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地理教案>七年級地理教案>七年級地理教案

    七年級地理教案

    時間:2024-07-03 07:37:00 七年級地理教案 我要投稿

    【推薦】七年級地理教案

      作為一名教職工,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教案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七年級地理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推薦】七年級地理教案

    七年級地理教案1

      一、教學目標

      1.了解海陸的分布情況。

      2.舉例說出七大洲的分布。

      3.概述四大洋的分布。

      4.培養學生閱讀、分析地形的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1.讀圖分析七大洲的地理位置及特點。

      2.了解四大洋的分布。

      三、課時安排

      3課時

      四、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世界的陸地和海洋是怎樣分布的?它們占有面積多大?這節課我們就要學習陸地與海洋的分布,我們可以一睹陸地和海洋的特點。

      (世界海陸分布) (世界海陸面積比較)

      講授新課

      1、海洋和陸地

      我們生活的地球,從太空看是個蔚藍色的美麗星球,它看上去更像“水球”。根據人們的`計算,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陸地。概括地說,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陸地。地球上的陸地被海洋分割成六個大塊和許多小塊,面積較大的陸地叫大陸,面積較小的陸地叫島嶼,大陸和它附近的島嶼合稱大洲。全世界共有七大洲,按面積由大到小排列分別為: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和大洋洲;地球上廣闊的海洋連為一體,習慣上人們把大洋分為四大部分,分別命名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地球表面除去海洋(有時也除去江河湖泊)的部分稱為陸地。它由大陸、島嶼、半島和地峽幾部分組成。它的平均海拔高度為875米。總面積1.49億平方公里,占地球表面積的29.2%。

      地球表面被陸地分隔為彼此相通的廣大水域稱為海洋,其總面積約為3.6億平方公里,約占地球表面積的71%,因為海洋面積遠遠大于陸地面積,故有人將地球稱為“水球”。海和洋不是一回事,海洋的中間部分稱為洋,約占海洋總面積的89%,它的深度大,一般在兩三千米以上,海水的溫度、鹽度、顏色等不受大陸影響,有獨立的潮汐和洋流系統。

      (海陸分布的特點)

      (無論哪個半球,海洋面積都大于陸地面積,陸地占29%,海洋占71%)

      2、七大洲

      大陸和它周圍的島嶼合起來稱為大洲,全球共分為亞洲、歐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極洲七個大洲。

      亞洲:地形復雜,起伏很大,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積廣大。

      歐洲:以平原為主,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大洲。

      非洲:以高原為主,有“熱帶大陸”之稱。

      大洋洲:分三部分:西部高原,中部平原,東部高原。

      北美洲:中間平原為主,兩側多山地、高原。

      南美洲:西部山地,東部平原、高原相間排列。

      南極洲:冰雪大陸,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洲。

      (七大洲面積大小比較口訣: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3、洲界線

      ①亞洲

      與歐洲的分界: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

      與非洲的分界:蘇伊士運河、紅海、曼德海峽

      與北美洲的分界:白令海峽

      與大洋洲的分界:帝汶海、阿拉弗拉海

      ②歐洲

      與亞洲的分界: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

      與非洲的分界:直布羅陀海峽

      與北美洲的分界:丹麥海峽

      ③非洲

      與亞洲的分界:蘇伊士運河、紅海、曼德海峽

      與歐洲的分界:直布羅陀海峽

      ④北美洲

      與亞洲的分界:白令海峽

      與南美洲的分界:巴拿馬運河

      ⑤南美洲

      與北美洲的分界:巴拿馬運河

      與南極洲的分界:德雷克海峽

      ⑥大洋洲

      與亞洲的分界:帝汶海、阿拉弗拉海

      ⑦南極洲與南美洲的分界:德雷克海峽

      4、四大洋

      全世界共有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太平洋是世界海洋中面積最闊、深度最大、邊緣海和島嶼最多的大洋。

      大西洋是世界第二大洋。位于南、北美洲和歐洲、非洲、南極洲之間,呈南北走向,似“S”形的洋帶。

      印度洋是世界第三大洋。位于亞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極洲之間。

      北冰洋位于地球的最北面,大致以此北極為中心,介于亞洲、歐洲和北美洲北岸之間,是四大洋面積最小、深度最淺的大洋。

      (四大洋面積大小比較口訣:太大印北)

      (四大洋位于的大洲)

      五、板書設計

      1.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陸地。概括地說,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陸地。

      2.大陸和它周圍的島嶼合起來稱為大洲,全球共分為亞洲、歐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極洲七個大洲。

      3.全世界共有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六、作業布置

      1.完成本節課的《同步練習》。

      2.預習下節課的導學案中的探究案。

      七、教學反思

      根據《地理課程標準》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本節課引導學生從了解世界海陸分布和世界海陸面積比較出發,利用已有的知識和能力,通過探究、小組合作學習等多種方式,對陸地與海洋的分布進行分析,并結合習題鞏固知識。培養學生聯系實際,發現地理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地理能力,并培養學生的讀圖、析圖、填圖的能力。

    七年級地理教案2

      教學目標

      1.學會利用半球位置、海陸位置和經緯度位置來描述一個區域的地理位置。

      2.知道世界第一大洲。

      3.學會描述一個區域的范圍。

      4.了解亞洲的地理分區。

      教學重點

      通過對亞洲的學習,掌握認識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學難點

      學會正確的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點,運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描述區域某一地勢變化及地形分布特點。

      教具

      掛圖、地形名稱卡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視頻:視頻中展示了亞洲各地的自然風光和名勝古跡,并配以優美的音樂。

      教師提問:結合我們平時接觸的電視、電影、報紙、網絡資料,談談自己知道的亞洲。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歸納:我們居住的大洲從南到北、從東到西,既有烈日炎炎的沙漠,又有白雪皚皚的冰原;既有世界第一高峰,又有世界最低洼的地方。這就是我們居住的大洲。它有眾多的高山和大河,有燦爛的文化,有優美的風景。他就是雄踞東方的亞洲。

      二、出示學習目標。(同上)

      三、新授課

      (一)亞洲地名的由來

      亞洲是亞細亞洲的簡稱,意為東方日出之地。公元前20xx年中期,菲尼基人在地中海東岸(今天敘利亞一帶)興起,建立起強大的腓尼基王國。他們的航海水平非常高,活躍于整個地中海。頻繁的海上活動,要求腓尼基人必須確定方位。所以,他們把地中海以東的地區稱之為Asu,即東方日出之地,所指范圍后來逐步擴大到整個亞洲。把地中海以西的陸地稱之為Eerb,意為西方日落之地,后來被用來指代整個歐洲。

      (二)亞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圍

      認識一個大洲,先要從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確位置,搞清楚范圍、邊界。那么,應當如何描述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

      教師點撥描述區域地理位置的一般方法:半球位置、海陸位置、經緯度位置。

      :看圖討論回答

      1.讀圖6.1《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亞洲在東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絕大部分在東半球、北半球)

      2.讀圖6.2《亞洲的范圍》,找出亞洲的經緯度位置

      ①最北:北緯81度;最南:南緯11度

      ②最東:西經170度;最西:東經26度。

      3.讀圖6.2《亞洲的范圍》,了解亞洲被哪些大洲和大洋包圍?

      亞洲位于亞歐大陸東部,北、東、南分別瀕臨北冰洋、印度洋,西面與歐洲毗鄰,西南與非洲相鄰,東南隔海與大洋洲相望,東北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

      :讀圖6.23北美洲的位置和范圍

      1.簡述北美洲的半球位置

      2.說出北美洲的經緯度位置

      3.找出北美洲周圍的大洋、大洲,說出它們分別位于北美的方位,歸納北美洲的海陸位置特點。

      :師生互動,完成第5頁活動題:比較北美洲和亞洲的位置和范圍差異。

      (三)課堂小結

      認識區域首先要認識區域的地理位置和范圍。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從半球位置、海陸位置和經緯度位置等方面加以描述。

      (四)作業安排

      完成地理點撥練習

      1.印度最重要的河流是()

      A.恒河B.布拉馬普特拉河C.紅河D.印度河

      2.下列關于印度自然地理特點的敘述,正確的是()

      A.北部是山地,中部是平原,南部是高原B.全國都屬于熱帶季

      風氣候,全年高溫多雨

      C.恒河流人阿拉伯海D.印度東臨阿拉伯海,西臨孟加拉灣

      3.印度大部分地區的氣候是()

      A.溫帶大陸性氣候B.熱帶雨林氣候C.亞熱帶季風氣候

      D.熱帶季風氣候

      4.給印度帶來豐沛降水的季風是()

      A.6—9月盛行的.西南季風B.6—9月盛行的東南季風

      C.10一次年5月盛行的東北季風D.10一次年5月盛行的

      西南季風

      5.下列情況中,易形成印度水災的原因是()

      A.東北季風來得晚或退得早B.西南季風來得晚或退得早

      C.東北季風來得早或結束晚D.西南季風來得早或結束晚

      6.印度的主要糧食作物是()

      A.小麥、玉米B.水稻、玉米C.小麥、谷子D.水

      稻、小麥

      7.印度最大的麻紡織中心是()

      A.加爾各答B.新德里C.孟買D.班加羅爾

      8.印度水稻主要分布在()

      A.恒河上游地區B.阿拉伯海的西岸

      C.德干高原西北部D.德干高原東北部和恒河中下游地區

      9.印度農產品的產量很大,而出口量很少,其原因是()

      A.工業發達,農業原料消費多B.畜牧業發達,飼料需求大

      C.人口眾多,消耗農產品多D.環境污染嚴重,農產品質量

      不合格

      10.以下關于印度的說法正確的是()

      A.獨立后大量引進國外人才,發展本國工業

      B.鋼鐵、機械、化學和紡織工業具有一定的規模

      C.印度是世界第一軟件大國

      D.印度是個貧窮落后的國家,所以幾乎沒有高科技工業

      二、綜合題

      11.讀印度略圖7-8,回答下列

      問題:

      (1)把圖中代號所表示的地

      理事物名稱填在下面相應的空

      格上:

      鄰國名稱:①②

      ③④

      河流名稱:⑤

      地形區名稱:⑥首都名稱:⑦海、灣、洋名稱:

      ⑧⑨

      (2)印度地形分三部分,北部是,南部是

      12.讀圖7—9,回答下列問題:

      (1)該圖所示國家是 。該國人口居世界第 位。

      (2)該國最大的棉紡織工業中心應該是圖中城(填數字),最大的麻紡織工業中心是圖中城(填數字)。

      (3)該國的主要礦產有等,主要集中分布在(地形區)上。

      (4)圖中的陰影區為該國的主要工業區,試分析該國工業區的分別與原料、燃料產地之間的關系?

      (5)圖中④是該國的計算機軟件的生產基地

      13.讀南亞地區風向圖7—10”,回答問題:

      (1)圖A中的箭頭表示的是(方向)風,此風從吹向,稱為季風。

      (2)圖B中的箭頭表示的是(方向)風,此風從吹向,稱為季風。

      (3)能給印度帶來豐富降水的是

      (4)在這兩種季風的影響下,印度大部分地區屬于氣候,這種氣候的主要特征是~。

      (5)在圖A中季風的影響下,印度大部分地區進人季,該季節時間大致是每年的月至月,在圖B中季風的影響下,印度大部分地區進入季,時間大致是每年的月至月。

      (6)請把印度水旱災害與西南季風的變化關系用直線連接起來

      A旱災B水災

      ①來得早②來得晚③退得早④退得晚⑤風力不足⑥

      風力強盛

      1.A2.A3.D4.A5.D6.D7.A8.D

      9.C10.B

      11.(1)巴基斯坦尼泊爾斯里蘭卡孟加拉國恒河德干高原新德里印度洋阿拉伯海孟加拉灣(2)喜馬拉雅山地南麓印度河和恒河平原德干高原

      12.(1)印度(2)①③(3)煤鐵錳德干高原(4)工業區主要集中分布在工業原料和燃料產地(5)班加羅爾

      13.(1)東北大陸海洋冬季(2)西南海洋大陸夏季

      (3)西南季風(或夏季風)(4)熱帶季風全年高溫,一年分明顯的旱、雨兩季(5)旱105雨季69(6)A:②③⑤B:①④⑥

    七年級地理教案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領土組成等地理特征,說明埃及在交通方面的重要性。

      2、運用地圖和資料,聯系埃及自然環境的特點,說明埃及是如何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

      3、運用本文字和圖片資料,說明埃及在種族、民族、宗教、語言等方面的基本情況。

      4、了解尼羅河和蘇伊士運河對埃及經濟文化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目標

      聯系埃及的自然地理特征,簡述尼羅河對古代埃及文明和現代經濟的影響。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了解埃及歷史遺跡和文化對世界文明作出的貢獻

      2、培養學生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意識。

      教學重點

      1、埃及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尼羅河及蘇伊士運河對埃及經濟的意義

      教學難點

      1、尼羅河對埃及古代文明和現代經濟(尤其是農業)的影響

      2、埃及如何因地制宜發展經濟

      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探究學習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語:通過埃及古老文明和現代文明的圖片播放,讓同學們感受埃及,并用關鍵詞談談對埃及的印象,以此導入新。

      二:探秘自然,走近埃及

      學習形式:小組合作

      讀本76頁圖8—13,從圖中你能獲取哪些有關埃及自然地理特征信息?請小組長把你們組找到的相關信息用序號標出寫在白板上,寫對一點且內容不重復得一分。4分鐘后,小組交換白板,看哪組得分最高,得分最高組的組員上臺展示。小組展示完畢后,由老師進行歸納總結,并給每個小組加分。

      三:探尋人文,走進埃及

      學習形式:情景教學,角色扮演

      先出示阿拉伯語、阿拉伯人及開羅附近建筑物等圖片,讓同學們說說埃及的基本人文情況。接下來,為了突出本節的重點,進行了如下的情景設置:假設同學們要前往埃及參觀考察,為期四天,主要考察埃及的`工農業發展情況及游覽埃及部分名勝古跡。四天行程安排如下:

      第一天:乘船游覽亞歷山大港—開羅—盧克索—阿斯旺水壩

      第二天:游覽尼羅河流域,考察周邊的農業發展。

      第三天:參觀國際航道—蘇伊士運河

      第四天:考察埃及的礦產資源及工業、經濟發展

      這四天的行程,讓幾位同學扮演的導游帶領同學們參觀考察埃及的工農業發展情況及游覽埃及的名勝古跡,以了解埃及的古老文明和現代文明,進一步走進埃及。

      四:探疑解惑,揭秘埃及

      學習形式:小組合作探究

      在前面了解了埃及基本的自然和人文特點的基礎上,為了解決本節的難點,提高同學們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我設計了兩題探究題,讓同學們進行小組合作探究。

      1、讀圖探究:尼羅河對埃及的古代文明和現代經濟有什么影響?

      2、埃及是如何充分利用本國的各種資源,因地制宜發展本國經濟的?

      五:堂反饋

      學習形式:小組競賽限時搶答

      通過小組競賽搶答加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檢測堂學習的有效性。

      六:堂小結:

      學習形式:組內交流、組員評價、老師整體評價

      每位小組長組織組員在組內交流,并把組員的發言,在白板上歸納,以梳理這節的知識脈絡,同時對組員進行評價。

      七:布置作業:配套的知識能力訓練

      必做作業:選擇題

      選做作業:選做題

    七年級地理教案4

      課時安排:第1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運用地圖,說明美洲大陸的地理位置。(包括經緯度位置、半球位置和海陸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線巴拿馬運河及其交通地位。

      2.掌握拉丁美洲的概念,以及這里居民組成和語言與北美洲的美國、加拿大的差異。

      教學重點:運用地圖,說明美洲大陸的地理位置。(包括經緯度位置、半球位置和海陸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線巴拿馬運河及其交通地位。

      通過讀圖,分別了解兩個大洲自然環境在地形方面的特征

      教學難點:

      運用地圖,說明美洲大陸的地理位置。(包括經緯度位置、半球位置和海陸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線巴拿馬運河及其交通地位。

      使學生逐步學會熟練的掌握對比分析了解地理事物的異同。

      教學方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掛圖、板圖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教師講述:公元1507年,意大利航海家亞美利哥根據他對美洲大陸的考察見聞,寫了一本《海上旅行故事集》,向世界宣布美洲這個“新大陸”的存在,后來人們為了紀念他,便以亞美利哥的名字為這個“新大陸”命名,并仿照其他大洲的名稱詞尾形式稱為“亞美利加州”,簡稱美洲。從這節課開始我們一起來了解美洲。

      二、教授新課

      ㈠新大陸(簡單介紹,以趣味為主。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1.簡單介紹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故事穿過白令海峽的三線,中美地峽,巴拿馬運河,西印度群島

      強調白令海峽以及巴拿馬運河的地理分界線作用和交通作用

      2、讀圖6-28總結美洲的地理位置

      (對照前面所學方法,通過讀圖分析完成要求,逐步提高讀圖分析能力。)

      北美洲:

      ⑴最北在北極圈以北,最南在赤道以北,最東在30°w以東,最東在180°經線以東。

      ⑵北臨北冰洋,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南臨墨西哥灣、加勒比海,南面與南美洲相連,以巴拿馬運河為分界線,西北隔白令海峽與亞洲望相望。

      ⑶主要位于西半球、北半球。

      南美洲:

      ⑴最北在赤道以北,最南在60°S以北,最東在30°w以東,最西在80°15 w以西。

      ⑵臨墨西哥灣、加勒比海,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南與南極洲隔海相望(麥哲倫海峽)。

      ⑶主要位于西半球、南半球。

      (查漏補缺,及時根據反饋信息指導學生。最后教師進行綜述。)

      3、介紹拉丁美洲的來源、含義、語言、國家等。

      課時安排:第2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讀圖,分別了解兩個大洲自然環境在地形方面的特征

      能力目標:通過讀地形圖、統計圖表對比北美洲與南美洲的地形的異同之處。

      教育目標:使學生逐步學會熟練的掌握對比分析了解地理事物的異同。

      教學重點::通過對書地形圖進行分析,掌握南北美洲地形的特點。

      教學方法:

      綜合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教學用具:

      多媒體、教學掛圖、板圖教學過程:

      一、復習回顧:總結作業情況。

      二、導入新課

      在黑板上繪制出代表南北美洲的兩個三角形,利用板圖加深學生印象。(學生回憶,并回答問題。)

      三、教授新課:

      對比分析南美洲、北美洲的地形特征運用地形圖6-32 6-38讀圖分析

      小組討論互助合作。對照板圖回答各地形區的名稱。在板圖中分別標出代表南北美洲主要地形區的代號:

      海岸山脈、落基山脈、安第斯山脈阿巴拉契亞山脈、大平原。拉布拉多高原、奧里諾科平原、圭亞那高原、亞馬孫平原、巴西高原、拉普拉塔平原、巴塔哥尼亞高原。

      16指導學生讀圖對比分析。

      北美洲:平均海拔較高居世界第三(700米);地勢起伏較大;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廣闊的平原,東部是低緩的山地。

      南美洲:世界第四(600米);地勢起伏一般;西部是年輕高大的山脈,東部高原平原相間分布。

      找出南北美洲主要的地形區,尤其是在世界上居第一位的地理事物

      格陵蘭島是世界上除南極洲外冰川最廣的地,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島、安第斯山脈是世界上最長的山脈;科第勒拉山系是世界上最長的山系;亞馬遜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平原;北美洲的不少湖泊是冰川作用的產物。

      四、練習:教材27頁第1、2、3題。

      五、小結:強調南北美洲地理位置、地形特征的對比。

      課時安排:第3課時

      教學目標

      通過對書25頁26頁的氣候圖進行分析,掌握南北美洲氣候的特點。

      通過對圖6—47、的分析突出北美洲地形對氣候的影響。

      教學方法:

      綜合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教學用具:多媒體、板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學生回憶,并回答問題。)

      通過展示“世界氣候類型圖”提出問題,美洲的氣候與我們亞洲有沒有相似之處?

      二、氣候特征(指導學生讀圖、讀書)

      1、根據書25頁圖6-41和圖6-42分析美洲的1月7月平均氣溫。(分別從等溫線的讀數、等溫線的分布、等溫線的走向來分析。)

      2、根據書26頁圖6-43分析美洲的降水量。(分別從等降水量線的讀數、等降水量線的分布、等降水量線的走向來分析。)

      3、根據書26頁圖6-44分析美洲的氣候類型。通過讀圖分析復習影響氣

      17候的各個主要因素。鼓勵學生總結。

      北美洲:1.北美洲地跨寒、溫、熱三帶,氣候類型較齊全2.以溫帶大陸性氣候面積最廣3.山脈多為南北走向,對氣候影響大

      南美洲:1.南美洲主要位于熱帶,溫帶面積不大,寒帶缺失2.以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為主3.南美洲降水充沛,是世界上最濕潤的大洲。

      三、河流(學生讀圖對比分析。)

      通過對地形圖的分析和書上統計圖表的判讀,列表比較南北美洲最大的兩條河流的特點。小組討論互助合作分析地形圖和統計圖表。

      課時安排:第4課時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了解美洲的主要國家、語言,政治區劃等。

      ⑵通過實例說明美洲內部的經濟發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⑶使學生了解部分美洲國家的主要經濟部門。

      2、能力目標:使學生通過閱讀,了解美洲的居民組成,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3、教育目標:使學生通過閱讀,了解美洲的居民組成,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⑴通過實例說明美洲內部的.經濟發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⑵使學生了解部分美洲國家的主要經濟部門

      教學難點:通過實例說明美洲內部的經濟發展水平是不平衡的使學生通過閱讀,了解美洲的居民組成,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教學方法:綜合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教學用具:教學掛圖、板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請同學說說美洲的氣候特征。

      二、導入新課:

      簡單介紹。美洲的國家像美國、加拿大是人們非常熟悉的經濟大國,而像巴西、阿根廷等又是以足球聞名的國家。

      (以趣味為主,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講授新課:

      人口與經濟

      閱讀美洲政區圖,分別找出美洲的主要國家及其首都。

      通過指圖辨認美洲的主要國家及其首都

      美國——華盛頓、加拿大——渥太華、墨西哥——墨西哥城、巴西——巴西利亞、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

      1.人種(通過閱讀課文了解這一部分知識。)

      通過書上29頁閱讀材料分析強調北美洲以白色人種和黑色人種為主,黃色人種為原始居民、南美洲以混血人種為主,被譽為“世界人中大熔爐”、說明美國加拿大都是移民國家、

      2、語言

      美國和加拿大通行英語,加拿大東部部分居民使用法語。

      中美洲南美洲的大多數國家通行西班牙語,巴西和一些島國使用葡萄牙語。

      介紹拉丁美洲的范圍、名稱來源

      3、經濟

      ①美國是當代實力最為雄厚的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高度發達,加拿大也是發達國家,其余國家都屬于發展中國家

      ②墨西哥以形成以石油工業為之支柱的工業體系。

      ③墨西哥是與米的原產地,玉米是該國的主要糧食作物

      ④巴西是南美洲工農業最發達的國家

      ⑤阿根廷為重要的小麥出口國,牛肉、羊毛等畜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占有突出地位。

      ⑥南美洲以農礦產品為主要的出口產品,能源礦產以石油最為重要,金屬礦產以鐵、銅、鋁土為多。農業以種植業為主,經濟作物占絕對優勢,大量出產咖啡、香蕉、蔗糖、棉花、可可等。多數國家的糧食生產不能滿足本國的需要。

    七年級地理教案5

      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

      1、初步掌握亞洲氣候特征

      2、能運用氣候類型分布圖,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及相關資料分析亞洲的氣候特征及主要影響因素;

      3、理解亞洲東部和南部的餓降水與夏季風的關系以及對農業的影響。

      4、初步學會從位置、河流、氣候等方面歸納一個大洲的自然環境特征。

      情感態度目標:

      1、通過學習亞洲氣候與位置、地形、農業的關系,分析氣候特征的影響因素,足見形成追根求源的探索意識。

      2、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讀圖分析、討論競賽等活動,發展邏輯思維、培養創新與合作意識。

      重難點:

      重點是氣候特點及其主要影響因素。

      難點是對比不同城市的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分析造成氣候差異的主要原因。

      教學過程:

      師生活動

      導入:(從今日的天氣等話題導入,密切聯系生活實際。提示:冬夏兩季的氣溫差異和降水差別。)

      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想想我們廣東的氣候有什么特點?

      生: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引導:氣候是自然環境的主要組成部分,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很大。作為世界第一大洲,面積廣大,地形復雜,氣候差異很大。(展示“亞洲氣候類型圖”)

      亞洲主要有哪些氣候類型?

      學生看圖回答。

      引導:全世界的主要氣候類型有十一種,僅亞洲就有9種,說明了什么?

      生:亞洲氣候類型復雜多樣。

      師:觀察其中分布范圍最廣的氣候類型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兒?

      生:溫帶大陸性氣候,約占亞洲面積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亞洲中西部。

      繼續引導:距離海洋的遠近如何?

      距海遙遠,深入亞洲大陸內部。

      (展示“亞洲氣候類型圖”,并在上面點出孟買和哈爾賓、雅庫茨克、烏蘭巴托的位置)

      (引導學生分析溫帶大陸性氣候的特點,注意邏輯層次、由簡到難,有分到總,講述氣候兩大要素:降水和氣溫,分析上述城市的氣溫和降水季節變化特點)

      學生分析討論

      :溫帶大陸性氣候的特點是全年溫差大,冬冷夏熱,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過渡:降水對于人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陸地上的淡水來源主要來自于大氣降水。

      (展示“亞洲氣候類型圖”)

      引導:亞洲降水比較多的氣候類型除了位于赤道附近馬來群島的熱帶雨林氣候外,還有集中季風氣候全年降水量相對比較多,是哪幾種?主要分布在哪兒?

      生: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

      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和南部。

      (教師簡單解釋何謂季風氣候,在亞洲圖上畫箭頭簡單示意,補充三種季風氣候的降水季節分配圖和降水年際變化圖,幫助學生分析季風氣候降水的特點)

      :降水的多少與夏季風有什么關系?

      夏季風強大——降水多,反之,降水少

      繼續啟發:如果降水過多或過少會造成什么后果呢?

      (展示有關干旱和洪澇的視頻、圖片)

      學生看材料分析,旱澇災害對農業影響大。

      :所以在亞洲東部和南部季風區內,由于夏季風的影響易發生旱澇災害。

      引導:根據以上分析,從氣候類型及分布范圍看,亞洲的.氣候主要有什么特點?

      學生分析得出結論:氣候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最廣。

      過渡:為什么會形成這么復雜的氣候?主要受了哪些因素的影響?

      (以亞洲的幾個城市{前述}為例,提示回憶上冊學過的“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知識,引導學生出氣候與位置的關系及氣候與地形、地勢的關系)

      :影響亞洲氣候的因素,除了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外,還有地勢及其他因素,但主要的是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引導:用以上分析做練習(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能力)

      展示非洲氣候圖

      提問:在圖中,非洲的餓氣候分布有什么特點?分析主要的影響因素。

      :赤道穿過非洲中部

      以熱帶氣候為主,熱帶雨林和熱帶草原氣候分布很廣

      氣候類型南北對稱,以赤道為中心

      影響因素:緯度位置,還有地勢高低等

      本課要點。

      板書設計:

      第六章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

      第一節自然環境

    七年級地理教案6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掌握亞洲地形、河流以及氣候的特點;讀圖簡要分析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

      過程與方法

      運用地圖及有關資料歸納一個大洲的地形、氣候、水系的特點,簡要分析其相互關系;通過對亞洲自然環境的學習,掌握認識大洲自然環境的方法

      情感態度

      與價值觀

      通過對亞洲自然環境特點的認識以及對亞洲地理集錦的了解,培養了學生熱愛亞洲、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對亞洲自然環境的學習,掌握認識大洲自然環境的方法

      教學難點:運用地圖及有關資料歸納亞洲的地形、河流、氣候的特點,并簡要分析其相互關系

      2?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多媒體播放亞洲自然風光圖片(亞洲之最:喜馬拉雅山脈、青藏高原、死海、貝加爾湖、珠穆朗瑪峰、里海等),并同時播放《亞洲雄風》背景音樂。

      教師:同學們,伴著歌曲,緊跟圖片讓我們感受到了亞洲山河的壯麗畫卷,自然環境的獨特韻味。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亞洲的自然環境。自然環境主要包括哪些要素呢?

      學生:自然環境包括地形、氣候、水系等。

      教師:同學們回答的很好,下面我們將從地形、河流、氣候三個方面逐一了解亞洲的自然環境

      【設計意圖】

      把學生帶入到濃郁的亞洲風情中,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通過展示亞洲之最的景觀激發了學生的自豪感,培養學生熱愛亞洲、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二、講授新知

      活動一:亞洲之旅

      教師:結合圖6.8和圖6.9,全班分成兩組做一次亞洲之旅:沿途說出你將經過哪些國家?哪些地形區?大致海拔高度是多少?有可能見到什么樣的自然景觀?或哪些世界之最或亞洲之最的地形?

      1.請一組同學沿東經80度,從北向南做旅行,另一組同學沿北緯30度,從東向西做旅行。(前后左右同學可“結伴而行”)請沿途記錄所經國家、地形區,所見到的地貌環境和地形特征(地名、海拔、景觀等)。

      (組織:活動中各小組要選出同學記錄所經地區的特征。)

      2.每組學生依次上前指圖描述所經地區名稱、景觀及海拔。全班對描述最全面、語言最流暢的同學予以鼓掌激勵。

      3.“造型活動”

      (教師課前準備好以上地區的名稱卡片,平原、高原、山地分別采用不同的顏色,如綠色、紅色、黃色)

      以上同學手拿卡片依次站成南北向和東西向兩排,交叉成十字。(視教室空間情況而定,也可分別在講臺前一字排開,但說明一組表示的是東西方向,另一組表示的是南北方向。)

      教師提出“造型要求”:

      各人以膝蓋處為海平面,腰部為海拔20xx米,頭部為4000米,請以上同學將手中的地形卡片舉放在最合適的位置。

      教師:從同學們的描述及演示,能否得出亞洲地形大概有什么特點?

      學生:地形復雜多樣,地勢起伏大,中間高,四周低

      引導學生閱讀地形剖面圖:同學們演示的地形高低起伏,即地勢狀況,大家一目了然。如科學的按垂直坐標和水平坐標標注在圖上,就成為沿北緯30度和沿東經80度的地形剖面圖。

      【設計意圖】

      通過分組活動,使得全班每個學生都得到了充分參與,激發了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由被動學習變成主動獲取知識,讓學生的學習過程充滿新奇、樂趣。

      活動二:自主學習

      閱讀課本第7頁圖6.8“亞洲的地形”,完成下列要求。

      1.用筆圈出鄂畢河、葉尼塞河、黃河、長江、湄公河、恒河、印度河,并圈出它們流經的國家及流入的`海洋。

      2.看看他們注入的流向有什么不同?

      3.亞洲河流分布有何特點?這種分布與地形分布之間的關系如何?

      【設計意圖】

      這一環節突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通過學生獨立的讀圖、分析、歸納、總結來實現最后的學習目標。

      活動三:技能拓展

      教師:回顧剛才我們分析亞洲地形和河流特點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對河流的影響。

      1.歸納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1)找出海岸山脈、內華達山脈、落基山脈、大平原、密西西比河平原、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亞山脈,分別指出它們在北美洲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

      (2)按照“相對一致、空間上連續”的原則,將北美洲按照地形劃分成西部、中部和東部三個區域,說出這三個區域主要的地形類型。

      (3)讀圖,指出北美洲大陸沿北緯40°緯線自西向東地勢的變化特點。

      2.以密西西比河為例,解釋北美洲的地形對河流流向的影響。

      (1)在圖中找出密西西比河及其主要支流,并用箭頭標出它們的流向。

      (2)分析這些河流的流向與地形的關系。

      【設計意圖】

      學會知識的遷移,學會分析大洲地形河流的特點

      活動四:復雜的氣候

      教師:情境設計

      家住廣州的小明在暑假期間出國旅游,這次旅游給他帶來了不同的生活體驗。旅行路線是從東向西沿北回歸線進行,他從廣東省出發時盛行東南風,來到了南亞,風向發生了改變,變成西南風,而且遇上滂沱大雨,當來到世界上最大的半島—阿拉伯半島上時,天氣卻異常炎熱、干燥。這是什么原因呢?讓我們一起來探究一下。

      教師:展示亞洲氣候類型圖

      1.我會讀圖

      (1)仔細讀圖,亞洲有哪幾種氣候類型?

      (2)不同類型的氣候有何特點?

      (3)分布最廣的氣候類型是什么?

      (4)我們家鄉所在地屬于哪種氣候類型?聯系生活思考一下,該氣候類型的特征是什么?學生:帶著問題讀圖,并從中歸納得出答案,教師行間點撥。

      2.我會探究

      探究方案一:結合“亞洲氣候類型圖”,探究亞洲的氣候特點有哪些?為什么具有這些特點?與哪些因素有關?

      學生預習回答:亞洲氣候具有復雜多樣、大陸性氣候分布廣和季風氣候顯著的特點。

      亞洲緯度廣,地跨熱帶、溫帶和寒帶,地域遼闊,東、北、南三面瀕臨大洋,中西部深居亞歐大陸腹地,海陸間熱力差異明顯,地形復雜多樣。

      氣候主要受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地形因素的綜合影響。

      探究方案二:亞洲大陸東部從北向南依次是溫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熱帶季風氣候,說明季風氣候顯著,那么冬夏季風的性質是什么?季風氣候對當地農業有什么影響?

      學生預習回答:冬季風寒冷干燥,夏季風溫暖濕潤。有利于形成季風氣候。由于季風強弱與進退時間每年不一,所以季風氣候易于發生旱澇自然災害。

      3.我會拓展

      (1)讀課本第12頁圖6.15“北美洲的氣候類型”,找出北美洲主要的氣候類型。

      (2)亞洲和北美洲的氣候特征都有大陸性氣候顯著這一特點,造成的原因一樣嗎?

      ①亞洲地域遼闊,面積廣大,中部距海遙遠,大陸性特征顯著的原因是什么?

      ②北美洲的地形特點劃分為三大地形區:西部高大山系,中部廣闊的平原,東部低緩的高地,造成其大陸性特征顯著的原因又是什么?西部山脈、中部平原分別對來自于太平洋的水汽、北冰洋的冷空氣有什么作用?

      教師:最后我用一句歌訣來形容亞洲的自然環境:

      山地多、高原大,亞洲地形雜;

      中間高、四周低,江河放射流;

      大陸性、季風性,氣候最復雜。

      【設計意圖】教師小結交由學生自己回顧,是對本節課的課堂學習的一種很好的反饋。用歌訣記憶增強學生的興趣,最后的課后延伸是對本節課學生學習技能的鞏固。

      【板書設計】

      三、課堂小結

      通過學習,我們知道了亞洲地形和河流的概況,通過地形分布圖的判讀,總結出亞洲的地形特點;根據地形圖判讀,明確了亞洲的地形特征,明確了地形和河流之間的相互影響的關系,認識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的。北美洲與亞洲的維度位置有相似之處,地形、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存在差異,請課后類比探究。

      四、教后反思

      地圖是學習地理的重要工具,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讀圖,進行歸納并得出結論,培養學生讀圖分析問題的能力,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分析亞洲河流的流向時,首先讓學生讀圖,從圖中找出亞洲主要的河流,在圖中描出,并說出河流注入的海洋,進行歸類,從而歸納出亞洲河流的流向是從中部流向四周。學生自然就得出了“亞洲河流大多發源于中部,呈放射狀流向四周的海洋”的結論。學生能夠體驗到地圖分析對解決地理問題的重要性。

    七年級地理教案7

      教學目標:

      1、掌握東南亞的地理位置及重要性,掌握東南亞地形、氣候的一般特點,及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在地形、氣候方面的差異;

      2、了解東南亞的范圍及包括的國家;

      3、通過使用地圖,提高學生的讀圖和分析圖的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和綜合問題的能力;

      4、通過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間關系的分析,了解地理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

      教學重難點:

      東南亞重要的地理位置、氣候和地形特點

      學習方法指導:

      1.學會從地理位置(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半球位置)、地形、氣候、河流湖泊、資源等方面描述一個區域的自然地理特證。

      2.學會分析位置地形氣候等要素在地里環境形成中的作用及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從而總結出一個區域的突出的人文地理特征。

      3.學會運用對比分析的方法比較區域之間的差別與聯系。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旅游情景方式引入)你知道的獅城是那座城市嗎?

      你知道的世界文化遺產——吳哥窟在哪個國家嗎?

      讓我們一起到東南亞去旅游,你就會得到答案!

      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1、自主學習:

      讀圖2-1,觀察東南亞的位置和主要組成

      1、說出東南亞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

      2、東南亞的主要組成部分

      3、總結東南亞重要的地理位置(十字路口)

      讀圖2-3回答:

      4、東南亞地區的`咽喉要道是哪里?它有什么重要的戰略地位?

      2、小組交流:小組內交流以上問題,提出疑問。

      3、合作探究:【探究問題】

      為什么日本把馬六甲海峽稱為“海上生命線”?

      【教師精講點撥】日本國內需要的石油絕大部分來自于西亞,

      油輪必經馬六甲海峽

      【探究結論】

      日本是一個經濟大國,資源小國,礦產資源尤其貧乏,要進行

      工業生產,就必須進口石油,沿途經過太平洋,馬六甲海峽,

      印度洋,最后到達中東。馬六甲海峽位于東南亞的馬來半島

      與蘇門答臘島之間,是日本進口石油的必經之地,因此馬六甲

      海峽就成為了日本的“海上生命線”。

      學習任務(二)、東南亞的自然環境

      1、自主學習:

      讀圖2-1,觀察東南亞的地形與河流,分析地形與河流的

      關系,回憶東南亞的氣候,分析對農業的形象

      1、中南半島的地勢特征如何?

      2、分析總結中南半島的河流特點(流向與流速)

      3、分析判斷馬來群島的地形地勢特點和河流特點

      2、小組交流:小組內交流以上問題,提出疑問。

      3、合作探究:

      【探究問題】總結地形地勢與河流間的關系。

      (總結)河流的流向與流速受地形地勢的影響

    七年級地理教案8

      課題

      第8課兩極地區

      第1課時共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教學目標

      1、認識兩極地區的位置范圍、氣候條件、自然環境、自然資源等。

      2、會用地圖、景觀圖片和相關資料,總結歸納出兩極地區的環境特點。

      3、學會在以兩極為中心的地圖上辨別方向。

      4、培養從圖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5、掌握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說明某一地區位置特點的方法。

      6、掌握使用兩極地形圖和景觀圖片,總結歸納兩極地區氣候特點的方法。

      7、使用兩極地區氣溫圖表區分兩極氣候的特點。

      8、掌握利用經緯網在以兩極地區為中心的地圖上判斷方向的方法。

      教學重點

      兩極地區的位置、氣候、自然環境、自然資源等。

      教學難點

      讀圖理解、區分兩極地區的自然環境的差異。

      教法學法

      直觀演示,輔助講解,分組討論,合作突

      教學媒體

      教學過程

      教學

      環節

      教學內容

      補充與反饋

      課前預習

      閱讀教材56----------60

      導入新課

      這就是神秘的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今天我們進入到這兩個特殊地區,去解開它們神秘的面紗。

      板書:兩極地區。[

      重難點教學過程

      一、極地探險和科學考察

      1、原始的自然環境為科學家們進行氣象、冰川、地質、海洋、生物等學科的科學研究提供了便利。

      2、我國科學家在南極地區考察的照片,看到這些圖片,我們感到很自豪。目前,已有18個國家在南極地區建立了140多個科學考察實驗站。

      從南極地圖上,找出中國的兩個科學考察站:長城站和中山站,描述它們所在的位置。(長城站在西經60,南緯60附近。中山站在東經70,南緯70附近。

      長城站和中山站的建立時間為什么都選擇在2月?(2月是南極地區氣溫最高的季節。

      二、自然環境與資源

      1、兩極地區都是被冰雪覆蓋的地區,為什么呢?我們來揭示這一問題。

      展示北極地區圖和南極地區圖。

      請同學們從圖中查出兩極地區的位置范圍和周圍的大洲或大洋。www.zk5u.com(北極地區:位于北緯66.5以北,中心位置是北冰洋,周圍被亞洲、歐洲、北美洲環繞。南極地區:位于南緯66.5以南,中心位置是南極大陸,周圍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環繞。

      2、引導:從緯度位置看,兩極地區接受的熱量多嗎?試從這個方面解釋兩極地區冰雪覆蓋的原因。(兩極地區緯度高,太陽斜射,所得的太陽光熱少,氣溫低,大部分地區冰雪終年不化,所以形成厚厚的冰雪,覆蓋著陸地和大洋。

      總結:由于太陽斜射,兩極地區氣溫很低。都有極晝、極夜現象,這是由地球公轉引起的。

      3、南北極氣溫比較圖。

      讀圖對比一下兩極的氣溫值,結合課本58--59頁有關材料,探究:在兩極地區不同的氣溫影響下,氣候和自然景觀會有什么差異?(南極氣候:酷寒、干旱、大風。南極景觀:厚厚的冰層,附近海面有冰山,被稱為“白色沙漠”和“風庫”。北極氣候:氣溫高于南極,降水多于南極,風速小于南極。北極景象:終年冰封,冰雪天地。

      板書:二、自然環境和資源

      1、地理位置

      2、氣候特點:南極地區:酷寒,干燥,烈風

      3、過渡:盡管兩極自然條件惡劣,但也有生命存在,看59頁圖,說說最能代表兩極的動物各是什么?(南極:企鵝。北極:北極熊。

      4、閱讀58頁頁教材插圖,歸納總結:兩極地區有哪些自然資源?((1)有煤、鐵等豐富的礦產資源。(2)儲存著大量的固體淡水資源。(3)沿岸棲息著無數的海洋生物。

      5、豐富的自然資源。

      三保護極地環境

      1、展示日本南極捕鯨的'資料。兩極地區都有大量的生物資源,但都不同程度地遭到濫捕和濫殺,使兩極地區的鯨魚資源已陷于危機之中。該怎樣對待兩極地區的資源呢?我們以展示的資料為背景材料,分成日本方和國際社會方,兩方進行辯論,在辯論中達到探究的目的。(按照日方和國際方各分成幾個小組,然后以小組為單位,準備辯論材料。組派代表發言、辯論,氣氛熱烈,精彩之處鼓掌歡迎。日本方的辯論中心:捕鯨是為了搞科研,鯨肉食品只是科研的副食品。國際社會方的辯論中心:進行科研并不需要每年大規模捕鯨,況且,現代科學技術并不需要殺死鯨魚來搞科研。

      2、總結:人類再也不能失去最后這片凈土了,各國要引起重視,務必用條約的形式束縛各國。旨在保護南極環境的《南極條約》于1959年12月簽訂,我國于1983年正式加入。

      板書:南極條約。

      總結應用

      通過本節學習,我們認識了兩極地區惡劣的自然環境和豐富的自然資源。我們了解極地地區,就是為了更合理地利用它,保護它,為人類做出應有的貢獻。

      板書設計

      8課兩極地區一、一、極地探險與科學考察

      1、主要考察站:長城站,中山站

      二、自然環境和資源

      1、地理位置

      2、氣候特點:南極地區:酷寒,干燥,烈風

      3、豐富的自然資源。

      三、極地的保護

    七年級地理教案9

      教學目標

      1、知道地圖的三個基本要素。

      2、在地圖上正確辨別方向;會比較比例尺的大小,并能根據比例尺,量算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能夠根據地圖的圖幅大小、所示范圍大小,正確選取比例尺。

      3、了解地圖的制作原理和地圖的分類;實例引導讀圖嘗試,學會判定生活中地圖上的方向。

      4、體驗演示判定方向的快樂;領略地理知識的實用價值。

      教學重難點

      方向的判定,熟知比例尺大小與表示范圍大小、內容詳略的關系。

      教學方法

      以學案為載體,實行小組教學形式,實施零距離課堂教學模式。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水平,設置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問題,盡可能給學生提供動腦、動手、動口的機會,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謎語導入:“四四方方一張紙,世界各地都容納,有山不能爬,有水它不流。”—引出“地圖”。“地圖是地理學的第二語言,是學習地理的最重要工具”,學會看地圖,是學習地理的重要方法和途徑之一。

      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學習任務(一)繪制地圖的一般方法

      1、自主學習:

      讀圖1—7和圖1—8,思考:

      (1)、是不是圖中那所學校象圖中的那樣小?畫我們學校的校園平面圖,要用一張象校園那么大的白紙來畫嗎?

      (2)、把校園中的事物象畫美術作品那樣真實地畫在紙上嗎?

      (3)、如何讓人看明白哪里是教學樓?哪里是運動場?

      2、小組交流:小組內交流以上問題

      3、合作探究:

      地圖是怎樣制作出來的?

      把地理事物按一定的比例縮小(比例尺),用不同的符號表示不

      同的地物(圖例),并用文字、數字標明(注記)。

      地理事物按一定的________縮小,并用_______畫在平面上,注上必要的_______,就成為一幅地圖。

      鳥瞰圖—平面圖—地圖

      學習任務(二)地圖的分類

      1、自主學習:讀第7頁第一段,思考:地圖都有哪些種類?

      2、小組交流:小組內交流以上問題。

      3、合作探究:

      《肥城市各年齡段人口統計圖》、《山東省河流分布圖》各屬于哪一類

      地圖?

      :一般來講,閱讀地圖時,應先看圖名,知道地圖要表達的主題是什么;接下來是看圖例,了解地圖內容的表達方式怎樣;閱讀地圖內容時,應該是先整體,后局部,先綜合,后要素。盡量多地發掘地圖內容,達到“圖”盡其用的目的。

      盡管地圖的種類多種多樣,內容不一,但每幅地圖的'制作均是按照一定的比例縮小地理事物后,用符號、文字來表達地理事物的,所以地圖必須具備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注記。

      學習任務(三)方向判定

      1、自主學習:讀課本第7頁,思考下列問題

      (1)地平面上的方向如何判定?

      (2)判定地圖上的方向:

      ①普通地圖的方向如何判定?在右側“米”字形示意圖中標出。

      ②指向標地圖中如何判定方向?

      2、小組交流:小組內交流以上問題,提出疑問。

      3、合作探究:

      A·

      B·

      右圖中A點在B點的_______方向。

      指向標地圖中指向標箭頭指向北方,箭頭前方為北,后方為南;箭頭左方為西,右方為東。

      正北方

      通過實踐明確方法:

      1、扭身子不如扭圖

      2、指向標太小可放大

      3、為求精確可平移指向標

      學習任務(四)比例尺

      1、自主學習:請大家自主學習第8、9頁,完成下列問題

      (1)比例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例尺可以用、和三種形式表示。三種表示方式的轉換時,應該注意什么問題呢?______________

      (3)如何比較比例尺的大小?(由分式大小的比較規則,得出比例尺的大小的比較規則)分母愈小,比例尺愈;分母愈大,比例尺愈

      2、小組交流:小組內交流以上問題,提出疑問。

      3、合作探究:

      比例尺的大小與范圍、內容的關系:

      北京市地圖

      中國地圖

      比例尺大小

      表示范圍大小

      表示內容詳略

      (1)兩幅圖的比例尺哪個大?哪個小?

      (2)兩幅圖表示的范圍哪個大?哪個小?

      (3)兩幅圖所表示的北京的地理事物,哪幅圖詳細?哪幅圖簡單?

      圖幅相同的情況下,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圍,表示的內容越。反之,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圍,表示的內容就越

      分母

      比例尺

      表示實際范圍

      內容

      越大

      越小

      越大

      越簡略

      越小

      越大

      越小

      越詳細

      三、學以致用,拓展延伸:

      1、讀右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醫院在學校的______方向。

      (2)小明從水電站步行到學校,速度為每分鐘50米,則大約分鐘可以到達。

      解析:(1)首先要看地圖上有無指向標。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根據指向標所指的

      北方確定方向,把指向標平移到學校,可判定醫院在學校的東南方。

      (2)先量得水電站到學校的圖上距離為2cm,代入實地距離=圖上距離/比例尺(實地距離=2/1﹕20000=40000cm),即400m,用距離/速度(400/50=8)即得出時間。

      答案:(1)東南方(2)8分鐘

      2、下列四幅圖中,按比例尺由大到小的排列順序,正確的是()

      A.④①③②B.②④③①

      C.②③①④D.③①④②

      解析:一般說來,在地圖圖幅大小相同時,比例尺越大,地圖所表示的范圍越小,內容越詳細;比例尺越小的地圖所表示的范圍越大,內容越簡略。故D符合題意。

      3、完成教材10頁活動題1、2、3、4、5。

      充分用好圖中的比例尺數據,并可提供沒有比例尺但圖幅大小相同但范圍明顯不同的兩幅地圖來對比,以深化認識。

      通過減0后明確1厘米代表的實地范圍,以乘法口算即可。

      四、總結梳理歸納方法:

      本節課主要學習了學會看地圖,其中方向判定和比例尺是本節課的重點,我們要學會學會在地圖上辨別方向,記住并應用比例尺定義、公式表示形式及其轉化、大小等,初步樹立“地圖是地理學科的第二語言,是學習地理的工具”的觀念,建立正確的空間概念。

      五、鞏固練習,達標檢測:

      能力訓練P7基礎鞏固:2、3、4、5綜合運用1、2、4、5

      六、附板書設計:

      第二節我們怎樣學地理

      一、學會看地圖

      (一)地圖的制作與分類

      1、制作2、分類

      (二)地圖的三要素:

      1、方向:一般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指向標地圖:根據指向標定方向

      2、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

      (1)表示方法:數字式、文字式、線段式

      (2)比例尺大小與內容簡略的關系

      這節課重點在比例尺,與數學知識聯系密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稍一粗心就會做錯,所以這節課重在理解,讓學生自己動腦得出結論。

    七年級地理教案10

      一、教學目標

      1、在法國地圖上指出其輪廓特點、地理位置、首都巴黎。

      2、根據主要河流的流向,判斷法國的地勢特點。

      3、根據法國地形和氣候特點,歸納該國發展農業的有利條件。

      4、運用地圖和資料,聯系法國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文化特征,歸納該國發展旅游業的優勢。

      5、運用資料,綜合評價法國的經濟和文化特征。

      6、通過學習法國濃厚的藝術,培養學生的藝術興趣。

      7、通過學生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創建一種和諧、平等的價值觀。

      二、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自制課件)

      三、教學方法:討論法、小組合作、讀圖析圖法

      四、教學過程

      〈導入〉展示圖片————埃菲爾鐵塔,問學生這是什么?它在哪個國家?(法國)它是西歐三大旅游國之一,有什么吸引我們的.?

      [講授新課]

      1、法國的地理位置

      (學生讀圖)P86圖8—30,看法國地理位置優越體現在什么地方?(地形、氣候)

      (1)比較歐洲西部英國、法國、德國的面積大小。

      (2)接法國頂點,看它輪廓特點。(六邊形)

      (3)法國海陸位置—————西面:大西洋,東南面:地中海法國的海陸位置決定了它的氣候特點:

      大西洋沿岸——————溫帶海洋性氣候

      地中海沿岸——————地中海氣候

      內陸——————————————大陸性氣候(教師總結)

      (展示圖片)“法國地勢圖”

      (學生觀察)看法國地勢有什么特點?(東南部高、西北部低)(提問)東南部和西北部分別是什么地形為主?

      (教師總結)地理位置優越性之三:東南部高、西北部低的地形,平原丘陵占全國面積的4/5。

      〈過渡〉法國有這么優越的地理位置,它的農業怎樣?(課件展示)

      (1)農業發展的優勢:平原丘陵為主的地形;溫和濕潤的氣候;肥沃的土壤

      (2)不同的農業區:

      西部大西洋沿岸————小麥、馬鈴薯

      地中海沿岸————葡萄、葡萄酒

      (3)法國農業實現了高度機械化和現代化(1)豐富的礦產資源—————煤、鐵(2)高度發達的經濟—————以汽車、飛機為主的工業(3)核電比重占發電量中的70%以上。法國的文化與旅游:如埃菲爾鐵塔、凱旋門、凡爾賽宮、先賢祠、盧浮宮藝術之都———巴黎。

    七年級地理教案11

      教學目標

      1、掌握南亞的范圍,理解“南亞次大陸”與“南亞”的區別;能在地圖上填出南亞的主要國家和主要的城市。

      2、通過讀圖知道南亞的位置,在圖上能夠找出主要半島、島嶼及臨海。

      3、知道南亞是人類古代文明中心之一和南亞地區的宗教。

      4、掌握南亞三大地形區的分布和兩大河流的概況,并能在圖上填繪。

      5、根據南亞一年中風向的變化圖,理解南亞熱帶季風氣候的成因,能夠根據柱曲圖分析特點及其對農業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教學建議

      關于南亞“概述”的教材分析

      本節主要講了三個問題。突出南亞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特征。從自然條件對農業的影響上,強調人與自然的關系。

      首先教材從《西游記》的故事入手,引起學生的興趣。通過課堂讀圖練習,了解南亞國家的組成、相對位置、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為后面的學習打下基礎。

      “悠久的歷史”一段,使學生了解本區有悠久的歷史、曾受長期的殖民統治,為了解南亞的語言、人種及經濟發展的現狀作一個鋪墊。了解南亞宗教組成的復雜性及恒河對印度教徒的重要性。

      “三大地形區和兩大河流”是本節)的重點之一。文章用簡單的概括,點明了南亞的地形與河流特征,應讓學生掌握三大地形區的位置、主要特征,兩大河流的.位置、源地、流向和歸宿,了解南亞次大陸的概念。

      “熱帶季風氣候與農業”是南亞的又一重點。課文以孟買為例,從氣溫和降水量兩方面說明南亞季風氣候的特征,并通過南亞1月和7月的風向變化示意圖講解南亞季風氣候成因,說明了位置對氣候的影響,同時講解熱帶季風氣候為當地農業生產帶來的危害及人類采取的應對措施。課文同時還指出南亞作為一個廣大的地理單元,各地降水情況有很大的差異,還有其它的氣候類型。

      關于南亞“概述”的教法建議

      由于學生已經學習過兩節區域地理內容,可以利用一般的分析區域的方法引導學生分析,從地理位置、自然條件到人地關系,步步深入地研究。在學生了解一個區域的基本特征后,落腳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學習方法可以采用討論法或指導作業方式;對于學生難以理解的季風氣候的成因,可以用電腦動畫解決;同時為了引起學生學習興趣,應提供大量的景觀圖片,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

      南亞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有其獨特之處。教學中應充分利用課本的插圖,培養學生讀圖分析能力。突出當地人類與環境的關系。

      本節課的引入可從放映《西游記》片段入手,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自然的想從知其一到想知其二,接著引入南亞的宗教。對于南亞的歷史發展,從地理角度側重于當地的語言、人種構成,進而為后面了解印度的經濟發展特點打下基礎。建議采取談話法。

      利用《南亞的國家和地區圖》,用講解法與讀圖分析法,培養學生閱讀區域圖的能力。

      對于南亞的地形與河流,建議采用指導—作業方式,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閱讀《南亞分層設色地形圖》或動畫演示進行講解、總結歸納地形特征。

      對于“熱帶季風氣候與農業”部分,建議將講解法與討論法結合,突破重點和難點,教會學生分析氣候類型與特點的方法,并對氣候與人類的關系有較為深刻的認識;

      注意:南亞自然地理特征獨特性,是因為位置的獨特性。喜馬拉雅山的作用具有兩方面:對冷空氣的阻擋,形成廣泛的熱帶氣候;對濕熱空氣的阻擋,形成了大量的地形雨。由于南亞地理位置,形成典型的熱帶季風氣候。只需要通過讀圖使學生了解季風氣候的表現和特征就可以了,不要增加深度。

      關于“概述”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南亞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其與農業生產的關系

      【教學疑點】南亞與南亞次大陸

      【教學工具】南亞地形圖,南亞景觀圖片,南亞政區圖

      【教學過程】

      (引入)同學們最熟悉的中國神話小說是哪一部?(西游記)它主要講了什么內容?(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的經過)為什么叫西天?(因為他們從西安出發一直西行,到天竺即現在的南亞一帶去)他們取什么經?為什么到哪里去取經?(佛經,因為那里是佛教的發源地)南亞是一個有悠久歷史的地區。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內容

      (板書)第十章 南亞

      第一節 概述

      (板書)一、悠久的歷史

      (提問)歷史課學過有關本地區的內容嗎?你知道本地區大多數國家第二種語言是什么嗎?

      (學生讀書回答)

      (提問)閱讀下面材料,你認為導致沖突的原因是什么?(宗教、領土之爭)

      (講解)該地區宗教復雜。是印度教與佛教的發源地。印度教的圣地是哪里?(恒河沐浴的景觀圖片)

      (承轉)南亞到底指哪里?有哪些國家呢?

      (板書)二、南亞的范圍

      (提問)學生讀圖(南亞范圍圖)回答

      南亞有多少國家?哪些是內陸國、臨海國、島國?

      找到與中國相鄰的國家和地區(教師引到我國與克什米爾地區相鄰,克什米爾分屬于印巴兩國,其內容可以適當補充)。

      (學生活動)在空白圖上填出主要國家及首都名稱

      南亞大部分在什么緯度之間?(南亞大致位于10°—30°N之間,絕大部分地區以熱帶氣候為主)。

      南亞大體在什么山脈與什么大洋之間?(位于喜馬拉雅山與印度洋之間—“背山面海”)

      我們有時將本區稱作“南亞次大陸”,它與南亞有何區別于聯系?你知道為什么這樣稱呼嗎?(“南亞次大陸”指南亞的大陸部分包括六個國家,由于世界最高大的喜馬拉雅山在本區的北部,好像將本區從亞洲各離開了)

      (承轉)南亞的北部是山脈,其它地區地形如何?引導學生讀南亞地形圖,提問:

      1、南亞地形可分為哪三個主要部分?

      2、南亞的中部有何特點,是由哪兩條大河沖積而成?這兩條大河的發源地和河口各在哪里?

      學生讀圖回答,教師補充講解個地形區的特征

      (板書)三、三大地形區與兩大河流

      1、三山:

      北部———高大狹長的喜馬拉雅山

      中部———廣闊的恒河平原

      南部———起伏和緩的德干高原

      2、兩河:

      發源地

      流經地區特征

      流經主要國家

      注入海洋

      恒河

      喜馬拉雅山區

      廣闊的沖積平原和三角洲

      印度、孟加拉國

    七年級地理教案12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是第二章陸地和海洋的第一節大洲和大洋,是學習陸地和海洋的基礎,內容包括海陸分布、七大洲四大洋和各大洲的分界線三部分內容。

      1、海陸分布:教材利用圖文來說明世界海陸分布及其特點,使學生了解“地球”“水球”稱謂的依據。

      2、七大洲和四大洋:從大陸、島嶼、大洲的基本概念入手,人們把全球陸地劃分為七大洲。通過“讀圖”,分別認識七大洲的名稱、大小和位置和大洲的界線并認識各大洲的輪廓。四大洋:說明地球上的海洋既被陸地分割,又相互連通。然后“閱讀”介紹大洋、海、海峽。

      3、各大洲的分界線:利用圖片來說明各大洲的分界線。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了地球和地圖等基本內容,在學習過程中已經涉及到若干本節課的內容,已初步具備了學習本課的基礎,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欲望,不斷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和分析判斷能力。學生在學習時主要利用地圖和學生的參與,培養讀圖分析能力,并指導學生用“圖上記憶法”記憶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使學生了解全球海陸分布,了解海陸面積比例。運用地圖判別大洲、大陸、半島、島嶼及大洋、海和海峽,并能在世界地圖上說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位置、輪廓和分界線。

      2、能力目標:

      使學生會用地球儀、世界地圖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分析資料、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及快速獲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能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以及通過師生雙邊活動,培養學生加強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3、情感目標:

      使學生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同時滲透開放性的話題,組織討論,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求異思維。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1.地球表面海陸面積比例。

      2、識別大洲、大陸、半島、島嶼、大洋、海和海峽。

      3.七大洲的名稱、面積排序。

      4.四大洋名稱、面積排序。

      難點:識別大洲、大陸、半島、島嶼、大洋、海和海峽。

      教學內容

      ⑶能證明地球是球體的事實:麥哲倫環球航行的成功;地球的衛星照片;月食照片,是地球影子遮擋了照射的陽光。

      ⑷麥哲倫環球航行路線:西班牙→大西洋→麥哲倫海峽→太平洋→菲律賓群島→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

      2、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⑴含義:仿照地球的形狀,按照一定的比例進行縮小的模型。

      ⑵意義:可以方便我們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種地理事物的分布。

      3、緯線和經線(P5中的圖1.7)

      ⑴緯線:與地軸垂直并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

      ⑵經線:連接南北兩極并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

      ⑶地軸:假想的地球自轉軸。

      ⑷兩極:地軸與地球表面的交點。

      ⑸經、緯線的特點:

      特點

      ⑴含義:地球繞著地軸不停地旋轉。

      ⑵方向:自西向東。

      ⑶周期:一天(約為24小時)。

      ⑷產生的現象:晝夜更替、地方時差。

      2、地球的公轉(P11中的圖1.19)

      ⑴含義:地球圍繞太陽不停地旋轉。

      ⑵方向:自西向東。

      ⑶周期:一年(約為365天)。

      ⑷特點:地球公轉的'軌道平面與地軸的夾角是66.5°

      ⑸產生的現象:

      ①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來回移動;

      ②同一地點,太陽高度角的變化;

      ③同一地點,晝夜長短的變化;

      ④同一地點,不同季節太陽光熱不同,即春夏秋冬四季的形成。

      ⑹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

      ⑺四季的劃分(以北半球為例,南半球正相反):

      3、4、5三個月是春季;

      6、7、8三個月是夏季;

      9、10、11三個月是秋季;

      12、1、2三個月是冬季。

      3、地球的五帶(P12中的圖1.20)

      ②相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

      舉例:旗桿高出地面15米

      ⑵地形圖的類型:等高線地形圖、分層設色地形圖、地形剖面圖。

      等高線:在地圖上把海拔相同的各點連成的線。

      等深線:在地圖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

      ⑶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P16中的圖1.29)

      ①根據等高線的疏密程度判斷坡度的陡緩:等高線稀疏,表示坡緩;等高線密集,表示坡陡。

      ②根據等高線形狀判斷地形類型:山頂、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高線的彎曲部分向高處凸出表示山谷,向低處凸出表示山脊;兩個山頂之間的部位是鞍部;等高線重疊的地方表示陡崖。

      ⑷陸地上的五種基本地形: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地形圖上用海拔來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分層設色地形圖上,綠色表示平原、藍色表示海洋、黃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3、從地圖上獲取信息

      ⑴地圖常見種類:導游圖、交通圖、政區圖

      ⑵比例尺大小與地圖范圍、詳略的對應關系:

      ●教學板書:

      七年級上冊第一章地球和地圖

      1、認識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2、地球的模型——地球儀,緯線和經線。

      3、地球的運動:自傳和公轉。

      4、地圖的基本要素。地形圖的判讀。

      ●課堂小結:

      結合板書,概括知識要點。布置作業。

    七年級地理教案13

      【教學重點】基礎工業的分布特點和四大工業基地的位置。

      【教學難點】分析四大工業的特點。

      【教學用具】我國煤炭資分布圖、中國主要油氣工業基地和石化中心圖、我國主要電力工業的分布圖

      【教學過程】

      (導入)前面我們學習了農業,農業是人類社會最基礎的物質生產部門,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而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是工業。

      (板書)第八 中國的工業

      (活動)1.從自己身邊的日常用品中找出兩種工業產品;再找出兩種與工業無關的產品。

      2.讀本提供的工業作用示意圖,說明圖中的每一項工業與你的那些活動有關。

      (教師)如果說農業為人們提供了生活所必需的吃、穿、用等物質資料,那么,工業則決定著人們吃、穿、用的水平,即人們的生活水平;同時,工業也直接影響國民經濟其他各部門的現代化水平。

      (板書)第1節 基礎工業與主要工業基地的分布

      一、基礎工業的分布

      (活動)讀書回答:1.什么是基礎工業?

      2.基礎工業包括那些工業部門?

      3.有那些物資是這些基礎工業的產品?各舉一例說明。

      4.假設生活中和生產中沒有了這些物資,會怎樣?

      (、過渡)可見,基礎工業無論在人們生活中,還是在國民經濟生產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下面我們看看基礎工業的分布狀況。

      (板書)1.煤炭工業

      (活動)在地圖冊中找到“我國煤炭資分布圖”,復習回答煤炭資豐富的省區。

      (教師)因此,煤炭資豐富的西、內蒙古、陜西,就是我國最主要的煤炭工業基地。

      (板書)煤炭工業基地:西、內蒙古、陜西

      (過渡)目前煤炭在我國能消費中比重是的,但石油和天然氣的消費比重卻不斷上升。

      (活動)讀圖“中國主要油氣工業基地和煉油中心、石油化工中心”:

      1.找出我國大型油氣田。

      2.找出圖中的大型煉油廠。

      3.觀察煉油廠的分布與油氣田的關系,并舉例說明。

      (教師)我國石油、天然氣工業的分布多于油氣資分布一致,即在油氣產地,如:大慶、吉林等;另外,也有一些是建立在消費市場的,如:北京、上海、南京、廣州等。

      (板書)2. 石油、天然氣工業:在油氣產地

      消費市場

      (活動)讀圖“中國主要油氣工業基地和煉油中心、石油化工中心”:

      1.找出主要石油化工中心。

      2.觀察其分布特點, 并舉例說明。

      (教師)石油工業也是以石油、天然氣為原料的。因此,其分布也是在油氣產地(如:大慶)和消費市場(如北京燕、上海金)。

      (板書)3.石油工業

      (承轉)電力工業是又一項重要的基礎工業,電力工業的發狀況,直接影響著人民生活水平和其他工業部門的發展。

      (活動)讀圖“我國主要電力工業的分布”:

      1.我國電力工業的主要形式?

      2.這兩種電力工業的分布有什么特點?

      3.我國的核電站集中分布在那些地區?試分析其原因。

      (、板書)4.電力工業: 火電廠—煤炭基地、大城市

      水電站—河流中上游(長江、黃河、珠江)

      核電站—東南沿海

      ()本節介紹的四項基礎工業中,有三項是能的生產工業—煤炭工業、石油、天然氣工業和電力工業。能被稱為“工業的糧食”,能的生產是我國目前的戰略重點。西氣東輸、西油東送、西電東送等工程,不僅帶動了西部的發展,同時也大大緩解了東部能緊張問題。

      (反饋練習)

      下列城市分別是哪項基礎工業基地:大慶、大同、北京、上海、南京、蘭州、錦州、廣州。

      【板書設計】

      第八 中國的工業

      第1節 基礎工業和主要工業基地的分布

      1.煤炭工業

      煤炭工業基地:西、內蒙古、陜西

      2.石油、天然氣工業

      在油氣產地

      消費市場

      3.石油工業

      4.電力工業:火電廠—煤炭基地、大城市

      水電站—河流中上游(長江、黃河、珠江)

      核電站—東南沿海

      點評:

      該教案的設計突出了教學重點“基礎工業的分布特點和四大工業基地的.位置”,在教學過程中比較重視學生的參與。讓學生在一系列的相關討論中學習相關知識,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及主動探索式的學習方法,并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相互交流的能力。較好貫徹了教學目標的實施,教學設計結構嚴謹,注重景觀圖片的運用,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在每一個讀圖環節中,都設計了大量而嚴謹的問題,由淺入深,形成鏈鎖讓學生思考、討論,有力的鍛煉了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提供了一個有益的參考。

    七年級地理教案14

      一、課標要求

      說出兩級地區自然環境的特殊性以及開展科學考察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二、本課目標

      能夠在南北極地區圖上辨別極地地區的范圍、位置及經緯線特點和地球自轉方向。

      了解兩極地區自然環境的特點及差異。

      了解兩極地區進行科學考察和環境保護的意義。

      三、課前準備

      如果你是一位將要隨科學家到兩極地區進行科學考察的人員,那么你需要了解哪些有關問題?

      四、知識建構

      知識點1:冰雪覆蓋的地區

      播放極地地區的DVD,歸納神秘的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的位置和自然環境特征。

      探究一:

      請同學們從極地圖中查出兩極地區的位置范圍和周圍的大洲或大洋。

      答:北極地區:位于北緯66.5以北,中心位置是北冰洋,周圍被亞洲、歐洲、北美洲環繞。

      南極地區:位于南緯66.5以南,中心位置是南極大陸,周圍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環繞。

      從緯度位置看,兩極地區接受的熱量多嗎?試從這個方面解釋兩極地區冰雪覆蓋的原因。

      答:兩極地區緯度高,太陽斜射,所得的太陽光熱少,氣溫低,大部分地區冰雪終年不化,所以形成厚厚的冰雪,覆蓋著陸地和大洋。

      總結:由于太陽斜射,兩極地區氣溫很低。都有極晝、極夜現象,這是由地球公轉引起的。

      分析課本102頁有關材料,探究:在兩極地區不同的氣溫影響下,氣候和自然景觀會有什么差異?

      答:南極氣候:酷寒、干旱、大風。南極景觀:厚厚的冰層,附近海面有冰山,被稱為"白色沙漠"和"風庫"。

      北極氣候:氣溫高于南極,降水多于南極,風速小于南極。北極景象:終年冰封,冰雪天地。

      總結:緯度高,氣溫低,冰天雪地,南極酷寒、干旱、大風。

      探究二:

      盡管兩極自然條件惡劣,但也有生命存在,看圖10.3和圖10.4,說說最能代表兩極的動物各是什么?

      答:南極:企鵝。北極:北極熊。

      探究三:

      怎樣在以兩極為中心的地圖上辨別方向?

      答:站在南極點上,前后左右都是北方。站在北極點上,前后左右都是南方。

      知識點2:科學考察的寶地

      探究四:

      閱讀自學104—106頁教材內容,歸納總結:南極地區有哪些自然資源?

      答:(1)有煤、鐵等豐富的礦產資源。

      儲存著大量的固體淡水資源。

      沿岸棲息著無數的海洋生物。

      還有原始的自然環境,成為天然實驗室。

      南極大陸地下的煤是怎樣形成的?

      答:原始的自然環境為科學家們進行氣象、冰川、地質、海洋、生物等學科的科學研究提供了便利。根據大陸漂移學說,南極大陸原來并不在南極位置,而是位于溫帶地區,生長著茂密的'森林,經過地質變化形成煤層。

      從南極地圖上,找出中國的兩個科學考察站,并描述它們所在的位置。

      答:長城站崛起在喬治王島上,在西經60度,南緯60度附近。中山站聳立在南極大陸上,在東經70度,南緯70度附近。

      長城站和中山站的建立時間為什么都選擇在2月?

      答:2月是南極地區氣溫最高的季節。

      小結:兩極地區的地理位置用經緯線來確定,南極的氣候與北極相反。

      自學105頁閱讀材料《穿越南極》,體會南極考察隊員勇于為科學獻身的精神。

      南極考察如火如荼,閱讀課本106頁內容,說說北極科考為什么越來越頻繁?

      答:北極與南極一樣,都有重要的科考價值。二戰之后,又在北極地區發現和開采了石油、天然氣、煤、鐵等資源。

      總結: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不久的將來,兩極地區必將為人類提供寶貴的財富。

      知識點3:極地的保護與和平利用

      展示日本南極捕鯨的資料。兩極地區都有大量的生物資源,但都不同程度地遭到濫捕和濫殺,使兩極地區的鯨魚資源已陷于危機之中。該怎樣對待兩極地區的資源呢?

      答:

      小結:人類再也不能失去最后這片凈土了,各國要引起重視,務必用條約的形式束縛各國。旨在保護南極環境的《南極條約》于1959年12月簽訂,我國于1983年正式加入。

      五、課堂小結

      南極地區:南極圈以內的地區

      冰雪覆蓋的地區北極地區:北極圈以內的地區

      南極素有"冰雪高原"之稱,還被稱為"白色沙漠"和"風極"

      極地地區代表性動物:南極企鵝、北極北極熊

      科學考察寶地:我國在南極地區建立的兩個科學考察站:長城站、中山站。

      真正建在南極地區的(即在南極圈以內)為中山站。

      極地的保護與和平利用:《南極條約》,保護地球上最后一片凈土。

    七年級地理教案15

      一、課型:新授課

      二、課時安排:第1課時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讓學生了解南極洲地理位置的特點;在南極洲地圖上能正確指出南極洲瀕臨的三個大洋、長城站和中山站的位置及名稱。

      過程與方法:在南極洲地圖上培養學生辨別方向的能力。讓學生了解南極氣候的特點,理解氣候的成因,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理解保護南極環境的意義,認識到保護南極洲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增強學生的環境意識。

      四、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南極洲位置特點和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南極洲的氣候特點及豐富的自然資源。

      2、教學難點:南極洲氣候的成因。

      五、教學方法:

      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六、教學用具:

      多媒體、教學掛圖、板圖

      七、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請同學說說你了解的歐洲西部。(學生回憶,并回答問題。)

      (二)導入新課:

      高大的浮冰,刺骨的海水,兇悍的北極熊,你們知道這是什么地區嗎?講述,引導學生回答。

      學生自由發言。

      冰天雪地,企鵝成群、冰川深厚,這又是什么地方呢?今天我們就走進這兩個神秘的地區。

      板書:

      第五節 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

      (三)講述新課:

      ㈠范圍、位置

      學生讀圖、讀書,回答問題。

      指圖,指導學生從地圖上找到答案。

      教師最后對學生的答案,進行總結。

      1、北極地區: 北極圈以北(學生思考,回答。)

      (1)北冰洋的緯度位置特點(緯度最高的大洋)

      (2)幾乎被哪幾個大洲包圍?(注意方位)北美洲、亞洲、歐洲。

      (3)北冰洋跨多少個經度?(跨360度,跨經度最多的大洋) (4)我們要講的地區是否就是北冰洋?

      不準確。應該是北極圈以內的地區,面積要大于北冰洋。

      2.南極地區:

      南極大陸及附近島嶼和陸緣冰。

      (1)南極洲的'緯度位置特點

      (2)環繞三大洋(方位、順時針由東往西各是哪幾個大洋?)

      (3)與哪幾個大洲隔海相望?

      答案:(1)(緯度最高的大洲)(2)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3)南美洲、大洋洲

      教材60頁《南極洲》和61頁《海上浮冰》、《南極冰蓋》。

      提出問題:想一想,為什么浮冰對海上航運會構成較大的威脅?

      浮冰陸在海面上的部分體積小,不易被發現,但在水下部分的體積巨大,所以船只很容易被巨大的浮冰撞毀而沉沒。

      ㈡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的氣候

      教材60頁,閱讀材料,概括南極地區的氣候特點。學生一條一條的閱讀,討論、總結。

      南極洲的氣候特點是:酷寒、烈風、干燥。

      兩極地區的氣候特征:酷寒、多狂風、降水稀少。

      兩極地區的氣候形成原因。

      (四)小結:總結本節課內容。

      (五)作業:回家通過課外閱讀,查找關于南北極地區的有關知識。

      板書設計:

      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1)

      北極地區的范圍和位置

      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2)

      一、課型:新授課

      二、課時安排:第2課時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讓學生了解南極洲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知道南極洲是冰雪覆蓋的大陸;酷寒、干燥、烈風的冰原氣候;豐富的淡水、鐵、煤、鯨、企鵝、磷蝦等自然資源。

      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從地圖上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以及從課外書籍上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了解南極洲是科研的寶地,理解人類對南極洲的科學考察,了解我國在南極洲建立的長城站、中山站和科學考察的近況,培養學生熱愛科學、不畏艱險、勇于探索的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

      四、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在南極為中心的地圖上辨認方向。人類對南極洲的科學考察。

      2、教學難點:在南極為中心的地圖上辨認方向。

      五、教學方法:

      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六、教學用具:

      多媒體、教學掛圖、板圖

      七、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復習提問上節課內容。學生回憶,并回答問題。

      請你說說南極和北極地區的位置特點和氣候特點。

      (二)、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走進了冰天雪地的南極地區和北極地區,在那么冷的環境中,有沒有動物呢?

      (學生回答有,并且舉例說明。)

      那么,這些動物有什么樣的特點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南極地區和北極地區的動物資源。20xx年我國在挪威的斯瓦爾巴群島上,中國建立了第一個北極科學考察站。人類對兩極地區的探索還遠遠不夠,今后就要依靠大家去探索啦。所以,我們現在一定要努力學好各課的知識。大家回家后找到了許多的有關兩極地區的小材料,各種趣聞,小故事。現在我們一起來交流一下。

      (三)、講述新課:

      指導學生以閱讀形式,找出有關的答案。

      ㈢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的自然資源

      1、淡水資源

      地球上68%的淡水一冰雪形式存儲于兩極地區。淡水資源十分豐富。

      2、礦產資源

      南極地區,已發現220種礦物,煤儲量豐富,查爾斯王子山脈上有是節上最大的鐵礦床,另外還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

      3、生物資源

      請同學們看一下圖片,62頁“兩極地區的動物”。

      64頁,《南極探險》。了解人類征服南極的過程。

      1、人類對南極地區的科學考察

      2、我國在南極建立的兩個科學考察站長城站、中山站

      3、我國對北極地區的科學考察。(指圖,讓學生在地圖上找到這兩個考察站的地理位置。)

      教師引導:20xx年我國在挪威的斯瓦爾巴群島上,中國建立了第一個北極科學考察站。人類對兩極地區的探索還遠遠不夠,今后就要依靠大家去探索啦。

      所以,我們現在一定要努力學好各課的知識。大家回家后找到了許多的有關兩極地區的小材料,各種趣聞,小故事。現在我們一起來交流一下。

      學生站到講臺上,給大家講一下自己所了解的南北極趣聞、故事等等。

      (四)作業:

      目標檢測的相關內容。

      (五)教學小結:

      本課主要內容

      板書設計:

      北極與南極地區(2)

      淡水資源

      礦產資源

      生物資源

    【七年級地理教案】相關文章:

    七年級地理教案11-05

    七年級的地理教案01-20

    七年級地理教案11-09

    七年級地理教案08-23

    七年級的地理教案12-06

    地理七年級教案04-08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11-17

    七年級地理教案【精】12-05

    【薦】七年級地理教案12-16

    【推薦】七年級地理教案12-04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亚洲精品无播放器在线看观看 | 亚洲午夜欧美理论 | 香蕉九九在线播放 | 亚洲成a人片在线不卡一二三区 | 亚洲电影天堂在线对白 | 亚洲精品二区360偷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