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實訓教學中滲透工學結合,著力培養學生綜合職業能力
實訓教學中滲透工學結合,著力培養學生綜合職業能力
(霍軼珍 河套大學 015000)
摘要:工學結合的本質是教育要與企業需求緊密結合,在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中,學習的內容是工作,通過工作實現學習。在實習教學中滲透工學結合能夠提供真實的工作環境,讓學生有機會完成與典型工作任務較為一致的學習任務,在實習現場進行職業習慣的養成教育,進而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
關鍵詞:工學結合、工作過程、學習任務、實訓教學、綜合職業能力。
1.高職教育中的工學結合
1.1對工學結合內涵的理解
工學結合的本質[1]是教育要與學生今后的工作需求緊密結合,在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中,學習的內容是工作,通過工作實現學習。工學結合要做到工作過程與學習過程結合,工作任務與學習任務結合,工作方法與學習方法結合,工作內容與學習內容結合,工作能力與學習能力結合。需要在學校對學生開展企業員工的職業培訓,與企業合作開展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使企業在分享學校資源優勢的同時,參與學校的改革與發展,使學校在校企合作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1.2建立工學結合的教學環境
工學結合蘊含著豐富的現代職業教育的理念、思想與方法。在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中,首先確立了高職教育是以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為目標,因此要通過分析典型工作任務來確定學習任務,要按照職業成長的邏輯規律及行動導向原則實施教學,從而建立以工學整合式學習崗位為代表的教學環境。
目前企業對高職院校不滿意的一個主要問題是畢業生缺乏必要的工作能力,對企業所需人才來說僅僅是個半成品。要想讓企業對高職教育質量滿意,職業院校學生應當具備一定工作能力和基本工作經驗,其前提是在校期間系統化地完成過一些典型的工作任務。因此,工學結合的核心不再是傳授事實性的專業知識,而是讓學生在盡量真實的職業情境中學習“如何工作”。(范文先生網 www.baimashangsha.com)
1.3工學結合的學習模式
工學結合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發展,這需要科學而系統地確定學習任務。學習任務是根據學習情境設計的、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或自主完成的綜合性學習任務,是學習情境的物質化表現。它幫助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技能的同時獲得關鍵能力,特別是學習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傳統課程和教材主要呈現和傳授顯性知識,由于缺乏與工作的直接聯系,對學生綜合職業能力提高的程度十分有限。因此,教師參與課程開發工作的重點,是根據實際情況開發校本課程和校本教材,編寫以“工作頁”和“引導文”為代表的學習任務,包括任務描述、學習日標、內容說明、時間要求和評價標準等等,為任務引領式學習和項目學習提供必要的學習資源。
當前,任務引領式的學習方式已經深入人心,然而不同的學習任務,對職業能力發展的促進程度是不一樣的,例如由簡單的封閉性學習任務引領的學習,就達不到綜合的開放性學習任務的效果。職業教育的學習過程是一個工作與學習一體化的、智力與身心的綜合發展過程,其核心專業課程應當是從工作內容中提煉出來的典型工作任務,它包含了“工作”的方方面面(如工作對象、工具、工作方法、勞動組織和工作要求等),但并不一定是企業真實工作任務的簡單再現,而是教師將其按照“教育性”要求進行“修正”的結果。
工學結合模式應采用適合學生特點、具有職教特色的教學方式、方法和組織形式,行動導向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即讓學生圍繞明確的學習目標完成學習任務。這里的行動不是簡單的重復性操作,而是為達到學習目標而進行的有意識的行為,學生通過主動和全面的學習,達到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統一。其關鍵是強調學生是主動、不斷優化和自我負責的,能在實現既定目標過程中進行自我反思,學習成為一個自我控制的過程。在行動導向的教學中,并不完全排斥傳統的教學方法。
2. 高技能人才的綜合職業能力
“能力本位”已經成為我國職業教育界的共識,職業教育是培養完成整體化工作任務的“綜合職業能力”,即要保證學生實現當前的就業需要,也要奠定持久職業生涯發展的基礎。工學結合模式就是一種將學習與工作結合起來的教育形式,是讓學生在工作實踐中成長,使學生的學習生涯與職業生涯盡早連接起來,盡早具備職業生涯所需的職業素質。
另外社會對高技能人才的職業能力需求正日益呈現多樣化、綜合化、現代化和社會化等特點,工作的難度、強度、適應性及規范性要求進一步加強,既要求畢業生具有較強的綜合職業能力。由此對高技能人才的思想品德、專業能力及身體狀態等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更嚴的要求。
3. 工學結合的實訓教學模式
職業教育是做的教育,必須與工作、與職業融為一體,因此學生的工作實踐、職業崗位實踐本身就應成為高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實訓教學是高職院校實踐性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獲得綜合職業能力的重要環節。通過實訓能夠使學生掌握與本專業有關的基本操作技能,清楚本專業的工作任務與工作過程,獲得本專業綜合職業能力。實訓能使學生有機會貼近工作實際,貼近職業崗位,貼近社會實踐的變動,更重要的是能使高職教育與工作變化、崗位職業變動始終融為一體,因此實訓教學在高職實踐性教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實訓教學中滲透工學結合能夠提供真實的工作環境,讓學生有機會完成與典型工作任務較為一致的學習任務。應特別注意“學習崗位”設計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并加強相應的、能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學習資源建設,以保證實訓教學不流于形式。
實訓教學是以實踐能力培養為主線,必須力求融職業資格標準與企業人才需求規格為一體,校企共建實訓實訓模塊。實訓教學中要突出以市場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以“工學結合、校企互動”為切入點,通過實訓教學真正實現學校與企業的對接,實現學生畢業后不需要另行培訓即可上崗。因此,深入研究實訓教學與職業素質養成的內在關系是實現工學結合模式和提高人才質量的關鍵。
實訓教學是為增強學生實踐知識和訓練操作技能,在生產現場或模擬的生產現場所進行的實踐性教學活動。與理論教學活動相比,其目標更明確、內容更具體、程序更規范。其特點主要表現在:
(1)教與練相結合:實訓教學目標具體,便于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2)教學場地分散:要求培養學生自主意識和自我管理能力;
培養學生的職業興趣和大工程意識,必須有真實的現代企業生產氛圍。生產現場是培養學生職業習慣的重要場所,學生的職業習慣只有在現場進行強化訓練才能提高。
實訓教學的這些特點奠定了實訓教學在培養學生職業素質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和條件。通過實訓教學不僅可以很好地鞏固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為后續專業知識學習打下堅實基礎,更重要的是,實訓是提高學生操作技能的唯一措施,是訓練學生職業習慣的最好教學方法,是磨練學生意志、培養愛崗敬業精神的最有效途徑。尤其是工學結合的實訓教學有真實的企業生產氛圍、良好的工程實訓環境,在真刀真槍的頂崗操作過程中,更能培養學生準職業人所必須的素養,即質量意識、競爭意識、市場意識和成本意識,開發創新潛能,培養高職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
備注:本論文已發表在國家級雜志《科教創新導刊》2009年11期(4月份出刊)
【實訓教學中滲透工學結合,著力培養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相關文章:
高中歷史教學與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08-20
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08-19
怎樣在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08-22
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作文能力08-24
體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08-20
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08-20
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08-19
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08-24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能力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