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力推進和扶持農業產業化經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大力推進和扶持農業產業化經營
最近,我到河北、四川、重慶、山東和浙江等地,就各地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八部委農業產業化會議情況進行了調研。通過調研,深感農業產業化是事關農村改革和發展大局,事關新階段農業和農村經濟長遠發展的大事,必須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推進和發展。一、充分認識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重要意義
黨的十五大和十五屆三中全會以來,各地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取得了明顯成效。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明確了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方向,農業產業化經營正展現出蓬勃發展的可喜局面。
(一)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是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帶動力量。新階段如何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大家在實踐中感到缺少抓手,比較困惑。實踐表明,農業產業化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具有重要帶動作用:一是可以通過“合同”、“訂單”等形式,有效地解決農民的賣難問題。二是可以使農產品實現多次增值增效。三是可以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把農業增長方式真正轉到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四川光友薯業有限公司開發研制方便粉絲生產,共獲得19項國家專利、20多項國際國內大獎,使紅薯增值23倍。四是可以完善和創新農業經營機制,促進市場機制和社會中介組織的發育,對農村經濟轉型和體制轉軌必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二)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在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在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實現農業現代化,是我國農業和農村工作面臨的重大課題。加快農業市場化進程,用先進的技術、裝備和管理武裝農業,大幅度提高農業的勞動生產率,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客觀要求。我國農業經營規模小的國情決定了現實的選擇是,在堅持實行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通過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擴大農業的外部規模,進而提高農業的現代化水平。農業產業化突破了產業、社區和所有制的界限,改變了農業單純從事原料生產的地位,改善了農業的投入機制,有效提高農業的勞動生產率和農民素質。這很可能是一項具有全新制度創新的探索,將成為我國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基本模式。
(三)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是當前增加農民收入的現實途徑。近年來,農民收入增長困難,增幅逐年遞減。在較低的平均增幅之下還存在著“三個掩蓋”:一是部分富裕戶增收掩蓋了普通農戶減收;二是非農兼業戶增收掩蓋了純農戶減收;三是東部農民增收掩蓋了中西部農民減收。這種情況是多年來沒有的,已成為制約國民經濟發展乃至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的重大問題。發展農業產業化,解決農產品的賣難,使初級農產品賣個好價錢;通過多次加工增值,提高農業的附加值和綜合效益,給農民直接帶來實惠。據統計,1998年,全國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帶動3900多萬農戶,占全國農戶總數的15%左右,這些農戶戶均增收800多元。此外,農業產業化經營還直接吸納了500多萬農村勞動力,并為城市下崗職工再就業提供了新的出路。
(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是提高我國農業國際競爭力的有效措施。隨著經濟全球化步伐的日益加快,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將面臨更加開放的市場環境和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應對挑戰,根本出路在于提高我國農業的國際競爭力。首先,要培育出有競爭力的經營主體。農戶是我國農業參與國際競爭的基本依靠力量。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不僅不動搖農戶的經營主體地位,而且還有利于增強他們的市場競爭能力。山東濰坊市農業產業化經營程度已達到80%以上,70%的農戶通過龍頭企業和合作經濟組織的帶動進入了國際市場。其次,在產業化經營方式下,其產品質量和效益遠遠高于傳統分散條件下生產的農產品。
二、認真總結各地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實踐經驗
(一)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培育主導產業,搞好基地建設。產業化發展比較成功的地方都十分注重以市場為導向,根據本地資源和區位優勢,不斷培育和開發拳頭產品,逐步形成有競爭優勢的主導產業。東部沿海地區面向國際市場,發展外向型農業,建設一批創匯農業基地;中部地區依托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多種經營和農產品精深加工;西部地區圍繞發展特色農業,加強專業生產和基地建設;大中城市郊區以發展都市型農業為主攻目標。
(二)高度重視技術創新,大力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科技含量。龍頭企業的科技開發和創新能力,直接關系到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和帶動農戶的能力,也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水平高低的主要標志。在農業部等八部委篩選出的151家重點龍頭企業中,絕大多數都把技術創新視為企業生存發展的“生命線”。一些龍頭企業組建了科研和技術開發機構,還通過聯姻等多種形式共同開發和推廣新產品、新技術。
(三)因地制宜,分類指導,不搞單一模式。我國幅員遼闊,各地情況千差萬別,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必須走各具特色的路子。據我們調查,各地農業產業化經營:一是帶動方式不同。二是利益連接機制不同。三是產業分布不同。四是地區發展不平衡。東部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數量占全國的48%,中部占45%,西部占7%。
(四)積極發揮政府的引導和服務功能。按照國務院的要求,農業部等八部委組成協調會議,共同研究和解決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制定扶持政策,對于發揮各部門優勢,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據我部統計,目前全國有20多個省、區、市人民政府成立了農業產業化工作領導小組,明確了主管部門。
三、進一步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需要處理好幾個關系
一是處理好農業產業化經營與家庭承包經營的關系。實踐證明,農業產業化經營與家庭承包經營具有很強的互補性,是對家庭承包經營制度的發展、完善和創新。通過合同契約等多種方式,使分散的農戶成為龍頭企業的原料基地、“生產車間”,成為整個產業鏈條中的一個基礎環節,以外延擴大再生產的方式,實現了專業化生產、區域化種植、集約化經營、企業化管理,大大推進了農業的現代化進程。
二是處理好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利益關系。農業產業化的實質是使龍頭企業與農民建立比較穩定的利益關系。要根據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的不同階段,采取相應對策。如產業化經營處于起步階段的地方,要重點發展和規范合同契約、“訂單農業”。產業化經營基礎較好的地方,可以通過建立風險基金、實行最低收購保護價、返還一定利潤等,使企業與農戶建立比較緊密的利益連接機制。此外,還要積極探索,興辦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實行農民用土地使用權、產品、技術和資金入股等多種形式,與企業結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
三是處理好農業產業化經營與鄉鎮企業改造升級和小城鎮建設的關系。鄉鎮企業今后重點發展以農產品為主要原料的加工業,包括貯藏、保鮮和運銷業,最具有競爭優勢,應作為結構調整的一個基本方向。發展小城鎮,關鍵是培育小城鎮的經濟基礎。農業產業化經營是發展小城鎮經濟重要的增長點,也是連接周邊農戶有效的組織形式。
四是處理好政府和龍頭企業的關系。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主體是企業和農戶。在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過程中,政府的主要職責應是制定發展規劃和扶持政策,為產業化經營創造寬松的外部環境,維護產業化經營主體的合法權益。政府不能包辦代替,搞行政命令。龍頭企業要強調多樣性,只要經濟效益好,能夠開拓市場,帶動農戶,增加農民收入,都應當鼓勵和扶持。新上項
目,一定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注意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
五是處理好農業產業化經營與提高社會化服務水平的關系。龍頭企業要得到穩定和優質的加工原料,必須強化對農民的技術指導和服務,他們已成為農業技術推廣隊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大力推進和扶持農業產業化經營】相關文章:
大力推進和扶持農業產業化經營08-08
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路徑選擇08-08
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情況匯報08-12
推進農業產業化08-12
推進農業產業化的思考08-08
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快縣域經濟發展08-15
打破傳統農業觀 推進農業產業化08-08
大力倡導大戶經營機制 加速農業產業化進程08-08
[推薦]扎實推進蔬菜產業化經營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