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為農村教育插上翅膀——臨澧縣大力推進教育均衡紀實
為農村教育插上翅膀——臨澧縣大力推進教育均衡紀實本刊記者 劉秋泉 劉茜 通訊員 朱圣德
今年4月份以來,臨澧教育好戲連臺——
4月初,省教育廳調研組深入臨澧調研教育強縣工作,對臨澧教育給予了充分肯定;4月底,臨澧又接受全省“三評合一”督導評估考核,得到督導組“臨澧教育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的贊譽;7月,臨澧接受了省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縣督導評估。
而與這一時間節點不謀而合的是,縣委書記楊琦明4月初到臨澧任職后,打出了一套重教“組合拳”:對整個教育進行了深入調研和“會診”,理順了教育的人事和崗位設置,形成并落實了聯校支教制度,出臺了城鄉教師交流和調配方案,召開了教育均衡推進大會。
踏著好戲連臺的鼓點,我們置身臨澧,尊師重教的濃厚氛圍撲面而來,正如縣教育局局長徐建新說的:“看臨澧教育,之所以一流的學校在農村,一流的教師在農村,一流的質量也在農村,靠的是教育的高位均衡發展。”
聯校支教,把農村教育的火燒得更旺
9月9日,教師節前一天。四新崗中心小學。
8點剛過,縣委書記楊琦明就來到了學校。和他一起來的還有縣委常委、縣委辦公室主任唐海芳,縣教育局、縣委農村部、縣農開辦及四新崗鎮等單位的主要負責人。
他們“聯袂”來這里開展聯校支教活動。
對該校校長蔣祖昌來說,這是一場及時雨。學校教學樓屋面漏水需要檢修,電路老化連日光燈都帶不起,校園網不通且沒電腦,這些問題因資金缺乏,困擾他很久了。
現在,這一切終于迎刃而解。坐在一起,大伙兒一同商量著解決辦法,聯點單位負責人縣教育局局長徐建新、縣委農村部部長彭耀忠、縣農開辦主任張文廣當場表態分別拿出7萬元、5萬元、3萬元資金,幫助學校翻修教學樓天蓋,改造老化線路。四新崗鎮黨委書記徐經國也答應為中心小學添置2臺臺式電腦、1臺筆記本電腦,改善教師辦公條件。
“有了這些支持,我有信心把四新崗中心小學建成全縣一流的農村中心小學。”蔣祖昌表示。
除了書記,其他縣級領導與縣直部門聯校支教活動也如火如荼。
縣長楊天生正在省委黨校學習,便委托了縣政府辦為教育解困。9月9日這一天,政府辦工會主席湯征、財政局副局長石華、農發行黃行長來到佘市鎮中心小學。他們深入師生食堂、教師住房、教學樓和學校功能室,除了當場拿出5000元現金慰問特困教師外,對學校急切想解決的教學樓和操場的改造,表態一定辦理好這兩件實事。
雅林是個集鎮,雅林小學地跨臨澧、石門兩個縣,管兩縣各5個村。2010年校安工程建設投入了1 10萬元,建了1010平方米的教學樓,但沒有配套設施。現在廚房老化,只能容納70人就餐,學生晴天在走廊上吃,雨天則分班在教室吃。廁所也是旱式老廁,男女都只8個蹲位。冬天無法解決熱水問題,孩子們只能每周回去洗一次澡。教師兩個人擠一小間,辦公室兼住房,連校長都是如此。常務副縣長易文斌帶著4個援建單位的負責人來到學校,看到這一切,眼眶都濕潤了,當場拍板15萬元,要求規劃局做好規劃,由發改委牽頭,先解決部分特困學生的生活,建好水沖廁所、學生食堂。然后,再建20套周轉房,解決教師宿舍問題,同時就學校發展提出了近3年的發展規劃。
這“轟轟烈烈”的聯校支教活動,是縣委議教會確定的。8月27日,楊琦明主持召開縣委常委(擴大)議教會,專題研究教育強縣建設相關問題。會上,把9月定為“聯校支教活動月”、教師節所在周定為“聯校支教活動周”,要求縣級領導組織縣直部門及相關企事業單位,深入援教學校了解情況,集中開展走訪慰問和現場辦公,為學校排憂解難,切實辦幾件看得見、摸得著的實事。還把聯校支教活動納入了年終對鄉鎮(區)和縣直單位目標管理考核內容,特別布置“兩辦”督查室專項督查,杜絕一陣風,九月里來十月去。
議教會一散會,馬上就有好幾個縣委常委給教育局打來電話,楊天生縣長在省委黨校學習,電話要求聯系佘市鎮中心小學。常務副縣長易文斌自告奮勇要求聯系文家鄉的雅林小學,縣委辦主任唐海芳主動要求聯系文家鄉新屋小學,這些都是邊遠的學校,絕大多數是村小。
教育局則負責“全盤”調度,他們會同縣委辦、政府辦,周密安排縣級領導的聯點學校。如考慮到九里鄉是鞭炮之鄉,而副縣長劉濤主管安監,就“刻意安排”他聯系該鄉的和平小學。
9月11日下午,記者正好到九里鄉和平小學采訪。這是一所非常邊遠的村小,但一條寬敞的水泥路通到了學校門口。陪同的教育局負責同志告訴記者,現在臨澧所有通向校園的道路都已用水泥硬化,2011年時,烽火鄉蘭田小學有500米是泥砂路,縣人大、政協委員考察后,馬上由政協副主席劉茂梅牽頭,交通局、教育局、當地政府三家出面,把路硬化好了。
九里鄉黃鰲中學校長郝詩萬告訴記者,和平小學2009年時還破損不堪,雜草叢生,學生只有14個。現在有72名學生,5個班。2010年開始中學投入了近10萬元,村里投入了38000元進行整修,改變了面貌。
采訪時,記者遇到了劉濤副縣長帶著安監局、農機局、交警大隊的同志們來慰問教師和助學。調度會上,農機局副局長劉伍平用“有感情、有責任、有打算”三句話的發言,代表了各聯校支教單位的心聲,她個人還私下給一個孤兒贊助了200元。這次來,解決了和平小學學生活動場地硬化和修建乒乓球臺的問題。
可不要以為只有“聯校支教活動月”“聯校支教活動周”臨澧的領導才如此熱心教育。翻開臨澧教育大事記,我們可以看到,僅僅在8月份中下旬,僅僅是縣委書記楊琦明,就有厚實的記載:
8月18日,他深入烽火中學、柏枝高家小學、四新崗樓坊小學和中心小學等單位調研,實地了解農村學校教師生活和工作情況。8月19日,他主持召開縣委常委會,對教育系統的干部進行了研究,各學校領導班子建設進一步加強。8月27日,他主持召開縣委常委議教會,專題研究教育強縣建設工作。8月28日,他下到縣二中、縣三中、縣四中、縣中心幼兒園等單位調研開學前期準備工作。
聯校支教只是一個縮影,折射出臨澧推進教育均衡發展的力度。而更多的東西不斷在我們心中“發酵”——
“一個不重視教育的領導,是一個不成熟的領導;一個不重視教育的地方,是一個沒有希望的地方。”楊琦明書記的話在不斷回響。“一個中心”“三大品牌”“六大工程”,臨澧全力推進均衡教育發展的“主題詞”在不斷放大:推進教育均衡發展,建設教育強縣,全力創辦人民滿意教育;爭創全國教育均衡發展先進縣、全省平安校園建設先進縣、全市一流教育強縣;素質教育主體工程、學前教育推進工程、教育實事惠民工程、現代職業教育工程、教師隊伍建設工程、民辦教育提質工程。
成績更是擺在面前:投資5000多萬元,在全市率先完成完小以上義務教育階段合格學校建設;投資1000多萬元,實現所有農村學校“校校通”,所有學校建立網站,城鎮和部分農村學校“班班通”;各鄉鎮均建起了獨立的公辦中心幼兒園,縣職業中專新建校舍2.3萬平方米;80%以上的義務教育學校實施了項目建設,各類學校面貌都比以前有了較大改觀。
這一切,為“最好的學校在農村”做了最好的注腳。記者來到新安鎮中心小學時,眼前一亮,只見校舍雄偉,校園花艷草青樹綠,“希望”“勤奮”“學習”“立志”“成才”五條校園大道筆直寬敞。這樣的辦學品位,讓我們不禁感嘆,這真是比城區一流學校還要漂亮的農村學校!
政策傾斜,讓農村教師更有奔頭
走進臨澧新安鎮中心小學,來到教師公寓,只見里面有整潔的衛生間,還安裝了熱水器。這里是學校老師們的“家”。
校長蘇哲高告訴記者:“我們為了留住優秀的教師,在學校新建時特地規劃了教師公寓。學校給老師購買了日常生活用品,安裝了熱水器,拉了網線。不僅如此,學校和老師個人各出一半資金,為老師每人配備了一臺筆記本電腦。”
前些年,與全國很多地方一樣,臨澧縣也出現了農村教師年齡老化、師資學科結構不合理和城鄉師資配置不均衡等突出問題。今年8月27日,縣委書記楊琦明主持召開了縣委常委(擴大)會議,著力于解決這些問題,特別對完善教師隊伍補充、交流機制,提高農村學校教師待遇進行了更完善的“頂層設計”。,在會上,他語重心長地說:“長期在農村薄弱學校工作的教師雖然安心,但是我們不能不關心。”
其實早在幾年前,臨澧就實施了干部輪換制和教師交流制。該縣特別推出了“教育連鎖超市”計劃,促進城鎮優勢學校和農村薄弱學校結對幫扶,教師互動,資源共享,共同提升。優勢學校每年派教師下到薄弱學校支教,提高其教育和管理水平,不達提升目標不撤支教教師。
為彌補偏遠地區學校英語、音樂、信息技術等科目任課教師短缺問題,臨澧縣以鄉鎮為單位,實行“走教制”,選派中心校教師深入偏遠學校任教短線學科,中心校安排接送教師的專車,給予走教教師專門補貼。全縣每年有幾百人參與輪崗交流和走教,許多教師感受到實現自我價值的樂趣,在農村學校堅守3年不回城。
讓一部分教師從薄弱學校往好學校走,很簡單,可要讓另一部分教師從優質學校到薄弱學校、從城區學校到農村學校、從中心學校到村小,怎樣才能保證教師下去了還能留得住呢?
以前,不少城區學校動一個教師都是“大事”,可臨澧一完小不少教師竟然主動申請到農村學校支教,因為老師們在支教之前就摸透了縣里的幾筆經濟賬:農村偏遠學校教師績效工資比城鎮學校教師績效工資高10%,農村學校班主任津貼比城鎮學校班主任每月高100至200元。同時,城區學校選派到鄉鎮支教的教師,支教期間享受每年2000元的補貼。
最令支教教師興奮的是,除開津補貼政策外,臨澧還實施了對農村學校教師同等優先的傾斜政策,在骨干教師評比和教師技術職務的評審上給予農村教師傾斜,教師評高級職稱必須有1年農村學校工作經歷,這一舉措極大地調動了優秀教師在農村工作的積極性,激活了農村學校自身的造血機制。
賈文桃是文家鄉中學主管業務的專干,他在農村從事教育工作已經30多個年頭。上世紀70年代末,他剛走上農村教師崗位時工資只有10多元,2006年的時候就突破了2000元,現在月工資達到了3000多元。“像我們這批農村教師,目前工資水平普遍要高于城區教師。”
以前農村教師想方設法往城里調,現在城里教師卻想往農村跑。新安鎮中心小學共有80名教師,目前已有10多位教師買了小轎車,并且“有車族”的隊伍正在不斷擴大。
九里鄉中心小學的王金瓊是縣級骨干教師。得知教師交流信息后,她主動請纓到村小和平小學任教,承擔起兩個年級的數學教學。該校原來教學方法陳舊,學生不愛學數學,基礎普遍較差。王金瓊于是改變教學方法,堅持每節課用情境進行導學,從而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她每次外出聽課,總會主動同授課教師交流,還將授課教師的課件拷貝回來認真揣摩,然后為同事上展示課,共同分享。“輪崗為我打造了展示才華的舞臺,使我感受到實現自我價值的樂趣。”王金瓊說。
“現在農村教師待遇不斷提高,在家門口就業還能為家鄉發展效力,感覺很充實。”今年30歲的程程老師大學本科畢業時,毅然回鄉當了小學數學教師。像程程這樣公開招聘來的年輕優秀教師,臨澧縣每年招聘30至60名充實到農村教師隊伍中。
那么,教師在山區、農村工作久了,想再提高或者換換環境,又該怎么辦?“打報告參與校際交流就行了。通過對口幫扶,有教師下鄉,自然就有教師進城。”在徐建新看來,當交流的渠道越來越暢通,教師不安于在農村任教的現象反而會得到抑制。
讓農村教師“留得住”,更要讓他們“冒得出”。為此,臨澧除了積極搭建教育技能培訓平臺,認真組織開展教師遠程教育、英特爾未來師資教育、普通話、計算機、英語口語及學歷提高等培訓外,還積極搭建拔尖人才成才平臺,建立了以教壇新秀——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名教師——名班主任——名校長為培養層次的遞進式培養梯隊,大力實施培養優秀教師的“名師工程”,培養優秀班主任的“德才工程”,培養優秀校長的“領雁工程”。
2012年調入楊板中學的歷史老師梅林,在外面的私立名校呆過,自覺見過“大世面”,又是學校最年輕的本科生,對自己精心準備的見面課“躊躇滿志”。可是課上完后,他并沒有如愿聽到一片贊美之聲,而是大家直言不諱地指出問題,這與他在外面的感受迥然不同。他先以為自己遇到了一個“排外”的學校。但接下來的事實消釋了他心中的塊壘:教研組長也不能“幸免于難”,示范課后同仁們的直率同樣令人面紅耳赤。這樣的教研氛圍成就了梅林,2013年5月,他代表臨澧縣上的一節九年級歷史課,在市里的比賽中獲得了一等獎。
優秀教師愿意來、留得住,為農村教育帶來的變化顯而易見。
九里鄉和平小學地處湘黔鐵路邊沿,是臨澧縣最邊遠的山村小學,共有6名教師,72名學生。校長朱坤山說,學校好幾年沒開運動會了,操場上長滿了野草,自從九里鄉中心小學的王金瓊老師來校支教后,學校的體育活動搞得有聲有色,現在校園里時時有歌聲,處處充滿生機和活力。
“現代化手段讓我們感受到科技的魅力,教書更有勁頭了!”扎根山區35年的郭緒香老師欣喜不已,“我們學校一些老教師以前連電腦的開機、關機都不知道,更別說熟練地操作了。現在,學校50歲以下的教師基本上都會操作電腦,大部分可以自己制作課件,或者利用校園網資源共享平臺,下載課件后進行補充或修改。”
全面提質,教育均衡向更高位邁進
我們先來看一組數據一
初中學業考試平均分、合格率、優秀率3項指標,臨澧奪得常德市“六連冠”。臨澧19所初中有17所被市教育局評為優秀學校。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平均分、合格率、優秀率3項指標,臨澧連續6年進入全市前三名。高考高分比例、一二本上線率、總平均分、萬人口升學率等核心指標,臨澧連續6年位居全市前列。
體育藝術方面,臨澧培養了全國第九屆中學生運動會女子400米冠軍、國家級健將運動員黃悠然,2009年愛沙尼亞世界中學生田徑錦標賽女子400米冠軍雷詩琪,第十二屆全國德藝雙馨“百花迎春”展演活動通俗唱法少年A組金獎獲得者暨湖南賽區唯一形象代言人張詩琦等一大批體育藝術人才。同時,臨澧連續九屆包攬全市中學生田徑運動會團體總分第一名。
“質量的均衡,才是最大的教育均衡;保證學生人人成才,才是最大的教育公平。”徐建新局長深有感觸,“臨澧教育追求的是全方位的高位均衡發展,有辦學條件、師資隊伍的均衡,更有城鄉之間、學科之間、學生之間教育質量和成長質量的均衡。”
徐局長的話可謂一語中的。近年來,臨澧就是圍繞“創新”做提質文章,促進學生全員發展和全面發展——
德育工作告別平面化。
臨澧注重環境育人、文化育人,重點實施了校園文化建設“二十個一”工程,即搞好“一片樹林、一塊草坪、一個花園、一條校訓標語牌、一條教風標語牌、一條學風標語牌、一個校徽、一首校歌、一篇校史、一本校刊、一條文化長廊、一塊書法碑石、一個籃球場、一個排球場、一排乒乓球臺、一個廣播站、一個校史(榮譽)陳列室、一個圖書館(室)、一個活動室”建設,夯實了校園文化基礎,潛移默化陶冶學生,真正做到了“草木皆含情,一磚一瓦皆啟智”。
“以前,我們做德育工作,主要對學生進行說教。現在學生見多識廣,也很有主見,如果再搞空口說教的老一套,效果肯定不好。所以,我們做德育工作時注重一個‘實’字,辦實事,求實效。”太浮中學校長胡家華說。
去年,他看見幾個孩子亂扔飯菜,當場進行了批評教育,但效果不好。于是他召集德管處的老師商量,決定在全校開展以“我家三代人過年”為主題的社會調查活動,要求學生在寒假期間,廣泛調查走訪,撰寫調查報告,并在開學后交流心得體會。許多學生通過調查,了解了祖輩、父輩小時候吃不飽、穿不暖的情況,非常驚訝,不用說教、監督,學生亂扔飯菜的現象就自動銷聲匿跡了。
為了讓德育接地氣,山區學校官亭中學積極開展“體驗式”德育實踐。該校每年開展六個方面的德育體驗活動:鍛煉學生意志的遠足活動,攀登本地名勝刻木山;感知稼穡艱辛的支農活動,為學校附近農民挑糞送肥;增強自理能力的生活技能大比武活動;奉獻愛心的幫困扶弱活動,比如助學捐款、照看光榮院老人等;強身健體的體育活動,如舉辦田徑運動會、籃球賽、排球賽、乒乓球賽,開展“我與樹木同成長”的認綠、養綠環保活動。
課堂教學告別單調化。
這些年,臨澧堅持開展貼近學生、貼近教師、貼近課堂、貼近實際的草根化教研,全縣成立了以學科為中心的學科教研中心組,構建了“教研室一學校一教研組一教師”四位一體的教研體系,做到校校有總課題、教研組有小課題、教師人人有小課題;完善了教研組活動模式,形成了“收集、整理、分析問題一問題碰壁、會診一預設解決問題對策一集體備課一集體聽課評課一反思教學過程對問題的解決程度一研究探討最佳解決問題的方法”的“七步教研法”。教育實踐研究的勃興,使每一所學校都成為研究基地,每一間教室都成為實驗室,每一個教師都成為研究者。
杉板鄉位于臨澧偏遠的西部山區,說起小課題研究給學校和老師帶來的變化,杉板中學校長楊海波津津樂道、滔滔不絕:“長期以來,杉板中學交通不便待遇差,學生流失生源少,教師一心攀高枝,優秀人才難確保。2008年開始,我們以小課題研究為切入點,引導教師立足實際,研究解決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小問題,成立了骨干研究隊伍,要求教師人人參加,每月一交流,碰撞產生靈感火花;每期進行總結評比,成果共享,極大地優化了教師們的教育教學方法,教育質量直線提升。連續3年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進入全市前30名,連續3年被評為全縣教育目標管理先進單位,38名教師在省級以上報刊發表文章,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臨澧縣四完小是一所城鄉結合部的小學,原來只有500多名學生,在城區名牌小學的擠壓下,學校發展困于一隅。為了扭轉困局,該校大力開展“我的教學模式”課題研究,制定了“程序清晰、一課一得”“神采飛揚、興致勃勃”的課堂教學最低和最高標準,以構建有效課堂為中心,每個教師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學模式。聽課教師進行滿意度測評,滿意度達到90%。尤其是該校以“70后”“80后”教師作為“教學模式研究”的先遣隊,每次展示前,都要經過3~5次磨課,直至達到教者愉悅、聽者愉悅、學生愉悅的目標,學校才予以承認。有的磨課時間長達兩周。思想的碰撞、矛盾的糾結和成功后的行云流水,使每位教師在教學上都有一種鳳凰涅槧的感覺,不少教師上課順利達到了教者“神采飛揚”,學生“興致勃勃”的目標。體育教師全微上課僅用8個排球、8床墊子,巧妙調動了每個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樂而忘返。一群忙于基建的工人,也被全老師的課堂吸引,丟下活計駐足觀看。
學生成長告別片面化。
新安鎮中心小學大力倡導個性化教育,把原來一成不變的黑板報改為展示學生成功閃光點的主陣地。該校黑板報上沒有一個粉筆字,全部都是學生的書畫、美術、科技制作、小編制等作品展示,只要學生覺得自己的作品好,都可以拿來展示。
四年級學生李新明,父母離異,父親長期在外打工,跟著奶奶在一起生活,非常淘氣,不愛學習。學校開展“十個星”系列評選,同學們都不投他的票,因為覺得他沒有一個閃光點。有一次,李新明看到一個紅薯“嘴”尖、“肚”壯、根細長,靈機一動,在紅薯上加了兩只“耳朵”,用筆畫了兩只黑色的眼睛,制成一只“小老鼠”,真是栩栩如生。他的作品在班級黑板報上展示之后,大家都嘖嘖稱贊。校長拿著他的“作品”向全校師生展示,撫摸著他的頭說:“你真是一個有創新思維的好孩子!”這樣,李新明得到了自己的第一張獎狀,他想,原來我還是一個有個性特色的孩子!從此他發生了“偷天換日”的變化:改正了不良學習習慣,步人了刻苦學習的狀態,今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臨澧縣一中。
采取“兵教兵”“將帶兵”的“導師制”,每個品學兼優的學生負責帶一位“潛能生”,每位任課教師負責帶兩位“潛能生”,當好他們的導師,這是停弦渡鎮中學用的辦法,以大面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該校把新學期的前兩周定為調試期,每一位科任教師在這期間內,充分了解每一名學生的思想狀況、學習習慣及學習成績等,然后制定可行的班情分析報告,班主任組織科任教師和品學兼優學生集中討論,確定本學期的教育教學計劃,重點對“潛能生”不同特點確立培養目標,然后采取認領和安排相結合的方法,把“潛能生”分到每一位導師的名下,結對輔導幫教。
就這樣,為學生搭臺,讓人人成功,臨澧教育走出了一條全面發展、全員成功、城鄉高位均衡的發展道路。這無疑為農村教育插上了騰飛的翅膀,為農村孩子打開了夢想的天窗。
【為農村教育插上翅膀——臨澧縣大力推進教育均衡紀實】相關文章:
電化教育為教學插上翅膀08-24
為夢想插上翅膀作文02-25
為心插上翅膀_1200字作文05-02
插上科學的翅膀飛08-24
插上科學的翅膀作文07-28
插上夢游的翅膀作文08-24
插上夢游的翅膀作文08-24
給夢想插上翅膀作文08-24
讓夢想插上翅膀作文09-25
插上夢想的翅膀作文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