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日本農業發展對中國的啟示
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盟趙世亮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郭建軍
1.必須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土地是農業發展最基本的生產資料,能否做到合理利用,直接關系到農業的效益和前途。日本的相當一部分土地資源利用不合理,一家一戶分散經營、小規模經營的現狀,造成了農業的成本高、生產率低,制約了農業的集約化發展。吸取日本的教訓,加大土地的流轉力度,搞好適度規模經營,是提高土地利用率、促進農業發展的有效途徑。
2.要不斷調整農業經濟結構。農業發展的過程,實質上是農業結構不斷調整的過程。日本農業發展陷入困境,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結構調整滯后。就種植業結構來看,基本上囿于傳統的種植模式,幾十年一貫制。就大農業內部結構來看,沒有突出畜牧業的主體地位。結構調整的滯后,導致農業的產量和效益低下,食物自給率不高。據資料介紹,日本按供給熱量計算的綜合食物自給率 1997年已下降到40%,除大米外,小麥等主要糧食作物自給率近乎于零,肉類低于60%,飼料作物幾乎全部依賴進口。要增強農業的國際市場競爭能力、提高食品自給率,必須不斷調整農業結構,我國提出以結構調整為主線,對農業結構實行戰略性調整的決策是完全正確的。
3.要切實提高農業的組織化程度。農業的組織化程度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標志。日本的農協作為農業的最廣泛組織,對促進日本農業經濟發展、恢復政治穩定、減少政府的社會管理成本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吸收日本重視發展農協的成功經驗,引導農戶由一家一戶的小生產向大市場邁進,必須提高組織化程度,大力發展各類專業協會,堅持民辦、民營、民管的原則,發展合作經濟組織,不僅要鼓勵發展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而且要重視發展為農民提供綜合服務的社區性合作經濟組織,只有這樣才能促進現代農業的發展。
4.鼓勵農業人口向二、三產業轉移,加快城市化進程。日本的農業勞動力嚴重老化,而且大量向非農產業轉移,雖然造成了農業占國民經濟比重的下降,影響了農業的發展,但促進了日本的城市化進程,推動了加工業、服務業和城市公共事業的發展以及全國統一市場的形成。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人口占絕大多數,只要把大量的農村人口轉向城鎮,從事非農產業,我國才能改變目前的人口結構、產業結構,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5.把握商機,擴大對日本的農產品出口。與我國相比,日本的農產品成本高、收益低,農產發展農業的積極性不高,許多農產品依賴進口。相對而言,我國的勞動力價格低廉,農產品生產的成本低,在日本市場上極具競爭優勢。這對我國農業發展是個好的商機,我們應在遵守WTO規則的前提下,廣泛與日本開展貿易往來,千方百計擴大我國農產品在日本市場的份額。
【日本農業發展對中國的啟示】相關文章:
淺論中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途徑08-15
淺論中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途徑08-12
入世與中國農業產業化發展08-17
地理教案-農業的發展08-17
農業的發展的教學設計08-17
中國古人眼中的日本09-06
日本企業員工培訓的實踐與啟示08-17
特色農業發展調研報告04-10
##縣農業發展的現狀與對策08-12
農業的發展 教案示例2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