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地理教案>初中地理教案

    初中地理教案

    時間:2022-08-20 16:17:16 地理教案 我要投稿

    關于初中地理教案錦集10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教案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初中地理教案10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關于初中地理教案錦集10篇

    初中地理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運用地圖和其他資料歸納塔里木盆地主要城鎮、綠洲及交通線的分布特點。

      2.舉例說明塔里木盆地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對河流、綠洲分布的作用和影響。

      3.根據資料,了解塔里木盆地油氣資源開發利用的成功經驗,以西氣東輸為例進行說明。

      【過程與方法】

      通過豐富的圖文資料和層層遞進、互為關聯的問題探究活動,說出塔里木盆地主要城鎮、綠洲及交通線的分布特點;歸納塔里木盆地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對河流、綠洲分布的作用和影響;通過活動,以西氣東輸為例,了解塔里木盆地油氣資源的開發利用。將要教與學的內容通過順次開展的方式來實施和完成。讓學生在各項活動的積極參與中體驗、探索、求知、收獲。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地理學習興趣,關心我國油氣資源國情,增強因地制宜、區域共謀發展的觀念以及環保意識。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塔里木盆地主要城鎮、綠洲及交通線的分布特點。塔里木盆地油氣資源開發利用的成功經驗──西氣東輸工程。

      【教學難點】

      塔里木盆地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對河流、綠洲分布的作用和影響。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出示課件:

      請同學們看一下這個字“疆”應當都認得吧?這是新疆的地形圖我們來看一看有趣的地名出示

      疆字的右半部形象地概括出新疆的地形特點和國防重要性,弓是古代武器,“土”寓意被沙俄強占的.50萬平方千米的國土,新疆地處祖國的西北邊陲,遠離政治中心,提醒我們要時刻握緊手中的武器,保衛祖國的疆土。這節課,我們就一同走進新疆了解干旱的寶地——塔里木盆地。

      進入新課出示課件

      教學目標:

      出示新疆衛星影像示意圖,學生說出塔里木盆地的位置。

      塔里木盆地位于中國新疆的南部,是中國面積最大的盆地。盆地處于天山和昆侖山之間。面積達53萬平方千米。在盆地的中部是著名的塔克拉瑪干沙漠。

      我國面積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

      塔克拉瑪干沙漠是中國面積最大的沙漠,面積達33萬平方千米。平均年降水量不超過100毫米,最低只有四五毫米左右,是我國極端干旱的地區。

      合作探究一:1.讀喀什氣候圖,分析塔里木盆地的氣候特點,總結塔里木盆地的氣候類型。喀什的氣溫與降水

      冬冷夏熱,降水稀少,氣候干旱, 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

      :2.討論分析塔里木盆地氣候干旱的原因:出示課件

      塔里木盆地遠離海洋(海陸位置),周圍又有高大山脈環抱(地形),來自海洋的氣流不易到達,氣候干旱,降水稀少,成為我國極端干旱的地區。在盆地內部形成我國面積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

      合作探究二:讀圖8.18,小組討論完成以下各題

      找出塔里木盆地的主要城鎮,說出它們的分布特點。

      城鎮主要分布在有水源的綠洲上,沿著塔里木盆地邊緣呈環狀分布。

      觀察圖中綠洲的分布有什么特點?找出這里重要的河流—塔里木河。

      綠洲是指沙漠中具有水草的綠地。綠洲分布在盆地邊緣的山麓地帶和河流沿岸。綠洲是星星點點分布的而且相距遙遠。綠洲面積小,限制了農業生產;綠洲之間相距遙遠,造成新疆交通不便,影響了經濟的發展。

      討論塔里木盆地的城鎮、交通線分布與水源、綠洲分布的關系。

      城鎮主要分布在有水源的綠洲上,交通線串聯起各座城鎮,沿著塔里木盆地邊緣呈環狀分布。

      圖中有兩條縱貫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公路,猜測修建這兩條公路的原因。

      主要為了開發利用塔里木盆地中的油氣資源。

      油氣資源的開發

      塔里木盆地油氣資源簡介

      塔里木盆地是我國最大的含油氣盆地,總面積56萬平方公里,根據中石油、中石化最新一輪資源評價數據統計,塔里木盆地可探明油氣資源總量約為162.9億噸,其中:中石油塔里木油田可探明油氣資源總量150億噸;中石化塔河油田可探明油氣資源總量12.76億噸,中石化河南寶浪油田可探明油氣資源總量20xx.94萬噸。

      截至20xx年,盆地剩余油氣資源總量在全國各大油氣田位居第一,天然氣資源量列全國500多個盆地之首,現階段仍處于勘探早期階段,具有巨大的資源潛力。(來源:巴州油地項目研發中心 發布時間:20xx-11-27 )

      西氣東輸:播放影像資料

      西氣東輸工程的兩條線路及意義:

      出示課件:

      合作探究三:

      1、什么是“西氣東輸”?

      西氣東輸工程是指中國西部地區天然氣向東部地區輸送,主要是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氣輸往長江三角洲地區。

      2、 那沿途一定經過哪些地方?

      西氣東輸工程分兩條線路。一線工程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輪南油氣田,東到上海、杭州,年輸氣量120億立方米 。二線工程主干線于新疆霍爾果斯口岸將從中亞進口的天然氣向南運至廣州、廣西,年輸氣量300億立方米。西氣東輸管道,可是我國距離最長、口徑最大的輸氣管道。

      3、西氣東輸主干管道自西向東經過了哪些地形區?

      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黃土高原、華北平原、第江中下游平原

      4、討論西氣東輸工程的實施,為

      東西部地區帶來的益處。

      西氣東輸工程對東西部地區發展的影響:

      對西部地區的影響:發揮西部地區能源優勢;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擴大就業帶動西部地區經濟發展。

      對東部地區的影響:

      緩解東部地區能源短缺;優化東部地區能源結構。改善東部地區環境質量

      5、塔里木盆地開發油氣資源應重點關注的問題是什么?

      塔里木盆地環境脆弱,開發油氣資源應重視環境保護。

      6、西氣東輸工程對塔里木地區的能源、環境保護方面帶來哪些好處?

      西部地區的人們普遍使用了廉價、潔凈的天然氣能源,緩解了周邊地區因薪柴砍伐帶來的環境壓力。

    初中地理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①通過對海陸變遷及大陸分離的若干證據的分析,培養學生觀察、感知、分析、歸納、表達等認知能力;

      ②通過對相連證據的找尋方向的探究,提高學生研究手段的科學性、指向性,形成科學的思維方法。

      ③通過從現象到本質的研究,提高學生對探究事物本質的科研興趣;通過魏格納的故事,激發學生勇于創新的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利用大陸漂移假說解釋一些現象。

      難點:尋找大陸源移的證據。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設計

      一、 海陸是變遷的

      導入:歌曲<東方之珠>引出“滄海桑田”這個成語。

      提問:“滄海桑田”是什么意思?

      生:大海變成農田,農田變成大海。比喻世事變化很大。

      師:其實它的原意就是指海陸的變遷。其實古人早就覺察到海陸是變遷的,因而在我國就有了“滄海桑田”的成語。

      二、海陸變遷的方式

      師:海陸變遷的原因是什么呢?出示海陸變遷的動態/Soft/Index.html>課件。(可以出示喜馬拉雅山、我國東部海底、荷蘭圍海造田圖片。)

      活動:(觀察、分析、討論)

      提示:

      1)喜馬拉雅山上的巖石中發現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說明了什么問題?

      2)我國東部海底發現古河道及水井等人類活動的遺跡反映了該海域過去是狀況?

      3)荷蘭的國土面積在過去的百年中為什么在不斷擴大?

      (總結)生:變遷方式有三種:

      1.地殼變動;

      2.海平面升降;

      3.人類活動。

      師:海陸是變遷的,七大洲四大洋是否就是固定不變的呢?20世紀地理科學史上發生了激烈的爭論。機會總是垂青善于觀察、思考的`人。正像牛頓坐在樹下看到蘋果落下建立了自由落體運動定律一樣,這一次是一個躺在病床上的氣象學家解決了這個問題。

      下面我們來閱讀一下《偶然的發現,偉大的假說》。

      生:閱讀。(最好出示資料片)

      三、魏格納創立大陸漂移假說過程

      師:魏格納發現非洲大陸、美洲大陸輪廓吻合后能不能直接提出它們原先是連在一起的?為什么?同學們都學過剪紙能否用這種剪紙的辦法證明一下你的觀點。

      生:討論,用剪刀、白紙活動。

      師:巡視,指導。

      師:誰能把你們討論的方法演示一下呢?

      生:上前演示。

      師:結合學生演示評價。事實表明不能看到輪廓吻合就主觀認為二者是連接在一起的。咱們同學做事也是一樣,要注意認真求證,不能想當然。誰來介紹一個魏格納尋找證據的過程?

      生:(簡單介紹)魏格納最終為科學而獻身。

      師:從魏格納發現并創立大陸漂移假說的過程,你能得到什么啟發呢?

      生:認真觀察,大膽質疑,敢于創新,勇于實踐。

      四、大陸漂移假說觀點

      師:魏格納用生命的代價換來了大陸漂移假說的建立,現在我們就來看一看大陸漂移假說。(出示大陸漂移課件)它的基本觀點是什么?

      生:兩億年前,各大洲是連在一起的,它的周圍是一片汪洋。后來才分裂為幾塊,(南北美洲向西漂移,非洲向北漂移,大洋洲向東北漂移,南極洲向南漂移。)緩慢漂移逐漸形成今天的布局。

    初中地理教案 篇3

      教學要求

      1.通過閱讀等溫線、等降水量線分布圖,了解我國冬、夏氣溫分布特點以及降水分布特點,培養學生判讀、分析等值線分布圖的技能。初步學會分析氣溫和降水特點的形成原因。

      2.了解我國溫度帶及干濕地區的劃分依據及劃分地區等,使學生進一步明確我國地理環境的巨大差異性。

      3.了解我國的氣候特征,培養學生分析氣候特征的技能。使學生明確氣候也是一種資源,而且是我國非常豐富的自然資源,但同時我國也是災害性天氣頻發的國家,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資源、使人和環境相互協調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結構分析

      本章教材主要介紹中國的自然環境特征,各節內容都是圍繞這一主線展開,本節主要介紹中國的氣候,教材在編排上也注意突出中國的氣候特征。氣候特征可以通過其基本要素──氣溫和降水的特點反映出來,要了解氣候特征首先應了解氣溫和降水,而且氣溫和降水的分布及特點是學習中國地理的基礎知識,掌握這些知識,有利于理解各區域地理環境和農業生產上的差異。基于以上考慮,本節教材在結構上主要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闡述我國南北氣溫的差異,以及結合這種差異和農業生產實際劃分的溫度帶。對于氣溫和溫度帶這兩部分知識,教材通過閱讀等溫線圖和溫度帶分布圖,并配以閱讀材料和活動題的形式呈現。教材正文部分給出的結論比較簡單,而在分析冬季氣溫分布時,卻詳細描述了等溫線分布特點,以引導學生閱讀1月等溫線分布圖。教材的這種編排體現了對學生學法的指導,也體現了教材對學習過程的重視。分析夏季氣溫分布特點,則突出了學習的遞進,教材正文部分的描述比較簡單,主要是通過在活動教材中給出思考題,引導學生讀圖,從而總結我國夏季氣溫分布的特點。對于溫度帶的學習,教材是通過讀圖指導和活動題的形式來引導學生學習的。

      第二部分,主要闡述我國東西部干濕狀況的差異以及我國干濕地區的劃分。這部分內容延續第一部分教材的編寫特點,用等降水量線和干濕地區分布圖,配以閱讀材料和活動題的形式表現出來,并用正文簡單描述結論。與第一部分教材有所不同的是,干濕地區的差異可以通過植被的特點,甚至建筑形式的不同反映出來,因此教材在干濕地區分布圖和活動題中配有我國不同地區植被和民居的景觀圖片,反映不同的干濕地區特點,旨在給學生感性的認識和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的知識。

      第三部分,主要描述我國氣候的基本特征。教材首先安排“季風氣候顯著”這一知識點,這部分知識是難點最為集中的,學生理解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材采用以不同形式呈現的方式來分散難點,力求使學生能夠由淺入深逐步完成學習過程。關于季風的成因及冬、夏季風的特點,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布等知識,教材以圖像配以正文的形式出現;關于鋒面雨的形成及鋒面雨帶的推移,教材以閱讀材料的形式出現,從而降低了學習難度,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有選擇的進行學習;關于季風氣候的特點以及給我國帶來的有利和不利的影響,教材則以活動題的形式出現,學生在前面學習冬、夏季季風特點的基礎上,通過閱讀氣溫曲線、降水柱狀圖,總結季風氣候的特點,這樣可以達到學以致用、溫故知新的目的,而且可以培養學生讀圖分析圖的能力。教材將“氣候復雜多樣”安排在本節教材的最后,這樣的編排有利于前面知識的遷移、總結、運用和提高。

      從整節教材的編排看,前兩部分重在對單一要素──氣溫和降水特點的介紹,第三部分是使學生通過分析總結,綜合了解我國氣候的總體特征。本節教材在知識結構上聯系緊密,邏輯嚴謹,知識的學習,技能和能力的培養都以遞進的形式呈現,在不增加難度的前提下,使學生學到了知識,能力也得以提高,同時能夠將所學知識與生產生活實際相聯系,體現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這一教材編寫的理念。

      內容點析

      1.關于我國氣溫的特點,教材從季節變化和空間分布特點兩個方面介紹,特別突出了空間分布上的南北差異,這部分內容是本節教學的一個重點。教材正文部分主要包括三個內容。(1)南北氣溫差異產生的原因。教材在開始對此就加以描述,即造成我國南北氣溫差異的主要原因是緯度因素。如果籠統說明我國氣溫南北差異,可以從緯度因素入手,但要單獨分析冬季氣溫南北差異大的因素,還要考慮冬季風的影響,這部分知識教材安排在季風氣候中講述。(2)冬季氣溫特點。教材詳細描述了如何從1月等溫線圖上閱讀“0 °C等溫線、氣溫分布特點、我國最北和最南地區的氣溫分布差異”等。0 °C等溫線的分布位置應該是重點,明確這條線的意義在于,這是我國一條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線,此線南北河流水文特征有較大差異,特別是此線以北冬季河流會有結冰現象,而且界線南北的植被、耕地類型、農作物種類等都有較大差異。明確了0 °C等溫線的位置,對了解冬季氣溫分布有較大幫助。(3)夏季氣溫特點。教材對此敘述比較簡單,但其中的內涵仍然比較豐富,特別是夏季我國大多數地區普遍高溫,而青藏高原地區氣溫相對較低,這一結論教師不能忽視,這可以為后面活動題中分析地勢對我國冬夏氣溫的影響奠定基礎。

      這部分教材有兩幅圖像,它們是教材正文的重要組成部分。訓練閱讀等值線地圖的技能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特別是在閱讀1月等溫線分布圖時,教師應詳細指導學生了解閱讀等溫線圖的步驟和方法,指導學生學會從等溫線圖中獲取有用信息,從而分析解決問題。掌握了等溫線圖的判讀,可以遷移到等降水量圖的判讀以及其他等值線圖的判讀過程中。閱讀等值線圖的步驟是:(1)根據圖例,讀數值,了解氣溫遞變規律,概括總結氣溫的空間分布規律;(2)觀察等溫線的延伸方向及突變部分,了解、分析氣溫空間分布的變化趨勢及影響其分布的因素;(3)根據等溫線的疏密了解氣溫空間變化的梯度或變化幅度;(4)閱讀南北氣溫極端數值,了解氣溫空間分布的具體差異。1月等溫線圖閱讀熟練后,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根據以上方法閱讀7月等溫線圖,總結7月氣溫分布特點,從而達到技能訓練的目的。

      為配合這部分教材,活動教材中的第一題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除緯度因素外,影響氣溫分布的因素還有地形。從1月和7月等溫線圖上可以看出,青藏高原地區總是比同緯度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和四川盆地的氣溫低,特別是7月等溫線圖上更是清晰地表示出青藏高原地區是全國的低溫區,通過閱讀地圖學生很容易解答本題。

      閱讀材料一方面對正文進行補充,同時可以拓展教材正文部分的內容,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充學生的知識面。

      2.關于溫度帶的劃分和分布,教材正文部分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第一,溫度帶的劃分依據,即氣溫的南北差異和農業生產狀況。農業生產實際包括哪些內容,教材正文沒有進一步描述,而是在圖上的補充資料中較為詳細地介紹了劃分溫度帶的主要農業指標。這樣編排的目的是降低難度,教師在處理這部分內容時,可以針對自己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層次靈活掌握。第二,溫度帶的分布,這是本節教材的重點內容,應該通過讀圖使學生掌握我國溫度帶的地區分布。

      閱讀我國溫度帶分布圖,需要指導學生根據圖例,了解六個溫度帶的主要分布地區。可以結合省級行政區、地形區、1月0 °C等溫線分布等地理要素進行了解和記憶,特別應該指出的是,熱帶地區與北回歸線的關系、暖溫帶在西北地區的分布范圍等比較特殊的地方。

      活動教材的第二題,強調了溫度帶與我們生產和生活的關系,這是對教材正文很好的補充。從題目設計的表層看,解答此題非常容易,學生可以很直觀地了解溫度帶與水果生長的關系,與農作物熟制的關系,與民居的關系等。但題目并沒有停留在對資料的簡單了解這一層面,而是進一步提出發散性的要求,讓學生補充更多資料。從表面看,似乎是讓學生做資料的收集者,其實引申理解,這正是編者設計此題的巧妙之處,如果學生對前面三個資料表示的內容理解了,那么進行知識的遷移應該很容易。例如,能夠由不同溫度帶水果的不同,遷移到不同溫度帶植被的不同,由不同溫度帶作物熟制的不同,可以聯想到農作物的差異等。

      3.關于我國降水的特點,教材正文部分較為詳細的介紹了我國降水空間分布的總規律,以及降水豐富和稀少的地區,并通過閱讀材料補充了我國降水極端最多和最少的地區,以加深學生的印象。正文敘述中有一點應該引起注意,以往分析我國降水空間分布時主要強調東西差異,對于南北的差異多側重在時間上,而這部分教材不僅強調了空間上的東西差異,同時也強調了南北差異。

      閱讀我國年降水量分布圖時,應該延續等溫線分布圖的判讀方法,對學生進行閱讀等值線分布圖的技能訓練。另外針對此圖,應該引導學生查找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線穿過的地區,并與1月0 °C等溫線、溫度帶等的分布進行對比,從而加深對三條等降水量線所穿過地區的印象。

      活動教材的第一題,主要體現降水特點與人們生產生活之間的關系,加強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之間的聯系。解答此題,需要學生將景觀圖與年降水量、干濕地區分布圖聯系起來,在年降水量和干濕地區分布圖上找出活動題中提到的四個地區,對應年降水量的多少和干濕狀況,說明民居的不同風格。甘肅年降水量較少,蒸發大于降水,房屋修建成平頂,可以用來晾曬糧食或其他農作物;吐魯番年降水量很少,蒸發很大,晾房通風效果較好,通風可以加速水分的蒸發,利于水果的晾曬;紹興年降水量較大,斜頂房利于排水;黃土高原年降水量較少,氣候較為干旱,人們利用黃土的直立性修建窯洞,窯洞冬暖夏涼,較為干燥。

      4.關于我國干濕地區的劃分和分布,教材正文部分明確提出了干濕地區劃分的標準是降水量與蒸發量的對比關系。教師對此應該特別提醒學生注意,劃分干濕地區不能單純分析降水量的多少,而應該同時分析這一地區的蒸發狀況。

      閱讀我國干濕地區分布圖時,應該疊加年降水量分布圖,特別是對應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線之間的關系。同時對應地形區、溫度帶分布等,以加深印象,此圖中還有一個特別應該注意的地方,東北地區大興安嶺北部、小興安嶺、長白山以東地區屬于濕潤區,其原因是由于氣溫相對較低,蒸發量小,因此較為濕潤,這是干濕地區劃分標準的最好佐證。由于干濕狀況可以通過植被的分布反映出來,因此配合干濕地區分布圖,教材編排了相對應的植被景觀圖,其目的是給學生直觀感受,加深對干濕地區地表狀況的理解,同時也幫助學生建立地理事物彼此之間的聯系性。

      活動教材第二題,延續“溫度帶”部分活動題編排的特點,解答此題時注意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例如題目中給出干濕狀況影響植被,由此可聯想到與水果的關系,與經濟作物的關系等。

      5.季風氣候顯著這部分內容是本節教材的重點,同時也是難點。對于初中學生來說,涉及成因的內容學生不易理解,因此對這部分教材的處理要把握難易程度,不應該盲目地加深和擴充內容。教材正文主要包括三部分內容。第一,季風氣候及成因。教材對于成因的描述較為簡單,其目的是降低難度,并且將海陸位置的影響安排在冬、夏季風的形成部分進行敘述,這里重點使學生明白什么是季風。第二,冬、夏季風的特點以及對其他氣候要素的影響。“冬季風”部分,教材既介紹其特點,又著重說明冬季風是造成我國冬季南北溫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補充了本節教材開始部分的內容;“夏季風”主要強調其到來對降水的影響。第三,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劃分及降水的差異性。劃分的界線應該知道,劃分的標準也必須明確,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劃分以夏季風能夠影響的地區為標準,我國西部地區距海較遠,又有地形的阻擋,夏季風很難到達,因此屬于非季風區。只有明確了劃分標準,學生才能更容易理解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降水差異。

      冬、夏季風的形成源地及成因,是通過圖像教材體現的。從冬、夏季風的圖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季節亞歐大陸氣壓分布狀況以及冬、夏季風的風向指示箭頭,對應文字說明,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冬、夏季風的性質和特點。了解了冬、夏季風的源地及特點,對于學生了解季風區和非季風區降水差異有一定的幫助。

      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布圖,應該與溫度帶的分布、干濕地區的分布及地形的分布等疊加,有助于學生了解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不同氣候特點。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布界線,借助山脈、城市的分布來學習。

      閱讀材料通過圖像和文字部分介紹了夏季風到來形成的鋒面雨及鋒面雨帶的推移規律等知識。將這部分知識安排在閱讀材料中,主要是降低本節教材的難度,同時給教師和學生最大的自主權,不同層次的學生或學校可以有選擇地進行學習。有些學生只要閱讀了解鋒面雨帶的到來會帶來降水即可,而有些學生可能更愿意了解夏季風的形成與鋒面雨帶推移的關系。教師可以有選擇的安排教學內容,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

      關于季風氣候的特征及季風氣候對農業生產的有利影響,教材正文部分并未敘述,而是將這一內容安排在活動教材部分。這種編排既分散了難點和重點,同時對學生讀圖技能和能力的培養有較大的幫助。

      活動題1:選擇了我國由北到南三個城市的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讓學生分析降水和氣溫在時間上的配合特點。第1項,學生應該按緯向比較,總結出季風區降水量較多的月份自南向北逐漸減少,廣州降水量較多的月份是4月至10月,上海降水量較多的月份是4月至9月,北京降水量較多的月份則是七八月份,三個城市氣溫最高的月份都是7月。通過回答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季風區內氣溫最高的時候,也是降水量最多的時候,因此季風區最突出的氣候特征是雨熱同期。第2項分析季風氣候特征對農業生產的好處:降水量最多的時候,也是氣溫最高的時候,這時也正是農作物生長時期,雨熱搭配為農作物生長提供了有利條件。

      活動題2:設計此題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學生建立知識的橫向聯系,運用已有知識解決新的問題,達到溫故知新的目的。為避免遺忘世界地理所學知識,教材以對話的形式將阿拉伯半島的氣候特征表述出來,同時提出長江中下游地區與阿拉伯半島的緯度位置大體相同,說明影響二者氣候差異的因素不是緯度位置。根據本節所學知識可知,我國東部地區地處季風氣候區,受夏季風影響,夏季降水較為豐富。由此可知,造成兩個地區氣候差異的主導因素應該是海陸位置。

      活動題3:本題是對教材正文部分的補充、加深和拓展。關于季風影響下的災害性天氣,教材正文部分沒有涉及,而是以活動題的形式出現,并配有景觀圖片和文字,再現災害發生時的情景。解答災害發生的原因時,可以與前面鋒面的形成、鋒面雨帶的推移等知識聯系起來,強調冬季風的勢力特別強大,形成的鋒面移動速度很快,就會造成大風降溫天氣,嚴重時會爆發寒潮;夏季,鋒面雨帶登陸時間的`早晚或推移速度的快慢,會造成各地降水時間分配不均,嚴重時會導致水旱災害的發生。將災害性天氣這部分知識,進一步拓展,教材補充了有關臺風的知識,對于臺風帶來的大量降水,應該一分為二地看待,有利的是解除或緩和旱情,不利的是可能造成大風、洪水災害。

      6.氣候復雜多樣,教材正文部分介紹了我國主要的氣候類型,并且指出地形因素加劇了氣候的復雜多樣性。為了說明青藏高原地區氣候的變化,教材安排了一段閱讀材料,以藏民的服飾特點說明這一變化,安排這樣一段閱讀材料,可以提示學生注意氣候與人們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

      氣候類型分布圖和不同地區氣溫曲線、降水柱狀圖能夠形象直觀地說明我國氣候復雜多樣的特征以及不同氣候類型的分布地區。閱讀四幅氣溫曲線、降水柱狀圖能夠說明氣溫和降水的特點,將教材中文字說明部分不全面的地方補充完整,同時對照氣候類型圖中四地的分布,了解四個地區所屬氣候類型。

      活動題1:通過解答此題使學生明確農業的發展與氣候的關系極為密切,充分利用氣候資源,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生產,改善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人們生活質量,是農業發展的方向。我國海南、廣東、廣西等地積溫較高,生長期較長,可以種植各種果菜,成為我國主要的果菜生產基地,而北方地區冬季不適宜果菜的生長,過去冬季蔬菜品種非常單調,隨著鐵路運輸的發展,南方地區的果菜可以運到北方,豐富了北方地區冬季的“菜籃子”,使人們生活得以改善。

      活動題2:此題延續氣溫和降水部分的活動題特點,既是對知識的復習鞏固,又帶有知識的拓展,通過學生的發散性思考,起到落實知識、培養能力的作用。氣候對動植物資源及農作物的影響,可以請學生列舉出不同氣候條件下的動植物和農作物種類。不同氣候條件下形成的旅游資源,例如黃山的云海,冬季松花江沿岸的霧凇,哈爾濱的冰雕等。不同的氣候條件對人們生活的影響,例如房屋建筑朝向與采光問題,人們的服裝與當地氣候的關系等。

      教學建議

      【課時安排】

      建議本節安排2~3課時。

      【南北氣溫的差異】

      本段教材最重要的內容是閱讀等值線地圖,知識的獲取應該通過讀圖得來,因此在教學中,訓練學生讀圖方法和技能是教學的重點內容。學習冬季氣溫分布特點時,教師首先引導學生閱讀1月等溫線圖中的圖例和氣溫數值,了解氣溫遞變規律,概括總結冬季氣溫的空間分布規律即由南向北遞減。第二步,引導學生觀察等溫線的延伸方向及突變部分,了解、分析氣溫空間分布的變化趨勢及影響其分布的因素,例如引導學生在圖中找到0 °C等溫線,用彩色筆描下來,觀察此線穿過哪些地形區、河流等,在哪些地區發生突然變化,為什么發生變化。從圖中可以看出,0 °C等溫線穿過秦嶺—淮河一線,在青藏高原的東部邊緣向南彎折,主要是因為地形的影響。第三步,引導學生觀察等溫線的疏密,了解氣溫空間變化的梯度或變化幅度,如果等溫線分布密集,說明氣溫的差異較大。第四步,引導學生查找最南、最北氣溫極端數值,了解氣溫空間分布的具體差異,進一步明確我國冬季氣溫南北差異大的特點。為了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閱讀相關的材料,有條件的學校可以為學生播放錄像或影碟(VCD)。例如北國冰天雪地,那里的人們在觀賞冰燈,海南的人們正在大海中嬉戲,廣州的花市鮮花盛開等內容,使學生真切感受到我國冬季南北氣溫的巨大差異。

      當學生對1月等溫線圖閱讀的方法較為熟練后,教師可以提出問題:與1月氣溫分布特點相比,7月等溫線分布的疏密程度如何?等溫線在何處出現明顯彎曲?為什么?南北氣溫的極值是多少?引導學生根據這些問題閱讀7月等溫線圖,并總結7月氣溫分布特點。從圖中可以看出,7月等溫線分布比1月等溫線分布稀疏,說明氣溫的南北差值較小;等溫線在四川盆地的西部出現向南的彎曲,并且青藏高原的氣溫明顯低于全國其他地區,這主要是受地形、地勢的影響。掌握了這部分知識,可以幫助學生解答活動題1的問題:夏季最北的氣溫在20 °C以下,最南的氣溫在28 °C以上,通過數據說明南北氣溫有差異,但與冬季南北氣溫的差異相比,夏季的南北溫差比較小。

      學習溫度帶時,建議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我國溫度帶的分布圖,并將溫度帶的分布與地形區、行政區相對應,特別應該指導學生觀察亞熱帶與暖溫帶的分界線,并將其與0 °C等溫線的分布相對應,幫助學生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系,同時使學生明確秦嶺—淮河是我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活動題2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溫度帶與人們生產和生活之間的關系,教師在引導學生解答此題時,最好可以出示一些相關的圖片或錄像等,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有助于學生對此題的理解。

      【東西干濕的差異】

      關于我國降水的空間分布總趨勢,建議教師引導學生讀圖總結。讀圖時,首先要求學生在我國年降水量分布圖上找出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線,觀察四條線分別穿過我國哪些地形區、行政區,引導學生將800毫米、400毫米等降水量線用彩色筆描出,觀察800毫米線與哪條等溫線幾乎重合,加深對秦嶺—淮河自然地理界線的印象。學生完成以上讀圖過程后,可以閱讀教材中提供的相關閱讀材料,了解我國降水量極值地區,最后總結我國降水空間分布特點。

      學習干濕地區劃分時,教師可以首先出示不同干濕地區植被特點的圖片、幻燈片,或播放相關的錄像等,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嘗試說明這個地區氣候的特點,特別是降水的特點。第二步引導學生閱讀年降水量分布圖,驗證自己的想象與圖像中反映的降水量特點是否吻合。第三步引導學生閱讀干濕地區分布圖,將植被與干濕地區對應,進一步驗證自己的想象是否與干濕地區的劃分吻合,是否有不吻合的地區。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有可能對東北地區的濕潤區產生疑問,教師可以針對這一疑惑,解釋干濕地區劃分的依據是降水量與蒸發量的對比關系,而不是單純用降水量多少進行衡量。

      關于活動題中了解降水與生產、生活的關系,教師最好能夠多提供一些圖片。如果學校條件允許,能夠提供動態的錄像內容更好,特別是雨中的江南景色,陽光照耀下的甘肅、吐魯番和黃土高原地區等畫面。這些生動形象的畫面可以建立學生的感性認識,對解答此題會有較大的幫助。

      【季風氣候顯著】

      對于這部分教材,教師可以分為以下幾部分進行教學。第一步,說明冬、夏季風的形成,引導學生觀察教材第38頁圖2.19和圖2.20,亞歐大陸內部,冬、夏季氣壓分布有什么不同?風向有什么不同?冬季風和夏季風的源地分別是什么地方?冬、夏季風各有什么特點?由此說明季風和季風氣候的概念,冬、夏季風的特點。第二步,引導學生觀察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布及分界線,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夏季風從海洋向陸地移動,在移動過程中性質會有什么變化?通過思考使學生明確,越向內陸地區,受海洋影響越小,夏季風很難到達內陸地區,因此內陸地區降水比較稀少,這樣的地區稱為非季風區。第三步,指導學生完成活動題1,閱讀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總結、概括季風氣候的特征。第四步,指導學生完成活動題2,并且使學生明確,與同緯度大陸西岸和內部相比,我國處于季風氣候區,雨熱同期,對農業生產極為有利,而大陸西岸和內部氣候干旱,沙漠廣布。第五步,根據冬季風形成的源地及性質,說明寒潮帶來的危害有哪些?結合教材第39頁閱讀材料的內容,說明夏季風到來早晚、持續時間長短以及勢力強弱,可能造成水旱災害的發生。有條件的學校,教師可以制作活動投影片或計算機動畫,演示鋒面雨帶推移的過程,增強直觀性,便于學生理解。關于臺風的形成及帶來的災害,可以事前布置學生收聽天氣預報,或教師為學生播放一段有關臺風的天氣預報,并播放臺風發生地區當時的錄像,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特別是生活在北方地區或內陸地區的學生,使用這種教學手段尤為重要。

      【氣候復雜多樣】

      這部分教學的重點應該放在對氣溫曲線、降水柱狀圖和氣候類型分布圖的閱讀上,教師引導學生閱讀四幅氣溫曲線、降水柱狀圖,說明四個地區的氣候各有什么特點。在氣候類型圖中找出這四個地區,了解其氣候類型。除這四種氣候類型外,我國還有哪些氣候類型,分布在什么地區,使學生通過讀圖了解我國氣候類型的復雜多樣。可以選擇不同地區的農作物、蔬菜、動植物以及一些旅游景區的錄像或圖片、幻燈片等給學生播放,使其從感性認識入手,了解氣候與生產生活的密切聯系。

    初中地理教案 篇4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認識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

      難點:觀察我國工業的空間分布特點。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我國工業的分布》圖進行技術處理,把工業中心和工業基地做成閃動,使學生觀察更清楚。

      學生準備:以《我的小天地》為題照出自己居室的工業產品相片。

      【教學過程】

      教學引入:提問學生上學使用的交通工具或學習用具,使學生清楚工業產品是由眾多的工廠生產的。被稱為工業部門。

      觀察圖“什么是工業”,了解工業生產的過程。

      小組討論:各組拿出《我的小天地》照片,說出工業產品之間的聯系,體會工業產品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教師總結:利用插圖,說明工業對各行業的重要作用,查找數據證明工業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理解工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觀察圖“我國工業的分布”,在教師引導下說出工業的分布特點:沿海、沿河、沿鐵路線,了解四大工業基地的分布。

      引入:同學們,今天早上來上學,我們都使用了什么交通工具?這些交通工具時哪生產的?

      學生:自行車、汽車。工廠生產。

      教師:當然,我們同學還知道許多的工廠,如:化肥廠、鋼鐵廠、拖拉機制造廠等。有眾多的工廠組成的'部門,我們稱為工業部門。工業部門是國家經濟發展中的重要部門。今天我們要了解我國工業的分布與發展。

      課題:第三節工業的分布與發展

      教師:請同學們打開教材,觀察圖“什么是工業”,有三幅圖片。看一下這三幅圖片都說了什么。

      學生:依據圖片說明回答

      教師:請同學討論三幅圖片之間有什么聯系?

      學生:回答略

      教師小結:

      第一幅圖:通過挖掘、開采、提取的方式,可以從自然界獲得煤、鐵、石油等礦產資源,還可以從自然界取得棉花、木材等資源。即從自然界中挖掘、開采、提取工業原材料是工業生產的一個環節。

      第二幅圖:對原材料進行加工

      第三幅圖:在原材料加工的基礎上再加工成產品。

      這就是工業的生產過程,工業能給我們提供許多工業產品。(出示一張鋼鐵工業圖片)以鋼鐵工業為例,鋼鐵材料可以加工成那些工業產品?

      學生:拖拉機、建筑鋼筋、汽車、精密機床、儀器儀表、火箭等。

      教師:請同學閱讀教材插圖中“農民、建筑技術人員、研究員、軍人”所講語言,體會工業產品對國民經濟的重要作用,并進行小結。

      工業可以提供一些經濟發展的基礎產品,如拖拉機、建筑鋼筋、汽車等,還為科學研究、國防提供許多高精尖產品,如火箭中的特種鋼材。看來工業產品對農業、城市建筑、科學研究、國防等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持作用。

      教師:工業生產與我們同學的學習和生活有什么關系?

      同學:小組討論——各組拿出《我的小天地》照片,說出工業產品之間的聯系,體會工業產品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請一位同學做代表介紹她的小天地中都有哪些工業產品(學生作品在大屏幕上顯示出來)。

      學生代表介紹:

      《工業與我們的生活》

      相信,每位同學都有自己的小天地,我當然也不例外。這幅圖是我的小天地。認為它像一個工業的展覽室。這里面有:雙人床、電腦桌、窗戶、寫字臺衣柜和門。今天,我為大家介紹的是“寫字臺”。

      它的桌面是由木材制作的,來自于木材廠;表面的涂料來自于顏料廠;大家都知道抽屜是可以前后拉動的,這種可以前后拉動的物制是金屬片制作成的拉軸,來自于金屬廠;桌子部件的玻璃板、燈、蠟燭等物質的支座用了彈簧平衡來自于彈簧廠;還有平行的連接導軌和可以調節的底架它們都來自于鋼鐵廠。電腦桌、雙人床、衣柜和門也都同樣是在各種各樣的工業努力下產生的。由此可見,在我們的房間中有各種工業品,我們的生活與工業是緊密相連的,它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以說沒有工業品,也就沒有我們現在優越的生活環境,它給我們帶來了快樂和便利。

      教師:看來我們的生活、學習也離不開工業產品。

      總結:工業是各行各業經濟發展的有利保證,也不斷促進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工業在國民經濟中處于主導地位,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因此我們要大力發展工業。(注:教師可查找一些工業數據,用來說明工業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使學生更能夠理解工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教師:我國的工業分布特點如何?請同學觀察圖《我國工業的分布》,說出我國的工業中心和主要工業基地的分布特點。(建議:在課件中對地圖要進行加工,可以把工業中心和主要工業基地做成閃動,使學生觀察更為清楚。同時可把主要工業基地后面隱含各區的詳細地圖,為下節課分析工業基地發展的有利條件做準備。)

      學生:觀察、討論、歸納主要分布在東部地區,特別是沿鐵路線、沿海、沿長江分布。

      教師總結:通過觀察,同學們了解了我國工業分布的特點,特別是知道了我國有四大工業基地,請同學在地圖上確認它們的位置,下節課我們要重點分析四大工業基地的發展優勢。

      教學反思:

      學生使用著許多工業產品,但對工業生產卻十分陌生。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工業生產過程,在教學中應盡量多的舉出學生生活的實例,調動學生更高的積極性。這樣學生在小組活動中才能開動腦筋,較好的體會工業生產及產品間的聯系。

    初中地理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掌握水資源時空分布的特點,知道我國水資源的時空分布不均的原因及相應的解決途徑,了解南水北調工程。

      2、能力目標

      (1)通過閱讀各類圖表,逐步培養和提高讀圖、用圖和析圖的能力。

      (2)通過學習我國水資源的`時空分布特點、原因及解決途徑,培養分析、歸納、推理等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培養節水意識,教育學生樹立十分珍惜、倡導節約的資源觀。

      二、教學重難點

      我國水資源的時空分布特點以及對應的解決途徑。

      三、教學過程

      1、導入:視頻《我國東部地區今夏南澇北旱》,引出我國水資源分布不均勻。

      2、空間分布:

      【情景一】住在南方的農民伯伯,搬到北方種糧食,由于他對北方的水土情況不太熟悉,在種植的過程當中遇到一些問題,需要同學們為他分析情況,并出謀劃策解決問題。

      【小組討論】(1)他應該種植的是什么糧食作物呢?

      (2)為什么要種植這種糧食作物?你可以圖文并茂告訴農民伯伯嗎?

      【情景二】當農民伯伯種植小麥的時候,他發現這里的地形平坦有很多耕地可以利用,可惜的是水資源不足,干旱嚴重的時候,農作物甚至無法生長。

      【小組討論】(1)1、請結合右圖為農民伯伯分析我國南北方水土配置的情況?并分析這會帶來怎樣的影響?

      (2)請為農民伯伯想想對策,解決問題。

      【思維拓展】為什么要把水主要調到華北地區而不是西北地區?

      3、時間分布:

      【情景三】春天來了,當地流傳著這么一句話:“春雨貴如油”,農民伯伯準備播種的時候,剛好遇上了干旱,小麥遲遲不能發芽。

      【小組討論】

      (1)為什么春季會遇上干旱呢?(通過看圖指出我國水資源時間分布的特點)

      (2)這種分布特點會產生怎樣的影響?(有利和不利方面)

      (3)請為農民伯伯想想辦法,并且說說你是怎樣操作的?

      4、結束:“節水比調水更重要”(為后面“保護水資源”作鋪墊)

      四、板書設計

      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

      空間:南多北少,東多西少跨流域調水

      時間:夏秋多,冬春少興建水庫

    初中地理教案 篇6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在地圖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領土組成和首都。

      (2)利用地圖描述日本的地形、地貌特點,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過程與方法目標】

      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充分運用圖文資料,培養學生的分析和綜合運用能力以及小組合作能力,樹立團隊精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日本自然環境和人文經濟的認識,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和求知欲,增強安全防震意識,提高學習地理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日本的自然環境的基本特點。

      難點: 火山的.形成原因和利弊分析。

      三、教學方法

      讀圖(資料)分析法,小組討論法

      四、教學準備

      地理填充圖冊、地圖冊、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境導入新課

      通過講述時事政治,對于我國的釣魚的島問題一直爭執不休,大做文章的國家是哪個?并強調釣魚的島是我國的固有領土。這節課就讓我們拋開愛恨,用地理的視角充分認識這個復雜的國家。

      過渡:我們應從哪些方面認識日本呢?請大家打開課本快速瀏覽教材。

      (二)探究新知新課教學

      【提問】看看教材是從哪幾個方面介紹日本的?引導學生歸結為自然環境和人文經濟兩個方面。這是認識一個國家的基本方向。

      【環節一】認識日本的自然環境。

      活動一:出示日本在世界的位置圖和日本地形圖,設置任務讓學生找出日本位置(海陸位置和經緯度位置)、領土組成、地形特征。

      活動二:日本的位置和組成對自然環境會有什么影響呢?讓學生同桌之間相互配合完成內容根據地圖和其他資料概括日本自然環境的基本特點。教師在巡視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日本輪廓和城市分布特點以及原因。

      活動四:播放視頻和圖像資料了解日本人都有哪些生活習俗。繼續認識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環節二】認識日本的火山地震狀況。出示火山地震帶分布圖,讓學生思考:日本為什么多火山地震?

      提問2:是不是火山地震只會給人們帶來災難呢?引發學生思考。進一步引導學生看課本資料。

      【小組討論】1.探討火山地震的利弊:引導學生閱讀教材P15圖文資料分析總結火山地震的利弊。2.展示日本安全防震資料。日本是如何防震減災的?我國也是多地震的國家,我們應向日本學習哪些防震減災知識?

      (三)鞏固提高

      要求完成《地理填充圖冊》相關內容;看圖思考:日本的自然環境有哪些優勢和劣勢?

      (四)小結作業

      通過提問的方式回顧本節課內容。并說明作業任務:自然環境決定了經濟文化的發展。日本的經濟狀況怎樣?請大家課下做一個調查。帶著以下問題你們家有哪些日本產品?商店里有哪些日本產品?與同類產品相比,在價格和功能上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感想?全班分為四個小組歸類做個統計圖表。

      六、板書設計

      第七章 第一節:日本

      一、地理位置

      1.海陸位置——太平洋西北部 2. 大洲位置——亞洲東部

      二、地形特點

      1. 島國——四大島為主體

      2. 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海港

      3. 山地地形為主 ---多火山、地震 日本多火山的利與弊

    初中地理教案 篇7

      課型:新授課

      課時安排:第2課時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 標:讓學生了解南極洲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知道南極洲是冰雪覆蓋的大陸;酷寒、干燥、烈風的 冰原氣候;豐富的淡水、鐵、煤、鯨、企鵝、磷蝦等自然資源。

      2。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從地圖上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以 及從課外書籍上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

      3。 教育目標:讓學生了解南極洲是科研的寶地,理解人類對南極 洲的科學考察,了解我國在南極洲建立的長城站、中山站和科學考察的近況,培養學生熱愛 科學、不畏艱險、勇于探索的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在南極為中心的地圖上辨認方向。人類對南極洲的科學考察。

      教學難點:在南極為中心的地圖上辨認方向。

      教學方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掛圖、板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復習提問上節課內容。學生回憶,并回答問題。

      請你說說南極和北極地區的位置特點和氣候特點。

      二、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走進了冰天雪地的`南極地區和北極地區,在那么冷的環境中,有沒有動物呢?(學生回答有,并且舉例說明。)那么,這些動物有什么樣的特點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南極地區和北極地區的動物資源 。20xx年我國在挪威的斯瓦爾巴群島 上,中國建立了第一個北極科學考察站。人類對兩極地區的探索還遠遠不夠,今后就要依靠大家去探索啦。所以,我們現在一定要努力學好各課的知識。大家回家后找到了許多的有關兩極地區的小材料,各種趣聞,小故事。現在我們一起來交流一下。

      三、講述新課:

      指導學生以閱讀形式,找出有關的答案。

      ㈢北極地區和南極地 區的 自然資源

      1、 淡 水資源

      地球上68%的淡水一冰雪形式存儲于兩極地區。淡水資源十分豐富。

      2、 礦產資源

      南極地區,已發現220種礦物,煤儲量豐富,查爾斯王子山脈上有是節上最大的鐵礦床,另外還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

      3、 生物資源

      請同學們看一下圖片,62頁“兩極地區的動物”。

      63頁,活動題。

      ㈤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的科學考察

      指導學生閱讀64頁,《南極探 險》。了解人類征服南極的過程。

      1、 人類對南極地區的科學考察

      2、 我國在南極建立的兩個科學考察站長城站、中山站

      3、 我國對北極地區的科學考察。(指圖,讓學生在地圖上找到這兩個考察站的地理位置。)

      教師引導:20xx年我國在挪威的斯瓦爾巴群島上,中國建立了第一個北極科學考察站。人類對兩極地區的探索還遠遠不夠,今后就要依靠大家去探索啦。

      所以,我們現在一定要努力學好各課的知識。大家回家后找到了許多的有關兩極地區的小材料,各種趣聞,小故事。現在我們一起來交流一下。

      學生活動: 學生站到講臺上,給大家講一下自己所了解的南北極趣聞、故事等等。

      作業:目標檢測的相關內容。

      教學后 記:

      后半節課,學生自主交流,講 一下關于兩極地區的小故事,學生們的積極性都很高,課堂氣氛熱 烈,下課后,學生們的發言仍沒有結束。以后可以上一節關于兩極的地理知識交流課。

    初中地理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1.本節要求掌握降水的季節變化規律以及地區分布規律。降水的的測定、變化及分布,是天氣預報的兩大主要指標之一,也是研究氣候的兩大要素之一。本節內容承上啟下,上一節探究氣溫和氣溫的分布,本節通過探究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最后歸納出氣候的主要影響因素。

      2.降水與人們的生活、生產有密切的聯系,降水量的'多少直接影響交通是否順暢,影響農作物的生長。

      學情分析

      本節課規律多、知識容量大,對七年級學生來說,難度較大。但是該節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密切,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聯系身邊的地理事物或現象,激活書本知識,讓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充分利用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具,讓學生身臨其境,感悟所學知識。

      學生認知障礙點:影響降水量多少的因素。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掌握降水的概念及降水的主要形式。能舉例說出降水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影響。掌握世界降水的地區分布規律。

      過程與方法:

      獨立思考,小組合作,探究世界降水的地區分布規律。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激情參與,了解降水,了解人類的生存條件,了解自然環境對人類生活生產的影響。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降水的多少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降水的季節變化。

      全球降水的地區分布規律。

      難點: 繪制降水柱狀圖,總結各地降水的變化規律。

      閱讀“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圖”,找出全球降水的分布規律。

      教學過程

    初中地理教案 篇9

      中東

      案例設置目的

      (1)重視世界上地理問題突出地區和國家出發,從引導學生關注世界上的熱點問題和熱點地區出發,選擇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半個多世紀里,世界上沖突、戰爭最頻繁的熱點地區;(2)圍繞西亞之所以成為熱點地區的原因,重要的地理位置、豐富的石油資源、匱乏的水資源及宗教文化差異問題逐一鋪陳展開,并采取揉和的方法,將本區的氣候特征、經濟發展、居民特征和國家風俗習慣等內容連帶寫出;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重點在于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地理讀圖能力以及總結規律、原因分析、信息判斷等項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資源觀,以及人地協調的觀念。

      教學要求

      知識目標:1.讀圖說明西亞地區的范圍、位置;分析本區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掌握西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二洋三洲五海之地,東西方交通要道;絲綢之路。

      2.明確西亞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及西亞石油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

      3.通過讀河流圖及氣候圖,分析本區水資源狀況,并討論由此可能產生的地區爭端和沖突。

      4.通過閱讀材料及圖片,使學生了解西亞地區的文化差異和宗教矛盾。

      能力目標:根據收集到的圖片、新聞等一些資料,對中東地區有所了解;通過圖片、地圖了解三洲五海之地;將收集到的有關中東的地理信息,通過比較、概括等思維過程,形成一些地理概念。

      情感目標:

      引導學生關注世界上地理問題突出的熱點地區和熱點問題,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資料觀及人地協調觀念;明確在各國、各民族關系中,應強調對話而非對抗,呼吁世界和平。

      教學重點

      西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豐富的石油資源。

      教學難點

      西亞重要的石油運輸線;

      教學過程

      課題導入

      播放錄像。教師課前搜集有關錄像,如第一部分“千年爭端,今日焦點”。看錄像時,要求學生記錄并思考:(1)西亞的地理概念是什么?(2)西亞地區的千年爭端因何而起?(3)西亞成為今日焦點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一、三洲五海之地

      教師提問:西亞地理位置具有什么特點,使其成為東西方勢力爭奪的熱點?討論并回答。向學生闡明“西亞”概念和名稱起源。

      引導學生指圖說出“三洲五海之地”的含義和具體位置,并指出本區還有哪些重要的海域和咽喉要道。教師應特別指出“里海”與其它四海的不同,并強調“海洋”與“湖泊”以及“內流湖”在概念上的差別。

      提問:讀圖說出“土耳其海峽”與“蘇伊士運河”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什么樣的重要性?

      (1)同為兩大洲界線;(2)土耳其與埃及因此成為地跨兩大洲的國家;(3)歐洲通往印度洋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國家的海上道路因蘇伊士運河而大大縮短,方便了西方國家向東方的殖民擴張和資源掠奪。如課時允許,還可對蘇伊士運河的歷史和與埃及經濟的關系作補充介紹。

      二、豐富的石油資源

      提問:提到西亞就不能不提到石油,而為什么說西亞是世界石油寶庫呢?建議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教材,從地圖和“活動”課文入手,從空間(分布)和數量(儲量、產量、出口量)兩方面探求結論。

      教學中要注意不同形式地圖的作用,如通過讀西亞石油分布圖,可使學生明確西亞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灣及其沿岸地區。可對照世界政區圖,由學生說出主要的'產油國。

      教師應由此引導學生關注人類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相互關系,也可由此初步探討單一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在學習的過程中,初步形成知識綜合思維的意識和能力,并滲透能力和價值觀念的培養目標。

      可引導學生結合本區地形、氣候圖,分組討論以下問題:

      這些石油國在發現石油前,經濟以何為主?(干旱缺水,高原山地為主——灌溉農業及牧業——經濟落后貧困)

      (2)石油枯竭后,他們的經濟出路又在哪里?(發散討論)

      三、石油輸出路線:

      1、西亞——地中海和紅海沿岸——西毆和北美。

      2、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印度流洋——馬六甲海峽——日本。

      3、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印度流洋——紅海——蘇伊士運河——地中海——直布羅陀海峽——大西洋——西毆和北美。

      四、匱乏的水資源

      1、從本區氣候特征入手,引導學生說出為什么在西亞地區,水資源比石油資源更寶貴?進而討論水資源匱乏會對本區的生產生活造成什么影響?

      2、引導學生分析本區水資源分布特征(分布不均,多國共用),進而分析“為什么說西亞一直在為水而戰?”

      3、引導學生思考:如果不依靠戰爭,西亞各國有沒有更好的辦法來解決水資源匱乏的問題?(建議以沙特阿拉伯的海水淡化工程和以色列的節水農業為例,加深學生對良性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協調人地關系的認識;還可以舉從鄰近的土耳其等富水國家輸水的例子。)

      五、文化差異

      1、建議以錄像、圖片資料等直觀素材介紹三大宗教文化的差異性。

      2、讓學生收集有關阿拉伯文化和風俗習慣的資料,在課上相互交流。

      3、通過錄像,活動——巴勒斯坦問題”,開展以下討論:

      (1)談談你對阿以沖突的認識?(或為什么說阿以沖突是西亞問題的核心?)

      (2)你認為世界各國發生矛盾時,應以什么樣的態度來解決才是最明智的?

      教學反思

      本節課緊緊圍繞長期的熱點地區和三洲五海之地這兩個問題展開。西亞這里是世界爭端的焦點,認識這里的自然地理特征,了解當地的人文文化,學習石油資源,對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是意義。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可以使學生學習起來事半功倍。這是地理教學過程中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問題,它將對學生終身學習地理乃至其他知識產生深遠的影響。“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了《西亞》這節內容,我們從中獲得了哪些知識?這些知識對我們有用嗎?從西亞經濟的發展中學習可以借鑒的經驗,就是對我們有用的知識。而這樣的知識是極富有生命力的

    初中地理教案 篇10

      教學目的:

      了解森林資源的重要性和環境意義;能在世界森林資源分布圖上找出森林資源的主要分布地區;了解森林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合理利用和保護森林資源的方法。

      教學重點:森林的環境作用,森林破壞情況及產生的嚴重生態問題。

      教學難點:森林的環境作用。

      教 具:多媒體教學(漫畫、圖片、資料、實例)

      教學方法:運用電教手段,引入漫畫、圖片、資料、實例,引發學生思考,調動學生思維。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我們知道,人體皮膚上附著很多毫毛、頭發等,它們的排汗和保溫作用對維持人體的水分和體溫起重要作用。對于地球來講,什么是她的“毛發”呢?那就是生長在地球表面上的森林。今天,我們就了解有關森林的知識。

      講授新課:播放有關森林的紀錄片,提問:森林在日常生產、生活中有什么樣的作用?

      一、森林的作用(板書)

      1、 森林的經濟效益(板書):由于學生有大量的感性認識,可直接通過提問。

      教師總結:森林除了剛才提到的經濟作用,還對我們生活的環境起著重要的作用。

      2、森林的環境效益(板書):

      通過多媒體顯示一組森林作用的數據,以及森林對環境的作用,由學生填圖。

      森林作用的數據

      森林的環境作用

      每天每公頃闊葉林可吸收1000千克

      二氧化碳放出730千克氧氣

      調節大氣成份

      每年每公頃松林能滯留粉塵34噸

      凈化空氣

      夏季每天每公頃森林可以從地下汲取70~100噸水,化為水蒸氣

      增加空氣濕度

      通過上述的填圖,使學生知道:森林具有調節大氣成份,凈化空氣,增加空氣濕度;因而,它被稱為“環境的肺臟”。

      顯示多媒體動畫示意圖1:(護田林帶防風動畫示意圖)注:圖中沙塵應該和風畫在一起,為表示清楚而畫在上面,線的疏密表示風的強弱。沙塵的多少受風力大小的制約。

      教師問:圖中的森林起什么作用?

      通過分析:由于森林帶的阻擋,使強大的風變為微風前進,從而避免了大風對莊稼的危害;同時,風中的.沙塵因風速降低而沉落。

      學生回答:防風固沙,保護農田

      顯示多媒體動畫示意圖2:(護坡林帶保持水土動畫示意圖)注:圖中箭頭的粗細和顏色的深淺表示流量和含沙量的多少。

      教師提問:徑流中泥沙減少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回答:被森林阻滯后,泥沙逐步沉積在坡上。

      教師提問:減少的那部分徑流到哪里去了?

      學生回答:森林阻滯,水的流速減緩,大量的流水滲入地下,變成地下水。

      結論:護坡林帶使水土留在坡上,清水長流。

      除此之外,教師提問:森林還有哪些功能呢?學生回答,教師總結:森林還有調節氣候,減弱噪音,美化環境等作用,因此,人們把森林稱作“大自然的總調度室”。

      那么,森林資源在全世界的分布狀況又是如何呢?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森林資源的分布。

      二、森林的分布:目前,世界森林面積為40億公頃,覆蓋率29.6%。

      顯示多媒體動畫示意圖3(世界森林資源的分布):

      教師提問:世界森林主要有哪幾種類型?

      學生回答:以亞寒帶針葉林和熱帶雨林為主。

      教師提問:森林資源主要分布在哪里?

      學生回答:全球森林資源絕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亞寒帶針葉林主要分布在亞洲、歐洲、北美洲的溫帶地區;熱帶雨林主要分布在拉丁美洲、亞洲和非洲的熱帶、亞熱帶地區。

      通過以上學習,我們知道森林資源是“大自然的總調度室”,因此,我們又把森林資源稱為“地球的毛發”,人們又是如何對待它的呢?

      三、森林的利用:

      由學生表演小品:由學生事先排練,角色有森林法官,被告:人類,原告:森

      林,森林動物,森林其他植物,地球氣候,表現在當今森林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帶來的影響:每年都有大面積的森林被砍光,而植樹更新的面積卻很小,熱帶雨林正以每分鐘50公頃的速度消失,熱帶雨林如果消失,不僅動植物資源遭到破壞,全球氣候也將受到影響,大自然的總調度室將失去調節作用;許多野生動物喪失理想的棲息地,導致一些動物的滅絕。由于森林的破壞,環境污染和人類的濫捕,每天至少有一種生物滅絕。

      通過小品,使學生認識到:森林慷慨地向人類貢獻著它的一切。但它卻得不到人類應有的保護和撫育。當前森林資源面臨的嚴峻問題,以及森林破壞帶來的嚴重后果,并使學生認識到保護森林的重要性,從而培養其保護森林資源的自覺性。

      四、森林的保護: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開始認識到森林資源的重要性,開始注意保護森林資源,維護生態平衡。各國制定 有關政策,鼓勵人們植樹造林擴大森林面積,發展替代林和速生林,并用遙感技術監控森林火災。

      那么,我們在保護森林資源的同時,如何合理利用現有森林資源呢?下面,我們來看一條思考題,多媒體播放思考題:

      某地有10000公頃森林,對這片森林有三種處理意見,你贊成哪一種,為什么?

      1. 全部保護起來,禁止砍伐。

      2. 全部砍伐,以滿足當地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需要。

      3. 把此片森林劃分為10片,每年砍伐1片,砍伐后隨即補種樹苗,使其十年成材。

      教師小結:森林是大自然的總調度室,無私地向人類奉獻它的一切,卻得不到應有的保護,并且遭到嚴重破壞,一些地區的環境因此而惡化。為改變現狀,應植樹造林,綠化地球。人們在搞經濟建設時,既要考慮經濟效益,也要注重環境保護,不要急功近利,竭澤而漁,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在植樹造林過程中,嚴防弄虛作假,要講求實際效果。

    【初中地理教案】相關文章:

    初中地理教案06-07

    初中地理教案04-24

    初中地理的教案06-11

    地理初中教案05-13

    初中地理教案11-07

    初中《西亞》地理教案08-23

    初中地理教案最新10-14

    【精】初中地理教案12-26

    初中地理教案【薦】12-24

    【熱門】初中地理教案01-09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日韩精品成人动漫在线播放一区二区 | 亚洲欧洲日韩淙合久久 |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AV | 日韩精品成人动漫在线播放一区二区 | 亚洲欧美人成视频一区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