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有的人》優秀說課稿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那么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的人》優秀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有的人》優秀說課稿1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有的人》,下面我就按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程序四個部分向各位評委說課。
一、教材
本單元編選的5篇詩文均是勵志類,它們雖然時代不同,體裁不同,但它們的價值取向是相同的,我想,其目的是激勵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有的人》是詩人藏克家為紀念魯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詩人參觀了北京的魯迅故居。看了魯迅先生生前工作過的地方,聯想到魯迅一生不懈的奮斗,詩人感慨地說:“人民的'愛憎是分明的,對于為革命作出杰出貢獻的人,人民是永遠不會忘記的。”《有的人》這首詩熱情地謳歌了魯迅先生“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嘲諷和鞭撻了反動統治者的丑惡行徑,同時向我們提出了人生價值的重大課題。全詩結構完整緊湊,感情表達強烈真摯,飽含詩人多年來對歷史和現實的觀察和體驗,融人了作者愛憎分明的真摯感情
二、教法
教授這堂課,我的做法是通過反復的誦讀、揣摩、品味,把握詩人感情的脈搏,加深對詩歌主旨的理解。在教學過程中,我從這首詩的形式美、韻律美、意象美、哲理美等幾個方面去體味、理解。
詩,是最精妙的語言藝術,用最少的字詞,最簡練的結構,最優美的音韻來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有無言之美,無盡之意。因此被譽為是“藝術中的藝術,文學中的文學”。詩中營造的意象與意境,能使人沉浸乃至陶醉。為了表明教師對詩的認識與理解,我拿當下網絡流行的“梨花”詩,與本詩對比,借以加強學生印象,并辯明是非。
三、學法
通過誦讀理解這首詩。“三分詩七分讀”、“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教師點撥理解這首詩歌的形式美、韻律美、意象美、哲理美,并領會這首詩的主題。
四、教學程序
首先我們介紹作者與寫作背景,然后提問同學有關魯迅的知識,重點介紹《自嘲》,從而引出這首詩《有的人》。教師配樂朗誦這首詩。同學們自讀,配樂誦讀。然后從詩歌的形式美、韻律美、意象美、哲理美等幾方面進行學習,并總結這首詩對比寫法。
《有的人》優秀說課稿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課文特點
《有的人》是第四單元比較與探究中的一首自讀詩歌。
這首詩是詩人臧克家為紀念魯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同時向我們提出了人生價值的重大課題。詩中所表現的思想內容和情感基調與時代政治環境、社會文化思潮都有一定的聯系。因此在學習時,要通過反復的誦讀、揣摩、品味,把握詩人感情的脈搏,加深對詩歌主旨的理解。
2、學習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立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要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結合本單元教學要求和詩歌的特點,我將這節課的教學目標確立為:
(1)在反復誦讀,品味詩歌語言所表達的情感。
(2)理解對比寫法的運用及其作用。
(3)理解詩中所含的深刻哲理,樹立正確高尚的人生觀。
將教學重點定為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誦讀本詩。
(2)品味詩歌語言所表達的'情感。
教學難點是理解對比寫法的運用及其作用。
3、學生情況分析:
在學習《有的人》以前,初一學生已經接觸并學習過詩歌,學生對詩歌已經有了較充分的認識,能在感受詩歌的節奏和韻律的前提下,體會詩歌表達的豐富的感情。
二、說教法
我在教學設計這節課時努力實踐著新課程理念,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來選擇教學方法。
朗讀法:指導朗讀,重在學生體驗,新課標認為“學習的過程是自我建構、自我生成的過程”,所以朗讀指導重在示范,不在理論解說。同時這是重點之一,而且是下一環節的基礎,要視學生情況舍得花時間,學生朗讀訓練形式要多樣。
討論法:引導學生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
三、說學法
古語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是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途徑,在本節課中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學法:
從學生學習活動來說,這節課是兩個板塊:
一是朗讀感悟,培養朗讀能力,更多關注基礎薄弱羞于啟齒的學生,落實本課最基礎的目標。
二是討論交流法,通過語言分析、信息整合,達成學生語文能力發展的隱性目標。
課堂教學過程中,以“聽說讀寫”為訓練主線,學生通過朗讀、合作、探究、練一練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學中練,練習中鞏固。
四、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
【設計意圖:導語的教學設計貼近課文內容,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欲望,自然引出本課課題。】
(二)我知道作者
【設計意圖:簡單了解作者的基本情況以及創作這首詩的背景為品讀詩歌,為理解詩意做準備。】
(三)我會讀——感知詩歌內容
【設計意圖:聽錄音,能夠初步感知詩歌的整體內容及感情色彩,讓學生能暢所欲言,多角度評價和了解朗讀的技巧;《語文課程標準》中大力倡導給學生自主活動的時間,在朗讀的過程中,加深對詩歌的理解;回顧魯迅生平則是為了引出下一個教學環節。】
(四)品讀詩歌,理解詩意。
【設計意圖:在解讀詩意的過程中讓學生理解作者在本詩中運用對比手法的目的以及對比的作用。】
(五)練一練
【設計意圖:針對上一教學環節的檢查和回顧,練一練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學中練,練習中鞏固。】
(六)小結
【設計意圖:教師對整堂教學的一個總結,學生學習本詩的啟示對自我人生價值觀的評價。】
(七)作業:背誦本詩。
【設計意圖:熟讀背誦既可以鞏固字詞、加深理解課文、提高讀寫能力、促進記憶的發展,又是我國語文教育的傳統方法,也是訓練學生記憶力的重要方法。】
《有的人》優秀說課稿3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及特點
《有的人》一課是人教版實驗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五組的最后一篇課文。本組課文集中了關于魯迅先生4篇文章,目的是讓學生初步了解魯迅先生的感人事跡,感受魯迅先生的偉大精神。《有的人》是詩人藏克家為紀念魯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詩人參觀了北京的魯迅故居。看了魯迅先生生前工作過的地方,聯想到魯迅一生不懈的奮斗,詩人感慨地說:“人民的愛憎是分明的,對于為革命作出杰出貢獻的人,人民是永遠不會忘記的。”由此他寫下了這一首哲理詩。這首詩用對比的方法說明哲理,詩中提煉了幾個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形象,在對比中深化主題,從而抒發紀念魯迅先生的感受,頌揚魯迅先生“俯手甘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嘲諷和鞭撻了反動統治者的丑惡行徑,同時向我們提出了人生價值的重大課題。在學習時,要通過反復的誦讀、揣摩、品味,把握詩人感情的脈搏,加深對詩歌主旨的理解。
2、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確立
語文新課標指出,閱讀詩歌“要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要通過誦讀“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根據以上的理念和本組課文的特點,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弄懂詩歌意思,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在理解詩歌的意思的基礎上進行有感情地誦讀;
(3)了解詩歌所運用的對比手法。
其中,我確定了如下的重難點:
(1)理解詩歌內容及感情;
(2)有感情地誦讀。
3、學情分析
學生盡管是第一次接觸魯迅,但在有了前面幾篇課文的學習基礎上,他們對魯迅先生的感人事跡和精神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加上我之前讓學生上網去搜集關于魯迅的資料,他們應該不難理解本詩贊頌像魯迅這樣無產階級革命者的甘為人民和革命獻身的偉大精神。只是本班學生朗讀的基礎不是很好,在誦讀中體味詩歌感情上也許存在一定難度。
二、說教法
本篇課文采用了對比的手法,詩人在詩歌中的愛憎分明,感情強烈,應該讓學生在閱讀和誦讀中加以體會,為此我采用以下的教學方法:
1、討論法:通過討論,讓學生明白“前一種人”和“后一種人”的表現及結局不同,理解這兩種人分別是什么樣的人,進而贊頌哪些人,貶斥哪些人。引導他們去自主探究、和同學交流課文內容,感受自學成功的喜悅。
2、誦讀法:在理解了詩歌的基礎上,詩歌要用感情去讀。通過誦讀,學生在大腦中能產生意象的聯想,從而加深對詩歌的體驗。為此,教學中要讓學生多方位去讀,多形式去讀,同時教師也要指導朗讀和范讀,讓學生在讀中體味詩意和詩情。
三、說教學方法:
鑒于文章的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我主要采用如下的教學方法:
1、探究法:通過閱讀和探究,主要引導學生學會信息概括、言語表達的能力,進一步提升自身的語文能力。
2、指導朗讀:朗讀是本課的重要目標,必須重視朗讀的指導。在引導學生理解詩歌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的范讀,讓學生通過詩歌的聲調、節奏等方面去感悟,努力提高他們的誦讀水平。
四、說教學環節
1、復習舊知,揭題導入
教師用課件展示同志對魯迅先生的評價語,導入:同志一連用了5個“最”字,論定了魯迅先生在中國現代文化史上的無可替代的地位。1936年10月16日,魯迅先生因病逝世,臨終他說,“趕快收殮,埋掉,拉倒”,“ 忘記我,管自己的生活”。然而,人們真的那么容易忘掉他嗎?事隔十三年后,詩人臧克家在北京參觀了魯迅故居,有感而發,寫下了詩歌《有的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歌。看到題目,你們對這首詩歌會有什么問題?理解題目的意思嗎?你想從中知道什么呢?
(設計意圖:引用偉人對魯迅先生的評價,為學生理解本課的內容和思想定下基調,為下面的學習鋪墊。同時讓學生對學習內容發出疑問,產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
2、課件演示魯迅、臧克家及本詩的寫作背景
本環節主要介紹魯迅先生的生平簡介和著作,了解詩人臧克家是在什么情況下創作這首詩歌。
(設計意圖:縮短作品和現實的距離,加深對詩歌內容的印象,繼續為下面的'教學打好基礎。)
3、整體感知,理解詩意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把每句詩讀流利。
(2)檢查學生自讀情況
(3)質疑探究:這里前四節詩都有兩個“有的人”,它們的意思一樣嗎?這里寫幾種人?魯迅是哪種人?另一種又是些什么人?你從哪些句子感受到了?通過學生的自讀以及和同桌的交流,明確這里寫了兩種不同的人,同時理解魯迅先生是雖死猶生的那種人,他和反動統治者的行尸走肉有這根本的區別。
(4)討論、點撥:從題目“紀念魯迅有感”中,我們知道作者就是要贊頌魯迅先生,找找看,詩中哪些地方可以知道是贊頌魯迅先生的?兩種人的結局一樣嗎?為什么結局會不一樣?我們對待這兩種人要有什么樣的感情?設計以上的問題就是要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去閱讀探究,教師因勢利導,抓住句子“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和“情愿做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理解魯迅先生和反動統治者對人民的態度不同,結局也就不同,提煉學生對魯迅先生的崇敬和愛戴,以及對反動統治者的貶斥和痛恨。
(設計意圖:理解詩意是本文教學的第一要務,教師必須精心設計好教學問題,幫助學生省時高效理解詩意,既要放手給學生閱讀感悟,也要適當引導點撥,提升他們的理解。)
4、體會對比,感情誦讀
(1)教師范讀,引導學生交流聽后體會:你們聽到老師朗讀詩歌時的聲調、節奏都一樣嗎?感情都一樣嗎?在學生交流之后,教師明確:魯迅先生和前一種人是完全不同的,他們有著強烈的對比,因此在朗讀中要讀出不同的感情來。詩歌贊頌了魯迅先生這樣的人,也貶斥了反動統治者,我們應該用什么樣的感情去朗讀呢?交流小結:第一種人要讀出鄙夷、蔑視的感情,第二種人要讀出肯定、贊揚的感情。
(2)多角度練讀,學生采用同桌比讀、男女比讀等多種形式去練習,強化誦讀效果。
(設計意圖:通過對教師的范讀,一方面能引導學生體會到詩歌的對比寫法,另一方面進一步感受到詩意和詩情,感悟到朗讀的魅力,激發他們朗讀的興趣。采用形式多樣的朗讀練習,維護他們的好奇心,從而愉快地學習)
5、升華認識,拓展學習
(1)這首詩贊頌了魯迅先生,貶斥了反動統治者,你們知道為什么嗎?交流后小結:魯迅先生給人民當牛馬,情愿做野草和敵人斗爭,人民永遠記住他;而反動統治者卻剝削人民,欺壓人民,人民當然要痛恨他們。
(2)感情誦讀《有的人》
(3)課后搜集關于魯迅先生的感人事跡,和同學分享、交流。
(設計意圖:小結本詩的寫作目的,升華學生對魯迅先生的認識,激發他們對魯迅先生的崇敬和愛戴之情。最后的拓展學習能讓學生走出課堂,進一步了解魯迅的光輝形象。)
【《有的人》優秀說課稿】相關文章:
有的人作文02-02
有的人作文04-30
《有的人》教案06-07
說課稿優秀04-24
優秀說課稿01-15
優秀的說課稿01-16
有的人教學反思02-01
《有的人》教學反思04-04
《景陽岡》優秀說課稿04-19
《尊嚴》優秀說課稿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