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學論文>心理健康論文>質性研究視野下的社會行動研究探析

    質性研究視野下的社會行動研究探析

    時間:2023-02-27 06:22:06 心理健康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質性研究視野下的社會行動研究探析

      質性研究視野下的社會行動研究探析
      
      鎖 媛(陜西師范大學 心理學院,西安 710062)
      
      摘 要:質性研究方法是繼實證主義影響下的量化方法之后,出現的一種新的研究視角。從質性研究在對適合于人文社會學科研究方法的追求中應運而生,到近年來在國內外得到的長足發展來看,質性研究正在逐漸走向完善和規范。從心理學、教育學的研究歷史我們可以發現,光有量的研究方法已經不足以滿足心理學研究的需要,只有將質的研究方法引入并加以重視,用多元的方法研究問題,才是現代心理學教育學等人文科學的研究趨勢。
      
      關鍵詞:質性研究,社會行動研究,教育行為研究
      
      中圖分類號:C91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02-0067-02
      
      質性研究是(qualitative research)指根據社會現象或事物所具有的屬性和其在運動中的矛盾變化,從事物的內在規定性來研究事物的一種方法。它以普遍承認的公理、演繹邏輯和大量歷史事實為基礎,從事物的矛盾性出發來描述和闡述研究對象。相對于實證主義過度強調研究工具、步驟和方法,質性研究更加重視研究主題的功能性,以及研究主體的動機、經驗和需要對研究結果的影響。在質疑實證主義量化方法科學性的基礎上,質性研究于20世紀30年代開始受到較大的關注[1] 。
      
      我國學者于20世紀90年代開始引入質性研究方法,并在心理學、教育學、運動醫學等研究領域發展較快。一些書籍和著作相繼發表:如陳向明的《質性研究方法》、《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李曉鳳的《質性研究方法》,沈崇麟、夏傳玲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現狀及其發展趨勢——代序》,鈕文英的《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等。同時也發表出了大量關于質性研究的文獻,如楊寧坤,康永為(2012)質性研究大學生自殺現象、張日昇,徐結等(2008)的“心理咨詢與治療研究中的質性研究”、蘇文亮等(2007)對大學生網絡成癮者的質性研究、趙靜等(2005)早年父親去世的心理創傷研究——1例男大學生的深入訪談分析等。
      
      一、質性研究概述
      
      20世紀六七十年代,受實證主義,批判主義和建構主義的影響[2],研究者發現僅描述數量關系極易缺失對研究對象性質、意義的研究,尤其是在將教育對象作為研究對象時[3]。繼而,一種全新的研究方式——質性研究(Qualitativereseareh)開始崛起。很久以來,研究者認為質性研究等同于我們常說的“定性研究”,其實不然,相比于特指一切非定量研究的“定性研究”,質性研究的特點是具有較大的隨意性和自發性,它更多是基于研究者個人觀點的闡發,是一種形而上學的思辨形式[4]。質性研究的特點是:對研究對象進行長期深入地考察;從被研究者的角度理解其行為和認知;注重研究者的在研究過程中對被研究者的影響;重視研究過程的記載。質性研究方法的規則并不如定量研究那樣要求苛刻,也正是因為質性研究的這一特點為研究增加了許多創造性的機會[5]。目前,質性研究方法在西方國家和我國的香港、臺灣等地已取得了較多成果[4]。
      
      扎根理論是當前心理學質性研究的主流方法(Charmaz,2000),最先由Glaser和Strauss于1967年提出,是指先不提出假設,先通過訪談和觀察等方法收集數據,直接從原始資料中歸納出概念和命題,然后再上升到理論[6],是質的研究中興起的一種重視方法的研究理論[7],可以指導研究者在實際研究中對數據的使用[8]。在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方向中,動機、情感、認知偏愛以及人際合作與沖突等均成為扎根理論研究的主要課題[9]。
      
      二、在社會行動領域中質性研究的應用
      
      質性研究的方法包括了訪談、實物收集與分析、生活敘事、人種志研究、參與觀察、個案研究、行動研究等[10]。
      
      行動研究起源于社會心理學、自然科學、組織科學和社會規劃等學科,強調行動與研究的結合,并將質性研究的對象統稱為“行動”。行動者與研究者不再是研究與被研究的關系,都是研究的主體,共同參與研究。行動研究以實際中的問題為研究出發點,研究的過程就是解決問題的過程,隨著問題的解決逐步調整研究的方向與重點。因此行為研究將是未來質性研究的發展趨勢之一[11]。
      
      質性研究視野下的社會行動研究的特點在于:第一,在行動研究中,被研究者成為研究的主體。他們是研究者的合作者、共同體,以自己行動與反思主動參與到研究的過程中。第二,行動研究的目的在于提高行動能力和行動質量,并試圖在此基礎上,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生存狀態。第三,行動的過程就是研究的過程。第四,行動研究起源于對行動和實踐的關心。第五,行動研究沒有明確的、預設的方法和技巧,研究主要是通過實踐者的反思進行。因此,90年代以來,隨著人們日益清醒地意識到實證研究在社會科學領域作為的有限性,行動研究也日益為人所期待和重視[3]。近年來,社會行動領域已積累了大量的研究證據。本文也將基于研究范式,圍繞著幾大主題的經典研究范例展示社會行動研究的現有代表性結果及其理論貢獻。
      
      行動研究作為一種有效解決問題的途徑,也遵循一定的程序和研究模式,即由計劃、行動、觀察和反思所構成。行動研究并不強調某一套專門的研究技術,注重各種方法、技術的靈活和綜合運用[12]。通過研究模式的螺旋循環過程,著重對理論和解決實際問題中進行反思批判及持續改進[13]。
      
      三、質性研究在教育行動領域的應用
      
      Stephen M. Corey最早將行動研究引入教育行為研究領域,屬于社會行動研究的范疇。教育行動研究應該是學校教育的參與者,包括教師、學生、輔導人員、行政人員及家長、支持者(Stephen M. Corey,1953)。研究者在教育行動研究中要以積極的態度,用創造性的思考勇敢地加以嘗試,有方法有系統地收集資料,并指出應該改變之處和如何改變的措施[12]。
      
      教育行動研究在美國和歐洲國家已有五六十年的研究歷程,參與了國家標準的制定、社區行為、班級教學等領域。近年來我國在該領域累積了一些教育行動研究成果,主要體現在教師專業能力發展方面、學科教學以及對教育行動研究方法的探討。如易麗的《從方法論角度審視教育行動研究的價值與局限》;林堅《教育行動研究:教師專業發展的理想路徑》;鮑道宏《在“行動研究”中達成對話——教育行動研究旨趣探究》等。如上海青浦縣顧憐烷開展的大面積提高青浦縣初中“數學教學實驗”,北京三中朱爾澄進行的“歷史情感教學的實驗研究”,陳桂生教授的“大學一小學教師合作研究”,等等[14]。
      
      四、質性研究展望:與量化研究的分歧與整合之路
      
      從質性研究在對適合于人文社會學科研究方法的追求中應運而生,到近年來在國內外得到的長足發展來看,質性研究正在逐漸走向完善和規范。在展望質性研究的未來方向之前,仍然要成人質性研究過程中易存在的一些缺點:如不能大規模研究大樣本,結果不能廣泛推廣,研究沒有統一程序等等[15]。無疑,與量化研究的整合將是質性研究未來的發展趨勢:一是強調讓被研究者參與到研究之中,研究結果用于對制度和行為的改變上。二是以多元化的視角注重傾聽不同研究主體的聲音。三是意識到研究者個體特點對研究的影響,更加重視研究者的反思。四是在多元化視角的同時堅持規范化研究,追求嚴謹性和規范性。五是利用現代科學化的研究手段豐富和完善質性研究。
      
      從心理學、教育學的研究歷史我們可以發現,由于唯科學研究方法的不妥,和后現代“去中心”、“多元化”的研究潮流,光有量的研究方法已經不足以滿足心理學研究的需要。現象學中對“主體間性”的探究引發了學者們對研究者與研究主體之間關系的重新認識,也開始更加關注研究意義。與此同時,解釋學對心理學和教育學的指導意義也讓質性研究者們開始意識到研究過程是參與研究的雙方相互作用,相互理解、融合、意義共建的過程。總的來說,在一百多年的研究發展史上,質性研究的發展經歷了一個從“一元到多元角度”,從“描述到解釋”,從“理論到現實”,從“科學到人文”,從“客觀到主客體作用”,從“表征到文化”,從“理論到地域性知識”,從“價值無涉到價值有涉”,從“研究到行動””的曲折過程。只有將質的研究方法的引入并加以重視,用多元的方法研究問題,才是現代心理學教育學等人文科學的研究趨勢。
      
      參看文獻:
      
      [1]張光偉。心理學研究方法的新趨向——從量化與質性研究的對立到整合[J].西南科技大學高教研究,2008,(4)。
      
      [2]齊力,林本炫。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M].嘉義: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5:88-92
      
      [3]李八一。方法的背后一一教育質性研究的現象學理解[D].首都師范大學,2006.
      
      [4]陳晶。現代心理學研究方法整合之路——質性與量化之整合[J].科技資訊,2007,(17)。
      
      [5]Locke,L.Qualitative research as a form of scientific inquiry in spo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J].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
      
      ise and sport,1989,60,415-442.
      
      [6]馮生堯,謝瑤妮。扎根理論——一種新穎的質化研究方法[J].現代教育論叢,2001,(6)。
      
      [7]王海寧。心理學理論建構的新方法——扎根理論[D].長春:吉林大學,2008.
      
      [8]Heather Skirton.The Client’s Perspective of Genetic Couns-
      
      eling—A Grounded Theory Study[J].Journal of Genetic Counseling, Vol.10,No.4,2001:311-326.
      
      [9]孟娟。心理學扎根理論研究方法[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
      
      [10]陳向明。質性研究的新發展及其對社會科學研究的意義[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8,(2)。
      
      [11]陳向明。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45.
      
      [12]孫亞玲,傅淳。行動研究的幾個理論問題[J].學術探索,2004,(1)。
      
      [13]陶文中。行動研究的基本理念[J].教育科學研究,1997,(5)。
      
      [14]李雙。教育行動研究的本土化探究[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04.
      
      [15]陳向明。在行動中學作質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167-169.

    【質性研究視野下的社會行動研究探析】相關文章:

    專長研究視野下的智能觀08-17

    多元識讀視野下小學習作教學的行動研究08-26

    法學視野下的環境權保護研究08-05

    探析和諧社會視野下的遺產贈與稅08-18

    社會工作學視野下的社區內涵探析08-16

    個性化教與學視野下的初中學困生轉化研究08-20

    不應忽視的研究視野——體育經濟08-17

    “差生”的心理探析及對策研究08-16

    “差生”的心理探析及對策研究08-17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一本大道香蕉久在线播放 | 亚洲v欧美v日韩v国产v | 中文字幕无线精品亚洲乱码一区 | 日本特黄高清免费大片 |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天跟新 | 亚洲午夜精品国产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