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集合15篇)15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
教學目標 :
1、知識與技能:掌握兩級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并能夠進行正確運算。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情境理解乘加的運算順序,通過知識遷移應用到除加或除減混合運算,學會解答兩級兩步混合運算。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數學的意識。
教學重點:
掌握含有兩級的兩步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
教學難點:
知道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教法啟發:
思考法 學法 自主探究,交流討論
教學教具:
情境圖 學具 口算卡片
教學過程:
復習,激趣引入
教師:同學們,春天到了,看公園多美啊!你們想不想也到公園欣賞這美麗的景色呀?但去之前我們先要為自己準備午餐。
教師:看,這是超市的食品專柜,從圖中你都知道了什么?
學生:一包餅干7元,一個面包4元,一個蛋糕6元,一盒牛奶2元,一筒可樂3元。
學生1: 23=6(元)6+7=13(元)
學生2: 23+7=13(元)
教師:這2種方法都很好。
教師:二位同學說的`都很好,老師告訴你們第2個同學列的算式叫做綜合算式,今天要學習的混合運算。
例1
圖書閱覽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來了38人,閱覽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1.說一說你了解到哪些數學信息和問題。
2. 教師提出:我們應該怎樣算?
閱覽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放手讓學生嘗試計算。
交流各自不同的計算方法。
綜合算式53-24+38 1535
=29+38 =55
=67 =25
適時點撥和指導學生脫式計算的格式、步驟和方法:引導學生先說一說每一步運算求的是什么,理解分布解答和綜合算式解答的聯系。
例2 7+43
=7+12
=19
觀察這個算式,你發現什么?
小結
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只有加、減法或乘、除法,都要從左往右按順序計算。
板書設計:
混合運算
53-24+38 1535 7+43
=29+38 = 5 5 =7+12
=67=25 =19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2
一、教學內容
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
二、教學目標
1. 在具體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 使學生知道用秤稱物體的方法,能夠進行簡單的計算。
3. 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
三、編排特點
1.注意以學生已有經驗為基礎,提供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幫助學生理解知識。
教材編寫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事物,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如教材通過呈現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在超市購物,引出質量單位,說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單位。,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機,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2.通過多種方式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
克和千克是兩個基本的質量單位,如果學生對這兩個單位的實際大小形成了較鮮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確運用他們進行估測或實測,也容易掌握單位間的進率。反過來,學生在進行實際測量的活動中,也能進一步加深和鞏固這兩個質量單位的觀念。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眼睛觀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覺來感知。為了達到這種相互促進的效果,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教材采取了一些措施。
(1)通過活動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借助一個2分硬幣和一袋1千克的鹽,讓學生用手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讓學生說出大約重1千克的物體,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2)給學生提供測量實際物品的機會。如說明要知道物品的輕重,可以用秤稱,介紹了一些常用的秤,讓學生認識測量的工具。再如,讓學生稱從家里帶來的各種物品。讓他們在認識一些不同的秤后,實際練習讀取盤秤、彈簧秤等常用的秤上的數值,充實實際測量的經驗并鞏固重量觀念。
(3)培養估測意識。如,在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后,給他們提供了先估測再實測的練習,讓學生比較估測與實際測量所得結果的差別,從而修正自己的估測策略。
四、具體內容
1.主題圖。
教材第85頁是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引出質量單位的。教學時,教師可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讓學生說一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克和千克的認識。
認識質量單位,不僅要讓學生知道質量單位的名稱和單位之間的進率,更重要地是了解每一個單位的實際有多重,能夠在實際中應用。為了做到這一點,教學時應注意讓學生通過掂一掂、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了解1克、1千克大約有多重,從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觀念。
3.認識常見的秤。
教材第86頁介紹了一些常用的秤。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準備一些常用的秤,如天平、盤秤、電子秤、彈簧秤等,使學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秤可以幫助我們知道物品的輕重。可以先讓學生說一說,在日常生活中在什么地方見到過這些秤,使學生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再讓學生認識這些工具,練習讀取秤上的數值。但應注意不要要求過高,只要學生能讀出整十、整百克和整千克就可以了。
4.解決問題。
教材第87頁選擇學生身邊的事物,讓學生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教學時,教師可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生動有趣的數學教學活動。如讓學生調查家里買的蘋果和雞蛋的質量和數量,并推算一下大約多少個蘋果重1千克,大約多少個雞蛋重1千克。還可以讓學生根據教材中所給的素材提出一些計算的問題。使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加深對克和千克的理解。
5.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
在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后,教師應給學生們提供先估測再實測的練習。如在教學教材第87頁做一做中第2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分小組活動。在小組內活動時,依次出示大家帶來的物品,讓每個學生都先估一估,記錄下來,再選擇合適的秤稱一稱,比較估測與實際測量所得結果的差別,從而不斷修正自己的估測策略。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3
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有余數的除法》中的例6.本課是對有余數除法的提升。本課教學就是要讓學生學會利用有余數除法的知識解決找規律的問題,注重讓學生親歷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在教學中,借助圖片,通過小組交流的形式,允許學生自主選擇解決問題的方式,重點理解根據余數來判定結果。
學情分析:
二年級學生的思維還屬于具體形象思維,想完成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轉變,需要借助動手操作,讓學生親自去實驗,去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教學目標:
通過觀察操作,使學生理解并掌握與按規律排列有關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經歷應用有余數的除法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全過程。
體會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積累解決問題的基本經驗。
教學重點:
理解并掌握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余數在解決與按規律排列有關的問題中的作用于含義并解決問題。
教學準備:
課件
實物投影
教學過程:
1.標題:用有余數的除法解決找規律的問題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用有余數的除法解決找規律的問題。
(一)知識鋪墊---------------------------------------------------------------
2.師:上課前,我們一起放松一下(呈現兩只老虎的歌詞),請學生們利用最短的時間把歌詞記下來,之后跟著音樂一起來唱。
生:齊唱兩只老虎
師:同學們好棒啊!!在這么短的時間竟然能把這么長的歌詞記下來,你們是怎么做到的啊?
生:通過觀察歌詞的每一段都是相同的,只需要記下第一段就可以了。
師:看,這里還有兩幅圖畫,“請你仔細觀察,照這樣擺下去,橫線上應該是什么圖案?”
先看第一幅圖。
生:這幅圖是一組一組重復出現的,每一組有兩個圖案,一個太陽,一顆星星,根據這樣的規律,下一個圖案應該是太陽。
再看第二幅圖。
生:這副圖也是一組一組重復出現的,每一組有三個圖案,一個笑臉,連續兩個哭臉。根據這樣的規律,笑臉后面緊跟著的圖案應該是哭臉。
師:聰明的你們發現了嗎?
只有先找出規律,才能判斷出下面的圖案。
(二)新知探究---------------------------------------------------------------
3.師:我們再來試一試。出示(PPT)“按照下面的規律擺小旗。這樣擺下去,第16面小旗應該是什么顏色?”
生:首先我們要找出排列規律。這些小旗也是一組一組不斷重復出現的,每一組有三面小旗,一面黃色的小旗,兩面紅色的小旗。問題是讓我們求出第16面小旗的顏色。
師:同學們觀察的真仔細,找到規律之后把自己的想法寫在練習本上,之后小組活動,交流傾聽。
生:展示自己的解決方案,用符號代替小旗接著往下擺
師:點評學生的方案,并用PPT展示繼續擺小旗。
圖中最后一面是第13面小旗,后面依次是第14面,第15面和第16面。第13面小旗是黃色的小旗,根據規律第14面和第15面小旗應該是紅色的小旗。這樣第13面、14面、15面小旗就組成了一組。接下來第16面小旗是新的一組的開始,所以是黃色的小旗。
4.師:換個角度來理解這道題,如果我們它理解成應用題,每一組都有3面小旗,現在有16面小旗,16面小旗里面有幾組完整的小旗,還剩幾面呢?
生:我們可以用除法來解決,16÷3。用除法豎式來求商。16÷3商5,3×5=15,16-15=1.所以16面小旗里有完整的5組小旗,還剩1面小旗。
師:對應著算式和小旗圖,16.3.5.1分別代表什么意思?
生:16(共有16面小旗),3(每組有3面小旗),5(可以擺成這樣的5組),1(還剩下1面這樣的小旗)
師:剩下的1面小旗和問題中的第16面小旗的顏色有什么關系?
生:剩下的1面小旗就是第16面小旗,如果繼續往下擺,第16面小旗就是新的一組中的第一面,根據規律,每組中的第一面小旗都是黃色的小旗,所以第16面小旗是黃色的。
師:你們發現了嗎,小旗的'顏色跟有幾組完整小旗沒有關系,跟還剩幾面有關。也就是說,跟除法的商沒有關系,跟余數有關。那么觀察圖和余數,看看他們有什么樣的關系呢?
生:余數是幾,答案就是這一組中的第幾個。
師:總結(余數是幾,答案就是這一組中的第幾個)
5.師:現在我們試著想一想:“按照下面的規律擺小旗。這樣擺下去,第27面小旗應該是什么顏色?”
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試著解一下
生:27÷3.用除法豎式求商。27÷3商9,3×9=27,27-27=0。27÷3=9組,沒有余數。沒有余數,就是正好分完。
師:正好分完我們應該怎么辦呢?
生:小組交流,然后分享自己的方法
師:PPT展示,第27面小旗就是最后一組的最后一面旗子,根據規律,每組的最后一面小旗是紅色,所以第27面小旗是紅色。
6.師:不信的話我們接著擺一擺,驗證一下吧。出示PPT
通過驗證,我們發現第27面小旗確實是紅色的。
師:做這題的時候有的同學很快就能解答出來,有的同學則相對慢一點,是因為你們選擇的解答方法不一樣,做的快的選擇了列算式的方法,慢一點的選擇了畫一畫擺一擺的方法。
通過比較,當所求數量較大時,用畫一畫的方法會比較麻煩,列算式則相對簡單一點。
(三)鞏固---------------------------------------------------------------
7.利用我們今天學習的知識,試著做一做這些題吧。“按照下面的規律穿一串珠子,第24個珠子應該是什么顏色?”
要想解決這道題,我們得先看看這里有什么規律,這些珠子也是一組一組不斷重復出現,每一組有5個珠子,分別是兩個藍色的珠子和三個紅色的珠子。想知道第24個珠子是什么顏色的,用除法24÷5.用除法豎式來求商。
24÷5商4,5×4=20,24-20=4.所以有4組完整的珠子,還剩4個珠子。最后一個珠子的顏色跟商沒有關系,我們要看余數,余數是4,根據規律,每組第4個珠子是紅色,因此第24個珠子應該是紅色。
(四)總結---------------------------------------------------------------
8.你學會了嗎?我們一起來總結一下!
用有余數的除法解決找規律的問題,首先要找規律,確定每組的數量,用除法解決,根據余數判斷結果。
余數是幾,答案就是這一組中的第幾個;沒有余數,說明正好分完,就是每組的最后一個。
(五)作業布置--------------------------------------------------------
元旦掛彩燈,用6種顏色的燈泡按紅、黃、藍、綠、紫的次數裝配,一共裝了36個燈泡,藍色的燈泡用幾個?紅色的燈泡呢?
(六)音樂欣賞--------------------------------------------------------
大自然中存在著許多周而復始、循環往復的有規律的現象。
春夏秋冬-----年
月圓、月缺-----月
日出、日落----日
規律現象也在悄悄改變我們的生活,衣服、生活、雨傘、項鏈、紅綠燈
板書設計:
有余數的除法----找規律
規律:黃紅紅
16÷3=5(組)1(面)
27÷3=9(組)正好分完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4
教學目標
1.充分體會小括號在混合運算中的作用,對含有小括號的兩級混合運算進行脫式計算。
2.理解和掌握含有兩級運算(有括號)的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并能正確運用運算順序進行計算。
3.引導學生養成先看運算順序,再進行計算的良好習慣,規范脫式計算的格式。
教學重點
理解并掌握含有小括號的混合運算的運算規律。
教學難點
運用運算規律進行脫式計算。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小括號的知識。
你還記得58-(14+6)它的運算順序嗎?
58-(14+6)
=58-20
=38
學生在進行脫式計算時,提醒學生注意,用橫線標出第一步的計算內容。把不參與運算計算的部分落下來。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的內容也與小括號有關。(含有小括號的兩步混合運算)
二、探究新知
(一)獨立嘗試有小括號的`混合運算
7×(7-5)(77-42)÷7
(二)根據學生板演,進行集體講解。
總結運算規律。
這兩道算式有什么相同之處?
1都有小括號;都是兩級運算;有乘除法,也有減法。
2含有括號的算式,是按怎樣的順序進行計算的呢?
算式里含有小括號的,我們一定要先算小括號里面的,再計算括號外面的。
在脫式計算時要注意在算式下面第一行落下沒有參加計算的數和運算符號,在第二行寫出第二步計算的結果。等號要對齊。
三、鞏固練習
1.對比練習,發現小括號的作用。
課件出示練習題。
7×5-2 7×(5-2)
=35-2 =7×3
=33 =21
(1):左、右兩題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2)小括號在這里起到什么作用?
講解:左面的算式沒有括號先算乘法,再算減法;右面的算式有括號,先算小括號里面的減法,再算括號外面的乘法。
小結算式里含有小括號的,要先算小括號里面的。通過比較發現小括號的作用可以改變計算結果不同,小括號還能改變運算的順序。
2、先填空,再列綜合算式。
在掌握含有小括號的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的基礎上,設計有層次性的練習。在練習中不僅凸顯小括號的作用,而且訓練學生列綜合算式的能力。這樣既鞏固了新知,也為下一節課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7
數的概念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基礎,學生已經學習了“20以內數的認識”“100以內數的認識”,本學期將認數的范圍擴展到萬以內。在這一階段,學生將認識更大的自然數。它不僅是大數計算的基礎,而且是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必須讓學生切實學好。
一.本單元教材內容
本單元內容包括數數、讀數、寫數、數的組成、數位的含義、數的順序和大小比較、近似數以及整百、整千數的加減法。教材將上述內容合成以下邏輯結構。
二.教學總目標:
根據教材的內容,確立了本單元的總目標:
1.讓學生經歷數數的過程,體驗數的產生和作用。能認、讀、寫萬以內的數,知道這些數是由幾個千、幾個百、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能夠用符號和詞語描述萬以內數的大小。能說出各數位的名稱,識別各數位上數字的意義。
2.結合現實素材讓學生感受大數的意義,認識近似數,并能結合實際進行估計。會口算整百、整千數加、減法。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自主探索出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經歷求商的一般方法。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分析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在議中學,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
設計理念: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掌握了乘法口訣和會運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創設學生喜歡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求知欲。然后讓學生收集圖畫中的數學信息,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究、感悟,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再引導學生提煉信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感受了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經歷運用乘法口訣求商的計算方法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對知識的遷移能力,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教法:
遷移法,觀察討論、比較分析法。
學法:
自主探究學習,小組合作學習。
教學重、難點:
1、能較熟練地用7、8、9的乘法口訣正確求商。
2、運用已有知識與經驗自主探究“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流程:
一、以舊引新,激發學生興趣。
1、對口令。
二七()六九()
()八五十六六八()
()八三十二九九()
()九四十五()七二十一
2、口算。
12÷6=()36÷6=()
30÷5=()24÷6=()
18÷6=()8÷2=()
3÷1=()12÷4=()
師:你們用的是什么方法求商的?
生:想乘法口訣。算除法想乘法,口訣缺幾商是幾。
除數是幾就想幾的乘法口訣;除數和幾相乘得被除數,商就是幾。
師:看來同學們基本掌握了用“算除法想乘法,口訣缺幾商是幾”這些方法來求商。這節課我們就用這種方法,一起學習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你們有信心學會嗎?(板書課題)
二、創設情境,合作探究新知。
1、師:同學們知道屬于你們的節日嗎?
生:(六月一日兒童節)
師:為了慶祝六一兒童節,小朋友正在布置他們的教室呢,同學們,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課件出示情境圖
2、引導觀察,收集信息
提問:圖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他們有的在做彩旗,有的在做五角星,還有的在準備愛心氣球。)
通過觀察,你獲得了什么數學信息?(指名回答)
(生:第一組做了56面彩旗,要掛成8行。
生:第二組做了49顆五角星,分給7個小組。
生:第三組帶來27個愛心球,每9個擺一行。)
3、梳理信息,提出問題
師:根據這些數學信息,你想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先讓學生想一想,再同桌互相說一說)
4、學生匯報
指名匯報問題,教師板書“平均每行幾面?”“平均每組幾個?”“可以擺幾行?”
三、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探究56÷8的口算方法。(從主題圖中點取出例1)
(1)請一人讀題,提問:56÷8=?怎么解答列式?你能不能獨立試著做做?(學生獨立試算,并和同桌說說是怎么算的?)
(2)指名匯報(鼓勵學生說出不同的方法)
(3)問:“用哪種方法最簡便?(用乘法口訣求商)
引導學生小結:求56÷8的商,想()乘八得五十六,用乘法口訣想,就是()八五十六,因為七八五十六,所以56÷8的商是7。
師:我們平時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列玩算式要在后面寫上什么?(單位)一起說這道題的單位是什么?(面)今天我們要探究學習的是除法算式求商的方法,所以它的單位同學們在口頭上說出來就可以了。下面的題目也一樣,清楚了嗎?
2、(1)師:這56面小旗,要是掛成7行,平均每行幾面?
怎么列式?
列出算式:56÷7=,能用乘法口訣求出這個算式的商嗎?
讓學生獨立試算。
(2)交流:說說你是怎么算出來的?
3、比較56÷8和56÷7兩個算式的聯系。
(讓學生明白,用一句口訣可以列出兩個除法算式)
4、完成主題圖中另外兩個數學問題。
(1)男生一道,女生一道。教師巡視。
(2)說說你是如何求出商的?
5、小結: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的一般方法:除數是幾就想幾的乘法口訣;除數和幾相乘得被除數,商就是幾。我們把求商的方法編成了一首兒歌。(課件:乘法口訣求商歌:算除法想乘法,口訣缺幾商是幾。)一起讀讀。
三、反饋練習(課件出示)
1、選擇題:用“七九六十三”這句口訣求商的算式是:
A、7+9 B、7×9 C、36÷9 D、63÷7
2、請大家完成書上49頁做一做的習題。
(學生匯報)
師:通過這一組習題,你們又發現了什么呢?
生:我發現,乘法算式里的積,在除法里做被除數。
生:乘法算式里的因數在除法里做除數和商。
生:這3個算式可以用一句乘法口訣來計算。
師:同學們有這么多的發現真了不起!乘法和除法是一對形影不離的好朋友,在以后的學習中將會繼續學習。
3、鞏固練習
(1)練習:小猴摘桃子(課件9)
師:其實,兒童節不僅是我們小朋友們喜愛的節日,就連森林里的動物寶寶也喜歡出來看熱鬧。這幾只可愛的猴寶寶想在“六一兒童節”上給同學們送上又大又紅的桃子,可是當他們來到桃樹下面正準備上梯子的時候,才發現梯子上早已站好了除法算式,要算對了才能往上爬,小猴子怎么也算不出來,同學們你們愿不愿意幫幫小猴子?
(2)練習:小豬吹泡泡
出示課件10:小豬吹泡泡的情境
師:小猴的問題解決了,小豬被同學們助人為樂的精神感動了,它特別吹了一些泡泡來送給大家,如果你們把提算對了泡泡會飛的又高又遠。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6
教學目標:
1。通過“買鮮花”的問題情境,發展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結合解決問題的過程,探索先乘除后加減的運算順序,體會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
3。引導學生掌握脫式計算的書寫要求,能正確地進行除加、除減兩步式題的計算。
4。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習慣,體驗合作學習的快樂。
教學重難點:
1。結合解決問題的過程,探索先乘除后加減的運算順序,體會數學與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系。
2。引導學生掌握脫式計算的書寫要求,能正確地進行除加、除減兩步式題的計算。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揭題
(一)復習鋪墊:(出示題目)
1。計算:
40+6×8 70—5×4
2。一枝玫瑰花5元,一枝康乃馨3元。
根據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二)創設情境,聊天導入
現在已經是春天了,小草發芽了,花兒開了,又是一年新的開始,小刺猬也有了一個新的生意,瞧,它的鮮花店開張啦。(出示教材情景圖)
二、扶放結合探究新知
1。讓學生觀察圖片,提問:你能找出哪些數學信息?
2。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剛才我們對花店里的花的情況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現在你能根據圖上的數學信息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3。大家提了這么多的數學問題,如果要解決這個數學問題:
一枝康乃馨比一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我們要知道什么條件?
4。針對第一種方法,重點講述:在一個算式里,如果既有減法,又有除法,要先算除法,再算減法。
為什么先算除法,再算減法?(意義上來多說。)重點強調。
5。買一枝菊花和一枝百合花,一共要花多少錢?
解決這個問題,我們要知道哪些條件?
在大部分學生計算好以后,組織匯報。
6。及時總結:
在一個算式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減法,我們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三、反饋矯正落實雙基
組織智力大闖關:
第一關:(分男女生比賽)
4+24÷8 5—8÷4
72÷8—3 36+81÷9
45+8×4 80—6×8
指名學生說運算順序,叫6名學生到黑板上板演。
第二關:森林醫生:書上練一練:3題。
第三關:解決問題:書上練一練:1、2題。
四、小結評價布置預習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都學會了什么?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7
教學內容
P30-31 長度單位的換算
教學目標
1、探索長度單位間的換算方法,能正確地進行換算;
2、培養目測與估計的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探索長度單位的換算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長度單位的換算的算理。
教學準備:直尺、米尺、課后延伸的表格、7厘米或20厘米長的紙條。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1、我們已經認識了哪些長度單位?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并讓學生比畫單位的長度。
米 m
分米 dm
厘米 cm
毫米 mm
2、你知道這些長度單位間的關系嗎,填空:
1米=( )分米
10厘米=( )分米
1厘米=( )毫米
二、探索方法
1、教學例題
(每個學生準備一根紙條:長7厘米或2分米)
學生用直尺量一量紙條的長度并匯報,教師板書:
7厘米 70毫米
20厘米 2分米
7厘米 2分米
(1)7厘米與70毫米的紙條,哪個長,為什么?
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重點講解方法之一:因為1厘米=10毫米,7厘米有7個10毫米,也就是70毫米,所以7厘米=70毫米。(將兩個紙條比較,驗證。)
(2)20厘米和2分米,哪個長,為什么?
學生討論,并小結:因為10厘米=1分米,20厘米有2個1分米,也就是2分米,所以20厘米=2分米。(將兩個紙條比較,驗證。)
(3)7厘米和2分米,哪個長?
能不能直接比,怎么辦?
引導學生討論,2分米=20厘米,7厘米小于20厘米,所以7厘米小于2分米。(將兩個紙條比較,驗證。)
并小結:兩個數量的單位不同,不能直接比時,通常把他們統一成相同的.單位再進行比較。
2、揭題
今天我們學習的就是單位間的換算。(出示課題)
3、鞏固練習,完成P30兩個例題。
問題出示后,學生直接匯報答案,并說說是怎樣想的。
三、課堂練習
1、想想做做1
學生按要求先用厘米作單位測量圖形中各條邊的長度,并用毫米作單位,說出圖形中各邊的長度。匯報時,引導學生說說長方形和正方形邊的特點。
2、填空:
50毫米=( )厘米
9分米=( )厘米
( )分米=3米
40分米=( )米
3、完成想想做做3
學生匯報時,要讓學生說說是怎樣想的。并小結:當單位不同時,我們通常怎樣比較兩個數量的大小?(單位不同時,通常可以把它們化成一致的單位,再進行比較。)
4、完成想想做做2
學生獨立完成,并匯報。
再讓學生合作測量自己的手掌寬度以及步長,匯報時鼓勵學生用不同的單位進行描述。
教師小結:手掌的寬度、步長都是我們的身體尺,了解了自己的身體尺,有利于我們進行估計和測量。
5、想想做做4
按要求完成練習。
6、綜合運用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8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發現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決的問題,初步形成從數學的角度觀察事物的意識,初步學會解決簡單的乘法問題,初步體會乘法的意義.
2.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熱情.
教學重難點
1.理解乘法的意義
教具準備
1.課件一套
學情分析
相同加數的加法,學生已有感性認識,相同加數加法,用乘法表示是學生難以理解的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
小朋友們,大家好﹗去過宜昌的小朋友請舉手,能告訴我你最喜歡在宜昌哪里玩,噢,那真是一個好玩的地方,下一次我去玩請你們給我當導游好嗎?那我先謝謝大家。今天我想帶大家去數學王國一個好地方玩好嗎?好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兒童樂園,希望大家能學得輕松快樂!. (板書課題:兒童樂園)
二、設置疑點,探索新知。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出示圖片:《兒童樂園》插圖1.
2師:圖中的小朋友們玩得真高興.在玩什么呢?生答
師:你能根據這幅畫面提出數學問題嗎.(小組內交流并列式計算)
3、學生匯報:要求每組提出最感興趣的問題.
4、歸納學生提出的問題,選擇有代表性的(板書:有多少人坐飛機?小火車上有多少人?劃船的有多少人?坐椅子上休息的有多少人?)
(二)、合作探究,領會新知.
師:指名同學列式解決剛才的問題.
生:2+2+2+2=8(人)
師:同學們請看這些算式有什么特點呀?(加數相同)相同的加數是幾?有幾個?板書(4個2)像這樣的加法算式我們還可以用乘法計算,今天我們一起研究與加法有聯系的乘法的知識針對2+2+2+2+2=8進行進行教學。師介紹如何列出乘法算式,讀法與寫法及各部分的名稱.板書:
(三)熟練算法,進行應用.
師:黑板上的另外幾道題你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出來嗎?請在草稿紙上試一試。
生:小火車上坐了多少人?
生:4+4+4+4+4+4=24(人)4×6或6×4=24(人)
師:女生回答的非常棒,列了兩種算式,那誰知道算式中“6”是從哪來的?
生:“6”表示有6個4相加.
三、鞏固練習.
㈠,擺一擺小棒:要求:擺出能用乘法算式計算的圖形,并列出算式
㈡、填一填.㈠式是_____×_____或_____×_____.
1、9+9+9+9+9+9=表示_____個____相加,列乘法算式是____×____或____×____.
2、把下列加法算式改寫成乘法算式.
7+7+7=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
3+3+3+3=______×______ _或_____×_____.
1+1+1+1+1=______×或_____×_____.
8+8+8+8+8+8=______×______
5+5+5+5+5+5+5=______×______或__ ___×_____.
9+9=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
㈢、讀一讀.
2×3 4×6 7×3 8×2 3×5 4×4 8×1 2×9
㈣、看圖列算式.
1.☆☆☆ ☆☆☆ ☆☆☆ ☆☆☆ ☆☆☆ ☆☆☆ ☆☆☆
加法算式:____________乘法算式: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
2.▽▽▽▽▽▽ ▽▽▽▽▽▽ ▽▽▽▽▽▽▽ ▽▽▽▽▽▽▽
加法算式:____________乘法算式: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
3. ◇◇◇◇◇◇◇◇ ◇◇◇◇◇◇◇◇
加法算式:___________乘法算式: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
4.畫一畫:根據乘法算式畫圖,有困難的請用小棒擺一擺2×3 4×2
四、深化練習
一、師:剛才學習中大家不難發現學習的問題都可以用加法計算出結果那我們為什么還要學習乘法,學習乘法有什么好處呢?
1、課件出示每組兩人,有三組求一共有多少人?用加法___在用乘法列算式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
2、課件出示每組兩人,有組求一共有多少人?用加法____________在用乘法列算式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
3、課件出示每組兩人,有100組求一共有多少人?用加法__________在用乘法列算式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
五、課堂總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那些知識?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9
教材分析:
除法的認識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之上的。為此,教材中把對除法的初步認識設計在平均分的后面。本節教材主要是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明確平均分的含義,而我所說課的除法是在此基礎上的升華。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體會除法運算的含義,并讓學生認識除號,了解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教材中特別注重學生在情境中學習,創設一個生動的情景,有利于學生很快地進入課堂。教材能按照兒童的認知規律來編寫內容,先比較抽象地了解除法的含義,再到具體地寫除號、除法算式以及讀除法算式等等。
學情分析:
除法的認識是在學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義、學會利用乘法口訣口算表內乘法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除法的含義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的,在生活中小學生有分物品的經歷,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實踐經驗。為此,教學時要借助教材設計,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向學生提供充分的實踐活動機會。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認識“平均分”,了解“每份同樣多”的生活實例,通過直觀操作展示了除法在應用時的兩種實際操作的方法,使學生理解除法的含義,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學生創設解決問題的情境,讓學生了解知識于生活,消除學生因為第一次接觸除法而產生的陌生感,從而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讓學生在明白“平均分”含義和會平均分的基礎上,認識除法,認識除號,了解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
過程與方法:合作探究,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參與學習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在愉快的活動中掌握知識,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
教學重點:
認識除法,認識除號,了解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
教學難點:
理解除法算式的含義。
教具學具準備:
小棒。
教學方法:
游戲參與法,動手操作法、練習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1.出示12個竹筍和4個盤子。
再出示題目: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每盤可以放幾個?
提問: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是什么意思?(強調每盤要放同樣多)
學生獨立分竹筍,然后匯報分的結果。
小結:把12個竹筍,放在4個盤子里,就是把12個竹筍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個。
教師:像這樣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或把15個橘子平均分成5份等,都是屬于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的`問題,都是平均分,在數學上我們用一種新的方法——除法來表示。(板書課題:除法)
二、探究新知
1.以前我們學過加法、減法、乘法的符號,那今天我們學習除法,除法的符號是“÷”。
指導書寫:寫除號時,先畫一短橫,上下各一點,橫線要平直,上下兩點要對齊。
2.出示教科書第18頁的例題4。
教師:“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每盤放幾個?”這道題應該怎樣列式?
①要分的竹筍是幾個?(12個)把12寫在除號的前面。
②把12平均分成幾份?(4份)把4寫在除號的后面。
③每份是幾?(是3)把3寫在等號的后面。
教師一邊說一邊板書:12÷4=3
④教師再讓學生回憶剛才的除法算式是怎樣列的?讓同桌的同學互相說一說。
⑤教師:12÷4=3這個除法算式“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這個算式讀作:12除以4等于3。
⑥讓學生自己說一說這個除法算式表示什么?并讀一讀算式。再互相說一說。
3.出示:15÷3=5
教師:請一個同學讀一讀這個除法算式。(15除以3等于5)
請一個同學說一說這個除法算式表示什么?(表示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是5)
這一節課學了什么?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科書第13頁的做一做。
通過讓學生平均分、寫算式,再次體會除法的意義和鞏固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
可用同樣的方法完成下面兩道小題。
2.完成教科書第15頁練習三的第1、2題。
練習時,可以增加一些除法算式卡片,以增加學生練習的機會。同時,注意采用“開火車”“接力賽”“抽卡游戲”不同形式組織練習,讓學生在愉快的練習活動中掌握知識。
四、全課總結
五、布置作業:
課本15頁的第3題,先擺一擺。
板書設計:
除 法
12÷4=3
↓
除號
讀作:12除以4等于3。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0
教學內容:
平均分(一)。
教學目標:
1、經歷把小數目實物進行平均分的操作過程,初步體會
平均分的意義。
2、通過活動操作,培養學生探究新知識的興趣,形成認真
觀察,獨立思考問題的良好習慣。
重點難點:
重點:經歷平均分的操作過程,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難點: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這是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著光頭強、熊大、熊二,光頭強現在不砍樹木了,他和熊大、熊二成了好朋友。光頭強好多天沒見到熊大、熊二了,怪想他們,于是就買了些糖果,打電話邀請熊大、熊二來吃糖。可是只有6塊糖,怎么分呢?
今天就請同學們一起來幫他們分一分。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一)出示例1:把6塊糖分成3份,分一分。
1、自由分糖果。
(1)、仔細觀察,明確要求。(把6塊糖分成3份,有幾種分法。)(2)、各小組動手操作。(讓學生拿出學具6個圓片代替糖果動手分一分,分完以后小組內交流分的方法,看哪個小組的分法多。)
(3)、各小組匯報情況。
分法一:第一份和第二份都是1塊,第三份是4塊。
分法二:第一份是1塊,第二份是2塊,第三份是3塊。
分法三:三份都是2塊。
2、理解平均分。
(1)、仔細觀察,引導學生了解分法的多樣化。
(2)、引導學生對比這三種分法,明確哪一種更公平,并說明理由。
(第三種分法更公平。因為第三種分法每份都同樣多,不會出現爭議。)
(3)教師小結:把一些物品分成若干份,每份分得同樣多,叫平均分。(板書課題)
(4)、反饋練習。
①、引導學生獨立完成教材8頁1題,說一說自己是怎么判斷的。
預設第一種分法和第四種分法是平均分,因為第一種分法的每份都是3塊,第四種分法的每份都是4塊,所以是平均分。其他的'分法不是每份都同樣多,所以不是平均分。
②、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教材8頁2題,然后把這句話補充完整,并說一說你是怎么知道結果的。
預設一共有16片楓葉,每4片一份,平均分成了4份。
(5)、說說我們的生活中遇到過平均分。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發現平均分,尊重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創造性。教師引導學生積極思維,通過問題的引申幫助學生認識平均分。
(二)、出示例2:把18個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能分到幾個呢?
1、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1)、組織活動: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用18根小棒代替橘子,動手分一分,然后說一說你是怎么分的。
(2)、匯報分法。
分法一:先每份分1個棒,然后每份再分1根,直到把18根小棒分完,每份分了3根。
分法二:每份先分2根,然后每份再分1根,正好分完,每份分了3根。
分法三:每份分3根,正好一次就平均分成了6份。
(3)、學習表述平均分。
出示例2情境圖,引導學生觀察圖中的小朋友是怎樣分的,再看看圖中是怎樣表述分的結果的,然后引導學生按“把( )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 )”的形式說一說分的結果。
(4)、反饋嘗試:完成教材9頁“做一做”,鞏固平均分的方法,然后匯報。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經歷平均分的過程,體會分法的多樣化,學會平均分的方法。同時讓學生學會用語言表述平均分的結果,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通過語言和動作的有效結合,加深對平均分含義的理解。
三、總結提升。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又什么收獲呢?
四、鞏固練習。
1、課件出示鞏固練習。
2、學生獨立完成。
3、師生一起小結。
板書設計:
平均分
把一些物品分成若干份,每份分得同樣多,叫平均分。
把18個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3)個。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1
教學內容:P4~5分草莓
教學目標:1.引導學生探索有余數除法的試商方法,讓學生再探索、練習中激烈有余數除法的試商經驗。
2.引導學生運用有余數除法的有關知識,練習生活實際解決簡單的問題,讓學生再探索、發現中體驗乘法的喜悅。
3.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
重點難點:1.經歷試商的過程,積累試商的經驗,逐步達到熟練程度。
2.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數除法的試商方法。體會余數要比除數小。
教具準備: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提問:在有余數除法里,余數和處世有什么關系?
2.練一練:105165185205335
全班齊練,指名板演。訂正后讓學生對5小題進行分類:有余數的算式,沒有余數的.算式。
二、探索新知
1.探究試商方法。
(1)課件顯示P4分草莓的畫面,讓學生理解題意。
55個草莓平均放在8個盤子里,每個盤子里可以放幾個?還剩幾個?
(2)列算式:558
(3)讓學生估算每盤大約放幾個。
(4)小組討論:怎么判斷估計得對不對。
87=56比55大;86=48比55小。所有商6。
思考::如果商是5可以嗎?
如果商是5,則會出現余數比除數大的情況,所有商不能是5,更不能是比5小的數。
(5)討論:怎樣估計兩數相除所得的商?
可以利用乘法口訣,兩數相乘的積要最接近被除數,但又要比被除數小。
(6)計算有余數除法的四個步驟:一商,二乘,三減,四比。
2.填空:P4試一試。(訂正時可以讓學生口述思路過程。)
三、鞏固練習:P5練一練的第1~5題。
四、總結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2
教學目的:
1.能靈活地選擇適當的方法進行整百、整千的加減法的口算。
2.通過自己探索計算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獨立思考、主動探索的精神和與同學積極合作的意識。
3.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教學重、難點:整百、整千的加減法的口算方法。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學生匯報課前收集資料的情況。將部分數據板書。
2、觀察這些數據的特點,說說數的組成。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9
(1)剛才大家收集了許多生活中的整百、整千的數,小強也收集了兩個數據。張爺爺家新買了一臺彩電1000元和一臺電冰箱20xx元,請同學們幫他算一算,一共花了多少元?
(2)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口算方法計算。
(3)學生介紹自己的算法。歸納幾種不同的算法,比較方法的優劣,讓學生挑選適合自己的方法。
2、教學例10
(1)出示學校圖書館書籍的部分數據,讓學生出一個加法或一個減法問題。
文藝書籍:50種
科學書籍:80種
學習參考書籍:130種
(2)根據同學們提出的問題口算回答,并說一說自己是怎么算的。
(3)比較這組數與例9的數據在口算時的不同
(4)進一步口算:900+600 1500—600
三、聯系實際應用
1、讓同學選擇課前收集的數據互相提出用加法或減法的口算問題。
2、挑戰賽 “做一做”1
3、捉鼠比賽。練習十七第一題。
4、讓學生談談本節課學習收獲。
四、作業:“做一做”2
教學反思: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3
一、教學內容
這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表內除法,萬以內數的認識,簡單的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圖形與變換,克和千克,統計,找規律,用數學解決問題和數學實踐活動等。
(一)數與代數教學內容
1.表內除法
(1)以往安排在六年制義務教材第三冊里,現在是乘法口訣全學完之后,再學習。
(2)仍分成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用7~9的乘法口訣求商兩段編排分散難點,讓學生有更多的練習時間。
2.萬以內數的認識。
(1)仍分兩段:1000以內數的認識、10000以內數的認識,但更強調培養數感。
(2)不同的是:提前教學“整百、整千數的口算加減法”(義教在“萬以內的加、減法(一)中)。
3.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
(1)兩位數加、減法的口算
(2)增加了:幾百幾十加、減幾百幾十的筆算和估算
4.量的計量
建立質量觀念,使學生初步認識克和千克。
5.數學廣角(排列組合、推理)
(1)一年級下冊:學生已經學習了一些圖形和數字簡單的排列規律。
(2)繼續探索圖形和數列的排列規律(與一年級下冊教材相比,圖形和數列的排列規律稍復雜一些)。
·如圖形的排列呈現形狀和顏色的循環變化。
·一個數列每相鄰兩項的差組成新的數列是等差數列。
6.解決問題
結合所學的知識,結合現實生活的具體情境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1.單獨安排一個單元。
2.結合各部分知識的教學,安排應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內容。
·結合計算教學內容進行。
·結合其他教學內容安排例題或練習。如,在“克和千克”(第87頁的內容、第89頁第7題)和“統計”(第113頁第3題)的教學中,都安排了解決問題例題或練習。
(二)空間與圖形
圖形與變換(包括:平移和旋轉、銳角和鈍角)
(三)統計(以1當5的條形統計圖,簡單的復式統計表。)
仍然讓學生學習簡單的數據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認識以1當5的條形統計圖和簡單的復式統計表。
(四)實踐活動(安排了剪一剪和有多重兩個實踐活動)
實踐活動的編排還處于一個開始階段,對實踐活動的認識也各不相同,究竟什么樣的活動才叫實踐活動,應該怎樣開展實踐活動,實踐活動分哪幾個層次,在教材上應該怎么呈現,這確實是有很多問題需要去研究的。就目前,我們認識的水平而言,我們認為可以分兩個方面,一是結合具體內容進行,如“生活中的數學”。二是單獨安排,大體上可以分這樣幾個層次:1.在活動中鞏固數學知識。2.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3.體會課題研究的過程。我們的實踐活動,一定要讓學生活動起來,在活動中體會、應用數學知識。
本冊教材根據學生所學習的數學知識和生活經驗,安排了兩個數學實踐活動——“剪一剪”、“有多重”,屬第一個層次,主要是通過活動,讓學生一方面鞏固數學知識,這些活動有的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做的,由此體會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感受用數學的愉悅,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和實踐能力。
二、教學目標
這一冊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
1.認識計數單位“百”和“千”,知道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十進關系;掌握萬以內的數位順序,會讀、寫萬以內的數;知道萬以內數的組成,會比較萬以內數的大小,能用符號和詞語描述萬以內數的大小;理解并認識萬以內的近似數。
2.比較熟練地口算兩位數加、減兩位數,會口算整百、整千數加、減法,會進行幾百幾十加、減幾百幾十的計算,并能結合實際進行估計。
3.知道除法的`含義,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乘法和除法的關系;能夠熟練地用乘法口訣求商。
4.初步理解數學問題的含義,經歷從生活中發現并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會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知道小括號的作用,會在解決問題中使用小括號。
5.會辨認銳角、鈍角;初步感知平移、旋轉現象,會在方格紙上將一個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或豎直方向平移。
6.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質量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7.了解統計的意義,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認識條形統計圖(1格表示5個單位)和簡單的復式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并能夠進行簡單的分析。
8.會探索給定圖形或數列的簡單排列規律;有發現和欣賞數學美的意識,有運用數學去創造美的意識;初步形成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10.養成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11.通過實踐活動,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三、課時安排:
1、解決問題????4課時
2、表內除法(一)????15課時
3、圖形與變換????3課時
4、表內除法(二)????11課時
5、萬以內數的認識????10課時
6、克與千克????2課時
期中復習????4課時
7、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一)????8課時
8、統計????2課時
9、找規律????4課時
總復習????6課時
第一單元:單元教學計劃
單元教學內容:第一單元(解決問題)
單元教材分析:
本單元是在學生學會計算兩步式題的基礎上編排的。本單元的主要內容有:運用加法和減法兩步計算解決問題,并學會使用小括號;運用乘法和加法(或減法)兩步計算解決問題。本單元教材在編寫上有以下幾個特點:
1.結合生活情境發現數學問題并解決問題。
2.例題的呈現形式具有開放性。
單元教學要求:
1、結合現實生活中的具體情境,使學生初步理解數學問題的基本含義,學生用兩步計算的方法解決問題,知道小括號的作用。
2、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獨立思考等良好的學習習慣,初步培養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單元教學重、難點:
1、小括號的使用。
2、綜合算式的應用。
單元課時安排:約4課時
第一課時解決問題
教學內容:
課本第4頁例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從具體的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掌握解決問題的步驟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
。
2、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等良好的學習習慣,初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解決具體問題,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熱愛數學的良好情感。
教學重點:
初步理解數學問題的含義,經歷從生活中發現并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會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知道小括號的作用,會在解決問題中使用小括號。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準備:
實物投影、游樂園情境圖。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4
教學內容:
P36我長高了
教學目標:
1、通過實際活動,加深學生對厘米和米的認識,鞏固用刻度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2、鞏固統計的知識。
教學重點:
進一步建立長度觀念。
教學難點:
能準確測量,收集數據。
教學準備:
刻度尺(米尺、厘米尺)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1、小朋友,我們已經認識了常用的長度單位。(復習常用的長度單位。)
2、學習了怎樣用刻度尺來測量物體的長度。(復習刻度尺使用方法)
3、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用我們手中的`'尺子來測量我們身邊的物體。你想測量什么東西的長度呢?(根據學生回答板書)
二、小組活動要求。
1、小組合作選擇你們感興趣的四樣東西進行測量。
2、組長做好記錄工作。
(教師巡視指導)
三、小組開始活動。
四、匯報、記錄數據。
1、把測量的數據匯報記錄在黑板上。
2、完成學生身高統計表。
3、討論、交流:看統計表了解到一些什么內容?
五、課堂總結。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5
教學內容:
教材第72~73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能辨認生活中的簡單圖案是由一個圖形經過軸對稱或平移等運動得到的。能在正方形中拼貼或設計圖形,將所設計的基本圖形通過軸對稱、平移等運動創造出自己喜歡的圖案。
2.會將相同的圖案拼在一起,并根據實際確定所觀察成果的基本圖形,會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圖形的運動。
3.經歷觀察、操作及合作交流的過程,獲得對圖形的運動設計圖案的基本方法,在想象圖形運動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4.在欣賞美麗圖案的過程中,進一步感受軸對稱、平移和旋轉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感受數學的美妙,體會數學的價值。
目標解析:
這是一節“綜合與實踐”的活動課。在學生學習了軸對稱、平移和旋轉等相關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實踐操作活動,能運用所學的軸對稱、平移和旋轉等圖形運動的知識,欣賞并創造圖案,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圖形的運動,逐步發展空間觀念,感受生活中的數學美,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教學重點:
能運用圖形運動的知識設計圖案。
教學難點:
發展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
教學準備:
課件、剪刀、固體膠、手工紙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引入,設疑自探
(一)呈現素材,感受數學美
1.課件出示教材第72頁的圖案,學生欣賞。
2.觀察感悟,發現規律。
(二)激發興趣,揭示課題
設計師們正是將一個圖形通過軸對稱、平移等變換設計出美麗的圖案,今天,我們也來當一回小小設計師。(板書課題)
二、動手實踐,解疑合探
(一)觀察想象,認識一個圖形的運動
1.找基本圖形
(1)這些美麗的圖案分別由哪個圖形運動而來的呢?請選擇你最喜歡的.一幅圖找一找。
(2)學生反饋,教師在黑板上貼出基本圖形。
2.體驗一個圖形的運動
(1)想象:這些基本圖形通過怎樣運動得到原來的圖案?
(2)操作:將課前剪下教材123頁附頁2中的圖形,用一個基本圖形模擬運動。
(3)描述:這些圖案分別是怎樣設計出來的?
(二)動手操作,理解一個圖形的運動方法
1.小組合作,動手拼擺
小組先討論選擇一個基本圖形和圖形運動的方式,想象圖形運動后拼出的圖案,再在正方形中貼出美麗的圖案。
2.匯報展示,對比分析
討論:(1)你設計的圖形是怎樣運動的?
(2)你操作前想象的圖案和你操作后實際的圖案一樣嗎?
(3)同一個基本圖形運動設計出的作品為什么會不一樣?
(三)自主設計,創造美麗的圖案
1.提出要求,想象設計
(1)提出操作的要求。
在上圖左上角的方格中設計一個新的圖案,并畫出來,再將它作軸對稱、平移或旋轉運動,創造一個美麗的圖案。
(2)想象設計好的圖案。
2.動手實踐,嘗試設計
將自己設計的圖案畫在正方形格子紙中。
3.匯報交流,鼓勵創新
(1)說一說:你設計了一個什么基本圖形,怎樣運動的?
(2)比一比:設計好的圖案和你之前想象的一樣嗎?
(3)賞一賞:誰設計的圖案最美麗,誰設計的圖案更有新意?
三、質疑再探
1.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用到了我們學過的哪些知識?
2.走進生活,欣賞生活中利用圖形的運動設計出的美麗圖案。
四、運用拓展
(一)合作學習,感受一組圖案的運動
1.相互比較,想象一組圖形的運動。
小組里有哪些同學設計的圖案是一樣的,想一想,如果把這些相同的圖案拼在一起會怎樣呢?
2.小組合作,感受一組圖案的運動。
在小組內將相同的一組圖案拼在一起,再全班交流,互相欣賞。
(二)聯系舊知,鞏固有余數除法的知識
1. 是由( )組 組成的。
(1)用什么方法計算?根據學生會回答教師板書:8÷4=2(組)
(2)出示學具,學生擺一擺、圈一圈。
2.9幅 ,可以組成( )組 。
(1)學生說想法,教師板書:9÷4=2(組)……1(幅)
(2)學生用學具驗證。
(3)學生回答:算式中的9、4、2、1分別表示圖中的哪部分?
3.15幅 ,能拼出( )組 ,若拼成4組,還需要再增加( )幅 。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相關文章:
數學二年級下冊教案11-25
二年級數學下冊經典教案07-11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02-26
二年級關于數學下冊的教案09-03
數學二年級下冊優秀教案02-26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合集]05-21
【優】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05-21
數學二年級下冊教案最新08-27
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01-03
二年級下冊數學推理教案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