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將生活觀引入數學課堂的嘗試
將生活觀引入數學課堂的嘗試 摘要:數學與生活的關系是辨證的,也是有機統一的。將生活觀引入課堂 已成為一種教育理念。在這方面,我進行了有益的嘗試。積極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內涵,大膽在課堂教學中創設生活情節,有機將教學實際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引導學生將書本知識自覺與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努力做到學以致用。 關鍵詞:生活觀 數學課堂教學 嘗試
數學,就其本身來說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運用性。它來源于生產、生活實踐,抽象于生活,又無處不在服務于生活。將生活觀引入課堂教學符合小學基礎教學的學科特點,也符合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在平時的教學當中,我自覺運用這一理念,讓數學課堂富有生活情節,創設輕松的學習氛圍,努力減輕學生負擔提高課堂效率。現談談自己的粗淺的體會。 一. 教學內容的生活化。 教材是眾多前人實踐經驗的結晶。對于學生來說,它仍然是一種間接經驗,具有很強的抽象性。處理這種直接和間接的矛盾,莫過于讓學生自己去感知和實踐,再現“生活”。靈活處理教材與學生生活實際的關系,找準理論與實際的銜接點,將生活情節有機地滲透到教材之中,最大限度地挖掘它的生活內涵。讓課堂富有濃濃的生活氣息。使學生學會透過教材產生對生活的聯想,學會觀察生活,通過生活的體驗加深對教材的理解。 例如:我在教千克和克的認識這一內容時,指導學生提前利用假期進行生活調查,并做適當的數據記載。課堂里,師生進行調查交流。教師將準備的一些生活用品帶進課堂,讓學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稱一稱, 通過一系列的感知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建立一定的空間觀念。又如,在教分和秒的認識這一內容時,我將一塊手表通過投影放大,讓學生清晰觀察秒針的運行過程。在觀察的同時,我安排有的學生寫粉筆字,有的拍球,有的畫畫,有的做口算題。一系列的生活場景讓學生興趣濃厚,演一演、看一看、說一說無疑對學生時間觀念的建立是大有幫助的。平時的教學當中,我鼓勵學生善于觀察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嘗試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通過生活與學習的互補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二.教學過程的模擬化。 從大的生活觀來說,教學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和眾多的事物一樣,教學過程是循序漸進的。學生的思維要經歷一段由感知到理解的過程。課堂教學中,教師設計的流程再現這一過程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是大有好處的。 例如:在應用題的學習中,學生最頭疼的是對題意的理解,通俗易懂的講解固然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讓學生親身感受體驗一下,印象會更加深刻。在教學中,我大膽模擬生活情節,讓學生以活動的形式再現生活,使學生更加直接地參與實踐 ,從而學得輕松,學得實在。我在教第四冊教材的兩步計算的應用題時,創設過這樣的情景:課前準備好幾張線路牌,上面寫有“售樓部”、“俱樂部”、“學校”、“豪園”等站名。課堂里,我讓四名學生持牌報站,一名學生當廣播員,幾名學生扮演“巴士”,其余學生充當旅客,有的上車,有的下車,“廣播員”及時“廣播”各站的旅客狀況。游戲結束后,我稱熱打鐵,安排學生小組討論,合作編應用題。學生匯報思維結果后我再抓準時機出示例題。學生有了大量的感知,自然對例題會有清晰的理解。又如:我教例題“鉛筆每支8分錢,小強買了3支,給售貨員5角錢,應找回多少錢?”時,采取先模擬商場購物,學生表演,再討論編題,學生講解之后展示例題,個中難點迎刃而解。 三.思維方式的對比化。 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相對較弱。針對這一心理特征,教學中有效地運用直觀性原則,尋找直觀操作與抽象思維之間的連接點,通過對比恰當利用遷移原則,能有效疏導學生的思維障礙,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教第四冊兩步計算應用題中用兩種方法解題的過程中,我先展示一道生活問題:上課一開始,我在講臺上放一張椅子,和一個紙盒子。問:你有幾種方法將它們從講臺上拿下?學生頓時對老師這一問題產生了興趣,七嘴八舌地討論開來,有的說先將盒子端下來;有的主張先把盒子放在椅子上,再把椅子和盒子一塊拿下來。學生各自把自己的思維方法上講臺表演了出來。順著這個勢頭,師生及時共同小結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再出示例題:“副食商店有食鹽32袋,上半月賣出11袋,下半月賣出14袋,還剩多少袋?(用兩種方法解答)”。學生通過對比生活問題的思維方式不難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并且理解較為深刻,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 數學知識的游戲化。 單純的數字和符號是枯燥的。倘若將學生所學的知識以生活中休閑的游戲方式再現出來,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利用學生的無意注意反饋所學知識。既保持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又發展了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 如在教筆算加減法這個內容時,我設計了一個解密碼游戲:用吹塑紙制作漂亮的圖案,一面寫上計算題的答案,另一面寫上鼓勵性的字。導入時,我采取懸念的方式出示練習,學生迫于揭開謎底都熱情高漲,表現出積極的狀態,取得積極的教學效果。能力課是我校的特色課,我帶了一個小組,內容是撲克牌。撲克對于學生來說并不陌生,如何找到一個點恰到好處地滲透數學知識呢?第一課時,我出示一付牌問到:有誰會玩牌?舉手者踴躍。我又問到:有誰知道這里面的數學知識?無人回答。于是我介紹開了:一付撲克牌有54張,其中大王代表太陽,小王代表月亮;剩下的52張代表一年有52個星期;四種花色代表一年有四個季節;每種花色有13張,表示每個季節有13個星期……學生用眼睛瞪著我問:撲克牌里也有數學知識?根據二年級的教學內容,我教學生玩“拼十四”、“二十四點”,學生興趣很濃。這樣玩中有學,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總之,備課不要忽略生活這一具有無限魅力的視點,引導學生在數學中聯想生活,又在生活中聯想數學,培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唯物精神。既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又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從而提高教育教學效果。
【將生活觀引入數學課堂的嘗試】相關文章:
有效情境引入,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果08-24
巧用課堂引入——讓生物課堂充滿活力08-24
趣味物理實驗在課堂引入中的作用08-20
把文化教育引入英語課堂08-20
淺談物理課堂引入新課的方法08-18
我在課堂改革中的幾點嘗試08-23
將交易成本引入會計理論的有關困境分析08-18
小學信息技術“翻轉”課堂模式的嘗試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