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行政管理論文>管理科學論文>創新社會主義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思路和模式

    創新社會主義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思路和模式

    時間:2022-08-21 10:59:29 管理科學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創新社會主義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思路和模式

      創新社會主義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思路和模式
      
      文/曹納雄
      
      摘 要:一個國家文化事業的發展代表著這個國家的國民素質,文化是一個民族精神的內涵。伴隨著社會的發展,公民對文化服務的需求越發旺盛。因此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勢在必行,同時建設公共文化體系也是繁榮和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政府公共文化體系是為公眾文化生活服務的,其構成也是多層面的,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模式,服務于大眾,是新時期文化事業的重點。
      
      關鍵詞: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企業社會責任
      
      社會的發展猶如一部機器的運轉,很多的零部件都正常工作,這架機器才能正常運轉。一個國家的文化事業發展代表著這個國家的國民素質,文化就是一個民族精神的內涵。國家發展公共文化服務,是增強國家軟實力的表現。公共文化服務的概念,包含在政府公共服務的范疇中,列在政府服務內容的重要位置。社會主義公共文化服務以政府部門為主,為公眾提供基本文化生活權利、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產品與服務的一系列舉措,包括制度、體系以及公共文化服務設施、資源和服務內容多個方面,以及政府為此投入的人才、資金、技術和政策保障機制等實際服務。
      
      一、建設社會主義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作出了社會體制改革的重大決策,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成為我黨新時期的一個重要任務。伴隨著社會的發展,公民對文化服務的需求越發旺盛。因此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勢在必行,同時建設公共文化體系還是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為廣大人民群眾實現基本文化權益做好服務,為促進社會精神文明建設做好基礎性工作,進而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作出貢獻。
      
      中國共產黨歷來是走群眾路線,是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重要思想的。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的實際體現,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的前提。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政府職能的體現,多元化發展的模式也是社會力量的體現。公民文化素質提高了,生產積極性就增強了,社會就會得到發展。
      
      建設社會主義公共文化體系是一項系統工程,其具體內容有器物工程、制度工程、精神工程。建設的目的是服務于全民科學文化素質提高,是為公民提供公共科學服務體系。因此加強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可以為受眾普及科學知識,使其掌握科學方法,形成正確的科學態度和價值觀念。
      
      二、政府公共文化體系的構成
      
      政府公共文化體系是為公眾文化生活服務的,其構成也是多層面的,下面對公共文化體系的構成加以闡述。
      
      1.政府是公共文化服務結構的核心
      
      社會主義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核心是政府,為公民提供文化服務是政府職能的一部分。社會轉型期,政府的職能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在政府的職能中,廣受關注的工作是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這兩項工作的地位日益突出和重要。文化是社會管理的一個重要內容,是文化領域內公共服務的組成部分,體現政府履行職能的本質屬性。所以構建社會主義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政府發揮著舉足輕重的核心作用,肩負著保證和維護公眾文化需求的重任。在這個過程中,政府部門應該提高認識,明確自身的職能,多方共同管理形成文化服務的合力。在城鄉各個層面都建立了文化站,文化站是負責轄區民眾的文化普及、文化宣傳、文化服務的主要機構。政府已經將文化服務工作作為一項重要的服務工作納入到日常工作計劃中。為此政府進行統籌規劃,優化管理模式,并且培養了一批優秀的專業管理人員,在職責范圍內為廣大群眾提供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政府還開展了“三下鄉”活動,優化了基層的思想政治工作環境,將文化服務工作的基本點推向鄉鎮。
      
      2.企業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主體
      
      伴隨著我國體制的轉型,市場經濟體制不斷深入發展,帶動了社會各種公共管理設施和城市建設基礎設施投資管理的多元化發展。政府單一投資管理的形式早已被市場化所取代,“獨角戲”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往,企業參與投資和管理的模式正在改變著政府單一管理的現狀。這樣的模式減輕了政府的負擔,克服了政府單一化管理的弊端,發動社會力量為大眾提供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優化文化服務的運行機制,將公共文化服務的社會化和市場化有效融合起來,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和文化運行機制的改革,將社會化和市場化作為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點,給企業參與社會工作提供機會,讓企業為社會文化的生產和產品提供發揮最大的作用。企業和政府雙贏,大眾的文化服務還得到了提高,這是一舉三得的好事。企業由于在經濟實力方面比政府強,在盈利的追求上比政府迫切,所以,發揮企業在各方面的優勢,服務于社會,服務于大眾,這是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拓展,有利于文化服務的高效開展,也是體現企業社會責任感的途徑和形式。
      
      3.非政府組織成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構的主力
      
      這里所談的非政府組織,是指那些獨立于政府組織之外的不以盈利為目的的民間組織,他們致力于公益事業,自發地構成社會組織。這一組織為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構發揮著重要作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核心是政府,而非政府組織彌補了政府組織管理和資金投入以及文化產品提供方面的不足。由于非政府組織的介入,社會文化服務工作的質量得到了提升,使得大眾文化產品和文化形式多樣化和多元化,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非政府組織占據半壁江山。
      
      (1)彌補政府力量的缺陷,補充政府文化服務能力的薄弱。長期以來,我國的公共文化服務一直是由政府負責,資金和力量的薄弱導致服務質量不高,文化產品單薄、單一,而民間組織的誕生,直接彌補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不足和力量的缺乏。
      
      (2)豐富了公共文化的服務內容。全球經濟一體化,使得我國與世界大范圍接觸,大面積接軌,人們對文化生活的追求也逐漸提高。人們在文化生活消費方面表現出來的獨立性、選擇性、差異性等都較之以往強烈,多元化的文化產品,為人民的生活提供了更為豐富的內容。
      
      (3)促進了政府職能的轉變。非營利組織不求利潤回報的性質可以轉變政府的職能,代替政府實施一定的管理和服務,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文明的提高,非政府組織還會持續出現和發展,并且促進公共文化服務質量的提高。
      
      三、高校文化的走向與發展
      
      目前我國高校文化服務的走向主要應從以下幾點著手:拓展服務主體、延伸服務范圍、多元化服務職能。
      
      1.突出服務的主體
      
      高校作為人才培養機構和科學研究機構,這雙重身份使得高校的公共文化服務內容具有方向性。首先是面向社會提供相關的課程與科研資源,這其中需要政府給予一定的指引,給高校辦學一定的自主權力。高校可以根據市場需求,進一步自主進行課程資源的增設,豐富教學資源和課程資源。然后將這種資源作為一種文化服務,向地方企業提供、向社會大眾提供,并把科研等文化資源變成生產力服務社會,促進文明進展。高校作為人才培養機構,對社會的主要服務職能體現在人才的培養上。知識爆炸時代的人才就是社會發展的生產力,培養人才,做好科研,盡早盡快將科研轉化為生產力。發揮高校自身在某一個專業領域的優勢地位,為社會中的企業提供科研成果。通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架,高校與社會企業的聯系更加緊密,高校對社會提供的文化服務增加了新的內容,學生成為新的文化服務主體。學生向社會傳遞著科學知識和文化素養,正能量的傳遞會使社會更文明和更快進步。
      
      2.不斷拓寬公共服務的覆蓋面
      
      以往的高校為社會提供文化服務,秉承著一種單一的文化傳承觀念。利用高校師生的人力資源,為社會提供全面、高質量的文化服務。高校的學生層次構成了豐富的知識結構,博士生、碩士生、本科生、專科生,不同學歷層次的學生構成了一個全面的知識網絡體系。他們具有各自的優勢和特長,社會對科研和人才的需求是多樣化的,高校的人才結構是多元化的。所以密切高校和社會的聯系,為社會和企業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務。因此高校應該強化自主辦學的主動性,根據社會的需要開設更加適合企業需求的專業,推動社會的文明和進步。讓師生走出去,走到社會中,普及科學知識,提高國民的素質。高校師生由于具有較規范和科學的科研訓練素養,他們的專業水準更高。所以學校應該采用一定的獎勵機制,激發廣大高校師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依托科研平臺和各種基金項目,站在時代科研的前端,本著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原則,提高文化服務的思想性、藝術性、科研性、實用性的特點,為廣大社會民眾提供具有一定文化導向的高素質文化服務。
      
      3.構建文化服務網絡,實現資源共享
      
      資源共享是基于互聯網技術而來的名詞。共享的含義即一種資源大家共同享有,減少資源生成的成本,為多數人服務。比如國家財政對高校實施規劃投資興建的文化惠民工程項目,使得我國各地公眾的文化生活質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利用上和資源的分布上不太均衡。高校應該和政府進一步規范文化設施的建設和使用,力爭為大多數人提供服務,投資一次,受益多年。
      
      做好社會主義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對于促進和諧社會建設,加快小康社會的建設速度,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都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在構建服務網絡體系中,要發揮政府的核心作用,鼓勵民間資金投入到公共文化事業中,提供文化生活產品,提高文化生活的服務質量,服務于大眾,豐富大眾的文化生活。強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利用文化事業的發展促進社會的文明進程,提升人們的文化生活品位。這是政府的職能,也是企業和民間組織承擔社會責任的表現。所以在文化設施的建設上,發揮企業和民間組織的作用,多元化和多渠道的發展公共文化事業,為廣大居民提供高質量和高品位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
      
      參考文獻:
      
      [1]孔進。我國政府公共文化服務提供能力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10(03)。
      
      [2]王鳳青。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化建設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農村小康科技,2010(04)。
      
      [3]陳波,胡小紅。我國區域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實踐模式及發展趨勢[J]。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0(03)。
      
      [4]張云峰,郭翔宇。建設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長效機制[J]。學術交流,2010(03)。
      
      [5]朱啟友。試論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六大主要目標[J]。晉中學院學報,2010(02)。
      
      注:本課題系“國家重大課題子課題 湖南省重點課題《創新社會主義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研究》(132DB12)”。
      
      (作者單位 郴州職業技術學院)

    【創新社會主義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思路和模式】相關文章:

    個人政治思路和設想08-27

    人才引進方法和思路08-24

    芻議作文創新教學的模式構建08-24

    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索08-27

    創新醫院管理模式的具體方法08-23

    試析社會主義文化體系的內在架構08-26

    文化創新作文02-24

    探究讀寫互助式教學模式 尋找閱讀、寫作教學新思路04-10

    創新教學研究模式 搭建區域互動平臺05-26

    關于高中思想政治教學模式的優化與創新08-23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在线观看免费AV永久免费 | 亚洲欧美综合国产精品一区看三级 | 最新国产精品视频第一页 |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久久 | 日本精品欧美中文字幕 | 一本清到视频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