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教學論文:《文化生活》教學中要注意“接地氣”
教學論文:《文化生活》教學中要注意“接地氣”作者/張日華
現行的《文化生活》教材,以全新的視角全面科學地介紹了文化在人類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以黨的基本綱領對文化建設的提法和要求為依據,闡述了文化的繼承傳播以及中華文化的地位作用,引導學生在紛繁復雜的文化現象中做出正確的道德選擇、追求更高的文化目標,這一努力無疑是正確的,是教材建設過程中的可貴探索和有益嘗試。但在使用《文化生活》教材過程中,我們也發現教材仍存在一些不足。如部分章節因敘事過于宏大而呈現口號化的特征,部分內容或過度“詩意”,或立意褊狹、思路老套,或事例陳舊、語言干癟,缺少文化生活教材應有的文化氣息等等。改變上述問題,除教材修訂時應做適當的調整外,廣大一線教師也可以通過再“接地氣”的方式來彌補教材之不足。
首先,教學過程中必須連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地氣”。中國傳統文化是指中華民族及其祖先在長期的實踐中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而內涵博大精深的民族傳統文化。民族傳統文化不是宗教,我們政治教師無法讓學生對其產生信仰,只能通過我們教學過程中的努力,給學生以優秀民族文化的糯染,讓優秀民族傳統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并引導學生!段幕睢方虒W如果不能帶領學生走進民族傳統文化的視域,則其導向作用必然會淡化甚至消解。
現行的《文化生活》教材,雖然也介紹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但大多存在零散零亂、點到即止等缺憾。像春節、清明、端午這類象征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重大節日,教材中只是粗略地或輔助性地做了闡述說明,并沒有對其淵源與內容習俗做具體介紹,更不要說挖掘其深刻獨到的科學內涵、升華其民族情感了。為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地氣”,讓學生在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的熏陶下生發精神、孕育思想。
《文化生活》教學過程中連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地氣”必須注意兩點。第一,教師必須有意識地帶領學生走進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百花園”,讓學生聞香識花、香濃情深。當我們組織學生學習民族節日的內容時,可以引導學生探究春節、端午、中秋、重陽等民族節日的淵源與內涵;(教學論文 www.baimashangsha.com)當我們組織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特點時,可以結合農歷的來歷、清明的演變說明中華文化的深厚民族性;當我們組織學生學習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時,可以以專題的形式引導學生系統反思漢字這一方塊字的獨特魅力;當我們講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時,更是應該以我國歷史上的仁義禮智信為基點,結合當下的社會生活闡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原因及路徑,避免讓學生產生“與我無關、與我太遠”的消極態度……第二,必須向學生介紹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嚴整而又富有吸引力的價值系統,讓學生在產生完整認知的過程中形成價值分享的沖動。如,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傳統精神,我們既要向學生介紹《易經》、《論語》等古代經典中關于中華民族祖先勤勞勇敢、愛好和平、自強不息等內容的闡述,說明中華民族精神的歷史淵源,又要結合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及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系統介紹中國共產黨實踐豐富和發展民族精神的偉大貢獻,展示民族精神的發展軌跡,更要向學生說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過程中,我們所面臨的歷史機遇和巨大挑戰,引導學生自覺高舉民族精神的旗幟奮發進取,并在此旗幟下將個人前途命運與國家發展、民族振興結合起來。引導學生認識中華文化傳統文化價值系統,目的是避免學習的表征化與孤立性,讓學生頭腦中形成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立體感受圖,讓教學內容既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引導學生從歷史的生活中來、到現實乃至未來的生活中去,增強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恒久育人的價值底蘊。
有人認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教學是語文老師的事,與我們政治教師直接關系不大。這一觀點是片面的。語文教學強調的是用現代語言把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表達出來,目的是讓人們真正的理解中國傳統文化;而我們政治教師主要任務則是借助科學語言和哲學預言,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理論體系進行系統而細致的闡釋,增強其說服力與感染力,目的是以文傳道、以文化人。
其次,教學過程中必須連接學生精神生活的“地氣”。改革開放讓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解放,國人的物質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改善,精神文化生活也被大大激活。海量的網絡信息、各種類的時尚電影與DVD、夜晚閃爍的霓虹燈、推杯換盞的盛宴等,似乎都在告訴人們:我們的精神生活很充實、我們的內心世界不寂寞。但當我們具體而微地分析中學生這個成長中的群體時又會發現,這個群體在享受現代文明的同時,我們這個時代特有的兩難道德選擇、生活中的潛規則所導致的認知沖突,同樣讓他們在精神文化層面產生了許多成人不會輕易感知到的焦灼、困惑和問題,需要長輩和老師們為他們傳道解惑。
中學生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可以從多維的角度來解讀。從文化的角度說,我們政治教師無法回避下列職責。其一是幫助學生認識生活中紛繁復雜的文化現象,增強其分析力、判斷力和甄別力,協助其找到通向人生精神幸福、事業成功的人間正道。其二是通過文化教育和文化活動,引導學生感受生活中的多彩文化魅力,擴展其心靈、豐富其生活,培養其應有的精神文化品質,讓他們在文化海洋中游弋、翱翔時實現文化育人的功能。
現行的《文化生活》教材對待傳統文化強調了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是正確的,可是對待外來文化,教材中忽視了這一點;對待生活中色彩斑斕、良莠不齊的文化現象,教材也只是簡單地說明了其產生的原因及表現,并從政府的角度說明了應該管理,忽視了現代生活的主體——公民應有的責任、要求和作為;對不少類型的文化,如網絡文化與先進文化、大眾文化與時尚文化、民族文化與大眾文化、經典文化與傳統文化等的關系,教材在理論上也缺乏應有的厘清與深刻闡述,在縱向與橫向上都沒有一個清晰的序脈或明確的歸類。教材中的此類問題,對學生既不導思又不導行,很難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
“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文化生活》教學應該是引導學生關注生活、熱愛生活、享受生活的過程,而不是“故紙堆里尋舊貨”的過程,也不是簡單的政策宣傳與普及過程,更不是一味地強制學生為考試而死讀書、讀死書的過程。教學過程中必須將課程教學、中學生的成長需求與生活中的文化現象有機結合起來。為此,教師首先必須抓準、抓好中學生的關注點、興奮點和需求點,并注意以文化之。如針對目前街頭大量存在的艷舞等不良文化現象,中學生普遍流露出困惑的神色,大多數學生都發出了“政府部門怎么不管管的”疑問,此時教師應該結合教材內容并就“艷舞出現的原因”、“如何管理與怎樣管理”、“如何發展大眾文化”等問題展開探究,引導學生更好地走進生活、感受生活、融人生活。同時,教師還應該圍繞社會焦點、熱點、盲點問題幫助學生釋疑解惑,用文化引領學生發展。如針對廣東佛山的小悅悅事件,雖然社會各界就“救與不救”眾說紛紜,不同的社會主體相異的道德選擇似乎也不無道理,但我們應該給學生指明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方向要求,不能在學習了有關文化的相關理論后仍把握不住時代道德的主流大勢,在大是大非的道德選擇抉擇面前仍猶豫不決、踟躕不前,“該出手時不出手”,或因懼怕風險而做出有悖于優秀民族文化與時代要求的錯誤選擇。
再次,教學過程中必須連接時代精神的“地氣”。時代精神是一個時代特有的精神特質,它體現社會發展方向,引領時代發展潮流,是一個時代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與一個民族不懈進取的思想品格及社會實踐相結合的精神成果。中學生頭腦中的束縛較少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較強,在時代精神的支撐下容易養成與時俱進、探索奮進的進取品質,形成繼往開來、攻堅克難的堅強意志,因而中學時代對其進行時代精神教育和熏陶極其重要。
現行《文化生活》教材在闡述“如何弘揚民族精神”時,也論述了我們這個時代特有的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但教材只是從“中華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關系”角度做了一個簡單的哲學論述,具有唯理、宏大、表征的特點,是一種學科式的演繹,與中學生所處的大變動的社會實際相距甚遠,很難讓學生從生存的現狀出發感受到時代精神的魅力,難以讓學生在呼吸人間煙火的氣息中感受時代精神開風氣之先的力量!疤煊钌n茫,無邊無際;事物紛繁,不可窮盡!敝袑W生在走向社會前,在學習了哲學與文化的相關內容后,如果沒有基于生活實際而又富有個人獨特魅力的創試沖動,沒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敢作敢為,沒有懷揣一腔熱忱去感受人生苦樂的決心意志,沒有大膽沖決思想羅網、不迷信先哲權威的狂勁,則我們這個時代的創新品質很難通過他們去繼承和延續,我們思想政治課教學也會淪為單純的知識課而失去其應有的魂和神。而在《文化生活》的教學過程中連接時代精神的“地氣”,則可以有效地改變上述現狀,鍛造當代中學生特有的精氣神。
《文化生活》教學過程中連接時代精神的“地氣”,并不是要求我們在理論層面更為詳細地闡述時代精神,而是說要結合教材中的某些具體條目和觀點表達,有意識地賦予其改革創新的時代元素,用改革創新的時代文化來化人,照耀學生的明天。如,結合教材所闡述的文化創新的途徑,我們可以在時代背景的支撐下有意識地融人企業文化創新的做法和意義,諸如“微軟是納斯達克的驕傲,但‘微軟離倒閉永遠只有18個月¨’,“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與紅豆品牌等等;在學習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有關內容時,我們應該通過老字號的興衰、京劇黃梅戲的涅藥重生等事例,說明文化只有在創新的過程中才能繁榮發展。
《文化生活》教學過程中連接時代精神的“地氣”還有一個重要的方面,這就是將教學內容與黨的方針政策對接。這里的對接并不是要將文化課變為時事政策宣傳、宣講課,而是說從文化的層面結合學生的發展需求來解讀黨的方針政策。如關于文化產業的發展,我們應該引導學生深刻認識和領會文化在推動生產力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中的巨大作用;關于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我們應該引導學生認識到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具有無窮魅力,自覺親近、熱愛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以自身的智慧、自覺與自信,選擇個人的文化生活走向。這樣做也是讓黨的政策在微觀層面、在未來視角上影響人、塑造人,改變他們“兩耳不聞窗外事”而爭做“未來圣賢”的低幼化與偽成熟。
臺灣著名作家三毛在《塑料兒童》一書中,將不會上墻、爬樹、撈魚、摸蝦且對室外游戲、夏夜星空、月光下的山巒毫無興趣,每天程式化地上學、補習、學才藝,做完繁重功課后就看電視或上網玩游戲的孩子稱之為塑料兒童。她認為這些城里長大的孩子已經失去了大自然賦予人的靈性,已經習慣用物質代言歡樂,無法與自然和諧共存,難以真正由生存走向生活和生命。在眼下特定的時代背景下,我們普通教師無法從根本上改變“塑料兒童”的生存現狀,但我們可以通過“接地氣”的教學方式來引導學生親近自然、社會和人生。在“接地氣”的過程中讓他們富有生氣擁有生命力,在“接地氣”的過程中讓他們提士氣、增靈氣、變大氣。《文化生活》原本就是一門以文化人的課程,因而教學過程中“接地氣”顯得尤為重要:當我們努力讓學生在“地氣”的浸潤下收獲終身受益的東西時,他們也會真正走向發展的春天里。
。ㄗ髡邌挝唬航K省南通二中)
【教學論文:《文化生活》教學中要注意“接地氣”】相關文章:
淺談音樂在《文化生活》教學中的運用08-09
教學中要注意習慣的培養08-17
談英語教學中的互動教學論文08-16
《接媽媽》教學反思08-15
教學論文: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08-05
新課程教學中要注意的一二三四08-13
地理教學中電教手段的運用論文08-05
淺談識字教學中的思維訓練論文05-31
板書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論文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