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幼兒進食中的教育與心理問題
內容摘要:長期以來,人們認為安靜吃飯有利于健康。本文以吃飯中的紀律問題為切入點,通過深入實地觀察以及與美國幼兒園進食活動相比較,來探討幼兒進食中存在的教育與心理問題。
首先從幼兒情緒、行為、人際關系、個性培養等方面剖析這種傳統做法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進而說明在幼兒教育中應具有的正確的教育觀,同時提出應當為幼兒創造一個民主、寬容的就餐環境,以更好地促進幼兒身心健康和諧的發展。
在幼兒園,常常可以聽到都是這樣善意的提醒:“你怎么還說呀?”、“你聊上了是不是?”、“好好吃,別說話”……膳食活動中幼兒保持安靜,不說話是指幼兒園的紀律。許多老師、家長十分認同。一些幼教專著也認為幼兒吃飯不專心“偶有不慎,呼吸不得法,在吞咽中就會發生厭食”。吃飯不說話還被認為是一種傳統的美德。春秋時期,孔子指出君子“食不語”,南宋朱熹批注此句時,提到邊吃邊談恐怕對呼吸器官有害。除了被視為傳統美德、有益于健康外,也有益于幼兒園內各項工作的有序進行。曾聽到一個幼兒老師說:“讓孩子邊吃邊玩一個小時也吃不完!背燥埐徽f話,有利于加快進食速度。教師可以及時將用過的餐具給食堂送去,不耽誤食堂員工的工作,教師也可以及時地讓幼兒做好午睡的準備,不耽誤教師的換班。由此,基于各方面的考慮幼兒園的這一項保育制度受到了普遍的認可。
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人們對健康有了更深的理解。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長,我們有必要對長期貫徹的規定重新修正。說話問題與幼兒的健康發展有何種深層的關系?對健康的標準的理解是關鍵,F代“健康”已不僅僅是傳統上認為的身體強壯、發育正常、無缺陷,還包括心理健康,它涉及認知、情緒、情感、個性、人際交往等多方面。推而知之,在幼兒園中要保證幼兒的健康成長,教師就必須做好包括身體保育和心理保育兩大方面的工作,也即不僅要照顧幼兒身體發育,促進身體機能的發展,還要對幼兒的心理加以保護,不斷增進幼兒的心理能力。因此進食問題已不能僅從身體健康考慮,必須從促進幼兒身心和諧健康的角度來重新認識。
幼兒的身體發育迅速,卻又十分稚嫩,尤其是神經系統發育不健全。過多的外界刺激會造成各種興奮灶相互影響,相互抑制,出現興奮灶的弱化。進食中,教師為了讓幼兒吃飽吃好,并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往往不厭其煩地提醒幼兒:“別說話,好好吃”、“快點吃”、“不要把飯粒撒在桌上”、“保持桌面的干凈”、“注意細嚼慢咽”等等。原本愉快的進食頓時嚴肅起來。幼兒必須運用較低的記憶能力記住相當數量的規矩,時刻提醒自己注意按要求吃飯,這勢必造成興奮灶的抑制與弱化,注意力分散,消化腺分泌減少,食欲下降。另外,從生理解剖特點來看,神經系統調節反應的區域與消化腺的區域都在下丘腦中位,凡能影響高級神經活動興奮與抑制的一切因素都能影響食欲,其中情緒起了重要作用。當人的情緒低落時,消化腺受到抑制,就沒有食欲。教師對吃得慢的幼兒的催促(事實上,就餐一開始教師就不斷地對所有孩子催促),以及對規則不時地提醒,使幼兒的神經處于緊張狀態,影響了食欲,甚至會引起幼兒情緒上的反感、恐懼、緊張,造成食欲不振、厭食、畏食。
對比一下,美國幼兒園孩子們的用食環境十分寬松,幼兒可以自己選擇座位,坐在一起邊吃邊聊,孩子們很愿意告訴大家他吃的是什么,也很喜歡討論飯桌之外的話題,如《忍者神龜》或是同爸爸媽媽上哪兒玩了,等等。老師也同小朋友坐在一起邊聊邊吃,只是在幼兒有困難時給予幫助,如將大塊的三明治或奶酷切小,剝水果皮等,頗有成年人工作午餐的氣氛。孩子們吃飯十分愉快,吃不完的孩子也不會受到催促。而在中國老師們忙個不停,為每個孩子盛飯菜,并注意隨時提醒幼兒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不說話。然而讓幼兒專心吃飯還是讓老師大為傷神。在觀察中,仍有些幼兒不吃飯或是吃了半天了也沒有吃幾口。有些保育員為了讓幼兒把飯菜都吃完,就給幼兒塞飯,往往沒等幼兒咽下便一口接一口地喂,幼兒的嘴鼓鼓的,嚼也嚼不動,有的甚至出現嘔吐現象。是美國的飯菜香嗎?中國幼兒園食堂的精美飯食比起美國有過之而無不及。美國幼兒食物十分簡單。寬松的進食環境使美國幼兒吃得更愉快。然而這又與我國傳統和幼兒園中的“吃飯說話易嗆食,不利于專心吃飯”的告誡大相徑庭。中國幼兒的咽食能力、呼吸能力比美國幼兒差嗎?在觀察中,我們也看到即使有老師的督促,幼兒之間仍進行著悄悄話,“吃完了,我去看《小蝌蚪找媽媽》。”“那我跟你一起去看好嗎?”發生嗆食的幼兒很少。在家庭中幼兒也不免與父母在飯桌上談話。種種跡象表明幼兒說話與吃飯不專心嗆食沒有密切的關聯。而幼兒在吃飯不許說話的要求下引起的對吃飯活動的反感、厭食、畏食、食欲不振卻值得我們關注。
處于此年齡階段的兒童語言發展十分迅速,有說話的興趣,在相互交流中體會著說話的樂趣,充滿好奇心,對周圍環境總有摸一摸、動一動、說一說的欲望;神經系統具有興奮大于抑制的特點,幼兒不能十分安靜地坐著吃飯。長期以來,對此項紀律的維護給幼兒帶來什么樣的影響呢?
首先,幼兒的行為出現明顯的雙重性,即在教師管理下能較好地要求去做,如碰巧其他老師同該老師說話,幼兒往往有說不完的話,表現出異常興奮。如果老師不在或是管理松懈時,他們還常伴有攻擊性或發泄行為的產生。進食中,幼兒緊緊地并排坐著,在老師的監督下,幼兒之間的“小摩擦”僅僅表現為瞪一眼或是不理睬,如果老師有所松懈,特別是忙著給一些幼兒喂飯時,孩子們就便有機可乘,大聲說笑、指責、踢鬧,有些大孩子則憑借力量“強占”更大的桌面或欺負小孩子。
其次,不利于幼兒同伴交際能力的提高。在幼兒園生活的8個小時中,由教師控制的時間占去了絕大部分,幼兒很少有自己的時間和空間。在共同進餐活動中,小朋友們被要求“自己管好自己,自己吃好自己的飯”,幼兒之間極少能夠交流,其中“聽話”、守本分的幼兒常常能得到老師的表揚,成為全班幼兒學習的榜樣。這不僅強化了“乖”孩子的行為,而且使其他幼兒為了取悅老師紛紛模仿:不說話加快吃飯的速度,自我封閉式的進食環境,使幼兒特別是缺少伙伴的幼兒,再次失去了形成良好同伴關系的機會。
再次,易造成教育者于被教育者的對立,不利于融洽的師生關系的形成。幼兒從出生第一天,就開始了發展主體、完善主體的進程。4至6歲是幼兒自我意識形成的關鍵期,幼兒有十分強烈的主體意識,有了自己的意志和愿望,想說話,想用語言來表達意愿是其重要的表現。教師屢次強令禁止“快吃,還聊哪?”、“你吃不完了?”,給幼兒心理造成相當大的精神負擔,產生厭惡甚至逆反心理,并在其他活動中發泄出來,幼兒變得不愿意接受教師的意見或是公然違抗。作為被影響者的幼兒,其表現出來的行為特點,必有意無意地影響教師的行為,影響教師對幼兒的期望、評價態度和處理方式等。長此以往,最終影響教育的整體效果。
最后,易使幼兒情緒低落,消極被動,處處依賴成人,缺乏活動的興趣,思維求同性高,有從眾心理傾向。幼兒園中老師對幼兒保護有加,生怕幼兒受到傷害。如吃魚,教師要挑魚刺;吃飯時,老師要主動添飯加湯;吃得慢的,教師便會親自喂飯。幼兒無須解決活動中的一切困難,甚至在困難未出現前,教師已將之化解。幼兒之間無須互相學習,交流吃
飯的心得。在家里更是如此,家長或許是害怕幼兒吃不來,或是幼兒吃得慢焦躁不安,總之,最后的結果是多數幼兒都是在父母的幫助下吃完飯。幼兒沒有自我服務的機會,長此以往,幼兒的主體性受到壓抑,處處依賴成人。在嚴格的膳食制度下,幼兒如同被人操作的木偶,沒有了吃飯的興趣,不能享受到進步的愉快。為了避免懲罰與責備,嚴格遵守著各式各樣的規矩。幼兒被人為地剝奪了展示自己個性的機會,變得膽怯、退縮,缺乏創造性。
幼兒的可塑性很強。從古至今,人們都十分重視從小培養幼兒良好的習慣。這也正是幼教事業如此受到世人重視的根本原因。幼兒園里,都是為了幼兒的健康成長,從小班開始就十分注意幼兒行為習慣的養成,吃飯不說話,保持安靜就是其中之一。在進食期間,幼兒只有一件事可做--專心吃飯。而這種習慣是否因此形成?在觀察中,我們發現小班的孩子說話不多,而大班的孩子往往在吃飯時悄悄說話。生活中也不例外,盡管許多人受過幼兒教育,但人們往往喜歡在吃飯的時候交談,甚至一些重要的事往往是在飯桌上決定的。邊吃邊聊是社會的普遍現象,即使是幼兒園老師在用食時也經常在一塊交談。為什么幼兒就不能說話?觀察中我們發現一些幼兒吃飯速度相當快。如某小班最早吃完的與最遲吃完的相差20分鐘。教師幾乎從一開始用餐就開始催促。教師更多看到的是沒吃完的孩子,吃得慢的孩子。吃得快的孩子被允許自由活動,并嚴格將他們與沒吃完的幼兒分開,以免干擾沒吃完飯的幼兒吃飯。在觀察中我們看到一個孩子坐在另一個沒吃完的孩子旁邊,老師立刻走過來:“到那邊玩去,沒看見他在吃飯嗎?”隨著時間的推移,吃飯速度快的孩子越來越多,而老師關注的孩子越來越集中,在讓所有的幼兒都吃完后,教師才開始關注所有的孩子。一些幼兒為了能夠自由活動或是免受教師最后的“關照”,狼吞虎咽。這就造成了兩種后果。一是使幼兒形成一種觀念--吃飯是阻礙活動自由的負擔,吃飯是懲罰的工具。有些教師經常說:“你吃不吃,再不吃,就再給你添一碗。”這更使幼兒對此深信不疑。二是吃飯越快越好。有些幼兒在幾分鐘內便可吃完,所有的幼兒都希望加快自己的吃飯速度。幼兒園所規定的科學用食時間成為最后期限,教師只關注那些吃得慢的,卻沒有擔憂過那些吃飯過快的幼兒是否因速度影響了消化吸收。觀察中發現一男孩因吃得過快而發生嘔吐現象。此外,人進食后血糖會慢慢升高,當升至一定水平就會刺激大腦,發出飽足感信號,于是人們會停止進食。而快食者進食過快,血糖上升速度相對進食速度滯后,發生飽足感信號較晚。由于進食過快,在停止進食之前,可多食入一些食物,快食的結果是超量進食,有可能引起肥胖。
由此可見,傳統教育對“吃飯中說話”的理解是有極大的偏差的。吃飯不說話除了能方便教師,維持幼兒園各項工作按時有序進行以外,其他作用較少。盡管它確實可以避免嗆食灑湯,但幼兒的自我保護能力也是不容忽視的。人與生俱來有趨利避害的能力,只要需要,本能便可得到發展。而在現實中的過度保護,會讓幼兒失去自我保護的能力。在國外,家長特別重視不替孩子干事,幾個月的孩子學習自己吃飯,吃得滿臉滿身滿地,也被視為學習的必經過程而聽之任之。一味防范的不當的教育行為、要求、措施,給幼兒身心造成了負面影響,并由此使幼兒形成對吃飯的錯誤態度。另外,從長期效果看,“吃飯不許說話”也沒有得到世人的普遍遵從。人們喜歡在進餐時聊天,芝加哥大學心理學家齊克森!#183;默海的研究證實了這一點,并認為飲食中,人們心情愉快,思維活躍,樂于接納新想法,富于創造性聯想。讓幼兒邊吃邊聊,體驗進餐的愉快,不僅有助于增進食欲,也可以為幼兒多方面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教師是否因此而對幼兒的吃飯放任不管呢?在進食活動中毫無紀律的約束也是不利的。幼兒園生活是一種群體生活,為保證群體生活有序進行,就必須對不同個體進行約束。
給幼兒創設一個寬松的就餐環境不等于放任自流。維護其他幼兒享受自由的紀律是必要的。讓幼兒在吃飯中體驗著如何吃(即使是邊吃邊聊)才不引起嗆食灑湯,對幼兒也十分有利。紀律有內部紀律與外部紀律之分。在幼兒園教育中,常常是對外部紀律強調有余,特別是對紀律的權威性強調有余,而對內部紀律重視不足。外部紀律只是一種表面的、暫時的、脆弱的、不可持久發揮作用的。只有被幼兒主動、自覺、自愿接受的紀律,才會在需要紀律時發揮作用。然而,我們也看到幼兒的心理尚不成熟,自律源于外部紀律的內化。整個幼兒階段,接受成人的意志,服從成人的安排,構成幼兒生活的主要內容。教師職業的特殊性就在于制定出科學合理的外部紀律,并將之轉化為幼兒的自律,從而幫助幼兒通過自律使自己充分享有個性發展的自由。如果外部紀律不是幼兒身心發展所需要的,就無法內化為幼兒的自律,幼兒的服從只是暫時的,幼兒無法享受到自由,無法發展自己的創造性。
由此,教師必須明白何時何事需要維持紀律。在進食活動中,幼兒喜歡說話,愿意相互交流或是自言自語。只要他的活動沒有妨礙其他幼兒吃飯,沒有破壞整個進食活動,個體行為就不應當成為紀律問題而受到束縛。觀察中也看到有些小孩喜歡干擾別的幼兒吃飯,如拉拉她的小辮子,扯扯別人的衣服,踢人等,這時,教師就需要維持紀律,讓幼兒明白,紀律不是用來管兒童的,而是幫助幼兒主動自由活動的。幼兒只有了解紀律的重要性,才能自覺遵守,并逐步學會自控。幼兒園中,老師不希望幼兒說話,源于幼兒吃飯不專心,吃得過慢。如果每個幼兒都能在四五十分鐘內吃完飯,而且吃得很快樂,并形成類似于工作餐的氛圍,相信比硬性“快吃飯,少說話”的紀律對幼兒的發展更有利。
第一,創設寬松的就餐環境,有助于促進食欲。在膳食活動中,幼兒可自由選擇座位,選擇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共進午餐,教師只在幼兒請求幫助時,采取必要的措施。教師多給幼兒一些吃飯時間,不在就餐活動中處理有關紀律的問題,如“快吃”、“保持桌面干凈”等。教師與幼兒邊吃邊聊營造一個溫馨的大家庭的氛圍。幼兒園是家庭與社會連接的紐帶,與家庭不能截然不同。讓幼兒保持一個輕松愉快的就餐心情,可以促進消化腺的分泌,增進食欲。同時體驗集體生活的快樂,有利于幼兒積極適應社會。觀察中,曾看到一個孩子生病吃不下飯,在就餐時間內獨自看書,主班老師怎么勸也不吃,而配班老師走過去,輕輕地安慰他,勸了幾回,讓他坐在桌邊,自己拿了小椅子同他坐在一起,陪著他說話,半個小時過后,幼兒把飯吃完,高高興興地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去了。不應強迫幼兒進食,不用嚴格的紀律約束,而是通過情緒狀態的調整,促進幼兒食欲。
第二,可以為幼兒創造一個自我服務的機會。在獨生子女占絕大多數的今天,很多幼兒乃至青少年被過度地保護起來,被關在一個狹小的空間里。幼兒園教師工作十分辛勞,要到食堂取飯菜,整理桌子,給幼兒分飯分菜,時刻關注幼兒吃了多少,是否需要添加,給吃得慢的或吃飯能力差的孩子喂飯,吃完飯后還要收拾干凈,組織幼兒睡覺,結果是幼兒無須自我服務。實際上幼兒在3歲左右便開始尋求全面的獨立的擺脫成人的監護。他們愿意自己做好自己的事,常聽見孩子說:“我自己來”,幼兒有自我服務的欲望。讓幼兒在成人的幫助下學習如何進餐,如收放餐具,自取食物,互相鼓勵不浪費糧食,不挑食等。要使幼兒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好,不依賴成人的好習慣。教師往
往重視“!保o幼兒無微不至的照顧,忽視了“育”--教育幼兒獨立、自信。過多的保護剝奪了幼兒積極主動探索的權利,導致了幼兒在自主感的發展上的失敗。
第三,為幼兒創造一個與同伴融洽交往、師幼積極互動的場所。使幼兒在語言能力、知識經驗、人際交往等方面有所發展。民主寬松、開放的教養方式中,幼兒自由選擇伙伴,暢所欲言,不時地同老師交流自己的想法,有利于形成融洽的班級氣氛。這可以使幼兒多方面受益。
首先表現為幼兒語言能力的提高,創設良好的語言發展環境。4~6歲是幼兒語言發展特別快的階段,他們的說話樂趣決不亞于呀呀學語的嬰兒。語言產生于人們交流的需要。幼兒通過應用新詞、新句式,聊天、辯論、置疑等對聽說能力的提高十分有利。
其次,有助于擴展幼兒的知識經驗。討論、聊天是開發幼兒智力的重要手段。通過交談,認識飯菜的名稱、味道、顏色,了解吃飯的禮節。有些話題雖然也與吃飯無關,如有的小朋友告訴自己的伙伴前天爸爸帶他到游樂園玩了,那里有好多好玩的東西,但是孩子們依然聽得很仔細。幼兒中蘊藏著豐富的教育資源,在愉快的交流中,幼兒不知不覺豐富了自己的知識經驗。
再次,寬松愉快的就餐活動還有助于培養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F代社會給人們帶來方便、快捷的同時,也使得人與人的交往機會減少了。雖然人們可以很輕易地了解世界上每時每刻發生的事情,而匆忙的生活,高層建筑、單元房使人們更多地封閉起來。幼兒大部分時間呆在家中。幼兒園成為幼兒相互交流的最重要途徑。但是,老師卻控制住了大部分時間,幼兒自由交往的機會很少。研究發現,我國幼兒的社會適應能力差,能主動與人交往,敢在老師面前發表意見的僅占50%。在與幼兒園老師交談中,教師也談及近年來班里情緒過激,不懂得與人交往的幼兒有所增加。
如果能讓幼兒在就餐中聊聊天,將有助于幼兒彌補此方面的不足。孩子喜歡孩子,幼兒有相同的思維方式,能夠相互理解與溝通。小伙伴對孩子而言如同空氣和水,在自由開放的時空中,幼兒可以逐步學會與人交往的技能技巧。這種技巧是在與成人交往中學不到的。撒嬌、霸道在這里不受歡迎,幼兒必須習慣于使自己適應他人和環境的需要。教師是幼兒的大朋友,在積極的師幼交往中可以引導幼兒建立起平等融洽的同伴關系及師幼關系。
最后,通過幼兒間及師幼間的交流,教師可以加深對幼兒認知水平、交往的技能、語言水平、思維方式等的了解。還可以了解當前幼兒的興趣、特點和需要,這對于改進及進一步開展教學十分有利。幼兒的學習滲透于幼兒的一日生活之中,在交談中,教師可以把握教育的契機,不失時機地促進幼兒在各方面的提高。
由此可見,創設一個寬松的就餐環境,多給一些就餐時間,鼓勵師幼共同進餐,邊吃邊聊,是一種本質上不同于當前幼兒園普遍實行的“過多強調紀律”的就餐活動,而這種不同源于不同的兒童觀和教育觀。
給幼兒自由說話的權利體現了對幼兒的尊重。幼兒身心雖然尚處于稚嫩狀態,但具有發展潛能。他們有自己的興趣、愿望和需求,有獨立的人格,成人必須尊重兒童,將兒童作為獨立的人來對待。教師允許并積極鼓勵幼兒提出合理的愿望和要求,主動參與自由自主的活動,從而促進幼兒主體性的發展。對幼兒說話自由的限制強調了成人權威的不可違抗性,在教育上表現為無視幼兒的特點、需要,以傳遞固有知識技能,維護既有規則為主,無視幼兒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發揮,這無疑是對幼兒信任感、認可感、自尊感的剝奪,更多地助長幼兒的自卑、怯懦、退縮的體驗,扼殺了幼兒主動性、創造性,造成幼兒缺乏學習和適應生活的主動性能力。給幼兒自由說話的權利,體現了教育的開放性。在知識經濟時代,教育必須做的是幫助兒童學會學習、學會生活。教育不應限于對幼兒提供成型的觀念、知識技能,更應該為幼兒提供一個充滿探索的機會,富于個性化的環境,引導幼兒根據自身特點去思考、嘗試、發現、創造,讓幼兒挖掘自身潛力,獲得不斷學習和積極適應社會生活的態度和能力,從而為一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幼兒的進食活動反映出人們長期以來對幼兒教育中的“保育”和“紀律”的認識,值得在今后的理論研究與實踐中繼續探索。
參考資料
1. 萬鈁 《學前衛生學》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4年3月第1版
2. 陳幗眉 《學前心理學》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年5月第1版
3. 薛燁 《小朋友們,吃飯不許說話》 《中國青年報》 1999年9月13日
4. 張博 《正確認識學前兒童的主體性》 《學前教育》 1996年第4期
5. 李岱玲 《幼兒心理衛生淺議》 《教育導刊》 1998年第6期
6. 唐華 《幼兒的進餐環境及其創設》 《學前教育》 1995年第5期
7. 劉馨 《全面保育--維護和增進幼兒健康的重要保證》 《學前教育》 1999年第6期
8. 徐穎 《更新教育觀念--維護幼兒心理健康》 《幼兒教育》 1995年第12期
9. 姚念玖 《孩子為什么不快樂》 《啟蒙》 1994年第11期
10.涂艷國 《教育中的自由與紀律》 《上海教育科研》 1999年第10期
11.張博 《哪些因素影響紀律的維持》 《學前教育》 1998年第9期
12.張博 《紀律及其維持》 《學前教育》 1998年第6期
13.曹能秀 《蒙臺梭利關于自由和紀律關系的論述及其啟示》 《幼兒教育》 1999年第2期
14.唐繼宏 徐月芽 《幫助幼兒建立自我紀律和自我控制》 《學前教育研究》 1995年第5期
15.馮曉霞 《面向可持續發展--幼兒教育的新課題》 《學前教育研究》 1999年第6期
點 評
該文對幼兒園中幼兒進餐現象、教師的要求及幼兒反應的觀察切入,提出并研究了幼兒園教育環節中以往較少受到重視的一個問題--幼兒進餐中的教育與心理問題。文章首先討論了幼兒的情緒、行為、人際關系和個性培養等方面所受到的傳統進餐習慣的負面影響,提出了自己在幼兒進步方面的獨到觀點--傳統的就餐習慣對幼兒的發展有多方面的不良影響。然后在此基礎上,文章提出幼兒園應該為幼兒提供民主、寬容的就餐環境的闡述。
文章選題有意義,論述有條理,分析較深入。
北京師范大學:霍力言副教授
【幼兒進食中的教育與心理問題】相關文章:
幼兒鋼琴教學中的教育心理學問題08-07
幼兒園數學教育中存在的幾個問題08-07
教育心理 - 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08-17
幼兒繪畫評價中的問題與對策08-24
教育科研中的幾個問題08-05
道德教育中的幾個價值問題08-07
中學生心理問題分析與教育08-16
作文教學中的心理教育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