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開放大學遠程教育網絡課程建設與反思
開放大學遠程教育網絡課程建設與反思
嵇思詩1,朱曉慧1,熊姿2
(1.廣州市廣播電視大學,廣東廣州510091;2.廣州遠程教育中心,廣東廣州510091)
摘要:在風起云涌的數字化浪潮下,開放大學承載著廣播電視大學全面轉型升級的重大任務。而對于旨在開放共享,實現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開放大學來說,網絡平臺開發和課程建設已經成為最緊迫、最核心的任務。作者以英語Ⅱ(1)課程為例,就課程講授內容的選定與設計、課程建設中的體會與反思做出一些總結。
關鍵詞:開放大學;英語;網絡課程建設
科研項目:廣州市2014年度教育教學改革立項項目“探索轉型中的教育教學創新”、廣州市廣播電視大學立項項目“全基于網絡的公共英語課程教學模式構建及其實驗”(項目編號:2014JG011)的階段成果
作者簡介:嵇思詩(1984-),女,湖北荊州人,英語文學碩士,廣州廣播電視大學人文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法。
2012年7月31日,國家開放大學在人民大會堂正式揭牌成立,揭示著我國從過去的學齡階段教育到終身教育,從專業人才培養到全民教育,從校園教育到社會教育,從專業教育到多樣化教育的標志性轉變,同時也是我國繼續教育向世界主流趨勢邁進的體現。開放大學不僅僅是簡單的復制,而需要在其前身———廣播電視大學的基礎上重新探索實現學歷繼續教育與非學歷繼續教育,面向人人,實現教育公平的新路子。廣州廣播電視大學(簡稱“廣州電大”)作為地方開放大學試點,承擔著廣州學習型城市建設和終身教育的重任。在過去的4年中,廣州電大勇敢地邁出了新步子,大膽與廣州遠程教育中心合作,探索出了校企合作的新路子。
2014年初,筆者主持了與廣州遠程教育中心牽頭的國建開放大學學歷教育遠程教育網絡課程———英語Ⅱ(1)的建設1,本文將主要介紹網絡課程建設的體會包括授課內容的選定與設計,錄制IP課件中的準備及應對和問題反思。
一、課程內容的選定與課程設計
英語Ⅱ(1)是中央廣播電視大學的公共英語課,是一門統設必修課,教學對象為開放本科各專業(非英語專業),面授課為72課時。本課程的課本為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劉黛琳教授主編的《開放英語3》,一共18個單元,其中3個為復習單元,每個學習單元(Unit)分為兩個部分(Session),每部分由若干短小而易于操作的相關學習活動(Activity)組成。這種結構使學生可以利用零散的、相對較短的時間分段分批完成學習任務,但是能夠將72課時18個單元原封不動地搬到網絡上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理由有兩點:①客觀條件的限制。網絡課程每一講限時在40~60分鐘,沒有可能呈現出零碎的互動環節或者練習環節。②授課對象的特殊性。本次網絡課程的授課對象不是全日制學生,而是參加遠程學歷教育、學習時間有限的在職人員,細細碎碎的講解是不符合需求的。在職學生的需求是系統精練的講解,知識大框架的梳理以及復習備考的總結,所以在授課對象需求的基礎上選定和設計課程內容是十分必要的。
基于以上原因,筆者對內容進行了重新整合,分成了兩大部分:重難點分析和復習指導。
1. 重難點分析分為Unit1~5、Unit6~10、Unit11~15三大部分,每部分又將會分為grammer、languagefunction和vocabulary三大模塊進行講解,模塊都配有相應的在線練習以便學生看完視頻后及時地練習鞏固。
以Uint1~5為例,具體教學內容如下。
Grammar(語法重難點解析):①六種現在時態和過去時態的區別和運用(一般現在時、現在進行時、現在完成時、一般過去時、過去進行時和過去完成時);②一般過去時被動語態;③定語從句;④談論將來的方法。
Language function(語言功能重難點解析):①名詞、動詞、修飾語(形容詞或副詞)等描述發展趨勢;②here,there及one避免重復。
Vocabulary(重要詞匯回顧):①短語動詞,重點是動詞詞組的固定搭配,如bring sb up(撫養)、look aftersb(照顧);②形容詞與介詞的搭配,be available for sth(有空做某事)、be relevant to(與…相關);③描述人物性格、外貌的詞匯;④travel、journey、trip、voyage作為名詞的辨析。
如此將內容大刀闊斧進行整合能極大程度地滿足遠程教育學員學習時間有限且零碎的特點,同時也凸顯出遠程教育作為未來開放大學主要教育手段所呈現出的靈活、高效、便捷的特點,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抓住最核心的架構和內容。
2.在復習指導方面,由于本門課程為中央電大命題,題型相對固定且有規律可循。
著名數學家喬治·康托(Georg Cantor)說:在數學的領域中,提出問題的藝術比解答問題的藝術更為重要。科學地提出問題需要更多的洞察力和創造性,同時享受解決問題的快樂比單純地接受要印象深刻的多。針對學生普遍英語基礎弱、底子薄的特點,筆者本次摒棄了過去將一套題從頭到尾講述的方式,嘗試著將考點以問題的方式提取出來。以第二大題詞匯與結構為例,筆者均以問題為引,分別講述了強調句、從句、虛擬語氣、反義疑問句、分詞、時態這六個考試頻率較高的知識點。這不僅能快速抓住學生的求知興趣讓他們更有興趣思考,同時也便于視頻課后的復習總結。
二、視頻錄制前準備心得
為了保證視頻錄制的質量,筆者在準備前期做了大量的工作:詳細的時間表、PPT的優化、講說詞的推敲、教師儀表儀態的注意。在這些工作的基礎上,筆者總結了一些心得。
1.PPT的制作。作為網絡視頻教學,PPT的質量不僅直接體現講授者對課程的理解,同時也是反映課程品質的重要標志。PPT的制作要求內容提綱挈領、簡明扼要,不能羅列大量文字,每張PPT的文字控制在三行左右為益,做到少而精。PPT采用深綠色背景,格局采用三七開分布。字體字號方面:字體均用方正大黑簡體,首張用108號字標識課程名稱,85號字標示主講人姓名,最后一張統一為80號字“祝大家學習順利!”,中間部分統一為60號字。另外,在標點符號這些細節方面也要格外注意,避免出錯。
2.講授方面。在錄制過程初期緊張是難免的,會出現忘詞、說錯詞等問題,而克服緊張心理的方法就是調整心態、熟記內容。主講教師一定要充分熟悉課件內容,甚至每一句話、每一個詞都要在準備期間逐一推敲,這樣才能做到面對鏡頭行云流水、收放自如。同時,在錄制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時間的把握,避免毫無重點侃侃而談,每張PPT解說詞大約控制在1~1.5分鐘,這樣50張PPT大約可以在60分鐘左右完成。
3. 教師也需要在鏡頭前傳遞屬于自己的風采,面帶笑容、自信滿滿。男女教師著裝應莊重大方,男士建議西裝搭配莊重領帶,女士建議工作裙裝搭配亮麗絲巾,以展現出當代教師溫文爾雅、氣若幽蘭之態。
以上介紹了本次開放大學網絡課程建設的內容和心得,得益于課程內容的精挑細選,課件制作的精于求精,錄像前期的精心準備,以及后期制作工作人員的認真負責。本次課程在中期考核中得到了學生老師的認可,但是筆者認為該網絡課程還是存在著一些問題和遺憾,在此進行反思和探索,以助于今后的進步。
三、問題和反思
1. 授課對象和授課目的不明確導致教學方法單一,并不能針對電大在職學生的特點開展教學。本次網絡課程建設的授課對象為在職學生,這類學生英語基礎參差不齊,學習能動性不足,但我們的目的從根本上說是激發主觀能動性,使其掌握基本的英語知識。在平時的面授課中,我們的教學方式是多樣化的,包括錄音、視頻、交際對話等,而在本次課程建設中并沒有考慮這類在職群體的特殊性,更多地照搬常用的教學講授模式,并沒有突出學生的操作技能和知識運用。
2.教學互動環節缺乏、教學模式單一。在實際的面授課中,我們的教學手段多種多樣,如PPT、視頻、電影、板書、情景模擬對話、戲劇等形式,但是由于網絡視頻課程所限,我們僅僅只運用了PPT這種形式。另外,教師講授方面也僅僅只是最原始單一的講座式,并沒有模擬課堂和學生,所以不能體現任何師生互動,同時也無法及時得到學生的反饋。
3.專業內容和深度都略顯不足。由于每一講的時間都控制在60分鐘左右,所以很難就某個知識點進行深入地探討,而只能簡要地介紹基礎的理論,導致學生可能會出現似懂非懂的情況。
4.在教師準備方面缺乏專業指導。授課教師大多數沒有太豐富的面對鏡頭的經驗,非常需要專門的人員對教師進行短期的培訓,大到如何注意口型、儀表儀態、移位,小到絲巾的搭配、面部的妝容等,這些小的細節都能體現出作品的精良。
在這三個多月的精心籌備中,整個團隊都深深地體會到做出一個高質量的網絡課程是多么得艱辛,同時也意識到網絡課程建設對促進學習型社會、實現教育公平有多么巨大的推動力。網絡課程是開放大學的必然趨勢,今天的總結和反思是為了明天能看得更高走得更遠,做出更多更適合開放大學特色的優秀課程。
參考文獻:
[1]曾海。開放大學繼續教育數字化學習資源開放服務模式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4,(11)。
[2]孫炯,楊聯貴。數學視頻公開課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14,(2 )。
[3]李益,范雅琳。對中國視頻公開課的幾點建議———基于淘課族的視角[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2,(2 )。
[4]蔣家傅。網絡課程的特性、構建原則及其構建模式探討[J].電化教育研究,2004,(3 )。
[5]孫夢丹,顧明娜,高俊寬。 國內外網絡視頻課程資源建設現狀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2,(11)
【開放大學遠程教育網絡課程建設與反思】相關文章:
課程整合遠程教育的重中之重08-17
開放課后的反思08-17
課程改革呼喚作業的開放08-17
課程改革呼喚作業的開放08-09
高職校級精品課程建設的現狀與反思08-25
遠程教育反思08-13
對課程的教學反思03-03
課程教學反思01-05
芻議信息技術課程的開放設計08-07
新課程改革中如何構筑開放的教育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