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信息技術教學與問題學生的轉化
江蘇省高淳職業教育中心校 孫曉平 摘要:轉化問題學生是當前職業學校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同樣也是我們教師面對的主要問題。作為職業教育者我們應該在平時教育教學工作過程中進行積累,把教育學、心理學知識運用于實際對問題學生的轉化過程中,從而推動職業教育的整體發展。
本文是我在信息技術學科教學實踐過程中,結合相關教育學、心理學知識提出的一點有關職業學校問題學生轉化的思想。
關鍵詞:問題學生 信息技術 轉化
說起問題學生,人們腦海中就會出現那些學習習慣差,生活態度隨便,經常違反校規校紀及行為規范的學生身影。因為招生機制和人們思想觀念影響,現在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問題學生。因此在職業學校進行問題學生的轉化是當前職業學校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當然這項課題不是少數教師、班主任或者領導的事,應該說這是我們所有職業教育工作者都要面對的問題。
很多老師可能認為,我們教的是專業課又不是班主任,該如何實現問題學生的轉化呢?下面是我結合我所教的信息技術學科在教學過程中實現問題學生轉化的一點看法,現提出供大家商榷。
一、聯系舊知,克服障礙
問題學生一般表現對學習沒有興趣,學習成績較差,缺乏自信。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學生基礎較差,對新知的接受和建構思想上存在排斥。根據“最近發展區”理論,學生對新知的學習和建構是建立在舊知的基礎之上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適當聯系學生原有的認識及適當開展直觀教學,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樹立自信。
我在02級機電一班任教信息技術時,第一節課我向學生介紹“什么是計算機”?因為大多數學生家在農村,經濟條件較差,很多學生甚至沒有看到過計算機,因此有幾位問題學生在做小動作,根本就不理會我的講解。因此我就問學生,大家手里可以用來做“加、減、乘、除”運算的機器是什么?同學齊聲回答“計算器”。我說“機器”兩字是并列的,是不是計算機就是計算器呢?同學齊聲回答“不是”。我再次引導,“那它們有什么不同呢”?有的同學說計算機大,計算器。挥械耐瑢W說計算機運算速度快,計算器運算速度慢等等。我肯定了學生的回答,然后告訴學生他們所說的是它們特點的不同,并非是本質上的區別。我告訴學生它們的本質區別在于計算機可以進行邏輯運算和算術運算,計算器只能進行算術運算。同時,我使用多媒體投影播放了幾張人們使用計算機進行自動化辦公及開展電子商務的圖片。然后我告訴學生,這些正是使用了計算機的邏輯運算功能。
我注意到在我講授的過程中,幾個問題學生也聽得津津有味,還不時提出自己的見解。課后我分析原因,考慮到是在教學過程中引入了他們熟知的計算器,加上教學演示,克服了同學的認知障礙,從而獲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發現教學,引導參與
心理學研究指出:學生對周圍事物充滿好奇,學生有一種與生俱來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探究活動方式。這就表明,“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通過學生的自我發現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據我觀察,問題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但比一般學生有更強的好奇心。因此,我嘗試在教學過程中采用發現教學的方法。
當我有一次在教學中講到文字處理軟件WORD中的帶格式的高級替換時,我發現有那幾個問題學生注意力分散又開始了。因此,我用較快速度演示了一遍后,讓同學主動上臺重復演示,二位同學操作都沒成功,這引起了問題學生的注意,這時,我再用較慢的速度演示了一遍正確操作和錯誤操作,同學們恍然大悟。我則再喊了一位問題學生進行演示,結果令人滿意。
所以,當在實踐教學中遇到學生不認真時,并非是簡單粗暴的制止,作為教師更應該考慮采用相應的方法達到集中學生注意力的目的。如上的發現教學方法,我們可以適時對教學重難點進行分解,得出問題,引導學生參與,促進學生主動觀察、思考,從而發現問題的結果。
三、目標驅動,細化任務
“目標”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完成的任務,“任務”是指我們將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設計成一系列的“學習實踐”任務。通過目標驅動,細化任務來調動學生掌握知識、運用知識、拓展知識的積極性,從而達到提高學生掌握知識、運用知識、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剛開始教學信息技術時,我發現我講WORD中的圖文混排時,因為內容較為復雜,涉及操作多,很多學生都沒有興趣。后來,我自己在課前做了一個精美的文檔。在剛開始上課時我首先進行演示,在同學有興趣地羨賞文檔時,我適時問同學有沒有興趣自己也做一個試試,同學齊聲答“有”。我告訴學生,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必須先學會以下幾個任務。我通過演示把教學任務進行分解,指出實現該文檔主要是完成圖片插入、文字環繞和圖片編輯。我針對三方面任務分別進行了演示教學。
在學生練習時,我發現問題學生掌握程度較好,而且在練習過程中,多數問題學生在完成目標任務情況下,主動積極地找了一些其他圖片插入文檔,并進行圖片編輯。還有問題學生問我是否能找到一些更漂亮的圖片或將自己的照片也插入到文檔中,我告訴他們,我們還可以從網上下載、或從其他地方復制,也可以把自己的照片進行掃描輸入,可以通過數碼相機獲得圖片等。同學表現出強烈興趣,最后我要求學生課外做一個個人簡歷,要求要適當排版,并插入個人照片及風景圖片各一張。從上交作業來看,該節內容幾個問題學生做得都很出色,高于一般水平。
四、個別引導,因材施教
記得心理學中有一個著名的“皮格馬利翁效應”,大概意思是說教師在教學中給予適當的贊許暗示,學生可以感知,并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成績。得此啟發,我曾針對03海事一位問題學生試驗。該學生家境較好,家中有電腦,玩過很多游戲,自以為對計算機很在行,上課從不好好聽講,但實際操作技能水平并不高。
一次課間休息,我單獨找他出來談心,他一開始顯示出不安,以為我要批評他上課不守紀律。但我根本就沒提上課的事,只是簡單了解了一下他的家庭狀況,然后婉轉地表達,我認為他的計算機水平將是班級最棒的,我希望他能幫我做點事。他愉快地答應了,我拿了幾頁紙的備課讓他按照原樣利用周末幫我打成電子文檔。下周他把電子文檔給我拷了過來,看得出來他花了很大精力。我在表示感謝之余,指出在排版中的一些問題及這些內容在教材中位置,并暗示他可以做得更好,而且讓他幫助完成一份新文檔的制作,他再次愉快而且高興地接受了。后來,慢慢地他上課越來越認真,期末考試信息技術上機考試得了滿分。
照此分析,其實很多時候,當我們對一個問題學生感到無法可施時,你也可以針對他的特點,試試“皮格馬利翁效應”。但有一點一定要注意,也就是你對學生的暗示必須是真誠的,你不能讓學生感覺到你在欺騙他,否則就適得其反了。
五、小組協作,共同提高
“小組協作”是以幾名學生為小組組成學習的基本單位,通過小組成員的協作學習能有效的提高學生的集體協作能力、人際關系處理能力,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學生在學習小組內相互協作、相互幫助、群策群力,共同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同時,問題學生可以得到同學幫助及制約,從而自覺遵守紀律,積極完成任務。
在我開展的信息技術學科教學中,小組協作式教學一般由我指定練習任務,采用學得好的同學和學得較差同學配對分組,任務獨立完成,以避免好的同學包辦,最后成績以小組任務整體完成質量和時間評價。這樣,好的同學可以在幫助問題同學過程中得到提高,差的同學可以在好的同學幫助下取得進步。培養了同學間的團結友愛和協作精神。
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會遇到許多不同種類的問題學生。作為職業教育者,我們應該在平時教育教學工作過程中進行積累,把教育學、心理學知識運用于實際對問題學生的轉化過程中,可以嘗試采用不同的方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自覺性,自信心,使他們能夠融入班級這個大家庭,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從而最終實現對他們的轉化。
參考文獻:
1.中小學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誤區分析.中國電化教育.孫眾、余勝泉
2.網絡環境下的中學信息技術教學.中國信息技術教育.胡正勇
【信息技術教學與問題學生的轉化】相關文章:
略談轉化問題學生08-24
用愛的智慧轉化問題學生08-15
學困生轉化教學計劃04-09
學困生轉化教學計劃01-03
問題學生的個案分析08-02
問題學生談話記錄08-18
要善待“問題學生”08-17
“問題學生”根源在父母08-17
《鋤禾》教學設計——引發·體驗·轉化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