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初中思想政治課中的體悟教學
初中思想政治課中的體悟教學西藏拉薩市曲水縣中學 小 羅
初中思想政治課中的體悟教學主要是組織學生體驗,讓學生在認知的過程和實踐中實現自我領域的充實提高,在體悟中重構自己的經驗和思維方式,形成自己的行動策略和方式,這樣才能切實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進而實現教學目標中的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三維任務。教師要把體悟教學的理念貫串于教學的整個過程,這包括課前準備,課堂教學,課后延伸。在每個環節中圍繞如何讓學生能更真切地體驗感知,更充分深入地反思感悟中去設計。只有做到環環緊扣,才能真正把體悟教學落到實處。
一、課前準備階段
1.全面了解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經驗水平、心理狀態、道德意識度、家庭環境及其他特殊因素等。關注學生的知識現實——重組整和。奧蘇伯爾說:“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學還原為一條原理的話,我將會說:影響學習的最重要原因是學生已經知道什么,我們應當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去進行教學。”政治學科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貼近,讓我們在備課的時候一定要充分認識學生的已有知識構成,否則就會重復勞動,同時也會使學生失去對求知的興趣,學生就會覺得政治課是枯燥無味的課。
2.把握不同學生的知識構成,讓每一位學生都得到發展。評價課堂的有效性不僅是完成教學任務,我想更應該是每一個學生都獲得發展。把握學生的認知規律,激發學生的潛能,張揚學生的個性,讓學生能夠把自身潛在的可能創造力,轉化為顯性的現實的創造力,讓政治課在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中更加的有趣、生動、有致。
3.深入鉆研教材,明確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找到教學的突破點,展現亮點,理清教學流程。在抓住教學主線的基礎上,進一步搜索整理資料,由于現在資料的來源十分廣泛,在整理選擇過程中要注意三個原則:典型性、針對性、趣味性。
二、課堂教學階段
1.呈現目標階段:創設情景,激趣示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明確展示教學目標是激發和培養學生體悟意識的重要手段。因為學生的體悟意識集中地反映其對學習的內在需要,即學習動力的大小。教師必須借助生動的教學情景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把學習看成是自己的需要,看成自己可以做得到的事,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創造性地完成學習任務。創設情景的方法很多,可以是看錄像、圖片,故事引趣法,也可以是讓學生表演小品。激趣示標即是通過內外動力的整體激發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專注教學活動,積極主動地學習。經驗和諸多研究表明,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需求是青少年學生普遍的特性。在符合他們身心特點和發展水平的探究活動中,學生往往都興趣盎然,情緒高漲,接受知識和綜合運用知識的效率也特別高。在教學中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理,避免就虛地設置懸念,可以使之產生濃厚興趣,急于探知其中的奧秘。
2.反饋質疑階段:引發質疑,啟發思維。認知沖突是學生產生過程性需要的誘因。如何引發學生原有知識經驗與新的學習任務之間的沖突,是有效地激發學生參與教學的基本途徑。在教學中,要讓學生產生學習的需要,成為學習的主體,關鍵在于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提問辯論,勇于發表不同的意見,積極主動地參與、思考和探究。以發展創新思維能力為中心,使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注意激疑質疑,深化學生的思維,強化學生的能力。讓學生在初讀教材中問思,從理解教材知識的不同角度問思,從分析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系中問思,從模糊內容的比較中問思,圍繞社會熱點,疑點問思,自覺培養學生質疑的勇氣和本領,播下創造性的種子。同時,課堂中做到充分發揮設問的功能,提高學生思維能力,訓練學生發散思維,逆向思維,批判性思維,綜合系統性思維,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品質。此外,還要幫助糾正某些不良的思維定勢,思維習慣,解放學生的思想。
3.參與討論階段:小組合作,加強交往。由于每個學生知識構成的差異,導致學生個體的認知沖突各不相同,如何在某一問題形成共識,單靠教師的說教,效果并不理想。針對這一問題,中學政治課主體性教學模式強調小組合作討論的學習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意識地就一些重點的、熱點的問題激發學生討論、辯論與對話。在一系列的討論、辯論與對話當中,教師的 講課已經不再是單純的講課了,學生的學習也不再是被動的接受知識,而是在積極的參與和思考當中,既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又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實施小組合作討論學習的優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增加了信息的交流量。小組合作討論方式將課堂上的單向反饋變為多向反饋,它為每位小組成員創設了均等的發表意見的條件,還增加了每位學生的發言機會。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從教師那里獲得知識和學習方法,而且通過組員之間的交流,擴大了信息量,拓展了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增強了學生收集信息、主動探究的能力。另一方面,培養互助合作的精神。小組合作討論最大優勢體現在實現綜合性學習目標方面,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各抒己見,形成小組意見,又通過組間交流,做出完整的、深刻的結論;合作的成功體驗也常常產生在這里。在合作過程中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與人交往、語言表達、協作合作),關注學生的和諧發展。
4.點撥精講階段:及時釋疑,精講總結。成功的經驗表明,思想政治課導入要簡潔巧妙,迅速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本課的主題上來,切忌拖沓偏題;結尾要精練,教師只要畫龍點睛,突出重點或提出希望即可,切忌冗長啰嗦。課堂上教師的任務就是讓學生明確教材觀點“是什么”、“為什么”和“怎么樣”,所以,教師的講解,一般不宜超過20分鐘,否則不利于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同時,教師要給學生一定的自由空間,即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的自由。問題的質與量和呈現方式直接影響著學生的主體參與,問題要少而精,要有一定的層次,要在問題之間留有足夠學生思考的時間。不少教師盡管用邊講邊問的教學方法代替了滿堂灌輸,但由于問題設計不合理,反而影響學生的主動思考。因此,教師在引導的過程中,要有藝術地提出問題,甚至讓學生提出較好的問題,并且引導學生思考和回答好問題。
三、課后鞏固延伸
課后實踐是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學生主體參與進一步提高的理想場所,也是思想政治課的生命力所在。理論聯系實際,就是用所學的基本知識去指導參與社會實踐。例如,學習了《競爭?合作?》一課,就可以指導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加強合作;學習了《愛在屋檐下》,讓學生在家中孝敬長輩,以報三春暉;學習了《友好交往禮為先》讓學生開展爭當“中學生禮儀形象大使”活動,在活動中,使禮儀規范融入學生日常的行為習慣中……也就是說在思想政治教學中,教師只講授知識,將知識轉化為信念還不夠,還要進一步教給學生如何操作的方法。根據思想政治課的任務和特點,對學生加以指導訓練,學生本人參與其中,成為實踐活動的主體,使其不僅能牢固掌握知識,還能正確認識社會和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形成自覺行為,健康成長,提高學生運用政治課的基本理論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及水平。這正是思想政治課的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