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地理教案>高中地理教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最新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最新

    時間:2024-09-21 07:55:02 高中地理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最新

      作為一名教師,常常需要準備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最新,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最新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最新1

      教學目標

      1、通過典型事例,使學生了解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和我國農業發展的條件。

      2、通過資料使學生了解我國農業生產的主要成就和問題。

      3、通過填圖使學生掌握我國主要糧、棉、油、糖等基地的分布。

      4、使學生懂得應根據我國國情,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生產,并初步了解農業區劃劃分的科學依據。

      教學重點

      1、我國農業發展的條件以及我國農業生產中還存在的問題。

      2、“決不放松糧食生產,積極開展多種經營”和“因地制宜,適當集中,發揮地區優勢”這兩個基本方針。

      教學難點

      1、我國農業發展的條件以及我國農業生產中還存在的問題。

      2、“決不放松糧食生產,積極開展多種經營”和“因地制宜,適當集中,發揮地區優勢”這兩個基本方針。

      教學媒體

      中國政區圖、中國地形圖、中國農業區劃示意圖、我國糧食和主要經濟作物增長折線圖、我國溫度帶圖、降水量圖、土地資源分布圖和太陽總輻射量分布圖。

      教學方法

      談話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復習提問】解決世界糧食問題有哪些途徑?可以從以下方面考慮:解決不合理的社會制度、控制人口增長、應用先進的科學技術發展糧食生產。

      【引入新課】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世界農業生產和糧食問題。今天我們來學習新的一節我國的農業生產和糧食問題。

      【板書】一、我國農業在世界上的地位

      【提問】閱讀課文第一、第二自然段,說一說我國農業的世界之最。

      【歸納】我國南方的水稻栽培和黃河流域的谷子栽培都為世界最早;我國是大豆的原產地,栽培養蠶和栽培養茶樹的故鄉;我國棉花、油菜籽、豬牛羊肉的產量均居世界第一位。糖料、大豆、茶葉、花生等產量居世界前列。

      【板書】二、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

      【討論】為什么我國將農業放在戰略重點的首位?

      【歸納】剛才大家進行了熱烈的討論,歸納大家的意見:①利用只占世界7%的耕地,基本解決了占世界22%的龐大人口的吃飯問題;②工業中有大量原料需農業供應;③農產品出口換取的巨額外匯可支援工業和國民經濟的其他部門;④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是保證實現四化的根本條件。但是目前我國農業還比較薄弱,農產品還不能滿足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基于以上情況,我國在實現現代化目標中農業仍居戰略重點的首位。

      【板書】三、我國農業發展的條件

      【討論】(1)參照我國溫度帶圖、降水量圖和太陽總輻射量分布圖,思考:

     、傥覈墓鉄釛l件對農業生產有什么影響?

      ②我國水資源的總量能否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為什么我國大部分地區都要興修水利灌溉工程或考慮修建跨流域調水工程?

      ③從水熱結合的條件看,對我國農業生產有什么基本影響?

     。2)參照我國地形圖,思考:

      ①我國的地形與我國主要的農、林、牧的分布有什么關系?

      ②我國山地多平地少對發展我國農業有哪些不利影響?又有哪些有利方面?

      (3)參照我國土地資源的分布圖,思考:

     、贋槭裁次覈暮髠涓刭Y源不足?

     、谖覈饕目晒╅_墾的土地資源分布在哪里?比較和分析這些可開墾地區的自然、經濟條件?

     、畚覈饕r業區各有什么肥沃土壤和需要改良的土壤?

      【歸納】同學們討論的很好。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對自然條件要注意用辯證的客觀的方法進行綜合評價。任何一個自然條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都是很復雜的。如我國在季風氣候影響下水熱條件配合較好,雨熱同期,但是也正是由于季風氣候的不穩定性,使我國的災害性天氣較多。山地多對發展耕作業不利,還影響我國的.一些山區經濟的發展,但是同時也提供了林、牧、副各業發展的有利條件。我國自然條件對農業生產,總的來說是非常優越的,但是由于長期的不合理利用,使許多地區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如對森林的過度砍伐,草原改為耕地,以及農藥和工業“三廢”的污染等。再者由于我國人口眾多,耕地和水資源人均占有量少。所以我們要按照自然規律辦事,珍稀保護有限的資源,同時要控制人口增長數量,保證一定的資源占有量。

      【板書】四、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農業的成就

      【閱讀思考】請同學們仔細閱讀課本的有關內容,思考以下問題:

     、40多年來,我國農業生產條件和技術裝備有了哪些改善?

     、40多年來,我國農業生產有了哪些增長?(出示我國糧食和主要經濟作物增長折線圖)

     、40多年來,我國農業布局有了哪些改進?

      【歸納】(1)農業生產發展,農業生產條件和技術裝備有了顯著改善。

      河流的整治:淮河、黃河、海河、長江等河流得到初步治理,減輕了洪澇災害。

      土壤的改良:建設了一批旱澇保收、穩產高產農田。

      農業機械化程度有了提高:農業機械化有了初步發展,農村用電量、化肥和農藥施用量有很大增加。

      推廣科技成果:畜牧、森林、水產、氣象等方面都有新技術的應用。

     。2)農業布局有所改善

      農產品加工工業一般應接近原料產地,尤其是初級加工、可以減少因農產品原料失重而造成的損失,我國紡織工業的老基地像上海、青島、天津等沿海城市,新中國成立前原料大多來自國外,新中國成立以后擴大了鄰近地區的棉田種植面積,使上述棉紡基地可以就近獲得原料供應,降低運輸費用,同時還接近了消費地區,不但有利于人民生活,而且使成本降低。

      新中國成立以后,新的工礦區不斷興起,新的城市不斷出現,交通運輸網不斷擴大,上述鄰近地區荒地得到開墾,出現了新的農業基地,保證了這些新興城市的糧、油、蔬菜等農產品的供應。我國的黑龍江、內蒙古、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地都建立了大規模的農場。

      我國到1993年底城市人口已占全國人口的32.7%,1994年擁有百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35個,城市人口需要大量的副食品及部分工業原料需要市郊供應。所以在許多大城市近郊區建立了副食品基地,這對保證城市居民生活和部分工業原料的供應起了很大的作用。

      新中國成立以后,根據國民經濟的需要和各地區的具體條件,有計劃的建立了一批商品性農產品基地,有的以糧食為主,有的以某種經濟作物如棉花、烤煙、油料、甘蔗、甜菜、果樹、天然橡膠等為主。這為今后實行地域分工和專業化生產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以上事實說明了我國農業生產在新中國成立以后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我國還是處于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的時期,同發達國家相比,農業還比較落后。我們要努力加大資金和科技的投入,使我國的農業有一個較大的飛躍。

      【板書】五、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提問】請同學們閱讀課本有關內容,思考以下問題:

     。1)我國農業生產還存在哪些問題?(閱讀課本1993年我國農業產值構成示意圖,看產值多少,是否合理,看結構是否合理?)

      (2)我國在農業基礎建設方面辦了哪幾件大事?

      【歸納】(1)人均糧食少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雖然我國糧食總產量居世界首位,1996年糧食總產量較1949年增長了近五倍,但是人均增長卻不到兩倍。每年增產的糧食大部分被新增加的人口所消耗,平均每人增加的糧食不多。

      (2)科技水平低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尚低,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差,如近年來長江流域的水災頻繁發生使這一地區的農業生產常有較大的波動。

      (3)從課本1993年我國農業產值構成示意圖可以看出:我國農業結構不合理、種植業所占比重過大,幾乎為牧業的兩倍多,而發達國家畜牧業的產值一般高于種植業;我國農業中林業和漁業比重太小,各業沒有得到全面發展。農業各部門之間是一個密切結合的整體,存在著農業生態系統的平衡關系。農林牧副漁各業之間應保持適當的比例,才能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實現農業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

      (4)農業環境污染日益加重我國受污染的耕地達2 000萬公頃,約占耕地總面積的1/5,耕地退化嚴重,自然災害頻繁。

      為了保持農業生產率穩步增長,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要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在農業基礎建設方面辦六件大事:①建設一批治理大江大河大湖的水利設施;②積極推廣節水澆灌技術;③建設一批國家級的重要農產品商品基地;④加強速生豐產林等的建設,改善農業生態環境;⑤大力抓好科技、教育興農;⑥充分利用農村豐富的勞動力。

      【小結】這一節課我們學習了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我國農業發展的條件,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農業的成就,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等問題。其中我國農業發展的條件以及我國農業生產中存在的問題是本節課的重點。大家回家以后完成我國農業生產有哪些有利的和不利的自然條件的表格。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最新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和對比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方向、周期、軌道、速度等基本特征;

     。2)理解黃赤交角的形式及其導致的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

      (3)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培養學生觀察、理解、想象和創新的思維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學會運用地球儀演示或者通過播放地球的自轉與公轉現象的視頻,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概括能力,形成空間想象能力。

     。2)運用比較的方法,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掌握地球自轉和公轉的知識,從中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樹立宇宙是運動的,運動與靜止是統一的辯證的唯物主義宇宙觀。

     。2)培養愛科學、學科學的興趣和理論聯系實際的思維方法。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地球運動基本形式的一般特點

      教學難點:黃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引起的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規律

      三、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法、觀察法、演示法、繪圖法

      四、教學過程

      環節教學程序設計意圖[圖片展示]

      [教師提問]太陽東升西落、四季變化現象的圖片。

      1、為什么太陽會東升西落?

      2、地球上為什么會如此的四季變化現象?

     。ㄒ胄抡n)創設情境,設疑導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生活中的地理現象和課本的地理知識聯系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 [教師提示]這些現象都是由地球的運動引起的通過簡略的告知答案,進一步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 [教師提問]地球的'運動有哪兩種基本形式?

      學生回答:自轉和公轉引導學生看課本,找出知識點[提示]首先學習地球自轉的基本特征(繞轉中心、方向、周期、速度)讓學生進入狀態,大致了解教師授課的邏輯順序,便于學生掌握[教師提問]

      [過渡]

      簡單溫故一下初中地理課本學習過地球運動的基本知識,回答:(概念、繞轉中心、方向)

      溫故而知新,為更好地學習新知識。

      [教師點評](1)地球圍繞其自轉軸的旋轉運動,叫自轉。

     。2)繞轉中心:地軸

      (3)方向:自西向東,北極看:逆時針;南極看:順時針(南順北逆)

      [地球儀演示]分別從側面、北極上空、南極上空看地球自轉的旋轉方向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現式的教學,更利于學生掌握

      [教師講述]地球自轉的周期,有參考點的不一樣,一日的時間長度也略又差異,有恒星日(23h56′4″)和太陽日(24h)教學難點,簡單講解,不要求學生深入理解。 [教師講述]

      [教師設問]

      地球的速度可以用角速度和線速度來描述,設問:什么是角速度和線速度,它們又是怎么計算的呢?培養學生對實物模型的觀察能力和空間思維能力,結合數學公式來分析,引出角速度和線速度存在的規律,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點

      [演示圖片、動畫]

      [教師分析]角速度:角速度是作圓周運動的物體單位時間轉過的角度(V=@/ t)

      線速度是單位時間轉過的弧長(V=L/ t)[鞏固練習]

      [提問]問:廣州和上海,哪個地方的線速度大?

      學生回答:廣州結合考點檢查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

      [過渡]

      [提示]從繞轉中心、方向、周期、速度四方面了解了地球的自轉,接下來,繼續按照這幾個方面來學習地球的另一種地球的運動方式——公轉。

      適當過渡,為學生學習提供清晰的思路[教師提問]什么是地球公轉?繞轉中心是?它的自轉方向又是怎樣的?引導學生看書,尋找答案

      [學生回答]地球圍繞太陽的運動,叫公轉。

      繞轉中心:太陽

      自轉方向:自西向東

      培養學生歸納能力

      [教師講述]同樣地,地球的公轉周期由于參照點不通也有兩個,分別是恒星年(365天6時9分10秒)和回歸年(365天5時48分46秒)。

      [教師講述]

      [動畫演示]觀察圖1、18,地球是繞著太陽公轉產生的軌道,叫公轉軌道。地球的公轉軌道是近似正圓的橢圓,太陽位于橢圓的一個焦點上,所以有了遠日點與近日點之分。地球繞太陽公轉,當地球繞到近日點時,北半球正好為一月初;繞到遠日點時,北半球正好為七月初。

      更好理解地球公轉[提示]一些學生好難想象地球自轉和公轉同時進行的情景過渡

      [學生演示] 4個學生分成兩組演示地球自轉的同時也公轉情景把錯誤演示作為教學案例,及時指出錯誤,糾正,使學生印象深刻;演示正確則給與鼓勵,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過渡]接下來,我們學習公轉的速度。地球公轉也有線速度和角速度。補充一個定律——開普勒定律結合物理、數學定律公式,使抽象知識簡單化、直觀化

      [教師分析]開普勒定律:太陽和行星的連線在單位時間內掃過的面積相等。也就是圖中兩塊陰影部分的面積相等。用扇形面積公式推導s1=s2,s1=1/2L1R1=1/2L2R2,R1大于R2,所以L1要小于L2,根據V=L/t,可以推出近日點速度較快,遠日點速度較慢。

      [過渡]

      [設問]剛才講的是遠日點和近日點的速度,那地球公轉的平均速度是怎樣算出來的呢?設置懸念

      [教師講述]因為地球繞日一周轉360度,而一個回歸年大約365日;所以平均角速度=360°/365日,每日59分,約為每日1度。由于日地平均距離為1、5億千米,所以平均線速度:V=路程(弧長)/T =約每秒30千米。

      使抽象知識簡單化、直觀化

      [練一練]北半球每年夏半年(從春分日到秋分日)的日數為186天,冬半年(從秋分日到次年的春分日)的日數為179天。造成這種日數差異的原因是?

      檢查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

      [學生回答]夏半年,地球位于遠日點,地球公轉速度較慢,冬半年,地球位于近3日點,速度較快,所以冬半年日數要比夏半年日數要多

      [教師小結]地球運動的兩種基本形式自轉和公轉的一般特征都講完了,通過一個表格來對比記憶地球運動自轉和公轉的特征。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最新3

      一、授課目的與考點分析:

      1、了解地表形態的變化是內、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2、了解板塊構造學說,板塊運動與地形的關系。

      3、了解地質構造的類型及其實踐意義。

      二、授課內容:

      一:地殼物質的循環過程

      三大巖類物質循環:

      三大類巖石具有不同的形成條件和環境,而巖石形成所需的'環境條件又會隨著地質作用的進行不斷地發生變化。沉積巖和巖漿巖可以通過變質作用形成變質巖。在地表常溫、常壓條件下,巖漿巖和變質巖又可以通過母巖的風、剝蝕和一系列的沉積作用而形成沉積巖。變質巖和沉積巖當進入地下深處后,在高溫高壓條件下又會發生熔融形成巖漿,經結晶作用而變成巖漿巖。因此,在地球的巖石圈內,三大巖類處于不斷演化過程之中

      二、內力作用與地表形態

     。ㄒ唬┌鍓K運動與宏觀地形

      1、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觀點:

     、俚厍虮韺拥膸r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塊,而是被斷裂帶分割為六大板塊;②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之上相對運動;③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④兩板塊交界處,地殼比較活動,火山、地震多分布在此;⑤板塊移動發生張裂地區,形成裂谷或海洋;⑥板塊相撞擠壓處,形成山脈,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相撞,形成海溝、島弧、海岸山脈。兩個大陸板塊相撞,形成巨大山脈。

      2、板塊構造學說理論應用

      二)地質構造與地表形態

      1、地殼運動是內力作用的一種主要表現形式。由地殼運動引起的巖層變形變位,稱為地質構造,所形成的地貌,稱為構造地貌。

      2、實踐意義

      找石油天然氣要在背斜部位;打隧道、開礦石也應在背斜部位,如果在向斜部位,將可能使隧道變為水道。在背斜部位采石,工程難度較小,開石方可降低成本。找地下水要在向斜部位。

      三、本次課后作業:

      相關練習附后

      四、學生對本次課的評價:

      ○特別滿意○滿意○一般○差

      學生簽字:

      五、教師評定:

      1、學生上次作業評價:○好○較好○一般○差

      2、學生本次上課情況評價:○好○較好○一般○差

      教師簽字: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最新4

      三維目標:

      1、用案例說明大牧場放牧業形成的區位因素和特點。

      2、讀圖分析西歐乳畜業形成的區位因素,運用資料歸納乳畜業的特點。

      3、對比分析西歐乳畜業和潘帕斯大牧場放牧業的區位條件。

      教學重點:

      1、案例說明大牧場放牧業形成的區位因素和特點

      2、讀圖分析西歐乳畜業形成的區位因素,運用資料歸納乳畜業的特點。

      教學難點:對比分析西歐乳畜業和潘帕斯大牧場放牧業的區位條件

      教具準備:世界地形圖及教材各個圖片

      教學方法:案例分析法、啟發式講述法、比較分析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大牧場放牧業

      1、特征:面向市場的農業地域類型,具有生產規模大,專業化程度高的特點

      2、主要分布: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阿根廷、南非等國。

      干旱、半干旱氣候區,這些地區植被稀疏,不適宜經營種植業,只能用于放牧業。美國、阿根廷牧牛占重要地位,澳大利亞、新西蘭、南非養羊占重要地位。

      案例:

      1、對大牧場放牧業區位因素的相關分析不要孤立地看待,自然因素是基礎,人文經濟因素是條件,科技進步(包括交通狀況和草場條件的改善)是“催化劑”。

      2、在分析圖3.15時,應重點把握該區域的海陸位置、地形、發達的鐵路運輸和便捷的海運條件等重要信息。

      3、結合案例4完成活動題。

     。▽τ诨顒拥奶幚砜梢圆扇W生閱讀案例→學生分析→學生討論→教師總結的程序進行。)

      活動:

      1、用潘帕斯草原大牧場放牧業的例子,歸納大牧場放牧業這種農業地域類型的區位條件。

      點撥:氣候溫和,草類茂盛、草質優良;地廣人稀,土地租金低廉,為牧場的`大規模經營提供了可能;距海港近,促進了牧場的商品經營。

      2、大牧場放牧業在經營方式、商品化、專業化、經濟效益、科技應用等方面有什么特點?

      點撥:經營方式:集約農業、生產規模大

      商品化、專業化水平高;經濟效率高;重視科技應用,例如培育良種牛、改善交通運輸條件、開辟水源、種植飼料、劃區輪牧等。

      3、我國內蒙古、新疆等地區能否采用潘帕斯草原大牧場放牧業的生產模式?

      點撥:我國內蒙古、新疆地區地廣人稀、草場質量好,如果能夠加強科技應用,改善交通運輸條件,完全可以采用大牧場放牧業的生產模式。

      典型代表——阿根廷潘帕斯草原上發展大牧場牧牛業

      1)、有利的區位條件——

      (1)氣候溫和,草類茂盛,是世界上優良的天然草場之一;

      (2)地廣人稀,而且土地租金低,為牧場大規模經營提供了可能性;

      (3)距海港近的區位優勢,促進了牧場的商品經營。

     。ㄗx圖要求:在世界地圖上,熟悉以上國家及地區、潘帕斯草原等的地理位置。)

      2)、發展過程——

      印第安人自由自在的放牧業(粗放的自給游牧業)到歐洲人密集的商品牧牛業。

      3)、為促進牧牛業發展,阿根廷人作了如下工作:

     、勹F路的貫通,便于把肉牛運到港口城市屠宰加工后外運;

      ②采取圍欄放牧、劃區輪牧,種植飼料,打機井保證人畜飲水和牧草生長用水等措施,使牧場不退化

     、埏曫B良種牛,加強對良種牛的培育,以及對牛群病害的研究。

      4)、阿根廷地廣人稀,所產牛肉主要出口。海上冷凍船的發明,使潘帕斯牛肉的市場擴展到歐洲。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最新】相關文章: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01-18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1-04

    (精品)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03-16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4篇11-04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11-05

    高中地理必修一宇宙中的地球教案11-28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12-19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11-06

    高中地理必修一宇宙中的地球教案3篇11-29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思思热在线视频日本一区 | 亚洲一级黄不卡在线播放放 | 亚洲v在线观看v | 日韩欧美在线综合网另类 | 亚洲人成中文电影 | 亚洲熟女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