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初一地理教案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一地理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初一地理教案1
教學目標
1、運用圖文資源描述拉丁美洲富有特色的文化習俗。
2、在地圖上找出拉丁美洲的位置、范圍,說出其主要的國家和首都,讀圖說出改地區地理位置的特點。
3、運用地圖描述拉丁美洲的地形分布特點,說明地形對于人類活動的影響。
4、認識正確處理人類活動和地理環境關系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拉丁美洲的位置和范圍,主要地形區和河流。
教學難點
地形對于拉丁美洲人類活動和氣候的影響。
教法學法
直觀演示,分組討論來源:學科
補充與反饋
課前預習
閱讀教材51-----55
導入新課
源:古代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古老的印第安人在這里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至今保留許多珍貴的歷史遺跡。閱讀51頁資料,了解瑪雅文明
展示拉丁美洲國家和地區圖
指導學生分組討論完成:(1)拉丁美洲的組成。(2)拉丁美洲的海陸位置和緯度位置。(3)拉丁美洲主要的國家及首都。
總結講述:拉丁美洲主要指美國以南的美洲部分,包括北部的墨西哥高原、中美地峽和西印度群島和南美洲。東臨大西洋,西鄰太平洋。大部分地區位于熱帶。主要國家有巴西、阿根廷和墨西哥等。其中智利是世界上最狹長的國家
重難點教學過程
一、印第安人的'故鄉
展示拉丁美洲地形圖
學生活動:(1)找出拉丁美洲主要的山脈,高原,平原和河流。(2)分析安第斯山脈對于兩側氣候和農業生產的影響
分析講述:拉丁美洲的地形分東西兩部分,西部的高聳的安第斯山脈,他是世界最長的山脈,阻擋了來自海洋的濕潤氣流,使東部平原降水稀少,草原廣闊,因此阿根廷以畜牧業為主,是出口牛肉最多的國家。東部高原平原相間分布,有世界最大的巴西高原和亞馬孫平原。亞馬遜平原上有世界最大的熱帶雨林,巴西高原蘊藏著豐富的鐵礦。
二、地形與人類活動
學生活動:閱讀54頁課本資料,了解安第斯山脈的情況。
展示拉丁美洲移民構成圖
講解:這里的居民構成非常復雜,原始居民是印第安人,屬于黃色人種,歐洲殖民者的入侵和奴隸貿易使白種人和黑種人也大量進入,各種族相互通婚,形成混血人種。現在的拉丁美洲以混血人種為主,同用西班牙語,巴西通用葡萄牙語。
三、多姿多彩的文化
展示玉米節,狂歡節的圖片
學生活動:觀察圖片,結合自己的經驗和認識,說說拉丁美洲的不同文化相互交融形成的多姿多彩的文化形式。
總結應用
拉丁美洲是一塊美麗而富饒的土地,這里生活著勤勞勇敢的印第安人,由于殖民入侵和奴隸貿易使這里人種復雜,以混血人種為主。地形對于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影響很大。
初一地理教案2
教材分析
《地球公轉》在七年級已經學過,初中階段的重點是:地球公轉的方向、周期、地軸傾斜及由此產生的太陽直射點移動、晝夜長短變化、四季的形成。
學情分析
1、本班學生優秀生在1/4,中層生占1/2,有1/4的學生成績不是很理解,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辦法,通過組內、組間、師生合作互助交流,解決問題,實現全體學生成績的提升。
2、七年級學習過的內容,現在有所遺忘,通過復習,溫故而知新,加深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
課標考綱要求
1、分別用事實說明地球公轉及其產生的地理現象。(課標)
2、能夠運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公轉;(考綱)
3、知道四季更替和五帶形成是地球公轉造成的;(考綱)
4、懂得比較不同季節正午太陽光下物體影子的長度。(考綱)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觀看教學視頻、動畫等,理解地球公轉的規律及各種現象的.相互關系。
2、熟悉地球公轉中的知識點并系統化。
3、分析圖形,運用知識點解決問題。
【過程與方法】
1、運用播放視頻、動畫,投屏,角色扮演等教學手段,讓學生通過具體的感知,理解抽象理性的地理原理,培養學生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的地理核心素養。
2、采用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進行教學,統籌分配時間,分工合作,優勢互補,展示、評價、互助,面向全體學生。
3、投屏包括:平板屏幕投影,平板控制講臺電腦,平板充當移動的實物投影儀,增強教學效果。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模式進行教學,角色扮演,培養學生間的團結互助精神,實現學生上的“精準扶困”,引起學生對地理學科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地球公轉的定義、方向、周期及地軸傾斜指向。
2、地球公轉過程二分二至點的日期、太陽直射位置及晝夜變化規律。
【教學難點】
1、理解地球公轉的規律及各種現象的相互關系。
2、系統化地球公轉中的知識點。
3、分析圖形、數據,運用知識點解決問題。
教學策略
感性到理性認知法、問題導學復習法、合作探究法、小組討論法、現代化教學手段輔助教學。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原創ppt課件,投屏教學的軟硬件,自制教具等。
【學生準備】導學案、地理書、圖冊等。
【應用的新(相對)技術】
利用路由器(或隨身wifi等)及希沃授課助手實現同屏(投屏)教學,用平板電腦或手機無線操作講臺電腦,減少被講臺的束縛,提高效率;把手機或平板電腦屏幕投影到講臺電腦屏幕及白板,打開錄像功能,實時拍攝學生答卷或活動過程并同步投影到講臺白板,變成移動實物投影儀。
利用PPT功能創作:太陽直射點移動及晝夜變化的動畫,控制歌曲播放時間,ppt中有ppt對象,控制答案顯示。
地理功能室應用:白板書寫,雙屏投影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課堂三合一:
云南省怒江州福貢縣跟崗老師匯報課
斗門區城東中學地理室驗收展示課
珠海市初中地理小組合作與現代教學手段優化整合研討課
總設計意圖:
整理加工知識,構建思維線索和知識網絡。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根據已經講過的知識,設置新的問題,給學生提供思考和應用的機會,讓學生愛聽,加強理解,加深記憶,并能思考應用。疏理系統、整理結構、總結規律、分析聯系,相同知識歸納,不同知識重組,相似知識遷移,相關知識聯系。
通過小組合作、投屏等教學技能的優化整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課后練習
課后制作環保教具
教學后記
初一地理教案3
一、教學目標:
1、知道主要的地形類型,能夠說出主要地形類型的特點。
2、了解外力作用對地形影響,并能根據當地情況說出1—2種外力作用形成的地形特點。
二、教學重點:
地形類型、外力作用對地形影響。
難點:主要地形類型特點、外力作用對地形影響。
三、教具:
沙盤、水、小風扇。
四、教學方法:
討論法
五、教學過程
引入:我們的家園地球表面70%是海洋,30%是陸地而這陸地并不是平坦的,而是由各種形形色色的地形構成的。對于這些地形我們的地理學家給它們取了相應的名字。它們各叫什么、有什么特點呢?
讀圖4—48———4—51思考并分組討論:地形主要有那些類型?各有什么特點?
代表發言:(地形:丘陵、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
根據P154表格要求完成表格
地形類型海拔相對高度
丘陵有高有底小
平原地面寬廣地表起伏小小
山地較高有明顯起伏大
高原極高頂面較大起伏小大
提問:我們的家鄉有那些地形類型?這些類型對我們家鄉經濟有什么作用?
分組討論:
代表發言:
教師小結:我們的家鄉確實有許多礦,開采這些礦對我們生活水平提高有好處,但是我們以前的家鄉是山清水秀、魚羊成群。你們的父輩不合理的開發以使我們的家鄉上無一片凈空、下無一片凈土水中無魚,自然界已經開始給我們懲罰了。合理開發資源還我清山綠水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過渡:通過前面我們大家的討論知道了地形主要有丘陵、山地、平原、盆地等,那么它們是怎樣形成的呢?
學生回答:(山脈是由板塊碰撞形成的等。)
教師再問:那么我們家鄉的山上的溝谷是怎樣形成的呢?
學生討論:
教師演示小實驗:
①用水從沙盤中“山”的頂部沖下。
②用小風扇吹沙盤中的“山”。
教師講解:降水沖刷、風蝕這都是地球表面外力的作用,在不同地區由于外力作用的千差萬別形成了許多特殊的地形。
對照圖4—60至4—65看書P157內容。
學生討論:引起地表形態變化的外力因素及我們家鄉地形變化的主要外力因素。
教師小結:地球的巨大內力是地形的塑造者,而外力則是地形的雕刻師,雕刻出千奇百態的特殊地形。外力的作用對地形的影響是緩慢而持久的。
思考:地球表面的形態是內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那么誰發揮較大的作用呢?(有時是內力、有時是外力。)
課堂總結:
布置作業:P158、2
板書設計:
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圖
一、地形的類型
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
二、地形的變化
1、地球內力的作用。流水沖刷
2、地球表面外力的作用風蝕
冰川移動等
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圖第2課時
上方鎮初中:徐建平
一、教學目標:
1、能根據等高線的特點讀簡單的等高線地形圖,能舉例說明等高線地形圖在生活和生產中的用途。
2、知道繪制等高線的地形圖的方法。
二、教學重點:判讀簡單等高線地形圖。
難點:繪制等高線的地形圖的方法。
三、教具:老齡土做的山模型(濕土做好晾放一天)、小刀、明膠片做的山模型、等高線地形圖等。
四、教學方法:實驗討論法
五、教學過程
引入:通過前面我們討論我們得出地形有丘陵、平原、山地、高原、盆地等。那么我們可用什么方法把它們表示到地圖上呢?
讀圖4—52,討論關于珠穆朗瑪峰的知識。可用什么方法把山峰表示在地圖上?是否看到過表示地形的地圖。
學生討論:
代表發言:(等高線地形圖。)
提問:等高線地形圖是什么呢?
分組實驗:(要求把老齡土做的山峰,用刻度尺量出高度,按1厘米高度差用小刀刻畫出等高線,做好后把山峰放在白紙上。)
教師巡回指導
學生討論:(P155、1、2、3問題,重點是2、3兩問題。)
學生代表發言:(把等高線繪制到白紙上學生方法有多種)
教師選其一種進行示范:
步驟:①用硬棒從“老齡土做的'山模型”山頂直插入到底。②用小刀按等高線依次橫切“山”但不能切斷其中硬棒。③把切好的“土串”正放在白紙上,用筆沿山腳輪廓在紙上描出最下面的等高線。④把第一條到第二條等高線之間的“土塊”從“土串”上卸下,再用筆沿第二條等高線在紙上描出輪廓等高線,依次在白紙上描出相應的等高線。
學生分組實驗:(要求學生盡可能按自己的方法做。)
教師巡回指導
學生展示:
教師小結且提問:等高線繪制在白紙上形狀是怎樣的?(閉合的曲線)
教師講解:對于真正的等高線地形圖實際上是將不同高度的等高線投影到同一個平面上來表示起伏的地形。
教師演示:等高線投影1(自制的有陡坡、緩坡、山峰的明膠片山體模型)
等高線投影2(有鞍部、山谷、峭壁的明膠片山體模型)
學生討論:(陡坡、緩坡、山峰、鞍部、山谷、峭壁、山脊的等高線分布特點)
代表發言:
教師小結:(陡坡等高線密、緩坡等高線疏、山頂等高線呈封閉狀由內向外海拔增高、鞍部兩條等高線凸出部位相對、山谷等高線向海拔較高處凸出的地方為山谷、山脊等高線向海拔較低處凸出、峭壁等高線重疊。)
學生讀圖4—56、4—57完成P156的表格
練習:對照等高線地形掛圖由學生找出圖中山峰、山谷、陡坡、緩坡、峭壁、鞍部等。
思考:盆地的等高線有什么特點?
初一地理教案4
教學目標
1、巴西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特點。
2、熱帶雨林的危機
3、巴西主要的熱點經濟作物
4、巴西的工業布局及城市分布特點。
能力目標
1、運用巴西的地形圖、氣候圖分布圖,掌握巴西主要的熱帶經濟作物分布
2、運用巴西的礦產資源圖及主要的工業區和工業城市圖,揭示礦產資源對巴西工業區的影響。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學習,進一步豐富學生的學習方法,培養地理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
巴西的位置范圍、地形、氣候、農業生產特點、工業特點以及種族構成等。
教學難點
熱帶雨林對于全球氣候的影響
導入新課
1、創設情景導課。
大家看錄像,說出展現的內容。
播放日韓世界杯,巴西隊獲得冠軍時的錄像片斷。
說說看,你還知道巴西的哪些事物?
總結:今天我們就一起認識巴西
重難點教學過程
板書:第二節巴西。
2、展示世界政區圖。
要求:指圖說出巴西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總結:巴西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緯度較低,光熱資源豐富。
板書:位置、環境、熱帶面積廣大。
電腦播出巴西的地形圖(多媒體課件)
讀圖回答:
1.二條特殊的緯線:赤道、南回歸線。
2、巴西所處的溫度:熱帶
3巴西的氣候類型: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景觀圖展示)
4、巴西的主要地形:亞馬孫平原---世界最大的沖積平原,占面積的1/3巴西高原-----世界面積最大的高原,占面積的2/3
(提問):
(一)為什么巴西是世界上熱帶雨林面積最大國家?
(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
1.地理位置決定。
2、亞馬孫流域經過這里。(讓學生自己來介紹亞馬孫河并展示圖片)
3、安第斯冰雪消融帶來大量流水
(二)熱帶雨林有何作用它為人類提供了那些資源?
(活動):學生分組討論并推選代表舉例說明。
教師提供圖表總結。
經濟價值——提供木材
提供全球氣候
提供新鮮空氣
環境效益涵養水源,保護淡水資源
保護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維護生物多樣性
(三)巴西是怎樣開發和利用熱帶雨林的?
(活動):由學生出示資料進行角色扮演:角色分工1.林業部長2.外國開發商3.當地農民4.生態學家。(小組成員認領角色,通過討論,然后上臺表演。各小組經過角色之間引起的爭論,最后得出正確的結論)
(教師總結):開發的同時,要注重保護處理好二者的關系
二。熱帶經濟作物王國
1、看圖9.35請回答:巴西有哪些主要的農作物?分布在哪一地帶?
結合圖9.33,34圖說明這里有哪些發展農業的有利條件?有哪些產量居世界前列的作物?(咖啡、甘蔗、柑橘、橡膠、可可、玉米、棉花、大豆等,分布于東南沿海一帶。這里地形平坦,海拔較高,氣候宜人,沿海多港口,海運便利;這里城市密集,人口眾多,便于就地消費。
總結:巴西大部分國土位于赤道與南回歸線之間,熱帶土地廣闊,為熱帶作物的種植提供了有利條件。其中,咖啡、甘蔗、柑橘的產量居世界第一位,是重要的出口創匯產品。
三、民族工業的發展
1、導入:巴西是拉丁美洲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同時也是發展中國家經濟水平較高的國家。它是怎樣發展起來的呢?工農業生產又有什么樣的特征呢?這些是下面我們要學習的內容。
板書:發展中的工農業大國。
2、閱讀課本,自學探究巴西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的經濟特征。
(1)殖民初期,出口“巴西木”。
(2)16世紀中期,種植甘蔗,制糖業興起。
(3)17世紀末,掀起采金熱。
(4)19世紀初,大量種植咖啡。
總結:單一生產農礦產品,現代工業不發達。
3、展示“巴西的農產、礦產和工業”圖,觀察該圖,看看巴西有哪些豐富的礦產?分布在何處?對巴西的現代工業有何影響?(主要礦產有鐵、錳、金、煤等,集中分布于東南部。富的鐵、錳等金屬礦產,便于發展重工業;而
礦產的分布,又影響著工業的分布在接近東南沿海的.礦產地
總結:的確,依據豐富的礦產資源,使巴西的鋼鐵、造船、汽車、飛機等制造業都已躍居世界重要生產國家的行列。
4、引導:巴西重工業集中于東南沿海地區,除靠近礦產地等因素以外,還受哪些因素影響?
提示:從交通、氣候等方面考慮。(東南沿海多港口,便于海上運輸;這里緯度較高,氣候涼爽宜人。)
5、引導探究:巴西的能源礦產如優質煤、石油等都不多。想一想巴西該怎樣解決能源不足的問題?
(1)利用水能,合作修建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站——伊泰普水電站。
(2)進口能源。
(3)大力發展生物能源等。
(4)研究利用太陽能、風能、潮夕能等。
總結應用
四。總結:今天我們認識了“桑巴王國”巴西,知道了它是世界上占有熱帶面積最大的國家,也是熱帶雨林最多的國家,該國鐵礦豐富,工業發展很快,熱帶經濟作物產量占世界重要地位
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
一、位置和自然環境
1、位置:緯度位置:主要位于南半球,熱帶
海陸位置;東臨大西洋
2、地形和河流:巴西高原,亞馬孫平原,亞馬孫河
3、氣候類型: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
二、熱帶雨林的危機
1、經濟價值——提供木材
提供全球氣候
提供新鮮空氣
環境效益涵養水源,保護淡水資源
保護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維護生物多樣性
2、熱帶雨林的保護
三、熱帶經濟作物王國
1、主要作物:咖啡、甘蔗、可可、劍麻
四、民族工業的發展
1、主要城市:里約熱內盧,圣保羅,巴西利亞
2、人口和工業分布在東南沿海
【初一地理教案】相關文章:
初一上冊地理教案11-28
初一地理教案11-27
初一上冊地理教案優秀12-09
初一地理優秀教案08-27
初一地理巴西教案11-06
初一地理教案(15篇)11-09
初一地理巴西教案3篇11-08
初一地理教案(通用15篇)10-16
初一地理教案(集合15篇)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