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農業專家另眼看“三農”
農業專家另眼看“三農”
當前,隨著中央一系列支農政策的出臺,“三農”問題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在近日召開的全國“三農”問題研討會上,一些農業專家從全新角度揭示了當前“三農”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解決“三農”問題的戰略選擇。
農業不能按工業去搞
針對當前我國一些地區用工業模式來發展農業,大搞農業園區建設的做法,民建中央副主席、原農業部副部長路明研究員認為,這一現象很值得注意,農業生產有其自身的特點,主要表現在報酬遞減規律和家庭分散經營特性,這就決定了農業不能按工業模式去搞。
農業報酬遞減規律是指生產要素的投入增長,使產量最初呈現同步增長,當投入達到一定水平時,再增加投入,產量增長的比例逐漸減小,最后甚至不增長。增加農業產量有兩條路,一條是擴大耕地面積,走外延發展道路;另一條是提高單產,走集約戶經營道路。擴大耕地面積受可耕地資源限制,提高單產受報酬遞減規律制約。
而家庭分散經營特性是指以家庭經營為主要經營組織形式,充分利用剩余勞動時間,發揮家庭經營優勢的特性。農業生產勞動時間和生產時間不一致,具有很強的季節性。由于受氣候影響,為了不誤農時,即便是在深更半夜也要勞動;農業土地遼闊,對勞動評價也很難。這就形成了家庭分散經營特性。
上述這些特點決定了農業發展的獨特自然規律,而這些規律與工業發展模式是不一致的。因此,農業發展必須要尊重自然規律,而不能按工業發展模式去搞。事實也證明,許多農業園區建成之時就是虧損之時。
路明研究員的觀點得到了一些與會專家的贊同,他們說,當前世界農業發展成功的國家,都是以家庭經營為主要經營方式,即使是像美國那樣高度機械化的國家,也沒有擺脫家庭經營的特征。
退耕還林花了“冤枉錢”?
提起當前生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與會專家們對退耕還林、防沙治沙、水資源利用、生態農業在環境治理中的作用等,發表了一些獨特見解。
路明研究員等專家認為,生態建設要尊重客觀規律,如按客觀規律去做,就會起到四兩撥千斤、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則就是拿納稅人的錢瞎折騰。以退耕還林為例,實施了幾年之后才認識到封山育林、靠大自然自身修復力來恢復生態更為符合實際,而此前國家投入了那么多錢種樹種草等于“白花”了。如果能早認識到這一點,退耕還林這筆“冤枉錢”就可以節省下來。此外,防沙治沙法讓我們去治沙漠也違背了客觀規律。之所以如此,根本原因就是防沙治沙法沒有分清沙漠和沙地,沙漠是不可利用,而沙地是可以利用的。
水資源在西部地區生態建設中的利用,也是專家們關注的一個問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李立科、王兆華等人認為,在西部生態建設中,特別是在發展生態農業中,水資源緊缺是最大的制約因素。他們經過十多年的試驗、調查、觀察和查閱資料,認為西部地區自然降水的60%被蒸發了,它比流入河流湖泊和地下水資源總量大6倍,是西部開發的新水源。為此,他們通過對農田的自然降水去向進行試驗和作物耗水量分析,提出了應用“留茬少耕或免耕秸桿全程覆蓋技術”等新的耕作技術,開發農田蒸發水的新思路。
據李立科介紹,“留茬少耕或免耕秸桿全程覆蓋技術”是在借鑒國內外實施保護性耕作法的經驗,結合我國西部地區雨養農業的特點,經十多年研究、示范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具有一定的先進性、新穎性和可行性。通過對農田留茬秸稈全程覆蓋,有效地減少水分蒸發和流失,把自然降水的保蓄率由傳統耕作法的25%-35%,提高到50%-65%,可為每公頃農田增加600-1200立方米水分,開發了農田蒸發水,有效地克服了西部地區干旱對農業生產的影響,防止水土流失和沙塵暴的產生。
另外,生態農業在環境治理中作用,也為專家們所津津樂道。中國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員陳慶根認為,稻田在環境治理中的作用最為明顯,是“人工濕地”。我們的祖先在開發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四川平原時,用稻田替代自然濕地,起到了和濕地一樣的涵養水源、凈化水源的功能。現在,東部沿海地區大量毀壞稻田已引起有關學者的重視,但正面呼聲還夠高。他認為,目前,國家對保護天然濕地十分重視,但更應該重視保護“人工濕地”。
警惕土地成為“地方銀行”
土地是農業和農民的命根子,也是國家對農業宏觀調控的閘門。可近年來,隨著一輪又一輪的經濟開發熱,侵占農田的事件屢見不鮮,土地糾紛事件時有發生,成為當前“三農”問題的一個熱點。那么,為什么會出現這些問題呢?
四川農業大學教授張文秀等專家認為,主要是地方政府把土地當成了“地方銀行”和“第二財政”。近年來,隨著我國金融體制的改革,縣以下的金融網點基本撤出,致使地方政府資金來源緊張。沒有錢,沒有銀行,地方政府便把目光盯在了土地上,將
土地當成了“地方銀行”和“第二財政”,缺錢就靠向農民征用土地,然后再拿到市場上出售,換取資金。
中國土地規劃研究院黃小虎的研究表明,各級政府2000年一級市場土地收入為624億元,二級市場為3158億元,比一級市場高出5倍;2001年一級市場土地收入為1318億元,二級市場為7178億元,比一級市場高出5.4倍,政府收入由2000年平均每畝的2.6萬元增加到2001年的8.4萬元。這就是“以地生財”和“土地是第二財政”的來源。加上“暗箱”操作,政府官員為了“政績”和從中“尋租”,成為生產腐敗的“黑洞”。
目前,在上訪農民中,土地問題占第一位。雖然國家先后頒布了《土地管理法》、《土地承包法》等法律,但對如何保護農民的利益問題并沒有根本解決。據估計,近20年來,國家向農民征用土地約1億畝,利用壟斷一級市場的辦法,用低價征用農民的土地變為國有,然后按市場價出售,獲得征地補償費與土地市場價的差價約為2萬億元(每畝差價2萬元),每年為1000多億元。
路明研究員也認為我國存在著“土地銀行”。他說,新一輪的投資熱是怎么來的?就是由靠土地到銀行擔保貸款,或者以土地招商引資引發的。據統計,現在,西部地區靠土地擔保貸款占貸款總額的45%左右,而從土地上得到的錢相當于地方財政收入。這種作法不但造成了農業資本外流,同時也帶來了眾多的土地糾紛。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重大經濟社會問題。因此,當前我國亟待完善土地制度,廢除國家用于經營性的土地征購制度,允許農民承包土地的使用權進入一級市場。
民間信貸是當前中國農村比較普遍的一種借貸方式,由于對其缺乏正確引導,這種借貸方式存在很多問題,成為國家禁止的借貸方式。但農業部高級經濟師、政法司原司長郭書田等專家卻認為,民間信貸是農民獲取資金來源的一個重要渠道,在當前農村金融組織不鍵全的情況下,如何引導民間信貸公開化、合法化,并向組織合作方向發展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郭書田說,既然允許外國人在中國開辦銀行,就不應該再限制農民依法興辦金融機構。為此,他和一些專家們建議,允許農民建立以自我為主的合作性質的金融組織,辦理農民的存貸業務。經過改革,把信用社恢復為農民的合作金融組織,并在縣以上建立農民合作銀行。
土地當成了“地方銀行”和“第二財政”,缺錢就靠向農民征用土地,然后再拿到市場上出售,換取資金。
中國土地規劃研究院黃小虎的研究表明,各級政府2000年一級市場土地收入為624億元,二級市場為3158億元,比一級市場高出5倍;2001年一級市場土地收入為1318億元,二級市場為7178億元,比一級市場高出5.4倍,政府收入由2000年平均每畝的2.6萬元增加到2001年的8.4萬元。這就是“以地生財”和“土地是第二財政”的來源。加上“暗箱”操作,政府官員為了“政績”和從中“尋租”,成為生產腐敗的“黑洞”。
目前,在上訪農民中,土地問題占第一位。雖然國家先后頒布了《土地管理法》、《土地承包法》等法律,但對如何保護農民的利益問題并沒有根本解決。據估計,近20年來,國家向農民征用土地約1億畝,利用壟斷一級市場的辦法,用低價征用農民的土地變為國有,然后按市場價出售,獲得征地補償費與土地市場價的差價約為2萬億元(每畝差價2萬元),每年為1000多億元。
路明研究員也認為我國存在著“土地銀行”。他說,新一輪的投資熱是怎么來的?就是由靠土地到銀行擔保貸款,或者以土地招商引資引發的。據統計,現在,西部地區靠土地擔保貸款占貸款總額的45%左右,而從土地上得到的錢相當于地方財政收入。這種作法不但造成了農業資本外流,同時也帶來了眾多的土地糾紛。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重大經濟社會問題。因此,當前我國亟待完善土地制度,廢除國家用于經營性的土地征購制度,允許農民承包土地的使用權進入一級市場。
民間信貸是當前中國農村比較普遍的一種借貸方式,由于對其缺乏正確引導,這種借貸方式存在很多問題,成為國家禁止的借貸方式。但農業部高級經濟師、政法司原司長郭書田等專家卻認為,民間信貸是農民獲取資金來源的一個重要渠道,在當前農村金融組織不鍵全的情況下,如何引導民間信貸公開化、合法化,并向組織合作方向發展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郭書田說,既然允許外國人在中國開辦銀行,就不應該再限制農民依法興辦金融機構。為此,他和一些專家們建議,允許農民建立以自我為主的合作性質的金融組織,辦理農民的存貸業務。經過改革,把信用社恢復為農民的合作金融組織,并在縣以上建立農民合作銀行。
【農業專家另眼看“三農”】相關文章:
農發局農業工作思路08-24
“瞳”眼看東莞作文05-10
鼠眼看世界作文04-24
童眼看徐州作文08-31
鼠眼看世界作文10-30
貓眼看人作文10-21
童眼看世界作文10-10
童眼看東莞作文05-31
“狗眼看人”作文08-06
我的農信三年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