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新課程中政治課教學資源的整合與探討
新課程中政治課教學資源的整合與探討新疆烏魯木齊市第三中學 阿衣克孜·阿不都熱合曼
如何通過對政治學科教學內容、資源的整合、優化,使思想政治課的教學體現新課改精神,落實新課標的要求,真正提高教學實效,是當前亟待解決的課題,本文試對此進行一些探討。
1.學科內教材內容的整合
(1)框題內教材內容的整合。在教學實踐中,要熟悉課本內容,敢于調整教學內容,按教學內容內在聯系大膽調整,讓學生更易于接受。如在《關于世界關的學說》這一框題教學過程中,我對教材的內容作了一個先后秩序的小調整:課本原來先介紹什么是世界觀,然后是什么是哲學,哲學與世界觀的關系(包括聯系與區別)。但我教學中是介紹完世界觀后,接著講授什么是方法論,順勢也把“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體現世界觀,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同一問題的兩個方面”的關系講了。我覺得這樣學生更容易理解并記憶相關內容。因為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同一問題的兩個方面,關系密不可分。回頭再講哲學與世界觀的關系,講清世界觀與哲學的關系,“哲學是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統一”觀點就自然水落石出,非常清晰了。另外,這節課對另一個知識點“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也作了個小調整:先介紹具體科學是哲學的基礎,對哲學發展有推動作用;然后再講授哲學是具體科學的總結和概括和反思,因而對具體科學具有指導作用。另教材中部分哲學原理與相應方法論并不對應,盡管世界觀和方法論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但畢竟二者還是有著嚴格區別的。我們不能讓學生把世界觀與方法論混為一談。應該讓學生把不同的世界觀與相應的方法論對照著學習。如教材講“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后,再集中講方法論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的方法”。我認為,雖然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的關系、矛盾的重要方面與次要方面,盡管同屬于兩點論和重點論,但二者還是有著嚴格區別的,它們有自己相應的方法論。在這節課,我是做了調整和補充:把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原理對應抓主要矛盾,統籌兼顧的方法論先講,然后再講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原理要求抓本質,不可忽視支流,最后才講兩點論和重點論。因為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這兩個原理及其方法論是學生最容易混淆的,我們應該讓學生能區分。
(2)框題間教材內容的整合。新教材是以生活邏輯為基礎進行編寫。以生活邏輯為主取代過去的理論邏輯為主,這一新課標的理念在平時的教學上我們應該按要求認真落實。但在日常的教學中,我們又要靈活處理好生活邏輯與理論邏輯的關系。首先,我們不難發現有的框題內容偏多,一課時講不完;有的上一框題的部分內容與下一框題的部分內容是緊密相連的,此時我覺得應靈活調整教學進度和內容。如在《第九課 矛盾》的第一框《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有兩個問題,一是矛盾的同一必性和斗爭性,二是矛盾的普遍性的特殊性;教學內容既是重點又是難點,內容偏多,一課時難以完成。同時矛盾的普遍性的特殊性與下一框《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及“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緊密相關的,所以可以把“矛盾的普遍性的特殊性”這一問題與下一框《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及“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起講,而《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的“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則單獨用一課時講。
(3)課與課之間教材內容的整合。新課改理念下教學活動要求教師視教材為學習資料,在遵循教材處理“源于教材,以不拘泥于教材,要靈活地、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不能成為教材的奴隸”的總原則前提下,主張因地制宜,因生制宜地對教材資源進行合理整合和有效利用。為此,我在重新審視教材的基礎上作了大膽的探索和嘗試。如講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就是“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哲學講的“物質”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但我們教材沒有在這里介紹什么是物質和意識,因而不利于學生理解這兩者之間的關系。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哲學的基本問題,我在教學過程中對這個知識點作了處理,就是把第四課第一框題中“物質和物質具體形態”的內容提前到這課來講。通過列舉“水果和蘋果、香蕉、西瓜”、“動物和貓、狗、牛羊”等的關系,讓學生通過具體的例子來理解哲學抽象的物質概念和具體物質形態的關系。這一處理,既有利于吸引學生的興趣,又有利于形象、生動的理解抽象的知識點。
2.科際間教學資源的整合
所謂科際資源整合,主要是指利用政治與語文、歷史、地理等科目的密切關聯來提高政治教學資源的利用效率,提高教學質量。
(1)政治學科與語文學科的資源整合。在政治課教學中,經常使用語文知識,如經常使用文學修辭語言,有利于把抽象的道理具體化、把深奧的哲理通俗化、把晦澀的理論形象化,以烘托課堂的氣氛。如我講到崇高理想的作用時,用“指南針”“發動機”“風帆”“燈塔”“路標”來形容,這是比喻法。講“理想”時,我針對班上少數同學提出的“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錢就圖”的觀點,我朗誦了著名詩人流沙河的現代詩《理想》。在教學中,若能適度加入唐詩、宋詞、文言、警句、成語、俗語等文學鑒賞,并把文學與哲學、經濟學、政治學巧妙地融為一體,能提高審美情趣,烘托課堂氣氛,增強感染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政治學科與歷史、地理學科的資源整合。首先,“政史不分家”,中學政治課本中與歷史相關的內容很多,為政治學習提供了許多鮮活的材料史料,有利于增強理論的說服力。如在學習“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一教學內容時,我舉了一系列統計數據:從科學的發明(發現)到實際應用所經歷的時間,兩次大戰之間為18年,戰后則為9年。過去從發明到大規模應用,照相用了112年,電話用了56年,而現代的電視只用了5年,激光僅用了2年。數據是枯燥的,然而數據也是最具說服力的。一連串的數據使學生深刻地體會到科學技術在推動生產力方面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其次,政治是現實的歷史,歷史是凝固的政治,二者密不可分。現行的中學歷史教材又是依據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編寫的,以哲學觀點統帥史實,要讓學生在歷史素材中逐步領會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其次,政治學科與地理學科資源整合。缺乏地理知識的政治學習是不可想像的。借助地理可以形成科學的空間概念,以強化學生對政治知識的理解。
總之,科際資源整合有利于疏通學科之間的脈絡,打破學科之間的界限,實現學科之間的有機結合,從而激發學生濃厚的興趣,養成多角度、多層次觀察、思考問題的習慣,進而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能力、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有利于教師教學質量提升。
【新課程中政治課教學資源的整合與探討】相關文章:
整合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與作文訓練的探討08-24
新課程理念下英語分組教學的初步探討08-24
中職思想政治課體驗式教學模式探討08-24
美術新課程教學中的課堂“控制”03-29
新課程視野下高中思想政治有效教學探討08-22
整合地方課程資源 重建歷史課堂教學05-06
政治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08-25
PowerPoint 課件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探討05-30
新課程改革中課堂教學的誤區08-26
高中語文小說教學中的情境教學探討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