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數學教案>小學數學教案

    小學數學教案

    時間:2023-08-24 09:13:33 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學數學教案匯總(5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教案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數學教案匯總(5篇)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教學內容:

      教科書26頁的想想做做的習題。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探索兩位數加整十數﹑兩位數加一位數(不進位)的`計算方法的過程,掌握這些加法的口算方法進行計算。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算一算:

      25+50= 24+5=

      2、口算:

      34+40= 21+6= 8+81=

      75+2= 60+15= 70+23=

      二、練習、

      1、想想做做3

      獨立填表,集體訂正

      2、完成想想做做4

      先計算,再交流結果,最后比較每組上下兩題,你發現什么?

      (還能舉出這樣的例子)

      3、想想做做第5題。

      (游戲形式:摘水果)

      4、完成第六題、

      給充足的時間學生去做,并教育學生檢查的習慣、做的全對的給予表揚

      5、想想做做第7題。

      (先指名說題意,再提問題,最后列式解答。)

      三、布置作業:

      四、教學后記:

      讓學生交流,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能正確辨認從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觀察到的立體圖形

      (5個小正方體組合)的形狀,并畫出草圖。

      2、能根據從正面、左面、上面觀察到的平面圖形還原立體圖形(5個小正方體組合),進一步體會從三個方向觀察就可以確定立體圖形的形狀。

      教學重點:

      能正確辨認從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觀察到的立體圖形(5個小正方體組合)的形狀,并畫出草圖。

      教學難點:

      能根據從正面、左面、上面觀察到的平面圖形還原立體圖形(5個小正方體組合),進一步體會從三個方向觀察就可以確定立體圖形的形狀。

      學具準備:

      每個學生準備10個棱長5厘米的小正方體紙盒,

      教師準備:

      10個棱長是15厘米的立方體紙盒,正方形紙板若干個。

      教學過程:

      一、課前復習

      我們在前面的知識中已經學習了用三個或四個正方體搭成立體圖形,請大家看大屏幕的圖形,你能說出從正面、側面、上面三個方向觀察到的圖形嗎?(展示課件)

      知道了從不同方向觀察物體,現在我們就來學習更加復雜的立體圖形,有興趣嗎?

      二、教學新授:(用三個比賽貫穿整個教學過程)

      1、創設“比賽”情景一

      第一輪比賽:擺(如課件)

      要求學生用5個小正方體搭成的立體圖形的形狀,任意搭,有多少搭多少,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

      (小組每擺一個造型可得10分)

      時間為3分鐘

      學生出現了多種答案,老師巡視課堂。

      2、想一想,從正面看是什么形狀,從側面、上面看呢?

      從比較簡單的.無遮擋實物入手,發現實物與觀察到的圖形之間的聯系,發展學生空間觀念。

      第二輪比賽:畫

      (1)教師大屏幕出現擺好的立體圖形(由5個小正方體搭成),讓學生仔細觀察立體圖形后集體動手單獨畫出從三個不同方向觀察到的平面圖形,并總結出畫平面圖形的方法。——從左邊開始看,先看有幾列,再看每一列有幾個正方形。(這種方法的教學得到了學生的大力支持,簡單易學)

      (2)比賽:任選三位同學依次擺出三種圖形,讓全班各組的同學畫,能畫出來的小組獲得分數50分,反之扣50分。

      3、創設“比賽”情景三

      根據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平面圖形,還原立體圖形(5個小正方體組合)屏幕出示,課件上從正面和上面觀察到的平面圖形的形狀。

      師:這是一個用5個小正方體搭出的立體圖形,從上面和正面觀察所畫下的形狀。同學們,你能不能用小正方體搭出這個立體圖形?

      學生小組合作操作,(根據上面兩圖形搭出立體圖形)

      (每個小組限定在2分鐘內擺,時間到時各小組擺出圖形來,每擺對一個可得50分,反之,擺錯了倒扣50分)

      師:請說一說你搭過程中的想法和做法。

      師:可以先根據正面圖形搭出符合正面的立體圖形,再根據上面觀察到的圖形搭出符合上面的立體圖形。也可以根據上面的形狀,知道有一塊是隱藏的,再根據正面的形狀確定隱藏在哪一塊下面。

      思考1、從二個方向觀察,能不能確定立體圖形形狀?

      (1)出示課本78頁試一試第一題圖。

      (2)師:請用5個小正方體搭出這個立體圖形。

      師:注意到各組搭出的立體圖形,形狀都不一樣,你從中發現了什么?讓學生自己去感悟,去體會,充分尊重并利用學生(讓生認識到根據從二個方向看到的平面圖形不能確定一個物體立體形狀)

      思考二、(二個方向觀察可確定搭成這個立體圖形所需要的正方體數量范圍。)

      (1)出示試一試第二題圖

      (2)師:引導生先從上面看,哪個位置有正方體,哪個位置沒有正方體。再從左面看哪一排最多有幾個?最少有幾個?進行充分想象。

      (3)學生小組合作操作

      (擺放實物搭出這樣的立體圖形,你從中發現了什么?讓學生體會從二個方向看到的平面圖形雖不能確定一個物體立體圖形,但可以確定搭成這個立體圖形所需要的正方體的數量范圍。

      4、計算各小組所得分數,宣布獲勝小組

      三、反饋練習,深化體會認識。

      79頁練一練1、2。

      四、小結

      今天學習的觀察物體,要從幾個方向才能確定物體的位置呢?(3個)2個方向是不能確定立體圖形形狀的,但可確定搭成這個立體圖形所需要的正方體數量范圍。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理解比例的意義,認識比例各部分名稱,能通過觀察、猜想、驗證等方法得出分數的基本性質。

      2、能根據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正確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3、培養學生猜想與驗證、觀察與概括的能力。

      4、讓學生經經歷探究的過程,體驗成功的快樂,收獲數學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教學重點:理解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能正確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教學難點:自主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質。

      教學準備:投影片、練習紙

      三案設計:

      學案

      一、自學質疑

      [探究任務一] 比例的意義

      1、投影出示幾組比,讓學生寫出各組的比值,

      二、比例的基本性質

      教案

      一、回顧舊知、孕伏新知:

      1、談話:同學們,我們已經學過了比的許多知識,說說你已經知道了比的哪些知識?

      (生答:比的意義、各部分名稱、基本性質等。)

      還記得怎樣求比值嗎?能很快算出下面每組中兩個比的比值嗎?

      2、 師板書題目:

      (1)4:5 20:25 (2)0.6:0.3 1.8:0.9

      (3)1/4: 5/8 3:7.5 (4)3:8 9:27

      [評析:開門見山,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入手,方便快捷,循序漸進,為新課做好準備。因為這些題目還要用到,所以不惜費時板書——有效的呈現方式]

      二、絲絲入扣,深挖比例的意義

      (一)認識意義

      1、 指名口答每組中兩個比的比值,在比例下方寫上比值。

      師問:你們有什么發現嗎?(三組比值相等,一組不等)

      2、是啊,這種現象早就引起了人們的重視和研究。人們把比值相等的兩個比用等號連起來,寫成一種新的式子,如:4:5=20:25

      師:最后一組能用等號連接嗎?為什么?

      數學中規定,像這樣的一些式子就叫做比例,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比例(板書:比例)

      [評析:通過口算求比值,不經意間學生就有了發現,有三組式子比值相等,一組不等,如行云流水般引出比例。有效的課堂教學,就需要像這樣做好新舊知識的完美銜接。]

      3、同學們想研究比例的哪些內容呢?

      (生答:想研究比例的意義,學比例有什么用?比例有什么特點……)

      4、那好,我們就先來研究比例的意義,到底什么是比例呢?觀察黑板上這些式子,你能說出什么叫比例嗎?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抓住關鍵點板書:兩個比 比值相等)

      同學們說的比例的意義都正確,不過數學中還可以說得更簡潔些。

      板演: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學生議一議,明確:有兩個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兩個比,且比值相等。

      5、質疑:有三個比,他們的比值相等,能組成比例嗎?

      [評析:比例的意義其實是一種規定,學生只要搞清它“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為什么”。本環節讓學生先觀察,再用自己的話說說什么是比例,學生都能說出比例意義的關鍵所在——兩個比且比值相等,教師再精簡語句,得出概念,注重了對學生語言概括能力的培養。在總結得出概念之后,教師沒有嘎然而止,而是繼續引導學生議一議,從正反兩方面進一步認識比例,加深了學生對比例的內涵的理解。讓學生像一個數學家一樣真正經歷知識探索和形成的全過程,無時無刻不享受成功的快樂!]

      (二)練習

      1、投影出示例1,根據下表,先分別寫出兩次買練習本的錢數和本數的比,再判斷這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1)學生獨立完成。

      (2)集體交流,明確:根據比例的意義可以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2、完成練習紙第1題。

      一輛汽車上午4小時行駛了200千米,下午3小時行駛了150千米。

      (1)分別寫出上、下午行駛的路程和時間的比,這兩個比能組成比例嗎?為什么?

      (2)分別寫出上、下午行駛的路程的比和時間的比,這兩個比能組成比例嗎?為什么?

      [評析:這兩道練習題既幫助學生鞏固了比例的意義,學會根據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又讓學生進一步體驗到比例在生活中的應用。這一環節,一學生對于“為什么”設計到了正反比例的知識,教師也不失時機予以評價,不但使該生興致勃勃,也引得其他學生投來艷羨的目光,生成地精彩!]

      3、剛才我們先寫出了比,然后再寫出了比例,你覺得比和比例一樣嗎?有什么區別?

      (引導學生歸納出:比例由兩個比組成,有四個數;比是一個比,有兩個數)

      4、認識比例各部分的名稱

      (1)板書出示: 4 : 5

      前項 后項

      (2)板書出示:4 : 5 = 20 : 25

      (3)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的形式,你能指出它的內、外項嗎?

      課件出示:4/5=20/25

      [評析:由練習題中先寫比、再寫比例,自然引出比和比例的的區別,再由比的各部分名稱到比例的各部分名稱,環環相扣、自然流暢、一氣呵成。]

      5、小結、過渡:

      剛才我們已經研究了比例的意義及其各部分名稱,也知道了比例在生活中有很多的應用,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么規律或者性質,大家有興趣嗎?

      三、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質

      1、投影出示:

      你能運用3、5、10、6這四個數,組成幾個等式嗎?(等號兩邊各兩個數)

      2、 獨立思考,并在作業本上寫一寫。

      學生組成的等式可能有:10÷5=6÷3

      或10:5=6:3;3÷5=6÷10或3:5=6:10;3:6=5:10;5×6=3×10……

      根據學生回答,師相機引導并板書: 3×10=5×6 3:5=6:10

      3:6=5:10

      5:3=10:6

      6: 3=10:5……

      3、 引導發現規律

      (1)還有不同的乘法算式嗎?(沒有,交換因數的位置還是一樣)

      乘法算式只能寫一個,比例卻寫了這么多,這些比例一樣嗎?(不一樣,因為比值各不相同)

      (2)那么,這些比例式中,有沒有什么相同的特點或規律呢?仔細觀察,你能發現比例的性質或規律嗎?

      (3)學生先獨立思考,再小組交流,探究規律。

      (板書: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

      [評析:“運用這四個數,你能組成幾個等式”,不同的學生寫出的算式各不相同,也會有多少之別,這里充分發揮交流的作用,讓每一個學生的思考都變成有用的教學資源。考慮到直接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質學生會有困難,教師作了適當的引導,通過乘法算式和比例式的橫向聯系,讓學生在變中尋不變,從而探究出性質。]

      4、驗證猜想:

      師:這是你的猜想,有了猜想還必須驗證。

      (1)請看黑板上這幾個比例的內項的積與外項的積是不是相等?(學生進行驗證,紛紛表示內項積等于外項積)

      (2)學生任意寫一個比例并驗證。師巡視指導。

      師:有一位同學也寫了一個比例,他認為這個比例的內項積與外項積是不相等的,大家看看是什么原因?

      板書:1/2 ∶1/8 = 2∶ 8

      眾生沉思片刻,紛紛發現等式不成立。

      生:1/2∶1/8 = 4,而 2∶8 =1/4,這兩個比不能組成比例。

      師:看來剛才發現的'規律前要加一個條件——在比例里(板書),這個規律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評析:給學生提供大量的事例,要求他們多方面驗證,從個別推廣到一般,讓學生學會科學地、實事求是地研究問題。]

      5、思考4/5=20/25是那些數的乘積相等。課件顯示:交叉相乘。

      6、小結:剛才我們是怎樣發現比例的基本性質的?(寫了一些比例式,觀察比較,發現規律,再驗證)

      [及時總結評價,不但可以幫助學生理清知識脈絡,而且可以讓他們感受創造的快樂,樹立學習的信心。尤其是教師的評價:科學家也是這樣研究問題的!更給了學生無上的榮耀!]

      四、反饋提升

      完成練習紙2、3、4

      附練習紙:2、下面每組中的兩個比能組成比例嗎?把組成的比例寫下來,并說說判斷的理由。

      14 :21 和 6 :9 1.4 :2 和 5 :10

      讓學生明確可以通過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兩個途徑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3、判斷下面哪一個比能與 1/5:4組成比例。

      ①5:4 ②20:1

      ③1:20 ④5:1/4

      4、在( )里填上合適的數。

      ①1.5:3=( ):4

      12:( )=( ):5

      [評析:習題的安排旨在對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進行進一步的鞏固和應用,第4題中第②題屬于開放題,答案不唯一,意在進一步讓學生體驗和感悟數學的“變”與“不變”的美妙與統一。]

      五、課后留白

      同一時間、同一地點,人高1.5米,影長2米;樹高3米,影長4米。

      (1)人高和影長的比是( )

      樹高和影長的比是( )

      (2)人高和樹高的比是( )

      人影長和樹影長的比是( )

      你有什么發現?

      為什么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兩個不同物體高度與其影長的比可以組成比例?請大家課后查找有關資料。

      [設計意圖:數學服務于生活,在生活中能更好地檢驗數學學習的成色!“帶著問題離開教室”是新課程的理念,沒有完美的課堂,缺憾不失為一種美!]

      六、全課總結: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最后的機會仍然給學生,學生通過清晰的板書總結的很到位)

    小學數學教案 篇4

      教學內容

      列方程解應用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學會根據兩個未知量之間的關系,列方程解答求含有兩個未知數的應用題。

      2.使學生能根據應用題的具體情況靈活選擇解題方法,培養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和習慣。

      3.使學生學會用檢驗答案是否符合已知條件的方法,提高學生求解驗證的能力。

      教學重點

      列方程解答數量關系稍復雜的兩、三步應用題。

      教學難點

      形如:ax+bx=c的數量關系

      教學理念

      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檢驗能力。

      教師活動過程

      學生活動過程 備注

      一、復習鋪墊

      1練習二十一T1

      學生回答

      2根據條件說出數量關系式:

      果園里的桃樹和梨樹一共有168棵。

      果園里的桃樹比梨數多84棵。

      桃樹棵數是梨樹的3倍。

      學生回答數量關系式

      3你能選擇其中兩個條件,提出問題,編成一道應用題嗎?試試看!

      學生自主編題,口頭說題

      4依據學生回答,教師出示題目。

      A.根據條件(1)、(2)編題:果園里梨樹和桃樹一共有168棵,桃樹比梨樹多84棵。梨樹和桃樹各有多少棵?

      B.根據條件(1)、(3)編題:果園里梨樹和桃樹一共有168棵,桃樹的棵數是梨樹的3倍。梨樹和桃樹各有多少棵?(例1)

      C.根據條件(2)、(3)編題:果園里的桃樹比梨樹多84棵,桃樹的棵數是梨樹的'3倍。梨樹和桃樹各有多少棵?(想一想)

      教師巡視,了解情況。

      二.探究新知

      1.學生嘗試例1

      引導學生畫出線段圖

      集中反饋:生說師畫圖

      2.教師組織學生匯報

      學生介紹算術解法時,教師引導學生畫線段圖理解數量間的關系。

      學生介紹方程解法時,注重讓學生說出怎樣找數量間的相等關系。

      3.小組討論。

      解這道題,你認為算術方法和列方程解哪一種比較容易找到解題的數量關系,為什么?

      用方程解,設哪個數量為X比較合適?用什么數量關系式來列式呢?

      4.學生獨立完成想一想。

      這一題與例1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明確三點:1、一般設一倍數為X 。2、把幾倍數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3、通過列式計算,可以檢驗兩個得數的和(差)及倍數關系是否符合已知條件。

      5完成課本94頁練一練

      指名板演,其余集體練習,評講時讓學生說說是怎樣想的,怎樣檢驗?

      三、小結

      本課學習了什么內容?你有哪些收獲?

      四、作業

    小學數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掌握米和厘米之間的關系,能恰當選擇單位表示物體的長度。

      2.認識米尺,會用米尺測量物體的長度。

      3.認識米,體會米的實際意義,能估計較長物體的長度。

      教學重點:

      體會米的實際意義,能估計較長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

      掌握米和厘米間的'關系,能恰當選擇單位表示物體長度。

      教學設計:

      一、情景導入

      我知道過了一年,大家都長高了,那么你知道自己有多高嗎?(學生自由說)

      師:你知道一米有多長嗎?(學生估一估、比一比、說一說)

      二、探究新知

      1. 認識米尺(出示米尺)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感受1米的長度,找一找在教室中哪些物體的長度接近1米。

      2.讓學生了解米和厘米之間的關系,1米=100厘米 1m=100cm

      3.做一做:1米有多少厘米。

      4.數一數:1米=100厘米 1m=100cm

      5.找一找:在教室中哪些物體的長度接近1米。

      三、練一練

      試一試,填m還是cm呢?(結合實際經驗了解一-般物體的長度)

      1.衣柜高約2-----------

      黃瓜長約20----------

      房子高約3------------

      2.練一練 17頁(估計自己的課桌有多高,再實際分組合作)

      3.有一只蝸牛和螞蟻在賽跑,看誰能跑第一呢?(課本17頁3題)

      4. 拓展訓練

      ①畫一條3cm長的線段(難度較大,需要在老師指導下完成)

      ②畫出比6厘米短的三條線段

      四、課堂總結(略)

    【小學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的數學教案03-24

    小學數學教案11-04

    小學數學教案(經典)07-20

    小學數學教案(精選)07-05

    (精選)小學數學教案07-05

    [經典]小學數學教案07-22

    小學數學教案[經典]07-25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色综合伊人丁香五月婷婷综合缴情 | 综合激情久久综合激情 | 亚洲丝袜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精在线播放 | 伊人久久综在合线亚洲91 | 亚洲综合精品香蕉久久网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