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洋務運動的主要內容
洋務運動的主要內容(一)
第一、創辦近代軍事工業。
洋務運動前期(19世紀60、70年代)以“自強”為旗號,采用西方先進技術,創辦近代軍事工業,在介紹安慶內軍械所、江南制造總局和福州船政局時,要明確它們各自具有“開端”、“最大的近代軍事工業”和“當時遠東第一大造船廠” 的特點。近代軍事工業的產生,不但搬來了西方的槍炮、輪船、彈丸,而且使外國機器制器之器(機器)也由此運入中國,中國社會因之出現了若干大規模機器生產的場所。
這一類企業,經費由政府調撥,生產不計成本,內無利潤積累,外無市場聯系,缺乏發展的動力。它采用封建衙門式的管理,因此,其生產不是價值規律制約下的商品生產。從生產關系來說,它是歷史上官辦封建工業的繼續。同時,技術上受外國資本主義國家的制約。
第二、創辦民用工業。
洋務派在后期(l9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打出“求富”旗號,興辦民用工業。這些企業的建立,一方面是為了適應各軍工企業燃料、材料的需要,一方面是為了獲取利潤,即“求富”。同時,洋務派舉辦軍用工業以來,屢患經費不足,連年內外戰爭,又鬧得民窮財盡。他們也意識到“求強”沒有經濟實力是不行的。當時外商在華企業的高額利潤和買辦的暴富,又給他們以很大刺激,“分洋商之利”也是舉辦民用企業的動機。此外,自然經濟的逐步解體,也為其提供了一定的社會條件。因此,他們在“求強” 的同時,著手興辦以“求富” 為目的的民用工業。這些企業涉及采礦、冶煉、紡織等工礦業和航運等交通運輸業。
其中,李鴻章在上海開辦的輪船招商局是中國第一家輪船公司,是洋務派興辦的第一個民用工業。輪船招商局長期使用官款,發展迅速,所獲利潤大都落入李鴻章私囊。民間有“宰相合肥天下瘦” 的說法。
第三、籌劃海防。
1874年日本出兵侵略臺灣,清朝朝野上下基本一致地認識到建立海軍的必要性和迫切性。19世紀70年代中期起,中國開始正規籌建海軍的活動。到80年代中期,近代海軍初步建成,它包括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軍,其中規模最大的是北洋海軍。洋務派籌建海軍的目的和作用,與他們創辦軍事工業一樣,具有兩重性,一方面擔負著維護清王朝封建統治秩序,鎮壓國內一切反抗勢力的使命,另一方面又負有抵抗外侮的責任。
第四、創辦新式學堂。
中國舊時代的教育場所主要是私塾和書院。直到洋務運動興起以前,在中國還沒有近代新式學校出現。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后,洋務派為適應中外交涉和開展洋務運動的需要,開始創辦新式學堂。1862年成立的京師同文館是洋務派創辦的第一所新式學堂。它以培養外語翻譯和外交人才為宗旨。此后,洋務派在各地相繼開辦了一些科技學堂和軍事學堂。這些近代學堂的出現,是文化教育領域中前所未有的事物,它們培養了一批翻譯、軍事和科技人才,在溝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學習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開了窗口。
為了培養人才,洋務派還有計劃地向西方國家派遣留學生。這些留學生不但學到了外國語言文字和近代自然科學、軍事技術以及某些社會科學知識,而且得以了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情況。他們中的不少人,在以后的政治、軍事、外交和經濟文化活動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如嚴復、詹天佑等。
洋務運動的主要內容(二)
洋務運動主要內容:
①以“自強”為口號創辦軍事工業;
②以“求富”為口號,創辦民用工業;
③創辦近代海軍;
④創力新式學校,選送留學生。
失敗原因:
洋務運動在當時的中國,其失敗命運是不可避免的。第一,在不觸動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務派試圖利用西方資本主義的某些長處來維護封建專制統治,這種手段和基礎的矛盾,使洋務運動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同時,洋務運動處處受到頑固派的阻撓和破壞,從而加大了洋務運動開展的阻力。第二,洋務派本身的階級局限性,決定了他們既是近代工業的創辦者和經營者,(www.baimashangsha.com)也是其摧殘者和破壞者,其封建衙門和官僚式的體制,必定導致洋務企業的失敗。第三,洋務運動的目的之一是抵御外侮,但洋務派在主持外交活動中,堅持“外須和戎”,對外妥協投降,他們所創辦的近代企業有抵御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但卻不能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地位。甲午戰爭,洋務派標榜的“求強”“求富”目標未能實現,洋務運動基本失敗。
至于洋務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可以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辯證關系來綜合理解,即腐朽的清朝統治阻礙著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新的生產力不可能在封建主義的外殼中發展起來的,是同封建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阻礙分不開的。
【洋務運動的主要內容】相關文章:
洋務運動08-17
歷史教案-洋務運動08-17
淺析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08-12
《洋務運動》高中歷史教案08-23
清朝政局的變動和洋務運動08-17
《抓住主要內容》08-15
童年主要內容08-19
GDDS的主要內容02-20
無常主要內容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