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大力倡導大戶經營機制 加速農業產業化進程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關鍵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如何抓好農村工作,尤其是農業工作,已是當前農村社會發展中的突出問題。農村改革到了攻堅階段,農民增收難度加大,加入WTO后,市場運作的作用明顯:大宗農產品已出現過剩,國際化、標準化競爭激烈、技術壁壘、綠色壁壘進一步抬高,農村缺信息、缺技術、缺資金日益突出,農村勞動力過剩,從而導致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如何加速農業產業化進程,就欠發達地區而言,我認為大力倡導大戶經營機制,不失為一條有效途徑之一。這是因為:一、欠發達地區普遍存在信息不靈。
就桐村鎮來說,雖然17省道穿境而過,但村莊分散,丘陵起伏,源頭縱深,人口分布不集聚等特定的歷史地理環境,勢必影響信息的傳遞。改革開放二十多年,打工潮一年復一年,大多是些苦力掙錢而已。再加上文化程度普遍較低,捕捉信息的敏感性不強,獲得信息的渠道不暢,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不高,養在深山的地域優勢得不到有效利用。
二、欠發達地區普遍存在資金不足。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農村經濟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加入WTO后的國際競爭,傳統的農產品出現了過剩,新興農產品又難以形成氣候,農村傳統式的“跟班”發展模式往往導致農產品增產不增收,農村經濟處于不進則退的關鍵時期,農民的錢袋子難以鼓起來,投入到農業上的資金就相對不足。據銀行信用部門統計的數據表明,近幾年存款結構失衡,大額存款集中少數大戶,而絕大部份存款緋徊不前。由于銀行商業化的推進,多數農民深感農業生產投入缺資金,生產發展舉步維艱。
三、欠發達地區普遍存在人才匱乏。
改革開放初期,憑借人力及資源優勢,經濟能有較快的發展。然而進入市場經濟軌道后,綠色壁壘對農產品提出了國際標準化要求,資源優勢難以轉化為效益優勢。比如,桐村鎮的毛竹資源有三萬多畝,總量占全縣的四分之一,但由于缺技術、缺資金,加工企業局限于竹條席、竹筷子、竹珠、竹磚棚之類的粗加工,附加值不高。群眾難以看到資源優勢,這也就造成生產撫育的粗放,從而也挫傷擴鞭造林的積極性。
缺信息、缺資金、缺技術,仍然是當前農村工作中的一大通病,如何緩解這一普遍矛盾,從桐村鎮近幾年的農業工作分析,要大膽探索并實踐大戶經營機制,這對農業產業化的加快發展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一) 它是增加農業投入的有效途徑。
就桐村鎮目前而言,百畝以上的立體開發式農業經營大戶有二十五戶,像華山千畝毛竹生態塢養殖了120多頭牛、種植了230多畝綠化大苗;黃柏坑吳齡壽生態塢投入30余萬元,筑起了養鱉池,放養了竹園雞,花卉苗木20多畝、培育出直徑16公分的大毛竹;大廟村曾慶貴等大戶在生態塢上開發立體養殖業,池上架屋養雞,雞糞下池喂魚,還引進波爾山羊,投資都在十萬元以上。
(二) 它是提高效益農業檔次的有效載體。
村看村、戶看戶、發展看大戶。效益農業大戶往往起著典型引路的效應。如杜坑村綠化大苗大戶陳德良,從事花卉苗木多年,有一定的經驗,百年雜柴根移栽加工有上千棵,價值在20萬元以上,他同時還發展各類花卉苗木工30多畝。在他的影響下,附近農戶紛紛仿效,使桐村綠化大苗迅速得到發展,形成一定的規模。再如,黃石村60%以上農戶種植豇豆和苦瓜,使該村成為桐村鎮傳統產業“兩干”(豇豆干和苦瓜干)基地。門村在一些大戶的帶領下,有近半農戶種植甘蔗,也形成了甘蔗基地。從而使一村一品特色區域經濟現出雛形。
(三) 它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的較好捷徑。
大戶經營往往是些有一定經濟頭腦的經濟主體。他們有一定的抗風險能力和市場開拓能力。實踐證明,農業龍頭企業大多是從農業經營大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三丫丫公司”;華山的毛竹加工龍頭企業;裴源村胡余慶的木制品廠和電木粉筷子廠;嚴村呂金堂的名茶加工廠等等,都是依托本身擁有的基地而行成的“基地+公司+農戶”的農業產業化模式,從而形成貿工農一體化龍型經濟,促進農業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和農產品營銷業的協調發展。也因此開拓了農業發展的新空間。
(四) 它是提供農民增收的生產基地。
大戶經營帶來大量勞動力就業機會。例如,裴源村陳其順的康利畜禽養殖有限公司,年飼養生豬5000多頭,年固定雇用職工50余人,人均年收入都在萬元以上。下一步,“豬-沼-酒-竹”立體工程即將投產,年固定職工估計在200人以上,相當于一個中型企業。所以,大膽探索新形勢下農業發展趨勢,生產上抓大戶、重投入,是解決農民增收的一種有效辦法。
大戶經營機制確實在農業產業化建設中起著積極作用。然而要真正抓好大戶經營在農村產業化建設的龍頭作用,作為政府部門尚須采取一些相關措施:
一是組織大戶強強聯合,形成區域主導產業鏈。
要加快發展專業合作社和行業協會,著力形成貿工農一體化的經營機制。努力形成“行業協會+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專業大戶”的組織體系和經營機制,才能提高“訂單農業”的履約力。比如,桐村鎮農副產品經營合作社,對當地農副產品的促銷起著很大作用,得到省、市主管部門的充分肯定。
二是大膽創新機制,培育優質農產品基地。
1、搞活土地流轉。按照“自愿、依法、有償”的原則,對難以管理的集體共管山林地塊等進行整體拍賣給大戶經營,既可增加村級集體收入,又可擴充大戶的經營基地。農戶之間也可以通過租賃、轉包、入股等形式向大戶集中,為發展專業化、規模化生產創造條件。
2、抓好農業招商引資工作。要注重區域資源的對外宣傳力度,積極引進資金、人才、項目,達到借力發展的目的。
3、提高政府服務質量。基地的保護拓展,商標的注冊登記,產前產中產后的軟環境服務等等都要提供優厚條件。
4、注重基礎設施建設。政府要舍得投入,同時更要想方設法采取社會多元投入,真正形成全社會關注基礎設施建設的良好氛圍。為農業產業化提供硬件環境。
三是注重科技投入,實施全系統標準化建設。
綠色、特色就是競爭力和農產品的生命力。要根據本地實際,積極貫徹實施縣里出臺的《綠色農產品行動計劃》,加快推行農產品綠色安全生產,著力形成貿工農全程的標準化生產體系。同時,注重品牌宣傳與管理力度。
農業產業化是一項系統工程,要靠系統的工作措施去實現,大戶經營機制僅僅是實現農業產業化進程中的一個具體措施,它也需要因地因時不斷的完善,才能與時俱進地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
開化縣桐村鎮政府常務副鎮長:徐良豪
開化縣桐村鎮農技110:徐江明
【大力倡導大戶經營機制 加速農業產業化進程】相關文章:
縣農業產業化進程的調查與思考08-15
加快##縣農業產業化進程的調查與思考08-15
大力推進和扶持農業產業化經營08-08
大力推進和扶持農業產業化經營08-08
西方新聞傳播產業化的進程08-11
強措施抓特色增亮點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08-17
加速基礎教育轉軌的歷史進程08-05
推進農業產業化08-12
打破傳統農業觀 推進農業產業化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