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地理教案>高中地理教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時間:2023-12-19 07:22:01 高中地理教案 我要投稿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篇1

      各位評委,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三第一章第三節的內容─區域發展差異。下面我將從本節課的教材地位、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方面來進行我的說課。

      我們先來看看第一個方面的內容,教材分析。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從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來說,本節內容是第一章的第三節,也是學生學習第二章的基礎,知識結構層次遞進明顯,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同時,了解我國區域發展的差異,能有效直觀地讓學生養成主動關心我國基本地理國情的習慣,增強學生愛國、愛鄉的情感。這就使該節課具有強大的現實意義。其次,本節課分為兩個課時進行教學,本節為第一課時。

      2、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

      知道我國三大經濟地帶的劃分。

      通過比較,分析我國東、中、西部區域發展差異。

      過程與方法

      通過讀圖,比較我國三大經濟地帶區域發展的差異,提高讀圖、析圖能力。 通過自主學習,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合作交流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關注我國區域發展的現狀和趨勢,增強其愛國、愛鄉情感,從而形成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和可持續發展觀。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我國三大經濟地帶的發展差異。

      難點:我國三大經濟地帶差異形成的原因。

      各地區應該如何因地制宜,互相協作、協調發展。

      二、教學方法

      高中學生的理解、比較、分析、歸納能力有所提高,因此在課堂上應注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能力。考慮到他們具有較強的探究能力,并且根據新課改的要求,我們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1、高效課堂五環節教學方法

      我們可以從發現問題→合作學習→交流主講→引導點撥→達標拓展五個環節來進行教學。這種教學方法能更新教師的觀念,轉換教師的角色,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它強調合作和自主學習,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學生的綜合素質。

      2、讀圖分析法

      3、任務驅動法:教師提供圖表,設定預習目標,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完成任務。

      4、歌訣法

      三、教學手段

      1、多媒體輔助教學

      2、文本材料(教科書)

      3、圖像展示(視頻)

      四、教學過程

      1、幻燈片導入:

      現在請欣賞一組幻燈片,他展現的是我國不同區域的發展差異,有雄偉的雪域高原,也有海南島風光,更有攀枝花夜景等。從而提出一個問題:我國區域之間的發展究竟有什么差異,而這種差異形成的`原因又是什么?使學生帶著問題和好奇心進入學習,激發學生主動思考,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2、自主預習目標展示

      我利用書本上的幾幅圖構思了五個問題,引領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看圖解圖的習慣。

      問題一:我國三大經濟地帶的劃分;

      問題二:我國三大經濟地帶的發展差異及形成的原因;

      問題三:產業結構的差異;

      問題四:工業化與城市化的差異;

      問題五:對外開放的區域差異;

      3、交流展示

      4、點撥升華

      1、我首先展示一幅中國省級行政區劃圖,并且分發空白的省級行政區劃圖,讓同學們自主填寫、自己總結我國三大經濟地帶對應的省級行政區。

      2、我國三大經濟地帶的劃分

      東部遼冀京津魯,蘇滬浙閩粵桂瓊。

      中部湘贛鄂豫皖,黑吉晉入內蒙古。

      西部滇藏黔渝川,外加青新陜甘寧。

      3、三大經濟地帶的發展差異:東部地區經濟相對發達,中部地區加速崛起,西部地區地域廣闊,資源豐富,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深入實施,取得了長足進步。

      4、三大經濟地帶差異形成的自然原因(四字模板)

      東部經濟地帶:位置臨海,地勢低平,土壤肥沃,礦產貧乏。

      中西部經濟地帶:距海遙遠,位置閉塞,氣候干燥,水源較少。

      5、產業結構差異

      東部地區:先進制造業、高新產業、第三產業相對發達。

      東北地區:重化工業為主導。

      中西部地區:農業經濟占較大比重。

      6、工業化與城市化差異:東部地區、東北部地區工業化進程快,而中、西部地區則相對滯后。從城市化水平來看,東部地區和東北部地區遠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區。

      7、對外開放的區域差異:東部地區開放程度高,吸納外資能力強,而中、西部地區對外開放的程度則比較低。

      5.板書小結

      6.活動題

      1、你的家鄉位于我國四大地區的哪一個地區?

      2、在你的家鄉,區域發展有哪些優勢與限制性因素?對于家鄉建設,你又有哪些好的建議?

      7.布置作業

      四.課后反思:

      本節課理論性比較強,知識點較多,我應該在講課期間更加的生動有趣,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運用編歌訣、四字模板等記憶術,使學生牢固掌握所學內容。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篇2

      一、高考展望

      本專題內容是將中國區域地理以國土整治和可持續發展為主線重新排列組合,用有關地理學的原理、規律分析闡釋評價區域國土整治工作的背景、措施、區域規劃和發展的方向等。本專題內容主要是為高考試題提供背景材料,與有關的社會熱點問題和國家重點工程聯系起來,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實際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1.以各種資料為背景材料,分析各農業區位的優勢、不利條件,產生原因,解決措施,發展方向等成為考查的熱點。

      2.區域特點與區域差異的比較,根據區域的相似性,借鑒其它區域開發的成功經驗,制定適合本區域發展的措施。

      3.我國三大自然區的特點、交通建設對區域發展的重大意義、資源的跨區域調配、各區域開發面臨的問題和治理的措施、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治理、城市新區的`建設是高考的重點內容。

      09屆高三地理解題方法

      高考地理解題方法精品大全

      二、讀圖題解題方法

      三、審圖

      (一)地理的圖象特點

      地理形象材料表達方式有:點、線、面、箭頭、數、形象符號等,應認真閱讀圖例的文字說明。

      1、"點"--常表示城市、港口、礦區、工廠、旅游點等的確切地理位置;或起點終點等。

      2、"線"--有經緯線、等值線(等高線、等壓線、等溫線、等降水量線、等鹽度線)、交通線、生產網絡線、要素相關線條等。

      3、"面"--工業、農業區;氣候、地形、大洋區等。

      4、"箭頭"--①自然要素運動方向。(河流流向、地球運動;洋流、大氣、生態物能、地殼物質等的循環)

      ②區域生產要素流向。(能源、原材料、零部件、資本、技術、廉價勞力、產品、市場信息等)

      ③工藝流程等。

      ④地理要素運動箭頭。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篇3

      1、水土流失問題

      我國典型地區:黃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區

      產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季風氣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黃土土質疏松黃土高原)。

      (2)人為原因:植被的破壞;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開礦。

      治理的措施:壓縮農業用地,擴大林、草種植面積;植樹造林;小流域綜合治理。

      治理的意義:有利于因地制宜地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使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可以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有利于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建立良性生態系統;建立生態農業模式,有利于促進生態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2、荒漠化問題

      我國典型的地區:西北地區(新疆、青海、內蒙等地)

      產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全球變暖,蒸發旺盛;處于內陸地區,降水少;鼠害;蝗害。

      (2)人為原因:過度放牧;過度樵采;過度開墾;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線等工程建設保護不當。

      治理措施:制定草場保護的法律、法規,加強管理;控制載畜量;營造“三北防護林”建設;退耕還林、還牧;建設人工草場;推廣輪牧;禁止采伐發菜等

      治理意義:有利于因地制宜地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使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可以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有利于保護土地資源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有利于促進生態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3、干旱缺水問題

      我國典型地區:華北地區、西北、長江中下游地區

      華北地區產生原因:

      (1)自然原因:溫帶季風氣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徑流量小;降水變率大;春季蒸發旺盛。

      (2)人為原因:人口稠密、工農業發達,需水量大;水污染嚴重;浪費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種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南水北調;修建水庫;控制人口數量,提高素質;減少水污染;減少浪費,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業的發展;發展節水農業;采用滴灌、噴灌農業灌溉技術,提高利用率;實行水價調節,樹立節水意識;海水淡化等。

      (思考:我國東北地區為何沒有形成春旱?)

      4、土壤次生鹽堿化

      我國典型地區:黃淮海平原、寧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產生原因:

    (1)自然原因:頻繁的旱澇氣候(黃淮海平原);地形低洼;大氣降水少,以灌溉水源為主。

    (2)人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設(渭河平原)

      治理措施:引淡淋鹽;井排井灌;生物措施;農田覆蓋;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噴灌、滴灌技術等

      5、地面下沉、沿海地區鹽澤化

      我國典型地區:北方廣大地區和南方城市

      產生的原因:過度抽取地下水

      治理措施:控制抽取地下水;實行雨季回灌

      6、赤潮

      我國典型地區:珠江口、杭州灣、渤海等

      產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氣溫高;靜水;靜風;海域相對封閉。

      (2)人為原因:沿岸地區人口稠密、經濟發達,排入海洋的工業和生活污水多;農業生產過程中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由于海洋開發程度高和養殖業規模的擴大,嚴重的污染了養殖水域。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篇4

      一、背景材料

      1、2008年11月2日云南楚雄等地相繼發生泥石流滑坡等重大地質災害。據不完全統計,截至6日,全省因災死亡四十一人,失蹤四十三人。其中,楚雄市西舍路鄉災情最為嚴重。由于楚雄災區一直降雨,通往西舍路等重災鄉鎮的道路全部中斷,并難以在短時間內搶通,這給救援工作帶來極大困難和壓力。

      2、2008年中國的自然災害共造成近1,110億美元的損失,國際減災策略組織(ISDR)表示,從經濟方面來看,汶川大地震和極端天氣使中國成為2008年受自然災害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2008年,洪水、風暴、火山爆發、山火和乾旱等自然災害共造成全球經濟損失1,810億美元。

      二、知識鏈結:

      1、泥石流的形成條件

      (1)坡度大,便于集水的.溝谷;(2)植被破壞,有大量的松散碎屑物;開礦、修路等工程建設的大量棄渣;(3)暴雨、山洪等。

      延伸閱讀

      09屆高三地理大氣環境

      專題四、大氣環境

      長沙縣實驗中學

      周維

      〖主干知識整合〗

      一、氣溫高低

      1.影響某地氣溫高低的因素。?

      (1)地面-大氣系統的熱量收入太陽輻射、支出(由于地面和大氣反射、散射輻射而射向宇宙空間的熱量)狀況;

      (2)地面狀況如熱容量大小(水體熱容量大,陸地小)地形等;

      (3)大氣運動與洋流的熱能輸送和交換情況;?

      (4)人類活動的影響(改變大氣成分與地面狀況,釋放人為廢熱等)。?

      2.分析方法:?

      (1)太陽輻射是根本原因--分析緯度位置、太陽高度;

      (2)大氣自身條件(天氣狀況、大氣透明度、大氣密度)--主要分析大氣對太陽輻射削弱作用和保溫作用的強弱;?

      (3)下墊面(海陸差異、洋流、地形、地面反射率等)--大氣的直接熱源,影響熱量的吸收和再分配;?

      (4)人類活動--影響大氣和下墊面。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篇5

      一、導與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明確什么是環境問題,掌握環境問題的分類。

      (2)通過了解環境問題的發展過程,分析說明環境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認識環境問題的實質。

      2、能力目標:通過學習和探究,提高辯證思維能力。

      3、態度、情感及價值觀的形成:通過學習形成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觀念和意識。

      二、導與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倫敦是著名的“霧都”,但1952年12月5日至8日的一場大霧卻有些特別,大霧伴有煤煙、硫磺的氣味,被污染的空氣使許多市民感到胸口悶得發慌,并伴有咳嗽、咽喉疼痛和嘔吐。隨之發病率、死亡率急劇上升,4天中共死亡4000人。各類疾病的發病率較平時高出2~9倍。此后的2個月內,還陸續死亡8000人。這就是震驚一時的倫敦煙霧事件。

      (2)閱讀教材圖1-2-1,1-2-2,1-2-3,思考;環境問題是當今世界的“熱門話題”之(一)你知道當前人類正面臨著哪些突出的環境問題嗎?為什么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所面臨的環境問題不盡相同?

      (二)新課學習

      1.環境問題及其分類:

      閱讀教材P10-P12,第一目內容思考:

      (1)什么是環境問題?

      (2)環境問題的分類:完成以下表格

      2.環境問題的發展:

      閱讀教材P12-14第二目內容,討論:

      不同歷史時期,人地關系如何?各有哪些突出的環境問題出現?

      3.環境問題的產生原因和實質

      閱讀教材P14-16內容,思考:

      (1)環境問題的產生,主要有哪些人為原因導致?

      (2)從環境問題的產生原因分析其實質是什么?

      三、典例分析

      例下圖表示的是經濟發展與環境質量之間的關系,據圖回答(1)—(3)題。

      (1)18世紀60年代開始工業化起飛的國家中,最能典型地反映這種關系的`城市是()

      A、柏林B、倫敦C、舊金山D、圣彼得堡

      (2)根據這種關系,發展中國家應該認識到()

      A、環境污染不可避免,只能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策略

      B、后工業化階段環境問題會自然解決

      C、保護環境至關重要,必須杜絕興建排污量大的企業

      D、可以采取措施減少或避免發展過程中的環境污染問題

      (3)這種關系反映了環境質量的提高主要取決于()

      A、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

      B、人的認識能力的不斷提高

      C、發展中國家工業化戰略的不斷調整

      D、發達國家環保政策的不斷調整

      解析:這是一條經濟發展與環境由不協調逐漸走向協調的發展道路。第(1)題的各選項中,倫敦是最能反映出圖中所示關系曲線,其他城市由于其所在的國家德國、美國、俄羅斯等工業革命均發生在18世紀末或19世紀,不在考慮之內。第(2)題,A選項明顯是不能采取的策略,B項“自然解決”是不可能的,C項“杜絕建設”不可取,“杜絕建設”不符合經濟發展需要,因為發展是第一位的,采取治污措施才是根本所在。D項是既實現了發展又不走彎路的正確認識。第(3)題,A項是正確的,因為環境問題的實質是發展問題,是在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因此也必須在發展過程中解決。

      答案:(1)B(2)D(3)A

      四、系統歸納與整理

      (由學生自己總結)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

      (2)結合我國西北等地區的實例,理解荒漠化產生的原因和危害。

      2、過程與方法

      (1)舉例介紹荒漠化的概念及其表現。

      (2)利用地圖、數據分析我國西北的自然特征來理解荒漠化的自然成因。

      (3)利用課本的例子來了解荒漠化的另一重要原因—人類活動。

      (4)通過書本非洲的例子以及結合成因去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5)通過荒漠化讓學生學會分析區域環境的問題、成因等綜合分析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讓學生意識到我們環境存在的問題,同時要形成一個保護環境的意識,學會應如何

      2、協調人地關系,能從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去認識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

      【教學重點】

      了解荒漠化的定義、成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

      【教學難點】

      1、能讓學生深入了解荒漠化的定義

      2、能掌握好荒漠化,并能舉一反三,學會分析其他的區域環境問題,學會因地制宜,形成一個清晰的綜合分析思維。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4分鐘)

      [教師講述]同學們,今天我給大家講授的課程是一個有關環境問題的內容,環境問題不外乎是兩個方面,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有誰能告訴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區別呢? [學生回答]

      [教師講述] 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補充和詳解,環境問題簡單的說就是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在一個原生態的環境當中,人們生產生活所排放的廢氣物,超出了環境本身的凈化能力,就會對原生環境造成影響,就形成了環境污染;而人們在日常生產生活中從環境中索取必要的物質資料,超出了環境本身的恢復能力,就會對環境造成破壞。(環境污染-排放)(生態破壞-索取)今天給大家講的這一課題就是有關生態破壞的一個方面-荒漠化

      二、講授新課

      [教師講述] 荒漠化已經成為全球最為嚴重的生態問題之一,首先,我要給大家講一下什么是荒漠化,有誰能告訴我,在你們的映象中什么是荒漠化嗎? [學生回答]

      [教師講述] 請同學們看到課本16頁第一段第三行,荒漠化是指主要發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區以及一些半濕潤地區的土地退化現象,它是氣候因素和人類活動相互作用下的產物,

      主要表現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質荒漠化和次生鹽漬化。 所以說,荒漠化的實質就是土地退化。 [板書]荒漠化的概念

      [教師講述]但是土地退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具有一定過程演化而來的。

      [板書] 過程:植被破壞→地表裸露→外力作用(風沙侵蝕、水土流失)→土壤中的水分和養分流失→土地生產力長期喪失→荒漠般的景觀{根據箭頭方向進行分析講解,讓學生參與進來}

      [教師講述]同學們,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荒漠化的表現和類型

      [板書]表現(三退)耕地退化-退化:肥力下降,保持水分、養分能力下降 草地退化 林地退化 類型:土地沙漠化 石質荒漠化 次生鹽漬化

      [教師講述]同學們,有誰知道荒漠化與沙漠化的區別嗎? [學生回答]

      [教師講述]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會產生很多種結果,沙漠化只是其中一種,就好比蘋果與水果的關系一樣。 石漠化和次生鹽漬化畫簡圖分析

      [教師講述]下面我們根據課本內容以西北地區為例來分析荒漠化的成因 [教師提問]西北地區的位置與地形?請同學來回答下。

      [學生回答] 西北地區在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阿爾金山-祁-古長城一線以北,地處亞歐大陸腹地,東部是遼闊坦蕩的高原,西部是高大的山系和巨大的內陸盆地。 [教師講述]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西北地區在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阿爾金山-祁-古長城一線以北,包括內蒙古高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和準格爾盆地等。西北地區地處亞歐大陸腹地,東部是遼闊坦蕩的高原,西部是高達的山系和巨大的內陸盆地并形成了三山夾兩盆的地形組合。

      [教師講述]那么西北地區的氣候與植被有什么特征呢?思考下西北地區自東向西水分條件與植被景觀的`變化有什么關系?

      [學生回答]

      [教師講述]從圖中我們可以了解到,西北地區自東向西,隨著距海洋距離的增加,年降水量遞減。賀蘭山以東,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上,以西,在200毫米以下,在塔里木盆地,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而隨著降水量的減少,西北地區的植被景觀自東向西為草原、荒漠草原再到荒漠。

      [板書]氣候:干旱,降水量自東向西遞減

      植被:自東向西,溫帶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教師講述]在了解西北地區的區域自然特征之后,我們現在來探討西北地區荒漠化的自然成因:首先,干旱的自然特征包含著荒漠化的潛在威脅。大家思考下,為什么干旱的自然特征就包含著荒漠化的潛在威脅呢?

      [學生回答]

      [教師講述]西北地區氣候干旱,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為荒漠化創造了基本條件,而這里植被稀少,平地多疏松的沙質沉積物,為荒漠化創造了物質基礎,再加上大風日數多,且集中在干旱的季節,從而為風沙活動創造了有利條件。

      [教師講述]其次,氣候異常使脆弱的生態環境失衡,是導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板書]西北荒漠化的自然成因

      1、 干旱的自然特征

      2、 氣候異常

      [教師講述]西北地區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氣溫、降水的變率大,如果多年持續干旱,會導致地表植被受損,會加劇荒漠化的進程,而西北地區由于地形跟位置,夏季風影響自東到西遞弱,降水也隨之遞減,干旱程度增強;山脈與青藏高原使得冬季風對西北地區影響更大,加強其干旱程度,所以形成異常的氣候。

      [教師講述]自然因素為荒漠化的發展創造了條件,而人類活動在荒漠化過程中則起了決定性作用,據調查,西北地區現代荒漠化土地中,90%以上是人為因素所致的。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西北荒漠化的人為因素。

      [板書]西北荒漠化的人為因素

      [教師講述] 荒漠化的人為原因,一方面是來自人口激增對生態環境的壓力,另一方面則是由于人類活動不當造成的。

      [板書] 1、人口壓力 2、人類活動不當

      [教師提問] 請看書本18頁的圖2.4,從圖我們可以知道荒漠化人為因素主要表現為哪幾個方面?

      [學生回答]

      [教師講述]三個過度是西北地區荒漠化人為因素的主要表現,也說明了人類活動不當對土地資源、水資源的過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是形成土地荒漠化的主要人為原因。

      [教師提問]我想問下同學們,你們認為致使人們過度樵采、放牧、開墾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回答]

      [教師講述]我們先看過度樵采。人口增長,使得燃料的需求增長。在缺乏能源的地區,樵采天然植被是燃料的主要。在鄂爾多斯沙區,每年每戶大約要挖67平方米沙蒿作為燒柴。同時為了增加經濟收入,人們無節制地采挖藥材和發菜,嚴重破壞草場,加速荒漠化進程。

      [板書] 過度樵采

      [教師講述] 西北地區主要以畜牧業為主,為了取得短期的經濟利益,牧民盡可能的放牧,遠遠的超過了草地的承載力,導致草原退化和沙化,草場的載蓄量降低。

      [板書] 過度放牧

      [教師講述]由于人口的不斷增長,使得糧食需求迅速增加,以致西北地區的人們盲目的擴大了開墾規模,破壞植被,導致原本水源就不多的綠洲負荷不了緊張的生態用水,導致綠洲荒漠化日趨嚴重。 [板書] 過度開墾

      [教師講述]人口增長過快會迫使人們不合理的拓寬農業規模,而導致生態環境惡化,荒漠化加劇,土地生產力下降,最終導致貧困饑荒這樣的惡性循環。因此,人口增長過快也是導致荒漠化的原因。

      三、總結新課

      本節課我們學習了荒漠化的概念以及通過西北地區實例來分析了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跟人為因素,而荒漠化的成因是這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希望大家下課后能根據這節課的知識框架好好復習掌握。

      四、復習鞏固

      對課本20頁的非洲薩赫勒地區荒漠化的自然、社會經濟因素分析 五、布置作業 (1分鐘)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篇7

      課程標準:以某流域為例,分析該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了解該流域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以及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

      1、結合教材內容與學生情況,以課程標準為依據,定下教學目標:

      (1)學情分析

      1、學生已有基礎

      第一章 地理環境與區域發展——掌握區域分析的思路

      第二章 區域生態環境建設——區域分析的應用

      第三章 第一節 能源資源的開發——以我國山西省為例與本節課可以合并歸類為區域優勢與區域發展問題,學習思路上具有相似性。

      學生在學習前面內容時均有進行看圖、用圖能力的訓練。

      2、課堂前的準備——養成教育

      要求上課前必須準備好地圖、書本、筆記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觀察地圖,建立流域和水系的概念,并總結歸納流域的基本特點,特殊性和整體性。

      過程與方法:

      1、結合地圖和地理圖表,分析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和社會經濟背景。

      2、通過了解田納西河流域不同時期的開發措施和后果,分析流域綜合開發的意義。

      3、運用資料,分析其他流域的開發。如長江流域的綜合治理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田納西河流域的綜合開發,體會人類如何正確認識自然,進行流域的開發為人類帶來利益,避開災害的科學研究精神。

      2、根據學生的基礎和課程標準,得出本課的重難點:

      (1)根據課標要求,得出本節課重點:

      1、分析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以及田納西河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

      2、以田納西河流域綜合開發的分析思路為模板,遷移分析到其他流域的開發。

      (2)根據學生基礎,確定本節課難點:

      1、由于學生距離學習必修一氣候的時間較長,對氣候相關知識有所遺忘,且對學生而言氣候成因,特點,分布難以理解和記憶。

      難點一定為:分析田納西河流域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田納西河開發的地理條件之一)的成因。

      2、基于學生目前的知識水平,以及沒有更多遷移分析的能力訓練的前提下:

      難點二定為:以田納西河流域綜合開發的分析思路為模板,遷移到其他流域的開發。

      3、根據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定教學方法和手段:

      以多媒體為工具采用組織教學和情景模擬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新性。

      通過思維導圖的板書模式,以便于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和知識網絡的形成

      (1)以多媒體為工具的組織教學方法:

      1、本節課流域與水系概念的獲得是建立在觀察地圖基礎上的。

      2、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如地形需要用到田納西河流域的地形圖;田納西河氣候的成因特點與其地理位置、地形、氣壓帶、鋒面活動有關,分析其成因需要用到相應圖表;分析水系特征時需結合氣候特點和水系圖;礦產資源分布圖。

      所以組織學生以小組形式看圖,分析為主。并且在這個過程中老師運用多媒體播放相關圖表輔助指導學生看圖。

      (2)情景模擬教學法:

      在學習完田納西河背景后,學生對田納西河流域有了認識,于是可以采用情景模擬的'方法讓學生探討田納西河流域綜合治理的措施與產生的效益

      (3)通過思維導圖的板書模式,以便于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和知識網絡的形成

      4、教學程序

      (1)基于本節課內容結構,將本節課分為兩課時:

      第一課時:田納西河流域開發背景與綜合治理措施以及產生的效益

      第二課時:

      1、以田納西河流域綜合開發的分析思路為模板,分析長江流域的綜合治理——以三峽工程建設為例

      2、配套練習

      (2)課前準備(主要為教學材料的準備):

      1、教師準備:PPT流域水系圖;田納西河地形、水系圖;田納西河流域氣溫變化曲線與降水柱狀圖;北美地形與礦產資源分布圖;長江三峽流域的背景資料。

      2、學生準備:地圖冊P68:流域水系圖;田納西河地形、水系圖;田納西河流域氣溫變化曲線與降水柱狀圖;考試圖冊P130,北美地形與礦產資源分布圖;書本;筆記本。

      (3)教學流程及時間分配

      第一課時

      1、導入:西江洪水圖片導入,設疑:如何合理進行流域開發,為人類帶來利益,避開災難,引出田納西河流域綜合開發的正面例子進入新課。1分半鐘

      2、利用準備材料,組織分析流域背景,并分小組發言,教師點評。18分鐘

      3、創設情境,探討田納西河流域綜合治理的措施與效益,并分小組發言,教師點評。15分鐘

      4、隨堂練習+課堂總結。5分半鐘

      第二課時

      1、給出長江三峽地區背景材料(氣候、地形、水系、社會經濟等),遷移分析長江三峽的綜合治理。20分鐘

      2、練習反饋與總結。20分鐘

      5、板書設計

      1、流域與水系概念

      2、田納西河流域的開發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篇8

      一、說教材

      我從以下四方面進行說明:

      (一)本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生活中,我們時時刻刻都感受著天氣的變化,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既使學生了解了有關天氣的具體知識,又為以后學習氣候的有關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教材的具體特點。

      考慮到地理對初一學生來說是一門新學科,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從感材料入手,聯系實際生產、生活,既使學生在活動過程中體會、認識有關概念的內涵和基本原理,初步學會一些基本的技能和能力,又使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

      (三)三維目標的確定。

      根據課程標準,堅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我設計了如下的三維目標:

    1、會描述天氣

      2、理解天氣的特征

      3、會預報天氣預報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用地理頭腦來分析問題以及自主學習的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認識人類生產、生活與天氣的關系,提高學生保護大氣環境的意識。

      4.教學重點和難點。

      根據課標的要求,學習對學生生活有用的地理,因此我將“天氣與人類息息和“電視天氣預報”確定為本節課的'重點。

      根據七年級學生思維活躍,但尚未形成多方面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所以我將“多方位、多層次地分析天氣與人類的關系”確定為難點。

      二、使用flash的設計思路

      本節課我制作了兩個軟件,一個是教師的教學軟件,一個是學生的學習軟件。

      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以下四個環環相扣的教學環節:一、怎樣描述天氣二、了解天氣特征三、分析天氣與人類生產生活的關系四、預報電視天氣預報。在課堂上,在利用多媒體網絡教室和flash強大的語音、圖像交互功能和多種多樣教學方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給學生充分的學習空間,使學生真正成為快樂的學習主體。

      三、設計特點

      1.以理論聯系實際為指導,提供大量的相關素材,讓學生自主去學習,也利于教師選取部分內容進行授課。

      2.極其完美的畫面與聲音,令知識深烙學生腦海。

      3.操作方面,進退自如,尊重學生意愿,可以重復閱讀和練習。

      四、導入新課

      根據初一學生的心理特點,我用一段他們喜歡的動畫片導入新課。在播放前提出問題:同學們在觀看的同時思考“這是什么動畫片?”“歌中唱到了什么?”學生看后,興趣盎然,氣氛活躍,爭先恐后地回答:“海爾兄弟”、“唱到了不同的天氣”。這時我趁機導入:今天我們就從談天氣開始,學習第三章第一節多變的天氣。這樣自然的就將學生帶入了新課的學習情境。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相關文章: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11-06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1-04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11-05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6篇11-06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4篇11-04

    高中地理必修一宇宙中的地球教案11-28

    高中地理必修一宇宙中的地球教案3篇11-29

    語文必修三《祝福》教案08-26

    地理必修三教案02-18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亚洲Av特级在线观看 | 在线观看国产欧美美女乳头 | 亚洲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 曰本A∨久久综合久久 | 最新欧美在线观看亚洲精品福利片 | 日韩~欧美一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