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現代性之隱憂與多樣性方案
現代性論述不知不覺就取代了后現代話語,這確實令人摸不著頭腦。何以被后現代跨越的現代性卻又死灰復燃,而且把后現代話語掃地出門了呢?這里面的蹊蹺與奧秘,并不是一目了然的。以至于杰姆遜這個中國后現代宗師也匆忙寫作一本《現代性的幽靈》回應學界的時尚潮流,不想,宗師的這個行徑在中國引發了劇烈反應 。這里面當然包含不少誤讀,但現代性論述本身的含混與曖昧,它與后現代的相互纏繞關系,也是造成誤讀的根源。實際上,當下學界把后現代換成了現代性,不過是秉持了后現代初起對現代性的批判衣缽,并沒有多少驚人之舉。問題在于,現代性論述向著帝國歷史,向著當下的全球化資本市場二個極端展開論述。并且把歷史與現實強行鉸合在一起,這倒是使現代性的歷史變得一脈相承,好象中間根本沒有后現代發生一樣,這就把后現代擠出局。但擠出局的只是后現代的能指,當今的現代性論述實質上也就是后現代論述。那些觀點方法,那些立場和態度,都與后現代脫不了干系。然而,現代性論述本身已經嘗到了甜頭,另起爐灶已是既成事實。也就是說現代性的能指已經替代了后現代,而后現代的能指真的不見蹤影了。現代還有誰在使用“后現代”這個詞――這實在是太古老,太不時尚的一個詞了。連杰姆遜都在趕趟,雖然他懷著憤懣。
現代性論述的本質意向可以說表現在二方面:其一,對現代性展開深入全面的批判;其二,用文化的差異政治學建構現代性的多樣化方案。這二方面的視角和方法都是典型的后現代策略,但問題在于,后現代在這種論述中,真正被拖入現代性沼澤地。后現代的當代活力被消解之后,剩余的是現代性的龐大骨架。這就使我們有必要重新梳理現代性論述與后現代的真實關系,清理那些似是而非的后現代含義,建構一種富有當代性活力的后現代知識。當然,建構這種新的當下的后現代知識,并不是要再次顛覆當今已經時興起來的現代性論述,恰恰不是,而是擺正后現代與現代性的關系。后現代理應是一種更富有包容性的知識范型,它可以而且應該具有更強的兼容性。盡管說庫恩的《科學革命的結構》曾提出,一種知識對另一種知識,只能是革命式的替代,這是你死我活的革命。但在這里,現代性并沒有構成新的知識范式,依然是在后現代的范疇內進行重新整合而已。因此,在這里,我們需要強調的是,當前需要重新建構后現代知識,重新確認當代思想的根基和新的出發點。
一、 現代性之隱憂
當今的現代性論述,一方面揭示現代性的內涵的豐富性和深刻性;另一方面又把現代性看成充滿危險的歷史進程和社會思維。后者當然與后現代對現代性的批判一脈相承,它實質就是一種后現代的反現代性在馬克思主義批判理論支持下的深化。但前者卻顯示出一種含混和曖昧,也正因為此,現代性論述與過去的后現代話語還是存在差異。轉向現代性的后現代話語,也不知不覺對現代性的內在的豐富性產生興趣,這是理論自我設置的圈套。當一種理論要行使批判能力時,它要對理解的對象事物進行全面的梳理,無形中使對象的內在意義得到全面顯現。這使得這種批判理論成為對這一對象事物的論述,在某種情況下,批判性被闡釋壓抑時,那就更顯示出這種論述的客觀效果。這就正如福科當年在分析性的話語增殖的狀況時所指出的那樣,正是對性的壓抑和禁忌,導致性的話語以各種方式增殖。
從總體上來說,現代性論述主要來自三個方面,具有自由主義立場的政治學、左翼陣營的社會學領域、以及馬克思主義批判理論。顯然,這幾方面都未必有明顯的后現代主義色彩,只是左派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理論在引入后殖民理論和行使大眾文化批判時,后現代主義的意味才突顯出來。這幾種現代性論述都對“現代性”持懷疑批判態度,在反思現代性時來探究現代性的問題。象列奧-斯特勞斯這樣自由主義陣營的政治學家也把“現代性”看成問題重重。在他看來,現代性存在三次浪潮,現代性最大的問題在于,從此(現代)以后,人們就不能分辨什么東西是好的,什么東西是壞的,一切都失去標準。 列奧-斯特勞斯試圖從馬基雅夫里之前的前現代政治學哲學家那里(例如,色諾芬的思想里),找到現代政治學困境的解救良方。象他這么大名望的思想家,居然對現代性以來的思想如此不信任,也令人覺得奇怪。當然,色諾芬的思想不過虛晃一槍,色諾芬的思想顯然是經過他闡釋后才產生如此深刻有力的意義,實際也就是他的思想。
幾乎所有的現代性批判者都對現代以來創立龐大的思想體系不滿,最激進者當推列奧塔。列奧塔的《后現代狀況》幾乎把現代性貶得罪莫大焉。現代性創立的宏大敘事,無疑是現代理性犯下的最大的罪過,所有的思想和知識都被裝到這個巨大的框架中,都變成一種解決方案。現代性的批判者把現代性的含義加以高度概括時,也讓人疑心是不是夸大了現代性的罪過。列奧塔通常都被當作后現代大師來崇敬,但杰姆遜卻不買帳。杰姆遜一針見血指出,列奧塔骨子里還是現代主義者。現代主義者也就大體上可以看成是“現代性”中之人。列奧塔自己也語焉不詳,讓人摸不著頭腦。在1986年的一次講演中,他提出要“重寫現代性”的說法,而他的“重寫”,目的就是防止被后現代改寫。這么看來,他又是反后現代的人,要維護住現代性的某種基本涵義 。
'p>
現代性最得力的論述者吉登斯,顯然對現代性相當悲觀。在談到馬克斯.韋伯對現代性的悲觀論調時,吉登斯說道:“即使是韋伯,也沒能預見到現代性更為黑暗的一面究竟有多嚴重” 。吉登斯把現代性的特征解釋為斷裂性、反思性,在他看來,這二者正表明了現代性的巨大風險。斷裂、反思引發的社會的脫序,安全穩定性的喪失,信任的風險……等等,被吉登斯用以闡述現代性嚴重后果的標志。在吉登斯看來,現代性的設計錯誤和操作失誤是導致巨大危機的根源,但這還不是導致現代性不確定性的最重要的因素。他認為最重要的因素是:未預期的后果和社會知識的反思性或循環性。這種社會知識的循環促使新知識不斷被嵌入到社會中去,影響到社會不斷改變它的性質。吉登斯不無抱怨地指出,“現代性最有特色的圖像之一,便是它讓我們發現,經驗知識的發展本身,并不能自然而然地使我們在不同的價值觀念之間作出選擇。” 作為一個卓越的現代性論述者,吉登斯的批判性立場反倒被人遺忘,甚至連杰姆遜都勿略了這一點,在他看來,吉登斯正是那些“發明”并“鼓吹”現代性的人,他干脆說,吉登斯就是一個現代性者。令人驚異的是,相當多的左派的同道,如今都被杰姆遜釘在現代性的牌坊上。論文現代性之隱憂與多樣性方案來自WWW.66WEN.COM免費論文網'p>
顯然,查爾斯.泰勒也無疑會被認為是現代性的熱烈鼓吹者,他的那本巨著《自我的根源:現代性認同的形成》被認為是上個世紀最重要的20本哲學著作之一。而泰勒本人卻對“現代性”憂心忡忡。他認為,現代性至少存在三在隱憂:其一是個人主義的片面化發展,它可能導致意義喪失,道德視野褪色以及認同的危機;其二是工具主義理性猖獗,它導致了技術的支配地位從而使我們的生活狹隘化和平庸化。其三是“溫和的專制主義”,它使當代社會面臨自由喪失的危險 。這三個方面本來是現代性創建現代社會的偉大成果,現在,在泰勒看來,它恰恰是使現代社會走向困境和危險的內在因素。a^^6`'y @ =H.1zI @?Ml[`Z(?L(+T中國革命史論文bT?md?h kG2Jq`O4bSHlp*eT
這些對現代性的批判,在西方的語境中,無疑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經過近二百年的現代性啟蒙,現代性的那些普適價值已經作為社會的組織機制、法的觀念和秩序,以及作為人們的行為準則、思維習慣在起作用,不管他們如何批判,這些制度和價值都不會被動搖和削弱。這顯然與中國的情形大不相同。中國的現代性建構的歷史道路曲折反復,現代性的社會組織和法的秩序建立得很不充分,現代性啟蒙迅速就為民族-國家的激進革命所取代。盡管說激進的民族-國家革命也是一種現代性建構,這是中國從傳統的前現代社會,進入現代性社會的一種特殊方式,共產革命也是中國現代性的激進形式,它當然也構成世界現代性的最激進的形式。但中國的現代性的普適性價值的建立則顯得很不充分,那些被指斥為“資產階級的”(和小資產階級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方式,對于現代性社會建構來說,并不是可有可無的,它是一種最內在的根基,唯有這些文化質素,才能使現代性的民族-國家及法的秩序深入人心。現代性社會的存在和運轉才有保障。就從現在的現代性論述對現代性的批判來看,不斷質疑現代建構的那些自由、民主、平等、博愛、正義等普適性價值,以及現代民族-國家的社會組織建制等方面,這些現代性狀況無疑有這樣或那樣的弊端,但在建構人類社會時,在與其他的價值和社會組織形式相比較而言,它們顯得更好些。不是因為它們完美才選擇它,而是因為它們相對更好而確認它。現代性是一個選擇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變革的過程,它為進步的理念所慫恿,不斷地剔除那些它認為不合理的東西,選擇那些“更進步”、更“有效率”、“更有價值”的東西,這種選擇當然也不能完全保證正確,其盲目性和謬誤,已經為歷史一再證明。但從總體上來,如果對人類理性還不至于過分悲觀的話,現代性選擇總體上還是向好的方面發展。資本主義社會可以進入發達的福利社會,而社會主義國家也普遍選擇了改革,象中國這樣走了不少歷史彎路的國家,最終還是選擇了改革,選擇了加入WTO,選擇了與國際社會保持更高程度的一致。這些無疑都是理性選擇的結果。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在當今中國,過分批判現代性的普適性價值是不恰當的,它可能會影響中國有待于完成的延期的現代性建構,有可能導致中國與國際社會保持更高程度的接軌產生再度延遲,或者變形。確實,中國社會百多年的歷史表明,它一直處于西方現代性的激烈挑戰的氛圍,也可以說是處于世界資本主義體系重組的結構之中,它雖然以激進的方式回應了西方的挑戰,但它的傳統文化依然深厚,傳統的社會組織形式和政治文化依然在起決定作用。這就導致了中國社會具有多層次重疊的特性。一方面是傳統的巨大的拖延力,另一方面是激進的社會變革,這二者都使中國的現代性基礎建構顯得非常不扎實。在當今中國,后現代與現代性可以也應該并行不悖。現代性的那些過度過激方面當然必須加以修正,但現代性的那些基本價值,那些推動中國社會改革和發展的現代性理念應該加以保留和強調。沒有現代性的那些價值作為基礎,后現代的文化建構,它的文化批判都會變成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例如,在當今中國社會才開始建設現代民主和基本的個人自由的前提下,過分強調文化差異和民族身份認同,強調反美帝國主義霸權,把注意力集中在質疑美國的民主自由,那顯然是本末倒置,避重就輕。只有當民族與自由真正全面實現后,再質疑民主的局限性,也才可以面對中國的實際狀況質疑民主的局限性。
【現代性之隱憂與多樣性方案】相關文章:
電視談話節目背后的隱憂08-11
城市·水墨·現代性08-17
教育的現代性審視08-17
晚清與文學現代性08-07
談談多媒體教學的幾點隱憂08-17
現代性與民族主義08-17
“聽”、“說”教學的現代性08-05
“聽”、“說”教學的現代性08-07
現代性、后現代性與中國電視文化的現代化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