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地理教案>初中地理教案

    初中地理教案

    時間:2023-01-09 14:09:36 地理教案 我要投稿

    【熱門】初中地理教案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中地理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熱門】初中地理教案

    初中地理教案1

      教學目標:

      1.讀圖說明黃土高原的位置、范圍和主要地形區。

      2.了解黃土高原的古代文明和“黃土風情”。

      3.結合圖文資料,了解黃土成因和黃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教學重點

      讀圖說明黃土高原的位置、范圍和主要地形區

      教學難點:

      結合圖文資料,了解黃土成因和黃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明確任務

      說起黃土高原,人們眼前總浮現厚厚的黃土和千溝萬壑的大地景觀,那么黃土的由來和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

      (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知識點一、文明的搖籃讀圖

      1.讀圖6.25,完成下列各題。

      (1)在圖中找出:

      內蒙高原、秦嶺、太行山、鳥鞘嶺。

      (2)在圖中找出:

      陜西省、山西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甘肅省。

      (3)黃土高原東起 山脈,西至 ,北連 高原(大致以 為界),南抵

      (4)黃土高原因覆蓋著深厚的 而得名,地表 、,水土流失嚴重。

      2.古代文明

      (1)在黃土高原上,流淌著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2)黃土高原土質肥沃,便于耕種。早在六七千年前,這里的平原就出現了原始的農耕文明。

      (3)北京中山公園是明清帝王祭祀土地、祈禱豐年的場所;位于陜西省黃陵縣的,相傳是華夏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園。

      3.黃土風情:黃土高原古老的文明和獨特的地理環境,形成了許多獨特的'民風民俗。

      (1)黃土高原特有的傳統民居是 ,原因是黃土具有 性,不易崩塌,而且又比較 ,容易開挖

      (2)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陜北民歌是 ,其歌腔高亢而悠長,具有濃郁的“黃土風情”和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知識點二、風吹來的黃土

      運用黃土“風成說”,解釋下列現象

      課本P27頁活動:

      1.下列現象被認為是支持黃土“風成說”的證據,寫出它們分別說明了什么問題。

      2.關于黃土的來歷,你還有其他的推測嗎?

      歸納:關于黃土高原的成因,科學家提出了很多假說,其中得到廣泛認同的是“說”。該學說認為,黃土是由風從、和我國西北內陸地區吹來的

      知識點三:嚴重的水土流失

      1.水土流失的原因:

      黃土高原的地表千溝萬壑、支離破碎,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黃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_的地區之一。這里的遭到破壞,疏松的黃土缺少了保護很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特別是每遇,泥沙俱下,水土流失尤為嚴重。結合教材圖6.32,分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

      (1)自然原因:

      ①黃土土質 ,多 ,許多物質易溶于水;②地表裸露,缺乏 保護;③夏季降水,且多 。

      (2)人為原因:

      ①人多地少,開發歷史悠久,長期的 導致生態環境惡化;② 等活動破壞地表。

      (4)合作探究:討論完成教材29頁“活動”2,得出結論是:①土質:(沙土或粘土)更容易造成水土流失。②坡度:(陡坡或緩坡)更容易水土流失。降水強度越,水土流失越嚴重。

      2.水土流失的危害

      (1)帶走地表肥沃的,破壞了和,使得自然災害加劇,惡化

      (2)泥沙下泄導致河流劇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庫,給及河道整治造成了巨大困難。

      (3)閱讀教材29頁圖文資料,完成“活動3”

      知識點四:水土保持

      1、黃土高原生態建設的措施

      (1)采取 等生物措施與等工程措施相結合,治理水土流失。

      (2)合理安排,如陡坡地退耕、,過度放牧的地方等。

      2.合作探究:

      結合教材,30頁“活動”題的圖文資料,討論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

      (1)讀教材圖6. 37 ,討論“打壩淤地”對水土流失的治理:在溝谷中修筑 攔截坡地流失的 ,堆積形成肥沃的 (2)讀教材圖

      6. 38,林草護坡的作用:植樹種草,建設 ,能夠有效減緩暴雨和流水對地表的侵蝕,減少表土流失,起到 、 的作用。

      (3)退耕還林、還草是國家保護生態環境的一項重大舉措:①陡坡地應全部退耕,緩坡地應修建 耕作。

      ②退耕結合 ,發展林、牧等多種經營,解決好農民的生活出路。 ③退耕的同時要控制 的增長,減輕其增長過快對土地的壓力。 ④退耕是一項綜合舉措,黃上高原的 和水土保持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仕務。

      (三)展示交流,自主構建

      (1)疑點、難點、分歧點探究思考

      讀圖6.29,試解釋由“塬”到“梁”再到“峁”的原因。

      明確:源的頂部平坦開闊,四周被流水侵蝕形成;源面受流水侵蝕,溝谷發育,分割成長條狀的;梁進一步被溝谷切割分離,形成孤立的饅頭狀山丘;溝谷進一步發育形成,它是黃土高原農業發達、人口集中的地區。

      (四)鞏固訓練,拓展提高探究

    初中地理教案2

      教材分析

      1、教材是我國鄰近的國家和地區一章的第一節,教材設計能使學生比較充分地了解日本這一東亞島國的自然地理特點和人文地理特點。

      2、教材先對日本地理條件進行了分析,使學生了解日本的位置、地形、文化等方面的特點,進而達到理解日本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成功之處,即“加工貿易經濟”這一經濟發展的方式,并以此作為我們的借鑒。

      3、本節教材另設閱讀、圖表、活動等,在說明日本地形和組成,經濟發展方式,擴展學生知識面,使學生更好更全面地把握日本文化,經濟狀況等方面起到不容忽視的作用,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獲取知識的樂趣,從而開闊了視野,將復雜的知識簡單化,枯燥的知識趣味化。

      學情分析

      農村學生視野相對狹窄,但對日本這個國家并不陌生,只是對日本的.地理特征缺乏感性認識,因此學生對這節課應該存有較大的學習興趣。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認識日本的自然環境,了解地震和防震的相關知識

      (2)結合日本的國情,分析其發達的加工貿易經濟的發展特點,使學生能夠說出日本工業帶的分布并分析其原因

      (3)能舉例說明日本與我國在經濟貿易、文化等方面的聯系密切。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收集圖片、查找文字資料、小組討論、分析處理資料,逐步培養學生小組合作性學習、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學生防震意識和環保意識,初步建立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觀念。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日本的輪廓組成

      2、日本是一個多地震、多火山的國家 。

      教學過程;略

    初中地理教案3

      教學目的

      1.使學生了解東南亞的范圍及包括的國家,掌握東南亞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掌握東南亞地形、氣候的一般特點,及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在地形、氣候方面的差異。

      2.通過指導學生使用地圖,分析東南亞的重要地理位置,地形、氣候特點,提高學生的讀圖和分析圖的能力并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和綜合問題的能力。

      3.通過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間關系的分析,了解地理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

      教學重點

      東南亞重要的地理位置,東南亞的地形、氣候特點。

      教學用具

      《東西半球圖》、《東南亞地形圖》、熱帶雨林氣候的天氣示意圖。

      教學方法

      講述法與談話法相結合。

      教學提綱

      第一節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

      一、范圍、地理位置及國家

      1.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

      2.聯系兩大洲、溝通兩大洋的“十字路口”

      3.位于南緯10°至北緯25°之間

      二、自然條件

      1.地形:中南半島山河相間,縱列分布:馬來群島多火山、地震。

      2.氣候:①熱帶雨林氣候②熱帶季風氣候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我們在學習東亞區域地理時,是從哪幾個方面認識東亞的?(范圍、地理位置、居民及自然條件和經濟特點。)

      引入新課我們今天學習東南亞的區域地理,仍然是從這幾個方面分析,找出它與東亞的差異,/Article/Index.html>總結出東南亞區域地理特征。

      學習新教材

      一、范圍、地理位置及國家(板書)

      [讀圖]讀《東西半球圖》,教師指圖明確范圍,在圖中找出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教師做簡單介紹。

      [提問]從圖上看東南亞位于哪兩個大陸和哪兩個大洋之間?(從海陸位置看,東南亞在亞洲東南部,瀕臨太平洋和印度洋,正處于亞洲和大洋洲,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十字路口”,從古至今一直是海上交通要道,馬來半島南面的馬六甲海峽,是通過這個路口的咽喉,交通位置十分重要。)

      1.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

      2.聯系兩大洲、溝通二大洋的“十字路口”

      [讀圖]讀“馬六甲海峽的航線”圖。教師介紹馬六甲海峽。

      [提問]日本把馬六甲海峽為“海上生命線”,這是為什么?提示學生可參看“日本主要工業原料來源示意圖”回答。(日本的工業原料依賴于進口,需從亞洲、非洲等地進口石油、鐵礦石等,而馬六甲海峽是它必經之地。日本向亞洲、非洲等地大量出口工業產品,同樣需經馬六甲海峽,它直接關系到日本經濟的發展。)

      [讀圖]讀《東南亞政區圖》引導學生思考,東南亞地區和東亞地區所占緯度有什么不同?哪些國家位于赤道兩旁?(東亞大部分在北回歸線以北,東南亞則位于南緯10°至北緯25°之間,絕大部分在北回歸線以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等國位于赤道兩側。)指導學生從圖上找出東南亞包括的國家和地區,參看課本附表,東南亞國家概況,做/Article/Index.html>總結歸納。

      3.位于南緯10°至北緯25°之間

      東南亞的這種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對其自然環境有什么影響呢?

      二、自然條件(板書)

      1.地形

      [讀圖]讀《東南亞地形圖》指導學生一邊看圖,一邊思考并回答下面的問題:總的看地形有什么特點?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有什么區別?(學生回答略)教師指圖介紹主要地形的分布。

      [教師歸納]總的看東南亞地形以山地為主,平原和三角洲多在大河的下游及沿海。從中南半島看,(教師邊講邊繪中南半島山河示意圖,要求學生從圖上找出主要山脈及河流名稱)與我國西南部山水相連,呈南北向延伸,形成山河相間,縱列分布的形勢。

      [提問]這種山河大勢給當地居民生產活動帶來什么影響呢?(上游流經山區,地勢險峻,水流湍急,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為工農業生產提供動力。下游水流緩慢,兩岸形成沖積平原,土質肥沃,灌溉便利,為農業發展提供有利條件。)

      [提問]在圖上找出中南半島上五個國家的首都,它們所在位置有什么共同點?為什么?(都在河流沿岸。這一帶為沖積平原,自然條件優越,土壤肥沃,灌溉便利,農業發達,人口稠密。)

      [做一做]填寫課本第114頁表格。

      中南半島山河相間,縱列分布(板書)

      [提問]指導學生讀《東南亞地形圖》后問馬來群島與中南半島相比較,地形有什么區別?(同樣多山,但大河很少,一般河流短小,平原少,地形崎嶇,而且多火山。如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國家,有“火山國”之稱。)

      [看景觀圖]指導學生看課本“坦博臘火山大爆發”圖。

      [讀一讀]指定學生朗讀課本第115頁的“讀一讀”。

      [提問]為什么馬來群島多火山?提示學生參看《六大板塊示意圖》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示意圖》,并注意與日本比較。

      [教師歸納]馬來群島與日本群島一樣,也是位于板塊與板塊的交界處,地殼不穩定。所不同的是,馬來群島處于印度洋、太平洋兩大板塊和亞歐板塊交界處。

      [提問]火山爆發會給當地帶來什么影響?(一方面會帶來巨大的災難,另一方面火山噴出的火山灰富多種元素,也會使當地的土壤肥沃。)

      馬來群島多火山、地震(板書)

      總的`看東南亞的多山地形與其所在位置是分不開的。它不僅影響了東南亞的地形,也影響了東南亞的氣候,我們來分析一下本區氣候特征。

      [提問]東南亞屬于哪個氣候帶?提示學生參看“世界氣候的地區差異”圖。(屬熱帶多雨地帶。)

      [提問]這里的氣候有什么特點?指導學生看《世界年平均氣溫圖》和《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圖》(這里年均溫可達20℃以上,年降水量大部分在2000毫米以上。因此是終年高溫多雨的氣候。)

      [教師講述]但由于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所在位置不同,它們之間的氣候也存在差異,尤其在降水上,可以分為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

      2.氣候

      ①熱帶雨林氣候(板書)

      [讀圖]指圖,明確熱帶雨林氣候的分布地區——馬來半島南部和馬來群島的大部分。

      [提問]這一帶緯度位置特點是什么?(赤道附近。)

      [提問]這一帶每天的天氣變化過程怎樣?指導學生讀熱帶雨林氣候的天氣示意圖,請一學生按圖分析一天的天氣變化情況。(日出以后,氣溫逐漸升高,地面上的空氣受熱上升,天空云量逐漸增多;午后兩三點鐘,天空濃云密布,雷電交加,降下大量雨水;到傍晚云量減少,天氣轉晴。)

      [提問]這里為什么會經常產生這樣的天氣變化叱?提示學生可參考“降水的分布和變化”一節的內容。(馬來群島位于赤道附近,全年氣溫高,氣壓低,同時四周為廣闊的海洋,水汽來源充足。日出后,地面空氣受熱上升,上升過程中溫度不斷下降,空氣中的水汽容易達到飽和而凝結成水滴,產生對流雨。)講課過程中,繪制上升氣流降水示意圖。

      正是由于這里有充足的熱量和降水,所以可以生長終年常綠茂盛的森林,我們叫這種植物類型為熱帶雨林。并且這里的農作物全年可以播種,都能收獲。

      ②熱帶季風氣候(板書)

      [讀圖]指圖,明確熱帶季風的分布地區——中南半島和菲律賓群島北部。

      [提問]什么是季風氣候?中南半島的風向有什么變化?指導學生參看“亞洲東部一、七月的氣壓和風向”圖。(季風氣候是指在一年之內,隨季節不同,風向有規律的變。這里一月為東北風,七月為西南風。)

      [教師講授]中南半島和菲律賓群島北部,每年11月到第二年5月吹東北風,是來自亞歐內陸的風,所以較干燥,降水少,形成旱季。6月到10月吹西南風,它來自濕熱的印度洋,所以降水很多,形成雨季。

      [提問]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最大的區別是什么?(熱帶雨林氣候,全年多雨,而熱帶季風氣候有旱季和雨季之分。)

      [教師補充]由于熱帶季風氣候一年有雨季、旱季之分,所以這里的農作物多在雨季播種,在旱季收獲。

      復習鞏固按照板書,引導學生回憶本課所學的重點知識。

      布置作業填寫課本第116頁[做一做]中表格;閱讀第116頁“讀一讀”。

    初中地理教案4

      一、教學目標設計

      1.了解農業的主要部門、農業的重要性、我國農業分布的差異。

      2.學會用網絡查閱資料,能夠進行信息的分析與綜合。3.培養識圖能力。明確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重要性,增強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識,同時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二、教學內容及重難點分析

      八年級學生對地理知識已有所了解,有一定的讀圖能力,在教學中,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其“自主-協作”的學習習慣。農業是很重要的生產部門,但要受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等因素的影響,通過本課學習讓學生了解我國的農業分布情況,更重要的是要樹立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觀念。

      重點:農業在我國地理分布上的差異。

      難點:理解農業分布差異的原因。

      三、教學模式

      這節課是基于局域網絡下的“學”與“教”,上網查閱著力于培養學生自主協作學習和動手動腦的能力。教學過程中通過人機交互、生生交互、師生交互開展教學活動。《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合作-探究”教學模式,如下。

      四、教法設計

      本節課利用網絡,采取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方式,讓學生動手動腦,實現知識的落實。

      五、教學過程設計

      授課程序教 師 活 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網絡應用分析導課“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都和農業有關,說明自古以來,人們都非常重視農業。回憶。復述。創設情境,引起興趣。新課探究(過渡:農業與我們有怎樣的.關系呢?板書課題)我們先來談談農業與我們的關系。

      (一)農業與我們〖明確〗我們的吃、穿、用都來自農業。什么是農業?農業的主要部門有哪些?發展農業有什么意義?(教師小結)學生閱讀課文后舉手回答。發揮學生的觀察力,培養表達力。過渡:我國的農業是怎樣分布的呢?

      (二)我國農業的地區分布1.我國的種植業分布在哪里?以種植什么作物為主?為什么這樣分布,與什么有關系?2.畜牧業主要分布在哪里?畜牧業的分布與降水有怎樣關系?我國有幾大牧區?都有什么著名的畜牧品種?3.我國的林業主要分布在哪里?屬于什么地形區?降水情況怎樣?屬于什么干濕地區?4.我國漁業是怎樣分布的?我國淡水漁業最發達的地區是哪里?(教師評價、小結)〖明確〗表現為東部與西部、南方與北方的差異。

      上網查詢,把全班分成四個大組,每組查一個問題。師生互動。在教師指導下,進行自主學習,培養合作、交流的精神。培養學生歸納問題的能力。把范圍大的事物縮小化。創設視覺平臺。分析我國的農業為什么這樣分布。(師生互動共同完成)學生思考、回答。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反饋練習

      課本活動1(教師指導并評價) 學生讀圖分析、填圖。訓練讀圖能力。

      課本活動2(教師指導并評價)學生思考、分析、作答。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了解影響農業的因素除了氣候、地形之外還有海拔。小結師生共同回顧。查漏補缺,重申重點,進行愛國教育課外作業設計十年后理想農村的圖畫。創設學生大膽設想的平臺。

      六、板書設計

      因地制宜發展農業(一)

      農業與我們 (二)

      農業的地區分布1.農業 1.種植業、畜牧業、林業和漁業的分布

      2.農業的主要部門 2.分布特點

      3.農業的重要性

    初中地理教案5

      一、指導思想

      在新課標理論的指導下,以學校教導處工作計劃為指導,加強課堂教學。積極參加教科研活動,努力使教學水平,業務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時,通過傳授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系的地理知識,傳達地理思想,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初步能力,最終使學生從“學會地理”,走向“會學地理”。

      二、教學要求:

      1、加強理論學習,認真學習《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明確自己的工作目標,充分認識到自己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斷提高自己全面的素質。

      2、認真學習、領會《新課程標準》的重要內容,在教學中注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注意培養學生的各種地理能力,重視培養學生的地理觀察、調查、運用圖表和數據分析等基本方法、地理思維能力、地理探究能力,同時掌握好地理學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3、以教材中的“活動”部分內容為突破口,深入研究課堂教學模式,繼承以往教學活動的長處,并不斷深化、創新、拓展,形成多種多樣的符合學生個性發展的、有特色的課堂教學模式。

      4、注意建立過程式評價體系,注重學生的發展,給在實施新課程中的每一位學生建立成績檔案,用來記錄該學生的地理學習情況,作好整理工作。

      5、將新課程教學實驗研究進行反思,整理自己的所做、所思、所想,將自己在這些年的教學工作中的好的做法,符合課程改革的理念的課堂教學或實踐活動進行總結、提煉,繼續發揚光大,并把它們記錄下來,寫成教案、活動案例、論文、實驗報告等,積累經驗,驗證《新課程標準》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三、本學期世界地理的教學目標是:

      1.使學生知道有關世界海陸分布、氣候和海洋的基礎知識,以及世界人口、人種和國家等概況。

      2.使學生知道世界各大洲概況和主要國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的關系,初步掌握學習區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3.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地圖了解世界各地地理事物的分布,初步學會分析區域地理特征和地理事象的內在聯系,從而發展地理思維能力。學會畫簡單的世界、大洲、國家的地理略圖,學會閱讀地理景觀圖和地理統計圖表。

      4.使學生懂得人類共同生活在一個地球上,必須共同保護環境;初步知道世界

      一些國家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方面的經驗和問題;增強可持續發展以及對外開放意識,培養全球觀念。

      四、具體實施

      1.教學中要改變傳統地理課程重知識輕方法、重結論輕過程的觀念。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2.引導學生從生活實際和自身經驗出發,觀察、發現、了解和研究生活中的地理,并善于在生活中學習和運用地理知識。

      3.引導學生關心現代社會的發展,關注世界的變化,樹立科學的資源觀、環境觀、人口觀。要將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作為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以千姿百態的地理事象、千差萬別的地理空間、千變萬化的地理演化過程。充分考慮現代信息技術的深遠影響,促進地理學習的革命,為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地理創造良好的環境。

      4.初一每個班級都有個別學習習慣較差的學生,這些學生他們或者自身努力但學習比較困難,或者智商不低但學習不努力,或者對老師的教育有反感情緒,所以在教學中應該對這類學生給予特別的"關照",生活中要關愛他們,學習中要特別關注他們的一言一行,要從基礎抓起,從良好的.學習習慣抓起,不放棄每一位學生。

      5、教學活動應該是由教學內

      容、學生、教師、教學環境整合而成的系統,不僅要重視學生學習的結果,更應注重師生共同探究新知識的過程,重視學生學習的經歷和經驗,關注學生體驗、感悟和實踐的過程,通過學習情境的創設、實踐環節的開發和學習渠道的拓寬,豐富學生的經歷和經驗,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實現知識傳承、能力發展、態度與價值觀形成的統一。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特別強調地理同生活實際的聯系,創造一切條件,讓學生感知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引導學生把課堂中的地理知識和方法運用于生活實際中去。

    初中地理教案6

      教材分析

      1、我國的民族構成,分布特點,各民族風土人情。

      2、理解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團結平等,共同締造了新中國。

      學情分析

      1、學生只清楚全國有56個民族,但是各民族的風俗習慣、居住特點都不清楚,本節課應先從地理位置上找出各民族居住的大致位置,了解各民族的風俗特點,增強民族自豪感。

      2、比較難理解的是我國民族的構成特點。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我國的民族構成、民族地域分布特點,理解我國民族政策,了解一些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特點。

      2、過程與方法:開展小組合作,課下通過多渠道收集有關少數民族的服飾。風土人情和文化的圖文資料,開闊視野。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到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樹立個民族一律平等、共同維護祖國統一的正確觀點。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我國的民族構成特點。

      2、我國的民族分布特點。

      教學難點:對學生收集、歸納資料能力的培養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視頻引入,多個民族節日片段的剪接)

      二、講授新課

      1、活動一:將圖片與其民族名稱用線連接起來

      維吾爾族

      壯族

      問題:

      (1)我國大家庭中共有多少個民族?多少個少數民族?

      (2)漢族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是多少?其他民族呢?

      2、活動二:大屏幕展示(我國少數民族的'名稱和人口)

      3、活動三:大屏幕展示(中國 民族分布圖)

      4、討論我國各民族分布特點,對地區經濟發展和文化交融帶來什么好處?

      5、活動四:大屏幕展示(我國幾個少數民族的體育、藝術、民居和傳統節日)

      三、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學習了中國的民族,知道了我國民族分布特點,知道了我國民族政策。總之,我國這個有著眾多人口、56個民族的大家庭,在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平等互助,親密團結,為祖國的強盛,為中華民族的統一不斷努力,奮發進取。

    初中地理教案7

      [課標要求]

      1、在地圖上找出秦嶺、淮河,并說明秦嶺—淮河線的地理意義

      2、運用地圖指出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臧地區四大地理單元的范圍。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在地圖上識記秦嶺—淮河線的位置

      2、根據已學的知識,說明秦嶺—淮河線的地理意義

      3、運用地圖指出我國四大地理單元的位置。

      4、培養學生利用地圖,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組內的討論探究,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的習慣;通過必答和搶答的形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認識我國遼闊的美好河山,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教學重難點] 秦嶺—淮河線的地理意義

      [教學方法] 利用多媒體的輔助工具,啟發引導學生利用地圖分析地理問題

      [學習方法] 討論法、讀圖分析法

      [教學準備] 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由《晏子使楚》這篇課文中的“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的這句話提出為什么?從而引出秦嶺—淮河一線這一重要的地理分界線。

      一、秦嶺—淮河的位置

      (一)認識秦嶺—淮河的位置設計了以下4個問題:

      1、 根據地圖請你說說秦嶺的走向?

      2、 淮河的.流向是自 至 。

      3、 目前淮河的河水大部分經 注入東海。

      4、圖上填注秦嶺—淮河經過的省級行政區

      5、判斷下列,位于秦嶺—淮河線以南的有哪些?

      A、湖北 B、山東 C、江西 D、山西 E、河北 F、浙江

      (第1、2題為讀圖基礎題;第3題為知識拓展題;第4、5題既復習了省級行政區的分布,又為進一步明確位置奠定基礎)

      (二)、介紹秦嶺和淮河

      1、 介紹秦嶺:學生看景觀圖并閱讀課文材料

      2、 介紹淮河:學生在閱讀材料后,完成下列問題

      A、 黃河奪淮入海是怎么回事? 黃河水改道淮河,流入海洋

      B、黃河奪淮入海后,淮河成為“害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黃河攜帶的泥沙,沉積在淮河的河道中,使淮河水流不暢

      二、秦嶺—淮河線的地理意義

      1、從復習我國一月平均氣溫圖、溫度帶的分布、我國年降水量的分布、干濕地區的分布、水資源的分布,加深對秦嶺—淮河線地理意義的理解。( 0℃、暖溫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800mm年等降水量線、半濕潤區和濕潤區的分界線。)

      2、課本P76活動

      3、課本P77活動

      1955年1月發生強寒潮時,秦嶺北側的西安最低氣溫為-20.6℃,秦嶺南側的安康最低氣溫為-7.6℃。請你解釋兩地氣溫差異的形成原因?(由于秦嶺的阻擋,冷空氣的影響,在秦嶺南側減弱。)

      4、秦嶺—淮河一線南北的差異

      秦嶺—淮河一線南北的差異 (競賽)

      秦嶺—淮河一線南北的差異(拓展)

      綜上所述: 秦嶺與淮河是我國東部重要的地理界線。在它的南北兩側,自然環境、地理景觀和居民的生產生活習慣有顯著的差異。(課本P77)

      三、四大地理區域 (課本P78活動)

      看一看下列山脈是哪些地區的分界線。并用線連接起來。

      陰山 第二階梯與第三級階梯

      太行山 季風區與非季風區

      秦嶺 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

      課本P79活動根據課本閱讀材料,用直線將下列地理事物合理地連接起來。

      沙漠廣布

      東南半壁 農耕為主

      牧業為主

      西北半壁 人口眾多

      四、課堂小結及課后反思:

    初中地理教案8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培養學生學會運用地圖和圖片說明澳大利亞特有生物的生存原因。

      2.培養學生運用地圖說明澳大利亞的地理位置及人口的分布特點,并能夠在地圖上指出澳大利亞的首都和主要城市。

      3.使學生學會運用地圖和資料,說明澳大利亞自然環境的基本特點和特有的自然地理現象。

      4.初步學會運用地圖和資料分析說明澳大利亞的自然條件對其農牧業和工礦業發展的影響。

      能力目標

      通過探究性的學習過程,培養學生讀取信息、分析信息,運用比較和綜合的方法,概括總結某種地理事物規律的能力,判讀和分析地圖的能力,通過知識遷移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德育目標

      通過本節學習,培養學生因地制宜發展經濟、人與環境協調發展的價值觀念。

      ●教學重點

      1.澳大利亞特有的古生物及其生存環境。

      2.澳大利亞經濟發展特點。

      3.澳大利亞人口和城市的分布。

      ●教學難點

      1.澳大利亞農牧業分布與地形、氣候的關系。

      2.澳大利亞工礦業發展與自然條件的關系。

      ●教學方法

      讀圖分析、比較綜合、解說等方法。

      ●教具準備

      1.有關澳大利亞錄像資料。

      2.實例圖片。

      3.自制電腦課件。

      ●課時安排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歌曲《浪跡地球》引入,展示澳大利亞人文和景觀的特色圖片。教師出示《悉尼歌劇院》圖,創設情境,引出澳大利亞之行。

      板書:澳大利亞

      [講授新課]

      過渡語:今天我們要去澳大利亞旅行,開始行程之前,首先要了解它在世界中的位置。

      電腦展示:課本73頁圖8.35澳大利亞在世界中的位置

      學生活動:

      ①學生在圖上找出澳大利亞。

      ②以它為中心,找出與澳大利亞相鄰的大洲和大洋。

      提問學生:在我們開始澳大利亞之行之前,請你談一談,我們應該做好哪些方面的準備?

      學生回答:服裝、飲食、語言、貨幣等方面做準備。

      過渡語:第一站我們到悉尼去參觀野生動物園。

      教師提問:你知道澳大利亞有哪些特有生物嗎?

      學生:袋鼠、鴨嘴獸、考拉等。

      教師:這些動物長什么樣,他們是如何生活的?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動物園。

      電腦展示:動物的圖片。老師做簡單介紹。

      袋鼠:是澳大利亞的標志,是澳大利亞人生活中的一道重要風景。你們看,前面 那只袋鼠正拖著美麗的長尾巴,懷藏可愛的“小寶貝”,跳躍著前進在澳大利亞廣袤的牧場上,整潔的城市里。

      鴯鹋:是澳大利亞特有的動物—不過它比鴕鳥更高大,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鳥類之一。不過翅膀和尾巴已退化,所以不會飛翔,但善于奔跑,有“飛毛腿”之稱,并能連續長跑,因此贏得了“長跑運動員”的聲譽。

      鴨嘴獸:它是哺乳類卻會下蛋,它最主要的奇特之處在于它亦獸亦魚,而又非獸非魚。它是水陸兩棲動物,它通過下蛋繁殖后代,但它所孵出的小鴨嘴獸又是哺乳的,因此,生物學家經過多年的爭論,才將鴨嘴獸列為世上稀有的“卵生哺乳動物”。

      樹袋熊:與我國大熊貓相媲美。它長著一張胖乎乎的孩兒臉,一個黑黝黝的大鼻子,一雙黑豆似的圓眼睛,兩只毛茸茸的短耳朵,一身又厚又密的灰色毛,滑稽可愛、憨態可掬。它們雖然屬于走獸,但幾乎從不下地行走,它們吃在樹上,睡在樹上,以樹為家。

      老師提問:澳大利亞的特有生物有什么共同特點?

      學生回答:很古老。

      教師提問:為什么只有在澳大利亞才有如此多的古老生物?試著用大陸漂移說的觀點解釋一下。

      電腦展示:大陸漂移的圖片。

      分段提問:

      1.澳大利亞大陸約在什么時候與其他大陸分離的?

      2.澳大利亞大陸長期孤獨地存在于南半球的海洋,這對生物的進化會產生什么影響?

      3. 引申思考:實際上,長期處于孤立狀態的大陸,不僅僅是澳大利亞大陸,還有南極大陸,為什么澳大利亞大陸有那么多特有動物,而南極大陸卻很少呢?

      學生活動:討論。

      學生回答:

      1、6500萬年前。

      2、會減緩生物進化的速度。如果這些動物又沒有生存的天敵,就能夠生存至今。

      3、南極洲位于地球最南端,氣候寒冷環境惡劣,不利于生物的生存和發展。

      老師補充小結:由于澳大利亞遠離其他大陸,海洋阻礙了各大陸間的動物遷徙與交流,使舊大陸上的高級食肉猛獸,如獅、豹、虎、狼等無法自己遠涉重洋來到這里,也使這些古老動物得以保存至今。所以獨特位置是澳大利亞古老生物得以保存的'一個重要原因。

      板書:位置——孤立于南半球海洋上

      總結過渡:澳大利亞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四面環海,面積768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唯一獨占一個大陸的國家。幾千萬年以前,澳大利亞大陸就同其他大陸分離,孤居一方,獨立發展。長期以來,自然條件比較單一,動物演化緩慢,又沒有大型食肉天敵的侵擾,許多珍奇的原始動物生生不息,一直繁衍至今。現在,我們一起來體會“世界活化石博物館”的真實含義。

      學生活動:一名學生模擬播音員給大家朗誦課本74頁資料。

      師生互動:老師提問,學生齊答來幫助學生抓住資料當中的關鍵詞語。

      老師提問:澳大利亞有多少種其他大洲沒有的植物?

      學生齊答:9000種。

      老師提問:澳大利亞有多少種其他大洲沒有的鳥類?

      學生齊答:450種。

      老師提問:全球有多少有袋類動物分布在這里?

      學生齊答:全球150種除了南美洲有幾種外,大部分都分布在澳大利亞。

      板書:種類繁多

      過渡:參觀完悉尼動物園,下面我們去墨爾本,參觀牧羊場。

      電腦展示:墨爾本《牧羊場》的圖片和視頻。

      教師講述:這是澳大利亞墨爾本附近的牧羊場,澳大利亞是世界上綿羊數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國家。

      設置懸念:澳大利亞盛產羊和羊毛,這是世人皆知的事實。然而①澳大利亞是從何時開始發展養羊業?②又是誰最先把羊這種澳大利亞大陸原本沒有的動物引入這塊樂土的?

      學生回答:18世紀后期,歐洲的殖民者隨船帶到澳大利亞29只綿羊。

      教師提問:為什么澳大利亞非常適合綿羊的生長和繁殖呢?

      學生:氣候、地形適宜。草多,沒有大型食肉動物。

      電腦展示:展示《澳大利亞地形》空白圖。

      老師提問:澳大利亞的地形東部、中部西部有什么差異?

      學生回答:東部為山地,中部為平原,西部為高原。

      電腦展示:視頻,補充大自流盆地相關知識。

      教師提問:如果你是一位澳大利亞牧場主的話,如果僅從地形的角度來考慮的話,你準備把你的牧羊場建在何處?

      學生活動:分組討論。

      學生回答:中部是大面積的平原,地下水豐富,牧草優良,沒有大型野生食肉動物,可以一年四季露天圍欄放牧。

      電腦展示:《澳大利亞的氣候》圖片。

      教師提問:說出澳大利亞有哪些氣候類型?

      學生回答:熱帶沙漠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雨林氣候、亞熱帶濕潤氣候、地中海氣候、溫帶海洋氣候。

      教師提問:如果你是一位澳大利亞的牧場主的話,如果僅從氣候的角度來分析的話,你又準備把你的牧場分布在哪里呢?如果綜合地形和氣候因素,你又有什么打算?

      學生自由討論。

      學生回答:分布在中部、西部的熱帶草原氣候區,東南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區,西南部的地中海氣候區。

      電腦展示:《澳大利亞農牧業的分布》圖。教師提問:澳大利亞的養羊業有幾種方式?

      學生:兩種。一種粗放牧羊帶,一種是綿羊與小麥混合經營帶。

      教師提問:如果你是澳大利亞對外貿易總公司的經理的話,如果你們公司主要出口羊毛和小麥的話,你覺得這些工業原料應來自于澳大利亞的哪些地區?

      學生回答:東南部和西南部。因為那里是羊毛和小麥混合經營帶。

      過渡:同學們,我國的平均人口密度是多少呢?(120人/平方千米)你們知道澳大利亞的人口密度是多少嗎?(學生看書了解2.5人/平方千米)是我國的1/45。澳大利亞國土面積是多少?(768萬平方千米)由此,可以看出澳大利亞是一個地廣人稀的國家。澳大利亞的農場規模很大,一般可以達到幾千公頃。這么少的人要管理這么大的農場,那是一種什么樣的生產方式呢?

      學生結論:農牧業生產高度機械化。

      老師:時間差不多,旅行快結束,請學生總結這節課主要學習的內容。

      思維拓展:澳大利亞發展經驗對中國的啟示。

      學生回答:

      1.發展特色農業。

      2.農牧業機械化,提高糧食產量。

    初中地理教案9

      教學目標

      l、通過讀東南亞政區圖、馬六甲海峽圖并做填圖練習,使學生了解東南亞的范圍和國家,掌握聯系兩大洲和兩大洋的 地理位置。

      2、 通過讀東南亞地形圖、了解東南亞的地形特征。并通過分析對比上游和下游的河流特點,說明上游和下游的地形特點,對農業,人口分布,城市的影響。

      3、讀“新加坡各月氣溫與降水的分配圖”、“曼谷各月氣溫與降水兩的分配圖”、“熱帶雨林的天氣示意圖”了解熱帶雨林和熱帶季風兩種氣候的特征和分布。

      4、通過學習本節內容使學生了解東南亞的自然環境特點,認識一個地區的 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和人地關系相互作用的情況。培養學生從綜合的角度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并學會用比較的方法,分析東南亞的自然環境特征,區內差異,培養學生的區域分析能力。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從讀圖開始,首先讓學生看清半島,群島和國家的位置特點,為下面講述自然環境和經濟特征打好基礎。用“東南亞的政區圖”來說明東南亞的國家組成和分布。東南亞由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兩大部分,共十個國家,中南半島南部的狹長部分稱為馬來半島,馬來群島因在我國南面的海洋中,我國習慣上又稱之為南洋群島。課文中出現的地名較多,但都是學習和生活中常用的知識。特別是把東南亞和剛學過的東亞的緯度位置進行比較,使學生很容易得出東南亞的緯度主要在熱帶,為這里盛產的熱帶經濟作物和水稻打下了基礎。

      教材用一個獨立的標題突出東南亞的交通位置“十字路口”,不僅指出了它是世界海運運輸的'樞紐之一,在 歷史上也有重要的作用,對于這部分內容,可以通過讓學生分析日本把馬六甲海峽稱為“海上生命線”的原因,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關于東南亞的自然環境,教材也突出了 地理要素之間的聯系,以及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例如,中南半島的地形地勢對河流的制約作用,形成了上游的水能資源豐富以及下游三角洲人口稠密,農業發達,城鎮集中的 地理格局,爪哇島由于火山噴出的火山灰,形成了肥沃的土壤,人們都愿意到這里耕種,造成了人多地少的稠密區。

      東南亞國家的一個重要的共性是都處于熱帶,有兩種氣候類型,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用“新加坡各月氣溫與降水的分配”與“曼谷各月氣溫與降水的分配”,說明兩種氣候類型的特點。特別用“熱帶雨林氣候的天氣示意圖”介紹了熱帶雨林氣候區一天變化的情況。使學生對此種氣候的特點有較深的認識。

      教法建議

      建議本節用讀圖講解法和學習指導法結合起來授課,由于本節出現的地名較多,都需要落實,因此必須自始至終圍繞著讀圖,問圖,講解圖進行授課。

      對于東南亞的范圍,國家和位置,通過讀“東南亞政區圖”,并指導學生填圖。首先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明確在世界和亞洲的部位,并說明“中南半島”和“印度尼西亞”的由來。然后,在地圖上找出東南亞的十個國家,明確那些國家和中國相鄰,哪個是內陸國,說明印度尼西亞是世界最大的群島國家。分析亞洲地形圖看東南亞所處的 地理位置(南緯10°和北緯25°),與東亞相比有什么不同(東南亞位與低緯,東亞位于中緯),赤道橫穿哪些國家,明確東南亞絕大部分位于熱帶。

      東南亞重要 地理位置的講述

      首先找出東南亞在哪兩個大陸和哪兩個大洋之間,然后,說明從古到今東南亞多時東西方交通要道的原因。閱讀“馬六甲海峽航海圖”,看清它是兩洋之間最短航線的必經之地。

      講述中南半島地形時,說明中南半島和中國山水相連的密切關系。然后,讓學生指圖,找出中南半島的主要河流——紅河、湄公河、湄南河、薩爾溫江、伊洛瓦底江,指出湄公河流經的國家(中緬老泰柬越)。

      結合讀圖在地圖上找出重要城市,分別位于哪條河流附近,是哪個國家的首都,說一說為什么許多大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

      觀察“湄公河上下游地形剖面示意圖”、“河口三角洲”圖和“泰國水上市場”彩圖,分析河流對地形的影響,及河流對人類生產活動的影響。

      講述馬來群島地形時,可先閱讀地形圖,了解地形崎嶇河流短促,平原較小的地形特征;再看“閱讀材料”,找出火山的分布區,了解印尼“火山國”名稱的由來。多火山的原因,可聯系已學過的知識,讓學生自己說明。

      講解東南亞的氣候,可首先利用“新加坡各月氣溫與降水的分配圖”,指導學生分析熱帶雨林氣候的特點和分布地區;然后利用“熱帶雨林的天氣示意圖”來理解熱帶雨林氣候和特點。在分析熱帶季風氣候時,應配合“曼谷各月氣溫與降水兩的分配圖”來說明熱帶季風氣候有旱、雨兩季的氣候特點及其分布地區。

    初中地理教案10

      一、課標要求

      運用地圖和其他資料,歸納某大洲地形、氣候、水系的特點,簡要分析其相互關系。

      二、教學目標

      1、運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及相關資料,歸納亞洲的地形特征與河流特征,簡要分析亞洲河流流向與地形的關系。

      2、歸納認識大洲地形和水系特征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對河流的影響。

      3、運用氣候類型分布圖和其他資料,歸納亞洲的氣候特征,簡要分析亞洲氣候分布特點與位置、地形的關系。

      4、歸納認識大洲氣候特征的方法,認識北美洲的氣候特征并簡要分析影響因素。

      三、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1)歸納亞洲的地形與河流特征,簡要分析地形對河流的影響。

      (2)歸納亞洲的氣候特征,簡要分析影響亞洲氣候的主要因素。

      2、教學難點

      (1)歸納認識大洲地形和水系特征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對河流的影響。

      (2)歸納認識大洲氣候特征的方法,認識北美洲的氣候特征并簡要分析影響因素。

      四、教學策略

      本節內容在初中地理知識結構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它將上冊所學的地形、河流、氣候等知識運用于具體的區域。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獨立思考,提出問題。通過觀察、分析、討論、查找資料、論證等方法來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教師只需適時引導,提供資料,答疑解惑。同時,注意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框架。讓學生知道分析一個區域的自然環境要從分析哪些要素入手,對自然要素的分析要注意各要素之間的聯系,并能舉一反三,學會描述大洲自然環境特征的方法。

      五、教學方法

      主要側重于探究或互動學習,靈活應用課件、地圖、文字資料、視頻資料等教學資源,以生動、活潑的畫面,使學生從視覺、聽覺的感知入手,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鍛煉學生的識圖用圖能力、觀察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形成和諧、氣氛活躍的師生關系。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情境導入

      上節課我們了解了亞洲的具體位置,這節課我們繼續深入學習亞洲,看看這里的自然環境。先請大家聽一首歌──《亞洲雄風》……歌中唱到“山是高昂的頭”,“河像熱血流”。同學們想不想知道亞洲的地形、河流是什么狀況呢?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亞洲的壯麗山河。

      2、講授新課板書:亞洲的自然環境一、地勢起伏大,長河眾多首先齊讀教學目標:

      1、運用地圖和其他資料,歸納亞洲地形特征與河流特征,簡要分析亞洲河流流向與地形的關系。

      2、初步掌握分析大洲特征與河流特征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對河流的影響。

      活動一:認識亞洲的地形特征(分三步)

      教師布置任務:

      展示課件閱讀課本第7頁圖6、8亞洲的地形,完成下列要求。

      1、請仔細讀圖p7,找出亞洲主要地形區。

      2、說說亞洲主要有哪些種地形類型?

      學生完成下列任務:1、按照老師的要求,找出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東西伯利亞山地、華北平原、東北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德干高原、伊朗高原,分別指出它們在亞洲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

      2、亞洲地形類型多樣

      根據亞洲地形構成圖總結亞洲的地形特點(1):地形類型多樣,以高原山地為主。

      步驟2──亞洲的地形特點(2)教師布置任務:

      展示課件

      1、說說亞洲主要地形區的位置并依據高度表,說說它們的大致海拔?

      2、在地圖上沿北緯30°畫出一條緯線,觀察經過的主要地形區。“圖6、9亞洲大陸沿北緯30°緯線的地形剖面示意圖”,判斷亞洲大陸沿北緯30°緯線地勢特點。

      學生完成下列任務:

      1、平均海拔在3000m以上的有_________________。位于亞洲的____部。平均海拔在1000m以下的有_________________。平均海拔在1000m—3000m之間的有_____。

      2、“圖6、9亞洲大陸沿北緯30°緯線的地形剖面示意圖”,判斷亞洲大陸沿北緯30°緯線地勢特點:地勢是中間高,東西低。

      教師引導歸納出亞洲地形特點2、中間高、四周低。

      步驟3──亞洲地形的特點3

      教師布置任務:

      展示課件

      1、找出死海和珠穆朗瑪峰,看看它們的海拔有多高?

      教師引導歸納出亞洲地形特點3、地勢起伏大。

      教師總結:根據以上的讀圖分析,可以看亞洲地形特點有

      1、地形類型多樣,以高原山地為主。

      2、中間高、四周低。

      3、地勢起伏大。

      活動二:認識亞洲的河流特征

      科考隊在考察的途中,遇到了一支在亞洲進行河流漂流的漂流隊。漂流隊員們向科考隊員介紹了亞洲主要河流的.名稱、位置和注入的海洋。你能找到這些主要的河流嗎?它們為什么會流入不同的海洋呢?

      教師布置任務:

      展示課件

      1、請仔細讀圖,找出亞洲主要河流和大洋。

      2、對照地圖,找一找匯入北冰洋、印度洋、太平洋的河流有哪些?

      學生完成下列任務:

      1、主要河流最終流入到哪兒?

      2、看看它們的流向有何不同?

      3、亞洲河流分布有何特點?這種分布與地形分布之間的關系如何?

      4、亞洲河流還有哪些特點?

      教師總結:根據以上的讀圖分析,可以看河流特點有:

      1、河流由中部向四周呈放射狀分布。

      2、許多河流源遠而流長。

      活動三:如何描述一個大洲的地形、地勢特點?(分兩步)

      1、觀察高度表,說出主要地形類型,估算各部分大致比例(主要地形類型)。

      2、找出主要的地形區,說說其分布狀況(地形分布)。

      3、觀察地形剖面圖,說出地勢高低起伏的大致狀況(地勢特征)。

      步驟1──歸納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教師布置任務:

      展示課件

      1、在圖上找出海岸山脈、內華達山脈、落基山脈、大平原、密西西比平原、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亞山脈,分別指出它們在北美洲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

      2、按照“相對一致、空間上連續”的原則,將北美洲按照地形劃分成西部、中部和東部三個區域,說出這三個區域主要的地形類型。

      3、讀圖6、12,指出北美洲大陸沿北緯40°緯線自西向東地勢的變化特點。

      學生完成下列任務:

      1、海岸山脈、內華達山脈和落基山脈縱列于北美洲西部,海拔在1000米以上;

      大平原和密西西比平原位于北美洲中部,海拔在1000米以下;

      拉布拉多高原和阿巴拉契亞山脈位于北美洲東部,大部分海拔在1000米以下。

      2、西部是高大的山地,中部是廣闊的平原,東部是低矮的山地、高原。

      3、北美洲大陸沿北緯40°緯線自西向東地勢是西部高,中部低,東部較高。總體上呈現出東西部高,中部低的格局。

      教師引導歸納出北美洲地形特點是:地形多樣,地勢東西部高、中部低。

      步驟2──歸納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教師布置任務:

      展示課件

      1、在圖上找出密西西比河及其主要支流,并標出它們的流向。

      2、結合圖6、12,分析這些河流的流向與地形的關系。

      學生完成下列任務:

      1、密西西比河的干流大致是由北向南注入墨西哥灣,它的主要支流由東西兩側向中間流。

      2、因為北美洲東西部為地勢較高的山地高原,中部是地勢較低的平原,南部地勢更低的平原,這使許多河流發源于東西部向中部流,匯集形成密西西比河,最終向南流入海洋。

      3、課堂小結:

      本節課在了解亞洲位置的基礎之上,我們深入了解亞洲的基本自然特性,中部海拔較高,四周海拔較低,這種分布同時也影響了河流的分布,使得河流呈放射狀分布。

      第二課時

      1、導入新課教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亞洲自然環境的前兩部分,大家還記得學了哪些內容嗎?我們在上冊學習了世界的氣候類型,以及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那么大家還記得影響氣候的因素有哪些嗎?學生回答預設: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教師:我們這節課就按照這些因素來認識亞洲的氣候特征。

    初中地理教案11

      本課時學習目標或學習任務

      1、運用地圖說出我國的地理位置及其特點;

      2、了解我國領土范圍,記住我國的面積;

      3、在地圖上指出我國的鄰國和瀕臨的海洋,說明我國既是陸地大國,也是海洋大國;

      4、通過在圖上量算我國東西兩端的經度差、時區差,南北兩端的緯度差,培養學生讀圖、析圖的能力;

      5、通過多我國遼闊的國土、優越的地理位置的教學,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保衛祖國、建設祖國的愛國主義教育。

      本課時重點難點或學習建議

      重點:讓學生掌握我國地理位置的特點,并進一步是學生學會分析與評價一個國家或地區地理位置的方法;

      難點:本節教材涉及的地名的空間觀念的建立。

      學習要求或學法指導

      學習過程

      自學準備與知識導學:

      1、半球分界線;

      2、經緯度的判讀。

      一、課件打出謎面,讓學生大聲朗讀兩遍,朗讀時注意紅色的字,然后猜出謎底

      (過渡)說明八年級學習中國地理

      二、聽歌曲、觀祖國自然風光和祖國發展成就等圖片。老師同時帶有感情色彩朗讀課本序言,從而導入新課

      (過渡)了解了我國的海陸位置、緯度位置,讓我們在看看其他幾個國家的位置,教師展示課件

      (過渡)今天就讓我們走進中國,了解中國的位置。

      (一)偉大的祖國

      活動1:學生分組討論總結中國的半球位置、海陸位置、緯度位置,展示討論結果,教師總結。

      活動2:對比分析我國海陸位置、緯度位置的優越性。學生分組討論,教師巡回做適當提示。讓小組代表發言總結。

      (二)遼闊的疆域

      活動3:通過找出我國四至點及量算東西南北跨度,說明我國疆域遼闊。教師展示課件,師生共同完成。

      活動4:完成課本P3活動題②、④并想一想除此之外,冬季我國南北跨度大還可能會出現什么現象?東西跨度大還可能會出現什么現象?教師對學生討論后的結果盡可能的給與充分評價并進行總結。

      (過渡)我國南北季節的差異、東西晨昏的差異有如此之大,是因為我疆域十分遼闊展示各國領土面積比較表,說明我國陸地總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居世界第3位。

      (過渡)我國不僅陸域廣大,而且也是世界上海洋大國之一.

      活動5.讀課本P4第二段,完成課本活動題①、②并填空白圖。教師適當補充領海、內海內容,說明我國海域遼闊,是世界海洋大國。

      (三)眾多的鄰國

      (過渡)我國不但有遼闊的疆域,而且也有眾多的鄰國

      活動6. 讀課本1-5圖完成下列問題

      1.按逆時針方向,自東向西找出我國陸上鄰國。

      2.從北向南找出與我國隔海相望的國家。

      3.在下圖上填出我國的鄰國。

      師生共同完成,說明我國鄰國眾多。

      三、課堂小結

      第一節 中國的疆域

      一、偉大的祖國

      半球位置:東半球、北半球

      緯度位置:大部分在中緯度地區

      海陸位置: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

      二、遼闊的疆域

      1.領土四至點

      最北——漠河以北何龍江主航道中心

      最南——曾母暗沙

      最西——帕米爾高原

      最東——黑龍江與烏蘇里江的匯合處

      2.疆域遼闊

      1)陸地總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居世界第3位.

      2)海域遼闊,大陸海岸線長達18000多千米,自北向南: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島嶼眾多,管轄海域面積約300萬平方千米。

      三、眾多的鄰國

      評價中國地理位置的優越性,由教師分析總結并說明對地理位置評價的一般方法。

      猜謎語是為了提高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產生了解中國地理位置的熱情;聽歌曲、看圖片使讓學生感受祖國的日益強大,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激發學生愛國熱情。

      小組討論代表上臺交流展示,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參與意識。學習成果的展示,大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培養學生善于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習慣、提高對地理事物的分析評價能力。

      培養學生從地圖中善于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提高學生獲取信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加深學生對我國領土的影響,增強民族自豪感。

      培養學生養成自學的習慣。并檢測效果。

      強化學生識圖記圖的能力,幫助學生建立地理空間概念。

      復習鞏固,再現知識點,也作為學生學習效果的反饋,為以后教學提供參考。

      培養學生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和對一個國家或地區地理位置特點的分析評價方法 。

      練習檢測與拓展延伸:

      做《練習冊》相關練習。

      *通過與小組伙伴交流測試題/或教師核對答案.給自己打分: 分。

      *本節課,在學習興趣、學習狀態方面,你給自己的評價等級是: (優/良/一般/差) 學生當堂獨立完成。

      課后反思或經驗總結:

      1、 本節課注重引導生抓本節課的重點來教學:1、中國在世界上的位置;2、遼闊的疆域(分別從巳至點、陸地面積、海洋面積、陸上鄰國和海上鄰國等方面來分析);

      2、 注重突破難點:采用引導生看圖識別的方式來學習,既培養生掌握看圖的方法,又突破了教學的難點。

    初中地理教案12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知識基礎及認知能力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知識技能目標:

      1.知道印度的人口數量及人口問題;

      2.掌握印度地形和氣候的特點及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3.了解印度的工業概況。

      二是過程方法目標:通過對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氣候的學習,初步學會對一個國家的自然地理條件進行綜合評價。

      三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從印度人口問題的嚴重性,進一步懂得人類必須自覺控制人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樹立正確的人口觀。

      依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內容我確定本節課的重點內容:

      一是印度水旱災害的原因;

      二是印度的農作物分布及其與地形氣候的關系。

      本節教材的難點是印度水旱災害的原因分析,我確定這個難點的依據

      一是造成水旱災害的原因涉及地理位置、地形、氣候等多方面的因素,本身就是很復雜的問題。

      二是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還較差,難以將諸多的地理因素綜合在一起,得出結論。

      重點和難點已經確定,怎樣處理教材就水到渠成了。本節課我將用兩個課時講解,詳講的內容是印度的人口問題、印度水旱災害的原因。

      那么,如何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呢?那就要采用適宜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教法的選擇要根據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和以學為法的原則,這是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

      在本節課教學活動中,我采用講練結合的啟發引導式教學方法,合作討論法和利用圖形展示直觀教學法。

      我采用這種教法的依據有三:

      一是現代教學研究證實真正的理解是學習者對知識的主動再構建。知識再構建依靠提出問題,引導推測,鼓勵大膽猜測與想象,解決問題,主動建構知識體系。

      二是根據"二期課改"精神,教師轉變課堂角色,由知識的傳播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合作者與促進者。

      三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過直觀的圖形圖表表現出來,變難為易,學生更容易理解。

      在教學手段上,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的作用,把多媒體信息如文字、圖像、聲音等有機集成并顯示在屏幕上,以強化教學的直觀性,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提高教學課堂效率。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教是手段,學是中心,會學才是目的。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授之于漁",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以實現新課程理念終生學習的目標。基于以上考慮,本節課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學法:

      首先,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表現自己,抓住這一生理特點,創造多種機會和條件,讓學生參與進來,提出自己解決問題的辦法,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這樣可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掌握比較、分析綜合,歸納總結等科學的學習方法。

      其次,有效利用互聯網和圖書館知識量豐富、資源共享這些優點,我鼓勵學生從互聯網和圖書館中獲取知識,向學生介紹一些網站,搜索引擎和關鍵詞,教給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方法。

      本節課教學總的思路是以知識結構為線索,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通過師生問答,把教師的認知結構轉化為學生的認知結構。整個教學過程我將圍繞"印度的人口概況,印度自然環境,農業和工業的狀況"這一主線來組織教學。通過構建四大問題情景、兩次合作討論來完成。

      激趣設懸導入新課,采用多種直觀手段,有利于使學生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本節課在導入過程中,首先放映幻燈片(泰姬陵、印度舞蹈、街上踱步的牛、恒河中沐浴的教徒、新德里城市風光等),配以解說:這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是佛教的發源地,有著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泰姬陵、歌舞享譽世界。這是一個視牛為神明的國家,大街上牛可以自由漫步;這也是一個人口大國,人口已超過10億,僅次于中國……猜一猜"這是哪一國家?"使用直觀的手段導入新課,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揭曉答案—-印度,轉入新課。教材第一部分內容是印度的位置范圍及地形,我將結合多媒體課件,圍繞印度地圖進行講解,通過讀圖讓學生回答下列問題:

      1.印度在世界中處于什么位置?

      2.印度的臨國主要有哪些?它們在什么位置?(巴基斯坦、中國、尼泊爾、孟加拉國、緬甸、以及隔(ge)海相望的國家斯里蘭卡)

      3.找出喜馬拉雅山、恒河平原、德干高原,說說印度地形分布的特點。這樣處理可使學生對印度有一個初步的認識,還可以突出地理學科的特點,即從地圖中獲取知識,在地圖中消化理解知識。

      印度人口這一部分內容我采用結合圖表,以問答的形式解決,這樣可以訓練學生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1.從1951年到20xx年印度人口大約增加了多少億?

      2.讀圖分析印度人口每隔10年的增長速度.

      3.學生閱讀"印度的人口政策"和數據表,分組討論人口過度增長會給印度帶來的影響,讓學生合作討論,我再做歸納總結。

      印度除了人口壓力外,還面臨著水旱災害威脅,我用多媒體展示印度的水旱災害圖片,讓學生從感性上認識自然災害的無情,激發同情心,讓學生學會辨證地看待自然。

      印度水旱災害給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了巨大的損失,那水旱災害產生的原因是什么呢?引出下一個難點印度水旱災害的原因分析。

      這部分內容我讓學生讀圖合作討論回答下列問題:

      1.對照亞洲氣候分布圖,看看印度以哪種氣候類型為主?以圖7.38為例分析該氣候類型的特點。

      2.比較分析1月、7月盛行風向有什么不同?西南季風對印度的降水有何影響?

      完成38頁表,以說明印度的水旱災害與西南風變化的關系。這樣知識點明確,條理清晰,深入淺出突破了難點。最后我做歸納總結的方法解決,這樣既可訓練學生發散思維,又能訓練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自給有余的糧食生產這部分內容包括兩個方面:

      1、"綠色革命"

      2、印度農作物的分布及其影響因素,其中"綠色革命"是次重點,而且容易理解,我采取給學生提供材料讓學生自學的方式解決,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印度農作物的分布及其影響因素這部分內容是教材的重點也是難點,我采用結合動畫對比分析的方法解決我先用動畫向學生展示印度的農作物分布及印度的降水量分布圖。讓學生自己觀察得出結論,我再用表格對比的方式進行歸納總結。這樣可使知識更加系統化,培養了學生邏輯推理能力。

      在教材中,印度工業和印度農業在結構上有相似之處,這部分內容我采用引導學生自學的方式解決,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使學生由學會變為會學。

      本節課,我設計了兩類練習題,

      一是填空題,考查學生的記憶能力和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

      二是綜合題,考查學生讀圖、用圖、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這兩類練習題,起到了鞏固本節內容,考查學生掌握情況,反饋教學效果的功能。這些練習題確定的原則是:遵守教學大綱,突出思想性、基礎性和教學重點、難點;訓練量適中。

      對于課后總結這一環節,我的理解是,總結不應該僅僅為知識的簡單羅列,而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所以我設計了以下3個問題:通過本節課的學習,1.你學了什么?2.你的體驗是什么?3.你掌握了什么?因而其總的設計意圖是回顧知識,強化記憶。

      本節課的板書我是如下設計的:這種網絡式的板書設計可使知識條理更加清晰,層次更加分明,重難點更加突出,從而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加系統更加完整。

      最后是布置作業:引導學生發散思維,作到學以至用,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還可以引導學生使用有效的手段學習并積極參與。

    初中地理教案13

      一、教材內容分析

      教材包括“空間分布差異大”、“不同季節變化大”、“保護水資源從我做起”三部分。

      教材首先用圖表說明目前比較利用的淡水資源很少。

      “空間分布差異大”,通過讀圖活動和閱讀知識之窗認識到我國水資源分布不均,解決分布不均的措施為調水工程。

      “不同季節變化大”,通過對長江、黃河、珠江年徑流量變化曲線圖認識到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水資源在時間上分布不均,其措施主要是興修水利工程。

      “保護水資源從我做起”通過讓學生進行“學校用水情況調查“,樹立節水、保護水資源的意識。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了解我國淡水資源的數量及存在形式。

      2、使學生認識淡水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淡水資源危機的有效途徑。

      3、使學生知道我國水能資源在世界上的地位,知道我國水能資源的利用和分布狀況。

      (二)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使學生通過閱讀我國水能資源分布圖,初步學會分析我國水能資源的分布同地形、氣候的.關系。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對淡水資源的危機意識。使學生能夠從我做起,以實際行動,保護和節約有限的淡水資源。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重點

      1、我國水資源的分布。

      2、淡水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

      3、解決淡水資源危機的有效途徑。

      (二)難點

      幫助學生樹立對淡水資源危機的意識,培養學生在生活中做節水、護水的模范。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通過課堂教學中以舊帶新的講解,使學生認識到知識不是孤立、零散的,指導學生要學會將新舊知識聯系起來,融會貫通,形成——個有機的整體。

      五、教學環境及資源準備

      多媒體

      六、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同學們,你們起床后首先要做的衛生工作是什么?

      你們口渴了需要什么?

      【承轉】從早上醒來到晚上睡覺,水都與我們息息相關。水與人體的關系最為密切,因為人體70%的都是水。從這里大家就可以知道,水對人類生存是何等的重要性。我們這節課就來學習水資源。

      一、水資源的含義

      【展示】從太空拍攝的地球圖片及干旱地區的圖片。

      【提問】從太空看地球,地球是個蔚藍色的星球,在這里藍色代表的是什么?(海洋)

      【提問】我們曾經了解到地球表面是七分是海洋,三分陸地,可是大家看看,既然地球上有這么多水,為什么任然還有許多地方在鬧水荒呢?是不是地球上所有的水都能被我們人類完全利用呢?

      (指導學生閱讀p54圖,引導學生得出水資源的含義)

      【師生小結】水資源主要是陸上的淡水資源,如河流水、淡水湖泊的水,淺表地下水。而地球上絕大多數水,我們暫時難以利用。

      人們常用多年平均徑流量作為淡水資源多水的指標,而多年平均徑流量與降水有關。一般來講,降水多的地區,淡水資源比較充足,降水少的地方,淡水資源比較貧乏。

      二、水資源的空間分布

      【承轉】接下來我們了解我國的水資源現在,我國河流的徑流量總量占世界第六位,但人均不足。除了這點外,水資源還有時空分布不均的特點。

      【讀圖討論】讀p55中國水資源分布圖,討論歸納我國水資源在空間分布上有什么特點?

      【學生歸納】我國水資源空間分布不均,南方多,北方少,東部多,西部少。

      【提問】為什么我國水資源有這樣的分布?

      【學生回答】與我國降水變化有關,降水分布規律是從東南向西北遞減。

      【展示】我國南方、北方耕地與徑流量對比圖

      【提問】我國的水資源和耕地資源配置合理嗎?這種配置會給人們生活帶來哪些不利影響?

      (不合理,影響農作物的生長,南方容易出現洪澇災害)

      【承轉】北方工農業發達,人口眾多,需要大量水資源,但北方水資源缺乏,我們應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閱讀】閱讀課本《知識之窗.跨流域調水工程》,討論、交流和回答。

      1)你知道有哪些跨流域調水工程?

      (引黃入晉、引灤入京、引灤入唐、引黃濟青、南水北調)

      2)找出南水北調工程的線路?

      (東線方案、中線方案、西線方案)

      【小結】解決水資源空間分布不均的有效辦法之一就是跨流域調水。

      三、水資源的時間分布 【活動】讀課本p57 3.11“長江、黃河、珠江年徑流量變化曲線圖”

      1、比較這三條河流徑流量的相同之處?

    初中地理教案14

      【教學重點】

      1.我國南北方耕作制度的差異和農作物的分布規律。

      2.抓緊糧食生產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

      我國南北方耕作制度的差異和農作物的分布規律。

      【教學媒體】

      計算機課件

      【教學方法】

      講述法、討論法、談話法。

      【教學過程】

      (引言)

      上學期我們已經學習、研究了中國地理環境方面的有關知識,從這個學期開始我們將一起學習和研究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了解和熟悉我們利用環境、改造環境以及保護環境方面的知識。

      在人類的所有活動中,人們最早從事的活動就是農業生產活動;中國作為歷史悠久的古國,農業生產的地位至今都居各業之首。

      下面,我們就一起學習、了解我國的農業生產。

      (板書)第七章 中國的農業

      (提問)1.農業生產為什么能成為人們最早從事的生產活動?

      兩個原因,一是生存必需,即所謂的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件件都是農業生產的產品;二是生產技術相對簡單,人們易發明和掌握。

      (提問)什么是農業?我們首先要明確農業的概念及其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廣義上的農業或叫大農業,即通常所說的農、林、牧、副、漁五業。

      (展示)農業的分類圖片

      請學生一一讀出各業的主要產品并分析與人們生產生活之間的關系。特別注意補充農業生產的內容,不僅種糧食,還種棉、菜、油、糖等作物。

      啟發學生得出結論:農業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提供必需的吃、穿、用等物質資料。

      請學生觀察后回答問題。

      (展示)分別展示紡織廠、陶壇儲酒車間的圖片。

      (提問)圖中展示的是什么生產?(紡織工業)

      這種工業生產的原料有什么?(棉花)棉花是農業產品。

      這張圖片展示的是什么生產?(造酒,是釀造工業)

      原料是什么?(糧食,所以叫米酒)

      (展示)農機作業圖片

      (提問)圖中的機械是農民自己制造的嗎?

      (回答)(不是,它們是工業產品)

      啟發學生得出結論:農業還給工業生產提供大量的原材料和消費市場。

      所以,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提問)請同學們分析:大農業的五業當中,哪一業最重要?(種植業。所以,狹義的農業就是指種植業)

      (承轉)下面我們就從種植業談起。(轉入第一節的教學)

      (提問)什么是種植業?制約種植業的因素有什么?

      教師明確給出種植業的概念:種植業是指在耕地上種植農作物的農業生產部門。它深受多種自然條件的影響。

      (提問)那么,這個生產部門有哪兩個必需的自然條件呢?

      引導學生分析種植業的兩個必需自然條件(學生回答后教師概括:一是土地,二是影響農作物生長的氣候條件)。

      因此,土地質量的好壞以及影響農作物生長的氣候因素就都會影響到種植業的類型和特點。

      (提問)是不是所有的土地都能種植農作物?(高山、戈壁、沙漠等土地不能種莊稼)

      什么樣的土地可以種莊稼呢?

      引導學生討論得出: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沃,水源豐富的土地,才適宜種植業的發展,即只有耕地,才能發展種植業。

      (提問)是不是所有的耕地都完全一樣呢?

      (展示)水田、旱地、梯田的圖片

      (提問)(轉入氣候條件)為什么北京不能種椰子,黑龍江不能種香蕉,新疆不能種水稻?

      請學生回答后教師概括:因為任何一種農作物的生長都需要足夠的熱量、水分、光照等氣候條件。

      綜合上面的分析,既要有耕地,又要有適宜的氣候,兩者都具備,才能發展種植業(轉入種植業的地區分布)。

      所以,世界上溫帶和熱帶的一些河流沖積平原地區,往往成為人類發展種植業最早的地區,并因此成為人類文明的發祥地。

      請學生說出世界著名的文明發祥地(南亞的印度河—恒河平原,西亞的兩河平原,北非的尼羅河三角洲,中國的黃河和長江流域)。

      我們已經知道,我國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農業大國之一。據考古發現,早在氏族公社時期,我國的黃河、長江流域就已出現了原始的種植業。直到今天,種植業仍是我國農業生產的主要部門。

      下面,我們就詳細了解我國都種植什么主要作物,在什么地方種植。

      (提問)請同學們回憶前面學過的知識,從地形、氣候等方面綜合分析,我國滿足上述兩方面條件的地區在什么地方?

      (展示)中國地形圖、中國溫度帶、干濕地區分布圖,指導學生閱讀,得出:我國種植業為主的地區主要分布在半濕潤和濕潤的平原地區。

      (展示)練習的圖片,根據分析找出正確的一幅圖。

      (提問)整個種植業區內是不是全種植一種農作物?(不是)

      (展示)動畫:中國主要種植業區和主要農作物的分布

      一邊展示,一邊請學生辨認農作物并了解各種農作物主要分布的地區。

      教師落實各種主要農作物的地區分布:小麥主要分布在秦—淮以北,水稻主要分布在秦—淮以南,棉花主要分布在長江和黃河之間的平原地區;糖料作物中的甘蔗分布在南部的臺、閩、粵、瓊、桂、川等省區,甜菜則分布在北方的黑、吉、內蒙古、新等省區;油料作物中的油菜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花生主要分布在華北平原地區。

      (提問)在我國廣大的種植區內,這些地方(指圖)種水稻、甘蔗、油菜等并且一年內能二熟至三熟;而這些地方(指圖)能種植小麥、棉花、花生、甜菜等,但一年內只一熟或兩年三熟,為什么?(轉到我國南北農業的差異)

      因為,就是在種植區內,各地的熱量、水分等氣候條件也存在著顯著差異,導致不同地區種植的農作物品種和農作物種植的次數都不相同。尤其我國南北方之間,這種差異最顯著。

      (提問)請學生回答并在圖中指出我國南北方的界線(秦嶺—淮河)。

      一邊看動畫概括,一邊指導學生填下面的表。

      耕地類型

      溫度帶

      干濕狀況

      糧食作物

      油料作物

      糖料作物

      熟 制

      北 方

      南 方

      (提問)這些農作物都是因為人類生存需要,才種植它們;但每一種農作物人們需要的數量并不一樣多,那么,在我們的生產和生活中,需要量最大、與我們人類的關系最為密切的是哪類作物?(糧食作物)

      (提問)為什么糧食生產和人類的關系最為密切?

      引導學生討論,得出:

      (1)民以食為天,食以糧為本;

      (2)我國人口眾多,糧食需要量大;(請學生計算一下,我國12億人口,每人若按400千克的糧食標準,每年需生產多少糧食才能滿足需要?)

      (3)隨著人口的迅速增加,耕地面積不斷減少。(引導學生閱讀“我國糧食總產量及其人均值的變化”圖,請學生思考家里平時吃的糧食、蔬菜、食油、食糖是當地生產的,還是從其他地方運來的?);

      (4)自然災害頻繁,糧食產量波動大。

      (小結)所以,糧食生產是關系到我國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政府歷年都把努力增產糧食放在首要地位。

      (活動)我們下面請同學們籌劃一下我國如何努力發展糧食生產的.問題。

      請學生分析回答(提醒學生不要脫離我國人多地少的國情),得出提高糧食產量的主要途徑:一是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二是要用科學方法種田,提高單位面積糧食的產量和質量(視情況補充節約糧食,反對浪費,從我做起這方面的知識,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也就是說,用科學方法種田,提高單位面積糧食的產量和質量是目前我國增產糧食的主要途徑。

      (提問)誰能在這方面做做文章?

      引導學生從種田的科學方法和自然條件上分析,找出商品糧基地。

      因為農業生產受自然條件的影響很大,所以首先要找那些自然條件優越(面積廣大、土壤深厚肥沃的平原,熱量充足、降水較多且灌溉便利),生產水平高,便于統籌管理的地區;在這些地區用科學方法種田(種田的科學方法一般包括:優良種子、先進的種植技術、科學的管理方法)。這些地區就叫商品糧基地,目前全國有九大商品糧基地。

      (展示)九大商品糧基地圖(課上做練習:先在投影圖上請學生練習,方法是一個學生指,另一個學生答;然后,指導全體學生一起在中國空白圖上填注)。

      (提問)商品糧基地在我國的農業生產中有什么作用呢?

      糧食生產是我國的頭等大事,并且,我國的人均糧食產量還沒有達到世界的平均水平,那我們干脆把我國的所有耕地都用來種糧食,這樣行不行?(不行)為什么?

      引導學生回答(一是我國的自然條件和土地資源是多種多樣的;二是國家建設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也是多種多樣的)。

      所以,就必須在堅持“決不放松糧食生產”的同時,還要貫徹“積極開展多種經營”和“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的方針,因地制宜,使農林牧副漁得到全面發展。

      (小結)

      (1)了解了農業的概念和重要性;

      (2)學習了在地形、氣候等自然條件影響下,我國農業生產的地區分布和主要農作物分布;

      (3)抓緊糧食生產和多種經營的意義;

      (4)九大商品糧基地及其分布。

    初中地理教案1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緯度變化及其成因。

      2、了解四季的形成及其劃分。

      3、了解24節氣劃分及對農業的意義。

      4、理解地球上五帶的形成。

      德育目標

      通過理解地球公轉及其產生的 地理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系,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

      學習過程中,通過 教師引導思維的方式方法,使學生獲取學習知識的進取精神。

      教學建議

      關于四季的劃分的 教學建議

      首先,要讓學生明確劃分四季的依據,既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隨季節的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季節變化的規律。這里需要強調季節的變化與日地距離無關。然后,引導學生讀《二十四節氣與四季》圖,明確我國和西方國家不同的四季劃分方法,找出二者之間的差異。最后,指出我國以二十四節氣劃分四季對農業生產的指導意義。

      關于五帶的劃分的 教學建議

      這部分 教學內容,可以從讀《五帶的劃分》示意圖引入。要求學生明確五帶劃分的界限和依據,掌握地球上年太陽輻射總量從低緯地區向高緯地區減少的規律。最后, 教師指出五帶劃分的 地理意義。

      關于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的 教學建議

      正午太陽高度有在同一時刻隨緯度的變化,也有在同一緯度隨時間的變化。在 教學中,要緊緊抓住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這是產生正午太陽高度隨空間和時間變化的直接原因。在課堂 教學中,可以利用課本中的《二分二至正午太陽高度示意圖》,引導學生觀察和分析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的變化,然后找出變化規律。需要指出的是,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區域,一年內可獲得兩次太陽直射,其正午太陽高度的最大值的出現,要視太陽直射點的位置而定。 教師在 教學中要力求使學生明確這一點。

      關于晝夜長短的變化的 教學建議

      晝夜長短的變化,有在同一時刻隨緯度的變化,也有在同一緯度隨時間的變化。在 教學中,可利用課本中《二分二至晝夜長短變化示意圖》,從晨昏線的位置變化入手,分析晝弧和夜弧的長短對比,找出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需要強調的是,晝夜長短的變化是一個漸變過程,其中有量變也有質變。不論南半球還是北半球,夜長隨緯度逐漸縮短為0時,就會出現極晝現象;晝長隨緯度逐漸縮短為0時,就會出現極夜現象。從赤道到兩極的任何地點,晝夜長短都會出現由極大值到極小值的周期性變化。只有赤道上無晝夜長短的變化,全年晝夜平分。

      教學設計方案

      〖導入新課〗復習地球公轉運動中有關黃赤交角、太陽直射點移動的知識,引出不同季節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的 教學〗

      1. 讀圖:《二分二至全球的正午太陽高度角》

      2. 提問:分別找出二分二至時太陽直射點的位置,說出南北半球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3. 講解: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小值;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小值;春、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由赤道向兩極遞減。

      4.板書: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冬至日 南回歸線最大,向兩極遞減。

      夏至日 北回歸線最大,向兩極遞減。

      春、秋分日 赤道最大,向兩極遞減。

      〖晝夜長短變化的 教學〗

      1. 讀圖:《二分二至全球的晝長》

      2. 提問:結合生活實踐,說明北京冬、夏季晝夜長短的變化情況。分析說明在二分二至時北半球晝夜長短隨緯度的變化情況。

      3. 講解:每年由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此期間,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大于夜長,且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其中,由春分到夏至,北半球晝漸長夜漸短;由夏至到秋分,北半球晝漸短夜漸長;夏至日時,晨昏線(圈)與經線圈的夾角最大(23°26ˊ),北半球各地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出現極晝現象,南半球反之。每年由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此期間,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夜長大于晝長,且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其中,由秋分到冬至,北半球夜漸長晝漸短;由冬至到春分,北半球夜漸短晝漸長;冬至日時,晨昏線(圈)與經線圈的夾角最大(23°26ˊ),北半球各地夜最長晝最短,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出現極夜現象,南半球反之。在春、秋分時,太陽直射赤道,晨昏線(圈)經過南北極點,與某條經線圈重合,全球各地晝夜平分,各為12小時。

      4.板書:北半球晝夜長短的變化:

      春、秋分 全球晝夜平分

      夏至日 晝長夜短且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內極晝)

      冬至日 晝短夜長且晝最短夜最長(北極圈內極夜)

      〖四季劃分的 教學〗

      1. 讀圖:《二十四節氣與四季》

      2. 提問:歐美國家和我國在四季的'劃分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哪種四季劃分方法與我國氣候更加吻合,對農業更具指導意義。

      3. 講解:歐美國家和我國在四季的劃分上,都是屬于天文四季,既在地球公轉軌道上,每轉過90°劃分為一個季節;都是立足于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都是將一年之中白晝最長、太陽高度最高的季節定為夏季;將一年之中白晝最短、太陽高度最低的季節定為冬季;冬夏的過渡季節定為春季或秋季。不同的是,在具體的劃分時間上有先有后。我國以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起點,劃分春、夏、秋、冬四季,各季節開始早于歐美國家,與我國氣候更加吻合,對農業更具指導意義。

      4.板書:四季的劃分:我國 以“四立”劃分

      歐美 以“二分二至”劃分

      〖五帶劃分的 教學〗

      1. 讀圖:《五帶的劃分》

      2. 提問:說出五帶的劃分界線和劃分的依據。

      3. 講解:在同一季節,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隨緯度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緯度分異的規律,形成了五帶。以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為界限,把地球表面分為熱帶、南北溫帶和南北寒帶。五帶反映了年太陽輻射總量從低緯地區向高緯地區減少的規律,它是人們研究地球表面各自然帶分布規律的基礎。

      4.板書:五帶的劃分:名稱和界限

      劃分的依據

      探究活動

      【活動主題】

      南極圈內地區與北極圈內地區相比,其同緯度的地區的極晝、極夜天數有什么不一樣,為什么會不一樣?

      【活動步驟】

      理解極晝和極夜的產生的原因

      理解產生極晝和極夜有何規律

      地球公轉的規律(尤其是在公轉軌道上不同位置的線速度變化規律,以及這種變化如何影響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和北半球停留時間的相應變化)

      描繪發生極晝時太陽在天空中的運行軌跡

      查找與以上資料相關的媒體資料(圖片,錄像等)

      制作多媒體演示材料

      制作能說明本主題原因的模型

      【成果展示】

      可以選擇這樣兩種方式:

      (1)制作出演示模型,把極晝和極夜相關的知識制作成板報

      (2)制作多媒體課件進行演示

    【初中地理教案】相關文章:

    初中地理教案11-02

    初中地理教案08-22

    地理初中教案09-22

    初中地理的教案06-11

    初中地理教案11-07

    【薦】初中地理教案01-10

    初中地理教案【熱門】01-06

    關于初中地理教案11-26

    初中地理教案【精】12-09

    有關初中地理教案11-08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依人青青青在线观看视频 | 夜夜高潮夜夜爽国产 | 日本欧美亚洲日韩在线视 | 日本高清中文字幕视频在线 | 香蕉伊在线视频观看 | 亚洲性视频日韩性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