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能源管理機構亟待改革
目前關于加強能源管理機構,流傳著三種說法:第一,成立能源部;第二,可能成立能源委員會,由一位國務院副總理牽頭;此外,還有可能在國家發改委之內將能源局升格為副部級單位,以加強能源管理工作的協調。
2000年,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朱镕基提出,中國煤炭產量不要超過10億噸為宜。當年,煤炭產量最后的統計結果是9.98億噸。2003年,中國煤炭產量已經達到16.67億噸。2004年,預計產量將達到19億噸.但是,在煤炭產量大幅增加的情況下,2004年中國出現了能源嚴重短缺現象。
能源短缺這一問題實際從2003年下半年已經開始出現,到2004年則發展得更為明顯和尖銳。總的表現是缺電、缺煤、缺油,媒體稱之為“煤荒、電荒和油荒”。一時間,“中國是否出現能源危機”成為熱門話題。對此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個人認為,中國還沒有出現能源危機,但是出現了能源危機的征兆和早期的現象。
之所以說,不能稱之為能源危機,是因為能源問題還沒有對國民經濟造成重大的影響,生產和生活雖然受到一定影響,但是主體經濟活動還在正常進行,經濟仍然高速增長,我們并沒有
出現崩潰式的景象,而是一種短缺性的情形,而這一問題是可以得到解決的。如果能源危機出現,則經濟會陷入蕭條。
有些地方出現用油緊張情況,但離1970年代世界能源危機時汽車排成長龍加油的情形還相差甚遠;電力緊張導致江浙等省份出現生產“開三停四”的情況,但全局經濟生產正常進行。因此,我稱這為能源危機的征兆,如果不加以重視,則會產生嚴重后果。但是由于中央宏觀調控政策及時出臺,雖然在局部可能造成一定損失,但卻避免了能源緊張問題的危害擴大。
要剖析這背后的原因,必須從兩個方面入手:第一是能源供應方面;第二,是能源需求的迅速增長。從供應方面看,我們發現現在中國煤、電、油的產量并沒有比過去降低,而應當說增長形勢并不差--2003年中國電力增長速度為16.5%,煤炭產量增長當年在兩億噸以上。但是,由于經濟發展速度更快,對能源需求的要求更高,因此供不應求的現象才突出出來。因此我認為,經濟增長過快才是導致出現能源緊張的最重要原因。
如上所述,盡管中國煤炭產量進一步提高,煤炭出口與日俱增,但因為國內需求旺盛,2003年中國煤炭出口量已經加以控制,有可能比去年還要降低。然而,從GDP指標來看,中國經濟增長速度上半年只有9.7%(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那么理論上能源供應應能滿足經濟需要。但實際情況確實出現能源供不應求的情況。因此,我估計,中國經濟增長可能遠遠高于9.7%。實際上,各省的增長速度都遠遠超過9.7%。
在GDP數字后面,我們要看到,一些重要的、高耗能產品的增長速度驚人,高達
20%乣30%,如鋁材、電解鋁、鋼材、鋼等。因此,對能源需求顯得很急迫。而這是造成今年能源短缺的真正原因。
那么,這是能源沒有作好規劃的問題嗎?恐怕并非如此,而是經濟增長過快,導致能源增長無法跟上經濟發展速度。能源供應增長受到種種條件約束,不可能無限增長,一是國內新增供應有限,二是國際供應無法控制,而經濟增長必定受到能源增長制約。因此,2003年中央出臺的一些宏觀調控政策,一定程度上及時緩解了能源供求矛盾。
針對能源緊張問題,中央的解決思路是:首先調控經濟增長速度,同時對高能耗產品增長速度和出口要嚴加控制,一些出口退稅政策被取消。在宏觀調控政策出臺后,鋼材、電解鋁等產品增長速度下降,但之后又有一定反彈。因此,2005年需要繼續貫徹中央宏觀調控的精神。2004年年末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再次強調了這一問題。
2004年的能源短缺問題,也引起中央政府開始注意到能源管理這一個重要問題。自從新一屆政府上臺以來,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聽取能源工作匯報已經不下三次。而這是前所未有的。中央也意識到加強能源管理機構的重要性。目前,關于這方面流傳著種種說法:第一,成立能源部;第二,可能成立能源委員會,由一位國務院副總理牽頭;此外,還有可能在國家發改委之內將能源局升格為副部級單位,以加強能源管理工作的協調。
三種方案,不論最終采取哪一種,都是從加強能源管理工作出發的。我個人的看法是,如果采取第一種方案,成立能源部,也還是有許多困難與矛盾難以處理。在目前的經濟管理機制下,主要由發改委協助國務院進行決策綜合工作,計劃、投資、物價、外資利用、產業政策等管理工作俱由發改委履行。如果單獨設立能源部,將能源部門的以上工作都統一到其下,則發改委的綜合職能將受到影響;如果發改委上述職能不交給能源部,則后者只能管理政策的研究工作,協調的能力則有限。這是加強能源管理工作面臨的一個重要矛盾。
而另外兩種方案在這方面會稍好于成立能源部方案。第二種方案,由一位國務院副總理主管能源工作,發改委亦容易在其工作中將能源管理綜合進來。第三種方案最簡單,由一位發改委副主任直接管理一個副部級的能源管理機構,加強該部門對外、對各省以及大公司的協調,同時還需加強能源管理部門的人力配置。目前,發改委能源局只不過三十多人(
美國能源部有近五千人),實在難以應付能源管理工作的挑戰。
美國總統布什上臺后,立即由副總統切尼組織了一個專家委員會,研究美國的國家能源政策,對美國的能源戰略和政策、階段計劃和目標都提出了非常具體的指導。相比之下,中國的能源管理還落后于形勢需求。因此,不論上述三種方案最終哪一種被選擇,未來中國能源管理工作的重點都在于綜合決策。能源種類繁多,有煤、電、油、氣、核等,各種能源之間存在一定替代關系,而單靠某一種能源是無法解決中國能源需求問題的。因此,各種能源之間如何平衡和國內外能源如何平衡利用都是能源管理工作未來的挑戰。
中國的煤炭儲量很大,目前的能源結構也以煤炭為主體,但我們不能指望單靠煤炭--煤變油變氣--來解決能源需求問題,因為運輸、環境等方面存在著限制煤炭開發的因素。中國石油產量,各方認可的預測是不超過2億噸,到2020年則可能維持在1.8億噸。但到時,預計中國石油需求將達到4.5億乣6.1億噸,屆時中國石油的進口依存度將達到60%乣70%。一般看法認為,一國能源對外依存度超過50%,能源供應安全就會成為一個重要問題。假設中國未來每年需要進口2億噸石油,則會對中國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綜合能力提出挑戰。
可喜的是,中央對于保證石油供應安全已經給予很高重視。今年,國家領導人出訪,多數時候帶有開拓能源供應相關人員,可謂前所未有。但是,要從國外獲得更多的石油資源并非輕而易舉,比如安大線經過多年談判,最終變成一條支線。類似這種問題相信還會繼續出現。
此外,國際政治風云變幻,也可能影響中國已經獲得的一些石油資源。比如中國在蘇丹的石油開采工作比較順利,但假如美國對蘇丹制裁,則
中國的石油供應會受到影響。各國民族主義的出現也是值得警惕的風險。對以上問題需要中國及時應對,這也離不開一個強力領導機構的支撐。
2005年,預計中國能源供不應求的情況還會持續存在一段時間。2003年以來,由于電力短缺,電力裝機容量上馬很猛(中國的訂單到處飛,全球發電設備制造商滿心歡喜),一年投產機組在5000萬乣6000萬千瓦左右,需要新增發電用煤9000萬乣1億噸。但由于煤炭產量提高不僅僅是一個開采的問題,還牽扯到運輸能否保證的問題。因此,預計2005年電力供應還會有一段時間的緊張,但估計到下半年就會有所好轉,因為在今年裝機容量投產5000萬的基礎上,明年預計還會有幾千萬裝機容量投產,預計到2007年電力供應短缺情況基本緩解。
但是,電力問題緩解的同時,能源問題并不會就此消失。2003年,中國進口石油9000萬噸,今年可望達到1.2億噸。而石油消費如果不采取相應的有力政策措施,供需矛盾問題還會進一步加劇,因為交通運輸用油問題很難一時緩解。因此,這需要一定的產業政策來加以控制。
【能源管理機構亟待改革】相關文章:
個稅改革亟待“劫富濟貧”08-12
試卷評講的舊模式亟待改革08-17
大城市社會建設的組織結構亟待改革創新08-26
對我國進行能源稅制改革的思考08-15
中學寫作教學突破性改革亟待解決的幾個問題08-08
信仰教育亟待加強08-17
違法“校規”亟待規范08-17
網絡廣告亟待規范08-05
少兒美育亟待走出誤區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