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主持人體驗式現場報道初探
主持人體驗式現場報道初探
曲 偉
(青島市廣播電視臺,山東青島 266000)
摘要:“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啟動以來,筆者作為青島電視臺的主持人參與了《今日》節目推出的《走基層:在那偏遠村莊》、“愛心大白菜”行動等采訪報道活動,在深入農村、走進社區進行采訪報道的過程中,通過一次次與基層群眾面對面、心貼心的“體驗式現場報道”,筆者不僅帶回了許多新鮮生動的基層一線見聞,得到了來自基層群眾的啟迪、激勵和感染,更加深切地體會到著名記者穆青生前的座右銘:“勿忘人民”這四個字份量,堅定了筆者作為一名新聞工作的價值認識:基層群眾的生活和實踐是新聞的本源。在此,筆者就深入基層進行主持人體驗式現場報道談一點體會和認識。
關鍵詞:“走基層”;體驗式現場報道
“走基層”不能僅僅表現在形式上和距離上,更重要的是要在內容上、認識上深入基層、融入基層,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做出鮮活生動的報道。體驗式現場報道,就是要求主持人在采訪活動中,與基層的群眾同吃住、同勞動,通過親身實踐,使主持人真正融入到基層群眾的生活中,以自己的親身體驗去獲得鮮活生動的切身經驗和感受,并把這種感受傳遞給觀眾,才有可能引起觀眾的共鳴。因此,在采訪報道中,要圍繞主持人的所見所感去描述基層群眾的工作生活。攝像機就是觀眾的眼睛,主持人要帶著觀眾走入基層的各行各業的平凡工作中去,真實地反映基層生活,體驗他們的真實感受,相同、相近的生活體驗更能引起群眾共鳴和認同,使我們的節目吸引觀眾的目光,發揮應有的作用。當然,并不是說,只要我們能夠與基層群眾一起生活、勞動就一定能得到好的新聞作品,要想拍到真實、自然的人物活動和人物談話,特別是要讓采訪對象把自己的真實感情和心里話表達出來,主持人必須下一番功夫,要做一個有心人,不作門外漢、不說外行話,這樣才能夠真正走進采訪對象的內心深處。
首先,主持人必須具有駕馭現場的能力。要做到這一點,主持人必須要對整篇報道,現場的各個場景做到全盤在胸、心中有數。只有這樣,主持人才能對現場報道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情況應對自如,牢牢掌握采訪報道的主動權,有效地引導觀眾去認識現場采訪報道的閃光點,感受基層群眾生動實踐的共鳴點。為此,主持人要通過先,期的屏幕外采訪活動,收集、了解大量的有關資料,對新聞事實和現場有個初步了解,熟悉重點采訪對象;到達現場后,觀察和分析現場,掌握現場的構成因素,并初步構思出整個報道的框架;要不斷加強與攝像工作人員的溝通,在行動上達成默契,以保證鏡頭能夠跟上,不漏掉任何有特色、有價值的畫面。
其次,主持人在進行人物采訪時,一定要有換位思考意識,以感同身受的真摯情感來推動采訪,贏得采訪對象的信任。每一個采訪對象都有自己的經歷、經驗和價值觀,生動的生活實踐使人們對各自的人生都有著不同的感受。主持人在采訪他們時,應該以換位思考的方式,站在他們的角度去認識和感受生活和工作,充分尊重他們、理解他們,進而主動同他們交朋友,只有讓采訪對象感受到你的真誠,他才能真誠地對待你的采訪,只有這樣他才會把最真實、最真切的體會和認識表達出來。在現場采訪中,主持人還要善于營造出融洽的情感氛圍,這樣會大大淡化采訪對象的緊張情緒,采訪對象就會自然地同你交談。例如,在做新河生態化工這篇報道的時候,因為報道需要,筆者曾經現場采訪了一名電焊工。在采訪中,筆者沒有打破他的工作狀態,而是拿來一個泡沫板和他面對面坐下,先是聊一些家常,然后逐漸切入正題。就好像朋友聊天一樣,這位電焊工十分真實、真誠地表達了他的觀點,使采訪工作順利完成,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三,要使采訪報道處在真實、自然的狀態下進行,這樣的報道才有說服力和感染力。“真實”是新聞報道的生命線,在采訪報道中,我們不能因為追求畫面的效果而去營造現場,這樣做只能是“緣木求魚”,體驗式現場報道在客觀上就要求我們把采訪報道放在真實自然的狀態下進行,順其自然,感覺真實的生活工作場面,采拍出自然的原生態效果,這樣不僅能使觀眾認同并產生共鳴,同時,也能讓被采訪者自然而更愿意接受采訪。體驗式現場報道應該是自然地記錄,不是演戲,采訪對象是基層生動鮮明的普通群眾,不是演員,因此,在采訪報道中,萬萬不能“折騰”采訪對象;主持人也不是演員,而是作為一名普通的勞動者,是“真干”而不是“做秀”。在拍攝的過程中,應該多用跟拍,能用自然光就不用人工照明;在采訪中,主持人與采訪對象是處于一種自然交流的狀態,不能“教”采訪對象怎么說。例如:在攝制“進社區幫菜農賣白菜”報道時,當看到小區里一位大媽獨自一人扛一袋面粉回家,作為主持人,筆者主動過去幫大媽把面粉扛上七樓。攝像師及時發現這一情況,運用“旁觀式”鏡頭,在后面跟拍,記錄這一場景。男主持人在前面扛著面粉,女主持人在后面陪著大媽上樓,由于大媽一直把注意力放在扛面粉的主持人身上,所以直到把面粉幫她放好,她才發覺陪著她的也是她喜愛的主持人,一邊感謝一邊開懷大笑。我們也順勢對大媽進行了采訪,這個時候與其說是采訪,倒不如說是在和大媽聊家常,所以大媽根本就沒有意識到攝像機的存在,整個采訪自然、流暢、真實,受到觀眾的好評。
第四,善于提煉平凡生活中的閃光點,積極營造與觀眾的互動是采訪報道成功與否關鍵點。在現場采訪中,我們經常遇到這樣的事:基層群眾在習以為常的瑣碎而平凡的工作生活中,往往蘊藏著感人的閃光點,如果現場報道的主持人不能及時將這些閃光點提煉出來,毫無疑問會直接影響采訪報道的質量和水平。因此,筆者認為,除了采訪前設計的問題和感受外,主持人自身豐富的社會經驗和生活閱歷,是形成一篇精彩采訪報道的重要前提條件之一。同時,主持人體驗式現場報道還要求主持人能從采訪對象那里獲得有價值的材料,善于即興提出一些啟發性、引導性和針對性的問題,這樣的提問往往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在與被采訪者的溝通交流中,主持人還要善于即興總結,總結出這一行業的特點、勞動者的智慧,從而加深人們對這一行業的理解,達到“溝通產生和諧”的效果。
第五,在體驗式現場報道過程中,主持人要找準切入點,掌握好現場參與的“度”。主持人應該意識到在體驗式現場報道時,自己是觀眾的代表。尤其是作為一名在當地有一定影響力的主持人出現在現場時,現場本身就不可避免地發生了變化,主持人在現場出現,這是一種介入,這種介入已經構成現場的一部分,原始的生活狀態已經有所不同。在這種情況下,為了不影響現場的真實情況和氣氛,怎樣介入現場應作為一項重要內容予以考慮。在現場采訪的介入方式上,要求實事求是,辯證地看待。一方面現場介入時,要盡量不干擾采訪對象、不改變現場氣氛、不破壞現場環境。另一方面,必要時主持人要積極、主動、適時介入。利用交流、行為、姿態、表情等手段融入現場,甚至適度調動現場情緒、發掘現場信息,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愛心白菜進社區”的活動中,筆者作為主持人到達現場后,為避免有“做秀”之嫌,沒有一介入就直接賣菜,而是從外圍人手,隨手撿起地上的塑料袋兒、整理蔬菜包裝,從方便居民挑選蔬菜人手,很是隨意。很快有觀眾認出主持人,攀談起來,然后主持人再繼續深入,幫助居民挑菜、買菜、裝袋兒、稱重、收錢,并在這個過程中自然地完成采訪。作為一種公益性的體驗式現場采訪報道活動的介入,就要求主持人不要擺拍、不做秀,應該是主持人的身體力行,這樣才不會引起觀眾的反感,才會把公益活動做好、做實。因此,筆者認為,在主持人體驗式現場報道活動中,主持人的現場活動及現場表現,既會影響采訪對象的情緒以及現場氣氛等因素,又會直接構成采訪現場的成分。所以,在現場就必須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調動所有的感官,融入到事實中去,參與到工作實踐中去,也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起觀眾地參與意識,產生出身臨其境的感受,主持人也會因此拉近同觀眾之間的距離。
如何真正實現新聞工作的“三貼近”,“走轉改”活動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門。走基層、走進勞動者們中間,會發現新聞的源頭活水是基層群眾,只要我們能夠真正地俯下身子,沉下心來,用心體驗,就一定會做出更多更好的無愧于時代的新聞作品。
【主持人體驗式現場報道初探】相關文章:
初中思想品德課的“體驗式教學法”初探08-20
在初一思想政治課中實行體驗式教學初探08-17
評語初探08-09
評語初探08-17
“體驗式”教學的嘗試08-17
關注體驗式營銷08-06
“體驗式”最受歡迎08-17
體驗式教學流行京城08-17
文心雕龍初探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