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語文教案>語文教案

    語文教案

    時間:2025-02-27 08:14:18 語文教案 我要投稿

    【推薦】語文教案匯編5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語文教案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推薦】語文教案匯編5篇

    語文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了解作品主人公葛朗臺的性格特征;

      2、把握作品的主題,深入理解人物形象的思想意義;

      3、訓練學生通過分析動作、語言及細節把握人物性格的能力;

      4、引導學生品味含義雋永的詞語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意義,培養良好的欣賞習慣。

      教學過程

      1、梳理作品主要情節

      讓學生快讀閱讀全文,之后梳理作品的主要情節。

      學生總結后教師小結:

      作品圍繞葛朗臺“愛財—騙財—守財”這一線索,設置了三個主要情節:

      (1)搶奪梳妝匣

      (2)誘騙繼承權

      (3)看守密室

      2、分析主要情節,欣賞細節描寫,把握人物特點

      (1)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搶奪梳妝匣”部分

      (2)討論

      ①找出描寫葛朗臺動作的細節。

      (“身子一縱,撲上梳妝匣,好似一頭老虎撲上一個睡著的嬰兒”)

      ②這些動作與他的年齡是否相符?找出其他情節中類似的描寫。

      (“在兒女面前哆嗦”“熱烈地、緊緊地擁抱她”死前想把鍍金十字架抓在手里,等等,這些都是與其年齡不相符的動作)

      ③如果沒有“搶奪”這一情節,對表現人物有什么影響?

      (“搶奪”這一情節生動而真實地描寫了葛朗臺瘋狂攫取錢財的丑態,表現了葛朗臺貪婪、兇狠、自私的特點。這場風波以太太暈過去為轉機,加速了太太的死亡,推動了情節向前發展,使故事情節跌宕起伏。)

      3、分析葛朗臺的語言,揭示人物性格

      ①“那簡直是抹自己的脖子!”

      (視錢如命)

      ②“噢,是真金!金子!……這交易劃得來,小乖乖!”

      (人與人之間就是金錢關系)

      ③“你看住金子!……拿來放在我面前!”

      (至死不變的貪欲)

      ④“把一切照顧得好好的,到那邊來向我交帳!”

      (對金錢的占有狂,十足的守財奴)

      4、總結、拓展

      結合課文練習三,進一步領會作品的思想意義。

      教案點評:

      通過理清小說情節脈絡,品味、鑒賞小說中生動傳神的語言、動作、細節描寫,深入理解葛朗臺形象,進而把握文章主題。

      (二)

      導入

      在世界文壇上,有一些文學大師們創作小說中的主人公,由于其形象的典型性的巨大影響,他們早已超出國界,引起了各國讀者的共同興趣,守財奴葛朗臺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巴爾扎克的《歐也妮·葛朗臺》的節選《守財奴》。

      指導預習

      學生認真閱讀“預習提示”和注釋①。了解課文要點和作者情況,要求學生圈點勾畫,找出重點。

      研習新課

      1、在學生閱讀注釋的基礎上介紹作者。

      巴爾扎克是18世紀到19世紀法國著名的現實主義作家,他生活在法國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十分尖銳復雜的時期,也是資產階級上升和封建貴族沒落的更替時期。他一生創作了大量的小說。他的小說集總稱為《人間喜劇》,共有90幾部長、中、短篇小說,《歐也妮·葛朗臺》便是其中著名的一部。《人間喜劇》形象地反映了法國封建貴族階級的沒落,深刻地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恩格斯指出:巴爾扎克對現實關系具有深刻的理解,給我們提供了一部法國社會特別是巴黎上流社會的卓越歷史。

      2、簡介與本文有關的情節。

      在歐也妮23歲生日的晚上,葛朗臺在巴黎的侄子查理因父親破產自殺而投奔葛朗臺的家,歐也妮與查理一見鐘情。但葛朗臺對弟弟的死和侄子的處境毫不同情,更不用說把女兒嫁給一個破落戶了,于是他把查理送往印度去經商。在臨別之際,為了幫助查理實現發財還債的計劃,歐也妮把自己的全部積蓄送給查理,查理也將母親留下的一個貴重精美的梳妝匣寄存在歐子妮這里。當葛朗臺知道女兒把積蓄送給查理后,大發雷霆,把女兒關了起來,妻子嚇得一病不起。公證人克羅旭向他說明了利害關系,如果妻子死了,女兒有權繼承母親的財產。于是葛朗臺跟女兒和好,并討好妻子,課文就是從這里開始的。

      3、學生速讀全文,根據小黑板或幻燈提示完成情節表。

      師生共同討論完善。

      講析:隨著情節的展開,葛朗臺的.情緒和表現是多變的,但有一點始終沒變,就是金錢至上,貪婪吝嗇的特點始終沒有變,淋漓盡致地反映出葛朗臺這個“占有金子”的“執著狂”的丑惡本質。

      4、講析課文第二部分。

      學生看書,思考:“那簡直是抹自己的脖子”指什么?可他為什么又要向女兒屈服?

      明確:“抹脖子”這是一句個性化的語言,誰要想從葛朗臺手里拿走一點錢,或者要對女兒報告財產數目,拍賣財產,那等于是抹他的脖子。為了到死也把財產抓在手里,他決意向女兒屈服討好。

      提問:可是為什么葛朗臺見到金匣子就忘了一切呢?作者是怎樣描寫葛朗臺動作語言的?

      討論歸納:這個“執著狂”一見到金子就頭腦發熱,欲火燃燒,于是不顧一切,只想占有。描寫的動作有“縱”、“撲”、“叫嚷”、“撬”,當歐也妮想搶回梳妝匣時,他是手臂“擺”,使勁“推”,表現出對金子的強烈的欲望和狂熱。語言上三次重復“金子”,并說“這交易劃得來”。這是葛朗臺看到梳妝匣上鑲嵌金子時發出的狂叫,把原來對女兒將自己的積蓄送給查理的不滿變為狂喜。這暴露了他把人與人之間的一切關系都看成交易的骯臟靈魂。

      提問:為什么太太暈倒,葛朗臺態度就變了呢?是不是他關心憐愛妻子呢?

      明確:葛朗臺太太暈倒后,葛朗臺的態度發生了轉變,語言是“下次決不了”,“咱們講和啦”,“你要什么有什么”等,動作是扔梳妝匣,吻妻子手,拿出金路易,擁抱女兒。真是巴結討好一起來,誘哄發誓不間斷。但我們透過這裝模作樣的表面現象就可以發現,他只是擔心妻子突然死去,唯恐失掉太太的財產。他貪財吝嗇的本質并沒有變,而且還可以看出他的虛偽狡詐,根本不是關心妻子。

      5、講析葛朗臺太太生病的一部分。

      提問:同學們仔細閱讀有關語句,看一看在妻子病倒后葛朗臺是不是真的良心發現,有了轉變呢?

      明確:葛朗臺只是表面虛情假意,本質沒有變。我們可以從有關語句中看出:醫生來時,先問“要不要花很多錢”,為了表示自己救妻子的決心,“即使要我一百兩百法郎也行。”擁有百萬家產的葛朗臺,盡管他不愿妻子死去,但決不肯多化一點錢,最多也只是一兩百法郎。說明葛朗臺真正關心的只有一個“錢”字。

      6、小結:課文至此,情節是跌宕多變,環環緊扣。作者通過人物個性化的語言和動作,在多變中將守財奴貪婪吝嗇的本質刻畫得入木三分。

      布置作業

      完成“思考和練習”三

      第二課時

      檢查作業

      研習新課

      1、講析騙取繼承權一部分。

      學生默讀,思考:太太死后,葛朗臺有哪些變化呢?為什么會有這些變化呢?

      明確:葛朗臺變得厲害,幾小時望著女兒,常在女兒面前打哆嗦,顯示出老態,聯系后文我們可以為這些古怪的行為找到答案:一切都是假像,只有想騙取繼承權才是實質。

      請三位學生分角色朗讀“好孩子……麻煩你照顧一下。”

      提問:在騙取繼承權的過程中,葛朗臺又有哪些“精采的表演”呢?

      討論歸納:先是吞吞吐吐,稱“有些小小的事得辦一辦”,連哄帶騙;接著是感情拉攏,故作苦相,“牽腸掛肚”,“受罪”;然后是惶恐緊張,“眼光從文書轉到女兒,從女兒轉到文書,緊張得腦門上盡是汗”;再次是許愿哄騙“要化許多錢”,“按月100法朗”;最后是唯恐女兒翻悔,聲嘶力竭,“別多嘴”,“一言為定”。當繼承權到手后,他是欣喜若狂,熱烈擁抱女兒。這一系列“精采”的表演暴露了他丑惡的靈魂。在葛朗臺的眼中,什么親人,什么感情都是無所謂的,只有錢財才是命根子。引導同學深入思考:“人生就是一件交易”反映什么?

      討論歸納:這是葛朗臺的世界觀,他的信仰。在他眼里,父女之情,家庭關系。倫理道德,只不過是一層溫情脈脈的面紗而已。為了錢,可以撒謊,可以欺騙,可以不擇手段,可以不顧廉恥,即使親生女兒也不例外。這句話,概括出了資產階級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暴露了葛朗臺丑惡的靈魂。

      2、講析葛朗臺臨死前這一部分。

      學生自讀這一部分,勾畫重點,加上批注。

      提問:葛朗臺風癱后他的性格有沒有改變?有哪些動作和細節能反映他性格的?

      討論歸納:沒有絲毫改變,病后他主要是看守密室。作者通過許多傳神的細節來反映他的性格:教人家把他的轉椅在壁爐與密室的門中間推來推去;聽到一點兒響動就要人家報告原委,連狗打呵欠都聽得見,到人家送租時,就一下由迷糊變得清醒;把鑰匙藏在背心里,不時用手摸一下。這些細節深刻傳神,反映出葛朗臺在風癱的晚年依舊固守著那守財奴的本性。作者在語句中包含著辛辣的諷刺。

      提問:葛朗臺在臨死前又是怎樣地表現呢?從中可以反映什么?

      討論歸納:“裹緊被子”,生怕別人偷了東西,“幾小時用眼睛盯著金子”。尤其是做臨終法事的時候,當金銀法器一出現,已經死去幾小時的眼睛“立刻復活”,“肉瘤也最后動了一下”;還做了個駭人的姿勢想把鍍金十字架抓在手里,還要吩咐女兒:“把一切照顧得好好的!到那邊來向我交帳。”這些語言、動作和細節描寫得入木三分,深刻表現出葛朗臺愛財如命的性格至死不變,“死而不已”。

      3、師生共同討論歸納葛朗臺形象特點及形象的社會意義。

      明確:葛朗臺是一個貪婪、吝嗇、狡詐、卑鄙的守財奴,金錢狂,是一個愛財如命、至死不變的有產者。

      葛朗臺這個形象深刻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暴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

      4、學生舉例討論本文刻畫人物的方法。

      要點:個性化的語言和動作,傳神的細節描寫,使人如聞其聲,如見其形,如窺其靈魂,塑造了一個栩栩如生的金錢狂。

      5、討論難點:

      學生閱讀課文有關部分,思考:葛朗臺太太是個怎樣的形象?作者對她是怎樣的態度?我們該怎樣認識?

      討論歸納:在課文中,葛朗臺太太是溫順善良,恬退隱忍(甘心忍讓)的賢妻良母。她對丈夫,忍讓;對女兒,疼愛。臨死之前對女兒說:“幸福只有在天上”,暗示社會和家庭都是冷酷無情,自私自利的,她是這個金錢至上社會的犧牲品。她對宗教虔城,向往天國,但宗教卻不能夠挽救她。

      作者對她是充滿同情和贊美的。在她臨死那一段里,有這么一些句子:“天國的光輝照著她,仿佛太陽照著樹葉發出金光”,“死得崇高,偉大”,“像潔白的羔羊一般上了天”。作者是把她作為完美的形象來歌頌贊美。作者這樣寫,是為了反襯葛朗臺的丑惡卑劣,批判這個社會的罪惡。但這僅僅是作者的一種理想。我們要辯證地分析,尤其要注意作者宣揚超階級人性和宣揚宗教道德的局限性。

      布置作業

      完成“思考和練習”四

    語文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認識“暮、吟、瑟”等7個生字,會寫“暮、吟、題”等13個字。

      2、理解詩句的意思,了解詩所描寫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讀。

      3、在明白古詩意思的基礎上理解《題西林壁》和《雪梅》所含的哲理:①觀察角度不同,觀察效果不同;②萬物都自己的優缺點。

      4、背誦古詩。默寫古詩《題西林壁》。

      教學重點

      1、借助以前學過的讀詩方法,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

      2、引導學生把握好朗讀的節奏,掌握抑揚頓挫。

      教學難點

      1、理解景物描寫與表情達意的關系。

      2、在明白古詩意思的基礎上理解詩中所含的哲理:①觀察角度不同,觀察效果不同;②萬物都自己的優缺點。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的生字詞。

      2、理解詩句的意思,了解詩所描寫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讀。

      3、背誦古詩。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設計

      一、談話導入,介紹詩人。

      我們在低年級曾學過一首詩《草》,記得嗎?

      (師生齊背《草》)

      這首詩的詩人是誰?(白居易)

      我們今天再來學習白居易的另一首膾炙人口的詩——《暮江吟》。(板書:《暮江吟》)(課件出示2)

      在學習在這首詩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詩人。

      (課件出示3)(出示課件——白居易照片、生平簡介)

      二、初讀詩文,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

      “暮、吟”(課件出示4)

      2、學習會寫字

      “暮、吟”(課件出示5)

      指導書寫:“暮”的中間一橫要長一些;“吟”的最后一筆不是點。

      3、理解題意

      三、再讀詩文,探究詩意

      1、師:詩人白居易離開京城,到杭州任職的途中,心情非常地愉快,寫下這首詩,通過課前的預習,誰來說說題目的意思?(指名說題目的意思)

      2、師:到底詩人吟了什么詩,我們來聽聽看。(課件出示6)(生聽課件中范讀)

      3、師:現在請同學自由朗讀這首詩,通過圖文結合或聯系上下文理解詩中的字、詞,不懂的字用“△”標出。

      (生自由朗讀學習古詩)

      4、交流學習一、二兩句。(課件出示7)

      在這兩行詩中,有什么不懂的字詞可提出來。

      (師生共同解答“殘陽”“鋪”“瑟瑟”等字。)

      試著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

      (指名說詩句的意思)

      5、指導朗讀一、二兩句。

      過渡語:下因為江邊傍晚的景色是如此吸引人,不知不覺已到夜晚。

      6、指導學習三、四兩句。(課件出示8)

      這兩句描寫了江邊的哪些景色?

      詩人用了什么方法來描寫露水和月亮?(板書:露水月亮)

      把什么比作什么,又把什么比作什么。

      詩人抓住了景物的特點,連用了兩個比喻描寫了江邊夜晚迷人的景色,詩中還用哪個詞來形容?(可憐)

      可憐是什么意思?(可愛)(板書:景色美麗)

      7、指導朗讀三、四兩句。

      8、指導朗讀朗讀整首詩。

      朗讀古詩時不僅要讀準字音,有感情,還應有節奏,我們根據畫好停頓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生有節奏地朗讀古詩)

      四、配樂朗讀,升華情感

      1、指導配樂朗讀。(課件出示9)

      師:詩人白居易離開京城到杭州任職,這一路上他的心情愉快,被江邊這紅霞滿天,彎月東升,露水晶瑩的美景所陶醉了,下面我們隨著音樂也來細細地品詩一番。

      (生配樂朗讀)

      2、談感受。

      師:如果此時你就是詩人,來到這深秋傍晚的江邊,領略到這安靜的、優美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指名說感受)

      五、拓展延伸,積累語言。(課件出示10)

      你能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做一首新詩,或畫一兩幅簡筆畫嗎?兩樣選擇一個來完成。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的生字詞。

      2、在明白古詩意思的基礎上理解詩中所含的哲理:①觀察角度不同,觀察效果不同;②萬物都自己的優缺點。

      3、背誦古詩。默寫古詩《題西林壁》。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設計

      一、談話激趣

      同學們,我們知道,古詩語言精煉,意境深遠,是悠久的中華文化瑰寶之一。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宋代詩人蘇軾寫在西林寺上的一首詩。

      (板書:《題西林壁》)(課件出示12)

      今天,我們就要用學過的方法,來學習這首古詩。你們還記得我們學習古詩的步驟嗎?(課件出示13)

      解詩題,知作者

      抓字眼,明詩意

      多誦讀,悟詩情

      二、初讀詩文,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

      “緣、降、騷、遜、輸”(課件出示14)

      “降”和“遜”是翹舌音。

      2、學習生字

      “題、側、峰、廬、緣、降、閣、費、須、遜、輸”

      (課件出示15)

      指導書寫:“側、峰、緣、降、輸”都是左右結構的字,都是左窄右寬;“費”是上下結構的字,上寬下窄。“緣”書寫時左上邊撇折和橫撇相接,下邊彎鉤在首撇上起筆,左邊兩撇中下撇要長。“費”書寫時上邊的弓字要寬扁、最下邊一橫要長,左邊是撇右邊是豎,貝字稍窄。

      3、理解題意

      三、學習古詩《題西林壁》

      (一)解詩題,知作者

      1、師:請結合課文的注釋,理解一下本詩題目的意思。(書寫在西林寺墻壁上的詩)

      2、師:誰知道蘇軾的生平?(生交流蘇軾的資料。)(課件出示16)

      (蘇軾,字子瞻,好東坡居士,北宋文學家、書畫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被合稱為“三蘇”。他一生坎坷,屢遭貶謫。本文是蘇軾在被貶途中經過廬山時寫下的五首游記詩之一。)

      (二)抓字眼,明詩意

      1、(師指名讀古詩)其他同學一邊聽一邊思考,你們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么。

      2、師:四人小組合作交流,你們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么?

      3、師:誰來說說你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么?

      橫看成嶺側成峰:橫著看,廬山是一條山嶺,連綿不斷;側著看卻仿佛變成了一座山峰。(課件出示17)(教師板書:橫嶺側峰)(教師板書:變幻莫測)

      4、師:你們能用橡皮泥捏出蘇軾描繪的這座山嗎?

      遠近高低各(重讀)不同:向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看到的廬山景色都不相同。(課件出示18)(教師板書:遠近高低)(教師板書:千姿百態)

      5、師:從這兩句詩中,你知道為什么廬山在蘇軾的眼中,會有怎么多種變化嗎?

      (蘇軾站在不同的地方,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廬山)(教師板書:從不同角度觀察)

      6、師:對,我們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現在就面對著廬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__________說一句話嗎?

      不識廬山真(重讀)面目:(識:認清)“我”沒有認清廬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緣身在此山中:只因為我站在廬山中。(課件出示19)

      7、師:這一句里有一個字很難寫,誰知道呢?(“緣”字)讓我們一起來疏通一下筆畫。

      (三)多誦讀,悟詩情

      多誦讀:

      1、師:老師有一個問題:作者為什么要描寫廬山?(作者喜愛廬山)作者從多個角度,細致地觀察了廬山,簡潔而生動地描繪了廬山的奇特景象,可見他對廬山的奇麗景色流連忘返。你們說,你們能不能把作者那贊美之情用優美的嗓子朗讀出來?好,現在讓我們用自己喜愛的方式朗讀這首古詩。誰還記得讀古詩的方法有幾種?(齊誦、輪誦、唱誦、表演讀、疊誦……)好,現在就請你們用自己喜愛的方式讀這首古詩。

      2、四人小組表演

      悟詩情

      師:剛才同學們非常有感情地朗讀了《題西林壁》。但吳老師有一個地方卻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為什么說自己“不識廬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經說廬山“橫看成嶺側成峰”了嗎?(因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橫看成嶺側成峰是站在遠處看的,而不識廬山真面目則是身在廬山時看的。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者迷,旁觀者清”。所以我們要想對事情有一個全面地了解,就要多聽一聽其他人的意見。)

      (四)總結

      師:《題西林壁》這首古詩,不僅是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景象的贊美,更包含了“*者迷,旁觀者清”的人生哲理。

      四、學習古詩《雪梅》

      (一)看圖片、賞雪梅(課件出示20)

      同學們,老師為大家準備了幾張圖片,我們一起

      來靜靜地欣賞。

      師:你知道這是什么花嗎?那你知道這種花在什么時節開嗎?

      生答:梅花

      師:說得對!這是梅花,在冬天開放,很美麗。特別是雪中的梅花更惹人喜歡。自古以來,人們把雪和梅作為報春的使者。可是,雪和梅卻爭執起來了,怎么回事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雪梅》這首詩中去探個究竟。(教師板書:《雪梅》)

      “雪梅”就是雪中的梅花。(課件出示21)

      (二)讀古詩、誦雪梅

      1、借助拼音,把這首詩讀正確。(課件出示22)

      師:看到你們讀書的認真樣,真為你們高興。

      2、認讀標拼音的字。

      3、同桌互讀,有讀得不正確的請告訴他。

      4、指名讀,請其他同學認真聽,聽他注意讀得怎么樣。

      5、去掉拼音指名讀。

      6、當小老師領讀。

      7、聽老師讀,注意節奏。

      8、自己讀,讀出節奏。

      師:節奏感出來了,詩的韻味也就出來了。

      9、男女生接讀。

      10、男女生合作讀。男生讀,女生做回音壁。

      11、齊讀。

      12、背讀。

      13、領背。

      (三)品詩句,悟道理。

      師:詩會背了,詩的意思知道嗎?

      1、借助注釋,自己說一說詩的意思。

      2、提出不懂的問題,一起解決。

      3、和同桌說一說詩的意思。

      4、一起說詩意。

      師:梅花和雪花都認為各自占盡了春色,誰也不肯相讓。這可難壞了詩人,難寫評判文章。梅花雖然沒有雪花那樣晶瑩、潔白,但是雪花卻少了梅花的一股幽香。

      5、悟道理。(指名說)

      從后兩句中,我們可以知道雪和梅的特點是:雪白梅香(教師板書:雪白梅香)。這首詩借雪梅的爭春,告訴我們人各有所長(教師板書:人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我們要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正如《千字文》中所讀到的;“罔談彼短,靡恃己長。”

      6、帶著理解再讀本詩。

      (四)談雪梅、拓詩詞。

      1、簡介詩人。(課件出示23)

      師:這首詩的作者是盧鉞,是宋朝人。他非常喜愛梅花。

      2、談雪梅的關系。

      師:古往今來,有不少詩人往往把雪和梅放在一起寫。這是因為雪中有了梅花,就透露出春的信息;梅花因在雪中開放更顯示出不畏嚴寒的高尚品格。如我們所學過的.《梅花》一詩。

      3、我們的偉大領袖毛主席也十分喜歡雪中的梅花,他曾寫下這一首詞《卜算子詠梅》,我們一起來欣賞。(課件出示24)

      4、總結。

      師:孩子們,梅花自古就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別的花都是春天開,它卻不一樣,越是寒冷,越是風欺雪壓,它就開得越精神,越秀氣。所以,它象征著不畏嚴寒、堅強不屈的精神品質。它被稱為“歲寒三友”之一,還被稱為“花中四君子”之首。希望我們向梅花一樣也能不畏嚴寒,在艱苦的環境中堅強不屈,好嗎?

      五、作業(課件出示25)

      1.背誦兩首古詩。默寫《題西林壁》。

      2.結合生活事例,說說你是怎么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和“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這兩句詩的意思。【篇三】部編版小學四年級上冊語文第9課《古詩三首》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正確認讀、書寫本課的生字、詞語。

      2.引導學生通過多媒體,反復誦閱讀古詩,體會詩的意境,了解詩歌的意思。

      【過程與方法】

      學習本課可先引導學生解詩題,知作者,并通過設計懸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自讀古詩,把握節奏,再通過自由交流理解詩意,其間適時引導朗讀,體會詞語的用法、詩的意境,在理解品讀中感悟詩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培養學生的愛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欣賞古詩,積累古詩中的名句。

      難點:體會詩句中含有的哲理。

      教學準備:

      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古箏曲《漁舟唱晚》。

      學生:搜集三首詩的作者的有關資料。

      教學時間:

      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書寫本課的生字、詞語。

      2.有感情的朗誦古詩并背誦古詩。

      3.通過在讀中想象意境,描繪意境等靈活多樣的學習方法了解詩意,體會古詩的意境。

      4.想象詩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教學重難點:

      重點:了解詩意,體會古詩的意境。

      難點:想象詩句描繪的景象,感受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教學過程:

      一、畫面引入新課

      1.(多媒體播放《漁舟唱晚》古箏曲,欣賞“殘陽照水圖”和“新月東升圖”)同學們看了這么美的畫面,有什么想說的嗎?用自己的話說說畫面的內容。(根據不同的話進行點評)同學們講得很詳細,語言也很美,但是有一個人比你們更厲害,他僅用了28個字就把這兩幅畫面的意境描繪得淋漓盡致。你們相信嗎?想知道他是誰嗎?他是怎樣講的呢?

      2.觀看多媒體(走進作者及課文內容),了解詩人及作詩背景。

      二、指導學詩,體會意境

      1.理解題意。

      (1)題目“暮江吟”你是怎樣理解的?

      (2)從題目看出這首詩是寫景還是敘事?寫了什么時候的景色?

      2.學生讀詩自學,初步弄清古詩的含義,根據自己對詩的理解,大膽想象,用彩筆繪畫一幅《暮江吟》的圖畫。

      三、理解詩意,體會詩情

      1.從學生的繪畫中挑選出幾份具有代表性錯誤的圖畫張貼在黑板上,讓學生觀察,對比詩文進行評析。

      2.多媒體出示前兩句:“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這兩句詩描寫了什么樣的景色?

      3.多媒體出示后兩句詩:“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出示注釋,學生自讀自悟后兩句詩。

      可憐:可愛。

      似:好像。

      (2)“露似真珠月似弓”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3)為什么“露似真珠月似弓呢”?老師指點回答。(因為這是可愛的九月初三夜,九月初三,是月初,月亮還是彎彎的月牙。)

      4.最后一句詩用了兩個比喻,它們分別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你們能說出來嗎?

      師指點:把月亮比作弓,把露水比作晶瑩發亮的珍珠。

      (1)提問:詩中描繪的是什么時候江邊的景色?

      (從傍晚到夜幕降臨的江邊景色,可見詩人從黃昏時起,一直玩賞到新月升起的時候)

      (2)從詩中描繪的景物,你可以體會到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可以體會到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悅、熱愛之情)

      5、朗讀指導。

      (1)請大聲地自由地朗讀古詩,看誰能讀出詩的韻律美,節奏美,讀出詩人的情感。

      (2)(教師播放動畫:詩人站在江畔激情吟誦)此時你們就是那位身著古裝的白居易,面對奇景吟詩一首……誰先來展示一下?

      (3)有與他不同理解的嗎?以你的理解讀讀吧!全體同學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誦讀。

      (4)看同學們讀得熱火朝天,我心里直癢癢,誰來和老師比試讀一讀。

      (5)聽范讀。(出示課件: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第一句,平緩,輕柔;第二句,驚嘆;后兩句贊美)

      (6)大家看著畫面,聽著音樂再次齊聲讀一遍。(呈現秋景圖,播放古典樂)

      四、繪畫著色,感受詩文的畫面美

      學生通過學詩,了解了詩中描寫了深秋時候,從傍晚到夜幕降臨江邊的景色,你們能把這兩幅畫涂上適當的顏色嗎?

      板書設計:

      暮江吟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書寫本課的生字、詞語。

      2.有感情的朗誦古詩、背誦古詩并默寫古詩。

      3.體會詩人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景象的贊美及詩句所蘊含的人生哲理。

      4.理解詩句的含義,能與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

      教學重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欣賞古詩,積累古詩中的名句。

      難點:體會詩句中含有的人生哲理。

      教學過程:

      一、介紹詩人,導入新課

      1.今天我們來學習我國宋代的文學家、書畫家蘇軾的一首詩。(板書:題西林壁)

      2.誰來說了你對蘇軾相關情況的了解。

      (學生介紹蘇軾的生平及寫此詩的背景,教師指點、補充)

      二、自主學習,初步感知

      1.自由讀詩,讀準字音,讀正確、流利。

      2.同桌互讀互查,了解大意。

      3.指名讀,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4.借助注釋和字典,理解詩中詞句的意思,把不理解的標出來。

      5.小組學習,交流討論,嘗試解決不理解的問題。

      三、匯報交流,深入感悟

      1.小組匯報。

      2.教師對學生匯報中出現的問題給予糾正、引導,并適時提問: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呢?你有沒有體驗過從不同角度看事情,結果各不相同的例子?你從這首詩中受到什么啟發?

      3.有感情地朗讀古詩文,想象古詩描繪畫面,體會古詩的意境。(教師范讀)

      4.兩個同學對讀,深入體會。

      5.小組接龍練習背誦。

      四、小結學法

      初讀,讀準讀通;再讀,了解大意;三讀,理解句意;四讀,體會情感;五讀,想象情境。

      板書設計: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書寫本課生字、詞語。

      2.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了解古詩的大意,領悟古詩所蘊含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重點: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難點:借助注釋理解詩意,明白人和事物各有長短,應取長補短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1.在冬天,同學們最希望的就是下一場雪了。老師帶了一些圖片讓大家一飽眼福。(課件出示:人們把雪稱為報春使者)

      2.在冬天,我們總要提到一種植物,它就是梅花。(課件出示:人們也把梅稱為報春使者)

      3.那么雪和梅爭著報春,誰更美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雪梅》。

      二、學習古詩

      1.自由讀詩,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作者在詩里想告訴我們什么呢?我們來理解詩意。指名讀注釋。結合注釋,和同桌交流,說說詩意。

      (1)一、二句的意思:梅花和白雪相互爭春,彼此各不相讓,誰也不肯認輸,連詩人要評論它們二者的高下,也需要擱下筆來好好地想一想,煞費一番心思了。

      (2)三、四句的意思:梅花在顏色的潔白上要比雪差三分,而雪在氣味的芳香上,卻要輸給梅花一段了。

      (3)顏色潔白是雪的長處,是梅花的短處;而怡人的清香是梅花的長處,卻是雪的短處。(板書:各有長短)

      (4)指導有感情地朗讀。(不服輸的語氣;詩人為難的語氣;各有長短的語氣)

      3.雪和梅爭春,為什么比不出高低?假如沒有梅花,就不能映襯出雪的潔白無瑕;沒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顯出梅花不畏風霜,吐露芬芳的高貴品格。怎樣才能更完美呢?(板書:取長補短)

      4.讓我們一起踏雪尋梅,看看雪與梅互相映襯的美景吧!(課件引出主題)只有取長補短,既有晶瑩潔白的雪,又有暗香浮動的梅,才是冬天最美的景,才是最美的報春使者。

      5.這首詩寫雪與梅的古詩不僅向我們展示了雪與梅互相映襯的美景,還告訴我們應該取長補短的道理。讓我們來背一背古詩。

      三、拓展延伸

      1.這首詩的作者在寫完詩后大發感慨,又寫了一首《雪梅》,算是對前一首的補充與解釋。一起來看看。(課件出示《雪梅(二)》)

      2.課后收集描寫雪與梅的古詩。

    語文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 積累文言詞語,增強文言語感。

      ⑵ 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知人論世,便于理解作者豐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⑶ 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2、能力目標:

      ⑴ 重視誦讀,在朗讀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⑵ 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體味作者個性化的寫景抒情風格。

      ⑶ 體會本文白描和擬人手法的運用以及比喻句的表達效果,引導學生把握形象生動的寫景技巧。

      3、德育目標:

      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春色,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感受作品優美的意境,體會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1、品讀課文,體會本文寫景的技巧,學習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點生動傳神地進行描寫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墮事,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者,惟此官也”的豐富意蘊。

      【教學方法】

      1、討論點撥法。

      2、比較閱讀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錄音機。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思路,整體把握文意;品讀課文,感受文章優美的'意境,學習作者寫景狀物的高超技巧;深層探究,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比較閱讀,感受袁宏道游記散文的獨特魅力。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教師出示中國地圖,指圖評說:

      同學們,我國的南方,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前面我們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覽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與范仲淹相伴,登臨岳陽西北的岳陽樓;在歐陽修的指引下,觀賞了安徽滁州的醉翁亭。今天,我們將“揮師北上”,看看北京東直門的滿井一帶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走,我們踏青去!

      二、作者及背景簡介

      (多媒體顯示)

      1、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學家。字中郎,號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萬歷年進士,官至吏部中郎,與兄宗道、弟中道并稱“三袁”,為“公安派”的創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潑,內容則多寫閑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間疾苦,對當時政治現實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

      2、游記,散文的一種。以輕快的筆調和生動的描寫,記述旅途中的見聞,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勝古跡、風俗習慣和社會狀況等,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屬山水游記,又因其短小,稱“山水小品”。

      3、寫作背景:

      萬歷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順天府教授,終日又得和拜謁酬答打交道了,這使他頗為苦悶,更使他苦悶的是有政見卻得不到申訴。好在袁宏道所擔任的職務比較清閑,有空暇就游覽北京附近的名勝古跡。《滿井游記》就作于此時。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1、教師選兩位同學播放預先錄制好的示范朗讀磁帶,學生聽讀,并點評。

      教師提示評點應注意的問題:

      ⑴ 讀音是否正確;

      ⑵ 停頓是否分明;

      ⑶ 語調的輕重緩急有無區別;

      ⑷ 能否恰如其分地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師順勢檢查學生預習情況,督促學生積累詞語。

      (多媒體顯示)

      請給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燕地 廿二月 花朝節 靧面 曝沙 呷浪 浹

      罍而歌者 淺鬣 倩女 蹇者 髻髻 墮事

      飛沙走礫 惡能

      教師選四位同學回答,分四組。

      明確:

      yān niàn zhāo huì pù xiā jiā

      léi liè qiàn jiǎn jì huán huī

      lì wū

      2、學生自由讀課文,借助注釋及工具書,理解文句,整體感知文意:

      ⑴ 學生自行翻譯課文,畫出疑難詞句。

      ⑵ 同桌之間討論交流,解決疑難問題。教師巡視酌情指導。

      ⑶ 教師指導學生積累詞語,理解文句。

      教師分發文字資料,內容如下:

      ① 掌握下列實詞:

      東風時作 作:起。

      土膏微潤 膏:肥沃。

      于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于時:在這時。波色:水波的顏色。乍:初,始。

      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乍出于匣也 新開:新打開。匣:指鏡匣。

      娟然如拭 娟然:美好的樣子。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 泉、茗、罍、蹇,都是名詞用作動詞,用泉水煮、喝茶、端著杯、騎著驢之意。

      作則飛沙走礫 飛,使沙飛;走,使礫走。

      ② 一詞多義:

      凍風時作(經常)

      于時冰皮始解(這時)

      然徒步則汗出浹背(但是)

      娼然如拭(……的樣子)

      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初始)

      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乍出于匣也(突然)

      冰皮始解(開始)

      髻鬟之始掠也(剛)

      欲出不得(能夠)

      悠然自得(得意)

      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乍出于匣也(表承接)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表轉折,卻)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表修飾)

      一室之內,郊田之外(表示限度關系,可譯為“以”)

      脫籠之鵠 曝沙之鳥(表示修飾關系,可譯為“的”)

      倩女之峟面 髻鬟之始掠(起舒緩語氣的作用,可不譯)

      ③ 難句翻譯:

      游人雖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

      譯:游人雖然還不算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著酒杯唱歌的,身著艷裝騎驢的,也時時能看到。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譯:(我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嘗沒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卻)不知道啊。

      夫不能以游墮事,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者,惟此官也。

      譯:大概說是不能因為游玩而耽誤公事的,流連忘返在山石草木之間的,只這個官兒罷了。

    語文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一、素質教育目標

    1. 知識認知目標:

      A.識記掌握生字詞的音、形、義;綜合運用比喻、擬人、排比、引用等修辭手法。

      B.理解體會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寫作特點。

      C.應用學習本文細致觀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進行生動描寫的方法。

      D.綜合通過學習本文,能夠基本掌握景物描寫的方法,將情感寓于寫景之中,活用各種修辭手法。

      2.能力形成目標:E.通過學習本文,體會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點,培養鍛煉學生的朗讀能力、觀察能力、閱讀理解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寫作能力和審美能力,養成自學習慣,提高學習效率。

      3.素質培養目標:F.通過學習本文,領略春天的美。引導學生形成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意識。要讓孩子們關注自己周圍的事物,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尋找美、發現美、創造美,擁抱大自然。

      二、達成目標策略

      突出文章“細”和“美”的特點。初進中學的學生在閱讀和.寫作方面時常比較粗疏,課文中的細筆細繪可作為范例,給學生以啟發。適當地點撥、引導,讓學生體會文章的形象美、語言美、結構美、情味美。教師重點講讀一兩段作為示范,幫助學生理解描寫的對象、描寫的順序、描寫的方法、描寫的語言,在這個基礎上,指導學生獨立分析,鍛煉分析能力。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揣摩文中準確而生動的詞語和句子,體悟作者語言表達的巧妙。

      2.難點:結合課文實例,講清比喻、擬人兩種修辭手法的特點和作用。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與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飽受嚴冬寒冷的人們最渴望春回大地,因為春天讓大自然生機勃發,給人溫暖,給人希望,給人力量。每當春回大地時,人們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詩作賦。唐代詩人杜甫寫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韓愈在《初春小雨》中說:“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這些詩句都是古人對春的描寫和贊美,那么今天,我們共同欣賞一篇今人贊春的散文。(板書課題、作者)

      二、題目解說

      這是一篇詩意盎然的寫景抒情散文。春,本來是自然界的一個季節概念,本文卻賦予了它以感情和生命。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詩的筆調,描繪了大地回春,萬物復蘇,生機勃發,草木花卉競相爭榮的景象,抒寫出作者熱愛春天,憧憬未來的欣喜之情。這是一首抒情詩,一幅風景畫,更是一首春的贊歌。

      三、知識回顧(作者簡介)

      朱自清(1899-1948),字佩弦,江蘇省揚州市人。詩人、散文家、學者、民主戰士。朱自清是文學研究會早期主要成員,一生勤奮,共有詩歌、散文、評論、學術研究著作26種,約200多萬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綠》、《荷塘月色》等。

      四、范讀、疏通字詞

      1.教師范讀

      2.學生齊讀

      3.掌握課文中的生字詞

      水漲(zhǎng)捉迷藏(cáng)醞釀(yùnniàng)應和(hè)薄(bó)煙黃暈(yùn)

      蓑(suō)衣巢(cháo)

      五、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結合課后練習一,讓學生讀課文,分別找出盼春、繪春、贊春的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盼春

      第二部分(第2-7段):繪春

      第三部分(第8-10段):贊春

      2.默讀課文,找出你認為寫得最美的句子畫出來,體會美在哪里?

      3.找出本文的比喻句、擬人句。

      六、布置作業

      要求課后反復朗讀,達到熟練程度。

      第二課時

      一、齊讀課文

      二、講讀示范

      (引導學生領會用詞的`準確、生動和抓住景物特征細致描繪的特點)

      1.講讀第一部分:盼春

      (1)作者以怎樣的心情迎接春天的來到?哪個詞明確地告訴我們春天還沒有來到?

      ---“盼望著”;“近”(擬人)

      (2)“盼望著,盼望著”。為什么要連用兩個呢?

      ---這樣疊用,更能表達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反復)

      (3)輕聲讀第1節,體會四個詞尾的作用。兩個“著”,兩個“了”,給我們以非常柔和、親切的感覺。

      2.講讀第二部分(第2、3、4、5節):繪春

      (齊讀第2、3、4、5節,分析討論按順序說明描寫的對象;說說描寫的角度與方法;哪些詞用得很有表現力?)

      (1)總括輪廓

      春終于盼來了,大地回春,萬象更新。作者先粗筆勾勒,用“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總提一筆,然后通過遠近不同的三種事物---山、水、太陽,描繪出春回大地,萬物復蘇,生機勃勃的景象。

      (2)春草圖

      春草圖,著力描寫春草勃發的景色。這里有草的動態:“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質地:“嫩嫩的”;色澤:“綠綠的”;旺盛的長勢:“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從不同的角度刻畫春天綠草如茵的情景,與夏草的茂盛、秋草的枯黃形成鮮明的對比。接著寫人在草地上的活動與感受,從側面揭示了春草勃發給人們帶來的歡樂。

      (3)春花圖

      春花圖,著力描寫春花競放。作者選擇開花時節相仿而花色各異的桃、杏、梨作為描寫對象,先用擬人寫出它們的爭相盛開,再通過三個比喻---“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寫出花朵的繁茂,花色的嬌艷;它們爭春比美,互不相讓。接著,作者由群花的爭芳吐艷展開聯想,聯想到秋天的果實累累,同時又由花香引出蜂鬧蝶飛,用成千成百的蜜蜂的嗡響和大大小小蝴蝶的飛舞稱托春花的萬紫千紅、香味濃郁,進一步渲染出百花爭春的氣氛。最后,作者用比喻和擬人的手法,從樹上的花寫到無數的散在草叢里的野花,它們雖然不像桃花、杏花、梨花那樣如火如霞如雪,卻也明艷照人,別有一番情趣。

      (4)春風圖

      春風圖,著力描寫春風的和暖與清新。“吹面不寒”“像母親的手”,通過觸覺寫它的和煦、輕柔;微微潤濕的空氣中混合著“泥土的氣息”“青草味”和“各種花的香”,通過嗅覺寫出了春風帶給人的特有的清新;呼朋引伴的鳥兒唱出宛轉的曲子,牛背上牧童吹著嘹亮的短笛,通過視覺和聽覺繪出了一副明快優美、賞心悅目的美好畫面。在這幅圖中,作者從觸覺、嗅覺、聽覺、視覺等方面,把無形、無色、無味的春風描寫得有聲有味,有情有感,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語文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

      1、抓住重點詞語體會董薦瑞為革命事業勇于獻身的精神。

      2、通過朗讀訓練,幫助學生理解詞語和課文,在理解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3、訓練學生運用如果就、寧可也的句式和課文中的詞語說話、寫話,表達自己的感情。

      二、教學內容:課文5-7節

      三、教學準備:(1)放像機 (2)彩電 (3)錄音機

      四、教學過程 :

      (一)復習導入

      1、根據意思聽定詞語。(堅毅、眺望、嘹亮、懇切)

      2、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課文的第一、二段讓我們帶著仇恨,堅決的語氣齊讀第二段。

      3、那么董薦瑞是怎樣逼近暗堡,炸毀暗堡的,我們用抓住重點詞語來體會董薦瑞的精神;通過讀和寫來抒發自己的感情。

      這就是這節課的學習目標。

      (二)學第三段

      1、自由讀5、6兩節:①用 劃找描寫戰斗環境的句子;

      ②從這些戰斗環境的描寫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2、在這樣一個搶林彈雨,生命危險的戰斗環境中,董薦瑞是怎樣沖向暗堡的呢?用劃出描寫董薦瑞沖向暗堡動作的詞語。

      3、從這些動詞中可以體會到董薦瑞具有什么樣的'精神?

      4、引讀第6節。

      師:敵人看到抱著炸藥包猛沖而來的董薦瑞,內心感到無比害怕,知道自己末日來臨了,但是,他們還要垂死掙扎。

      生接讀:敵人的機槍更瘋狂了全是血。

      師:血,更加激起了董薦瑞對敵人的無比仇恨,這時候,他只有一個信念,沖上去炸掉它。

      生接讀:敵人的機槍一起向董薦瑞掃射猛沖到橋下。

      (三)學第四段

      1、董薦瑞冒著槍林彈雨沖到了橋下,出現了這最壯麗的一幕,請同學們聽老師讀課文第七節。

      思考:他遇到了什么困難?(播放槍林彈雨的錄音)

      2、萬分緊急是什么意思,課文中的萬分緊急指出什么?

      3、這時候董薦瑞是怎樣想的呢?出示練習題,見作業 練習(二)

      4、請同學們自己讀讀舍身炸暗堡這部分內容,體會董薦瑞的哪些動作、態和話語最使人感動?(用標明)板書見后

      5、那么炸毀暗堡這一段該怎么讀呢?板書:稍快、沉緩、有力。

      (四)錄像激情,訓練讀寫。

      1、學生觀看董薦瑞舍身炸暗堡的錄像片。

      2、看了錄像,有什么感想,把激動的心里話說給董薦瑞叔叔聽。

      3、學生做作業

      (三)。

      4、反饋矯正。

      5、全體起立配音朗讀第七節。

    【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語文的教案01-09

    小學語文語文園地教案09-17

    語文教案小學語文(經典)11-23

    語文《語文園地六》教案04-05

    語文《語文園地一》教案03-19

    語文教案小學語文04-06

    [語文教案]初中語文教案04-02

    小學語文教案常用 小學教案語文教案08-20

    語文繁星教案03-15

    《語文天地》教案03-23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桃色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中文字幕在线精品 | 亚洲中文欧美日韩 | 久久国产午夜精品理 | 亚洲人成综合网一区二区三区 | 香蕉网伊在线中文字青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