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跨專業“人因工程學”課程教學和建設模式探索
跨專業“人因工程學”課程教學和建設模式探索吳海,張紅波,王麗球
(湖南科技大學 工業工程系, 湖南 湘潭 411201;湖南科技大學 煤礦開采安全技術湖南省重點實驗室,湖南 湘潭 411201)
摘要:高校教學中普遍存在不同專業設置同一門專業課程的情況,就目前《人因工程學》的跨專業教學和建設模式存在教師資源和實驗室資源浪費、教學資源匱乏的不足等情況進行分析,提出通過整合教師資源、建立課程團隊,建立多位教師聯合授課模式;建立完善的專業課程教學體系;整合實驗室資源、提高現有資源利用率;建立完善的課程資源體系,最終有效的提高跨專業教學效果。
關鍵詞:教學模式;人因工程;課程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5884(2013)03-0068-02
作者簡介:吳海(1980-),男, 四川西昌人 ,博士生,講師,主要從事人因工程研究。
在高校教學中,不同專業開設同一門課程的跨專業專業課教學情況較為普遍,通常情況下,不同專業的同一門專業課程都是由各專業的專業教師完成授課任務,由此體現出諸如教學資源的重復浪費和教學效果差等弊端,這對于高校的發展和對大學生的創新教育都有一定的影響。“人因工程學”作為一門基礎的專業課程,目前在藝術設計、機械、安全和工業工程等專業都有開設,在日常的教學和專業建設當中就面臨了這些問題。
一目前“人因工程學”跨專業課程教學和建設模式的缺點
1.教師資源浪費,與承擔更多的教學任務沖突
根據不同專業的需要,“人因工程學”課程分布在多個學院的多個專業,每個專業都需有一名教師承擔這門課程的教學任務,這其中有的教師只承擔了這一門課程的教學任務,有的教師還承擔了別的課程的教學任務。這明顯是對于高校教師資源的一種浪費,因為在目前的教學安排中由于教師資源的相對缺乏,教師不得不同時承擔多門課程,由于重復的課程占用了教師的工作量,因此專業教師就沒有更多的時間承擔其他的教學任務,不得不往往為了一兩門專業課程而擴大教師編制。
2.教學任務多,專業教師精力不足
就我國高校目前的情況來看,學校的專業課教師不會僅僅承擔一門專業課程教學任務,而是同時承擔幾門課的教學任務,由于每一個專業課程都需要攝取大量的專業知識,專業教師要把有限的精力分散到多門不同的課程當中,對于上課教師來說壓力很大,這樣由于精力有限就造成專業教師對于每一門課程都不可能有非常深入的研究,這對于提高教師的科研水平和教學效果都有影響。
3.課程實驗室資源建設浪費
高校的不同專業在專業建設時,不同的專業將會最大限度的設置不同的專業實驗室購買實驗設備來滿足本專業的實驗要求。這樣使得實驗室建設存在一定的問題:一是,學校實驗室建設經費嚴重不足。每個專業的實驗室建設經費有限,再分散到每一門專業課程涉及的實驗經費更是捉襟見肘,專業實驗室建設經費嚴重不足;另外由于各不同專業為滿足自己的教學要求均建設自己的專業課程實驗室,這樣又容易造成實驗室的重復建設浪費,例如湖南某高校,“人因工程學”的人因工程實驗室購買了運動心肺測試儀(價值60萬元),體育學院為了自己的實驗要求也有購買意向。工業工程專業人因工程實驗室的一些實驗儀器和機電學院人因工程實驗儀器有很多是重復購買,這就是對于學校有限的實驗室建設經費的巨大浪費。二是實驗室管理人員的浪費。3個專業實驗室必須要3個實驗室管理人員來管理,每個實驗室管理人員的工作量不足。三是實驗室配置設備的閑置浪費。實驗室的設備一般僅僅為本專業的學生實驗配置,其實也僅僅為課程配置,課程實驗完成之后實驗室基本閑置,每年設備的利用率低。
4.課程教學資源相對缺乏
不同的專業背景下,相同的專業課程有不同的應用,但是專業教師的研究和實踐領域限制了專業課程的應用范圍。“人因工程學”目前在國內的研究進展較為緩慢,單從某一個專業來看的,教學資源和教學積累十分有限,如果綜合所有專業的人因工程應用對開拓學生的視野,提高教學效果有很大影響。
二改進措施
1.整合教師資源、建立課程團隊,建立多位教師聯合授課模式
由于不同專業的“人因工程學”的教學內容除具體專業應用之外,基本理論和研究方法基本一致,由此具備了組建跨專業的專業課程聯合授課團隊的基本條件,組建跨專業聯合授課教學團隊可以優化有限的教學資源,提高高校建設資金使用效率。組建課程團隊之后基本理論和具體專業應用可安排給不同的教師來授課,這樣做在教師備課和上課上有以下幾個優點:(1)由于每個教師只承擔課程體系中的一個部分,因此授課教師可以花更少的時間對自己所承擔的教學內容有更深入的掌握和了解,可以更好的完成課程教學任務;(2)教師有了更多的時間去承擔更多的其他課程教學任務,可以為學校節約教學人員;(3)由于課程采用多名教師聯合授課,不同背景的教師有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豐富和完善了教學內容,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提高,能夠提高教學效果;(4)組建教學團隊之后,不同專業的授課教師能夠有效的對“人因工程學”這么課程進行深入的交流和溝通,對課程的建設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并對不同行業的具體應用進行交換,可以有效的豐富教學資源。
2.建立完善的課程教學體系
對于“人因工程學”這門帶有很強的動手實踐能力的課程來說,僅僅依靠課堂理論授課和案例分析,再加上傳統的課后作業和課程考試的方式來完成課程對于提高學生對于課程知識的掌握情況是不充分的。因此對本課程采用了“課堂授課”和“課后作業+課程實驗+課程大作業或課程設計+課程考試”的“1+4”教學模式來有效的提高學生對課程知識掌握程度。(1)課后作業是對于課程課堂理論知識的一次鞏固,通過作業的完成過程提高學生對于課程知識的認知程度。(2)課程實驗,通過課程實驗過程,使得學生驗證課程相關理論,加深理論知識的掌握。(3)課程大作業或課程設計,在授課過程中讓學生去尋找發現現實生活中一些人因工程設計的缺陷,然后利用所學的相關課程知識對所發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最終形成一篇論文或者是改進設計,這是對于課程知識的一次應用總結。對于學生來說是有著針對性的,能夠激發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創新能力。(4)采用理論考試再次對于課程進行總結。遵循了“理論—實踐-理論+實踐-理論”四個環節有效地提升了學生對于本課程的理論知識掌握程度。
3.整合實驗室資源、充分利用現有資源
將不同專業的“人因工程學”課程所涉及的實驗室資源進行整合,將不同專業的“人因工程”課程的實驗資源由教學團隊進行統一規劃、集中建設,最終歸口到一個人因工程實驗室進行規劃和管理,這樣避免了重復建設問題,最大限度的有效利用學校的實驗室建設經費,建立的實驗室比以前分散在各個專業要完善和全面。在實驗室器材的購買上,不重復、不浪費。另外,實驗室資源整合之后,將多個實驗室資源整合到了一個實驗室,建立了一個完善的人因工程學實驗室,實驗室的管理人員大幅度減少,讓實驗室管理人員的工作量更加飽滿,符合目前學校的高效辦學思路。最后,實驗室建成之后由于要接待多個專業的實驗任務,較之前一個實驗室只接待一個專業的實驗相比,設備的利用率成倍增加,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率。
4.構建完整的教學資源支撐體系
為了給學生提供一個完善的課程支撐體系,構建一個基于網絡的教學資源支撐體系,為學生的自學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對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重要作用,網絡資源包括課程基本理論知識和相關的案例,同時融入網絡討論、網絡答疑和網絡留言的功能,讓學生能夠實時的得到課程的反饋知識,還可以提供一定的知識積累,為后面的同學學習課程提供幫助。
三結語
實踐表明,通過整合教師資源,組建教學團隊,建立聯合授課模式;建立完善的課程教學體系;整合實驗室資源和構建完整的教學資源支撐體系等措施,能夠有效提高現有資源的利用率和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劉輝,袁昌明,王信群,等。 《安全人機工程》教學內容設置與教學方法研究[J]。 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1(8): 94-95.
[2] 黃輝宇,羅劍英。人機工程學多媒體教學課件的設計與制作[J]。 韶關學院學報,2008(6):120-122.
[3] 汪惠芬,劉婷婷。 “人機工程學”課程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J]。 中國制造業信息化,2007(9):71-75.
[4] 劉建強。 人機工程學在工業工程專業中的作用及教學研究[J]。 廣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 90-91.
[5] 閆朝華。人機工程學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 113-116.
[6] 馬如宏。人因工程課程教學研究[J]。鹽城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2):76-78.
[7] 祁麗霞,宋連公。 “人因工程學”新教學模式探討[J]。 河南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4): 63-65.
[8] 孫愛娜。學習型教學團隊在教師專業發展中的構建[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11(2):39-40.
【跨專業“人因工程學”課程教學和建設模式探索】相關文章:
“體驗——感悟”教學模式的探索12-06
探索課堂教學新模式08-23
探索信息化條件下專業課程的教學模式08-24
中職內衣紙樣課程教學探索08-19
培智學校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探索08-20
對初中體育實踐性教學模式的探索08-25
新課程理念下英語分組教學的探索08-20
中職法學課程項目化教學的實踐探索08-24
探索新課程理念下的初中數學教學08-24
小學英語寫作課以讀促寫教學模式探索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