位置和欣欣向榮地發展。
【關鍵詞】
自身優勢競爭意識人員培訓體制改革
如今,廣播在與報紙、電視、互聯網等媒體的競爭中,其生存和發展條件變得更加嚴峻起來,聽眾空間受擠壓,廣告難拉到,而這種境況在縣級廣播電臺中尤為明顯,生存和發展日感艱難。
縣級廣播電臺是黨和政府的喉舌,是聯系人民群眾的橋梁的紐帶。作為一個地方媒體,為當地的兩個文明建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自身劣勢和不足顯而易見,節目質量不高、人員素質較低、設備落后、社會影響力小等。那么縣級廣播真的“日落西山”了嗎?答案是否定的。從我國人口眾多,又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來說,相對低廉而傳播效果比較良好的縣級廣播媒體,具備持續存在和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群眾基礎。縣級廣播如何調整思路,拓寬自己生存和發展的空間,提高競爭力,作為縣級廣播工作者應當作一個緊迫的課題來思考和研究。
筆者認為:處在夾縫中的縣級廣播要在激烈的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必須大力發揮地方廣播的優勢,大膽改革,銳意進取,爭先創優,才能保證安身立命的位置和欣欣向榮地發展。
一、發揮自身優勢,探索廣播規律
縣級廣播在展示全局、表現重大權威等方面不占優勢,但在快速展示和挖掘地方性節目上有領先優勢。由于處在基層,便于深入群眾、接觸生活。“貼近”是縣級生存和發展的優勢,縣級臺不應盲目模仿大臺,追求“高、大、全”而應腳踏實地從自身實際出發,扎根地方,放眼群眾,在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群眾上狠下功夫,集中力量抓好新聞節目和地方性社區節目。
我國當前社會生活、社會結構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社會需求呈現多層次、多側面、多角度狀態。廣播,找準了社會生活與聽眾需求的契合點,就能發揮最佳效益。縣級廣播要遵循市場規律,在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基礎上,要嚴格按廣播規律發展。要研究聽眾需求,多辦聽眾可聽、想聽、必聽的節目。要充分發揮廣播傳播快、范圍廣、感染力強,以及手段快捷、操作簡便的特點。
現在廣播與其他媒體相比較,最大的優勢就是能通過熱線電話直接和聽眾交流、溝通。熱線點歌節目由于形式新穎及快速性、參與性曾火爆一時。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類節目開始泛濫,聽眾的“胃口”不再新鮮,熱線節目由熱變冷。我們適時地壓縮了熱線點歌節目。但單純壓縮熱線節目,不能發揮廣播的優勢,要在節目檔次上、品位上下功夫,突出知識性、服務性。
二、樹立競爭意識,開拓創新機制
競爭給縣級廣播的生存和發展帶來壓力,但同時,縣級廣播要在激烈的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須牢固樹立競爭意識。要建立相應的競爭機制,提高節目質量,多出精品,在節目的設置上,做到“你無我有,你有我精”,真正做到“揚獨家之優勢,匯天下之精華”。以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特色鮮明、功能齊全的節目參與競爭。要營造一個平等競爭,優勝劣汰的人才成長環境。要建立一套完整的適應市場經濟運行的管理機制,大膽改革、勇于創新。
無論從“硬件”上,還是“軟件”方面,縣級臺都無法與省、市級臺相比,影響力小,知名度不高,怎么辦?作為對宣傳陣地的廣播電臺也應該加強對自身的宣傳,注重自我推銷,通過自我宣傳,加強與聽眾的溝通,拉近與聽眾的距離,提高電臺的知名度。
三、加強人員培訓,提高節目質量
主持人素質的高低是影響節目質量好壞的關鍵,平庸的主持人必然導致節目的平淡。對于縣級臺,有一兩個優秀的主持人,有幾個名牌欄目,對擴大電臺知名度有一定作用,但這遠遠不夠,要力求整體水平的提高。現在大多數主持人集“采”“編”“播”合一,天天坐在話筒前做節目,有好多主持人都有被掏空的感覺。所以,及時給編輯、主持人充電,提高他們的素質,這一問題尤為迫切。
可以以短期培訓和選送素質較高的、有潛能的主持人到專業學校深造這兩形式來解決這一問題。如不定期請播音、主持、文學、音樂、電子等方面的專家對主持人進行短期培訓,才能較好的駕馭節目,從而提高節目質量。
節目質量的提高,取決于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形式服務于內容,內容借助于形式。要做到形式上創新,內容上豐富,唯有如此,才能頂住其他媒體分流的沖擊,才能鞏固廣播陣地、抓住聽眾。
1.做好節目定位,滿足聽眾需求
縣級廣播電臺地處農業前沿,文化覆蓋網大部分是鄉村,收聽對象80%以上是農民。做好黨的農村政策宣傳,報道農民關心的大事,傳播科技知識,是縣級臺節目必不可少的內容。要把農民的需求作為節目的主旋律,把提高廣大農村群眾的綜合素質,特別是科技文化素質,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作為自己不可推卸的責任。
2.優化節目設置,注重喜聞樂聽
現代傳播學認為: “聽眾是分為不同層次和類別的。”包括一切的“廣”播已難以滿足廣大聽眾的需要。這就需要對聽眾進行細化,根據一些特定的群眾設置一些有針對性的節目。縣級廣播要想在競爭中取得相對優勢,主要取決于其有效聽眾的數量。這里的有效聽眾指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指相對穩定的聽眾群,另一方面是指聽眾的類型,這在某種程度上比聽眾的數量更重要。要抓住那些對廣播有偏好、有需求、有可能收聽的人群。調動各種廣播手段,以廣播特有的和不可替代的傳播方式,不斷擴大有效聽眾的數量。
3.精心創意包裝,增強收聽效果
社會在向前發展,聽眾收聽廣播節目的需求在不斷提高。在深化節目內涵的同時,要加強對節目的策劃、創意和包裝。廣播節目是“易碎品”,人們在收聽廣播時,并不是每時每刻都全神貫注,往往帶有隨意性。而內容精彩、包裝精美、創意新穎的節目會吸引聽眾的注意力,對節目留下深刻的印象。縣級臺要通過精彩、新穎的創意來彌補主持人、設備等方面的不足,不要把節目辦成報刊、雜志的“有聲版”。要調動廣播的各種藝術手段將內容和形式完整地統一在一起,借助于美的音響及組合形式,使人們在感官和愉悅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情緒感染,增強節目的播出效果和可聽性。
四、加快體制改革,創造最佳效益
縣級臺多年來形成的政事合一的管理體制和事業單位運行機制導致人員活力不足,進取心不強,工作平庸,從而影響了廣播事業的發展。改革,勢在必行。縣級臺要對傳統的靜態機制實行改革,可以在統一管理的基礎上實行分散經營,多一些自我發展的自主權。建立和完善競爭機制和激勵機制,報酬隨業績可高可低,能者上,庸者下,節目可設可撤,走“社會決定節目,兩個效益并舉”的路子。把社會效益放首位,讓社會效益推動經濟效益的提高,促進全面發展。
【縣級廣播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謀發展】相關文章:
如何在化學中滲透環保教育08-24
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08-24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能力08-24
如何在生物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08-25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08-25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感論文05-31
縣級干部述職報告01-05
如何在地理教學中幫助學生建立心理感知地圖08-25
如何在優化教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08-24
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