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基本歷程與經驗
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基本歷程與經驗曹 杰1,賈學龍2,李賀體1,于守武1
(1.河北聯合大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河北 唐山 063009;2.廣西師范大學 體育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6)
摘 要:從志愿服務與思想政治教育內在一致性、志愿服務活動是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途徑、志愿者社團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創新、志愿活動增強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性四個角度論述了開展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必要性,對我國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基本歷程分啟動、發展、成熟三個階段進行簡要了回顧,并從中總結出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在思想教育、組織領導、活動內容、管理制度、服務地域五個方面的經驗。
關鍵詞: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必要性;基本歷程;經驗
中圖分類號:C9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03-0055-02
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是以高校大學生為主體開展的志愿性社會服務,是我國整個社會志愿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多方面的相關性,志愿者活動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開展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必要性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各類載體平臺和方式方法對學生在政治思想、道德情操、心理素質等方面進行教育,兼具政治性、思想性、理論性、實踐性。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不斷發展,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成為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1.志愿服務與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內在一致性
“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流傳到中國,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結合,形成了既與國際志愿服務接軌,又具中國特色的中國青年志愿者行動宗旨,即“通過開展青年志愿服務,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提高青年整體素質,為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和全面進步作出貢獻。”①以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為目標的思想政治教育與志愿服務具有內在一致性。在主體方面,二者都以大學生為主要參與者和對象,都能發揮提高青年整體素質的作用;在作用方面,二者都要求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和發展;在歸宿方面,二者最終的落腳點和歸宿都是為經濟社會的科學發展做出貢獻。
2.志愿服務活動是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途徑
社會進步和時代發展相應要求將符合時代潮流的新觀念、新元素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而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應運而生,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內容上由理論走向實踐、在空間上由校園走向社會、在方法上由說教走向體驗、在載體上由單一走向多元,切實增強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與實效性。
3.志愿者社團實現了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創新
中央16號文件指出:“積極組織大學生參加社會調查、生產勞動、志愿服務、公益活動、科技發明和勤工助學等社會實踐活動。”②“依托班級、社團等組織形式,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③目前,我國高校已經建構了不同層次和級別的志愿者社團,此類社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了重要的載體作用,舉辦了大量的頗具社會影響力的志愿服務活動。
4.志愿服務活動能夠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性
志愿精神所內蘊的主體性展現出一種積極的人生觀。在這一過程中,青年能夠作為主體更深入地接觸社會、了解國情,在自我與他人、社會、自然的關系上自覺自愿地謀求和諧,這是培養即將從校園步入社會的大學生的主體意識的重要環節,是推動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一個必要環節。
“道德的基礎在于人為精神的自律”[1],大學生作為主體在志愿者活動過程中,在客觀上實現了思想素質的自我提升。大學生志愿者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獲得積極愉悅的心理感受,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自我教育,這既從實際出發地運用了熏陶感染法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符合滲透性原則,又貫徹落實了堅持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的原則。
二、我國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開展的基本歷程
志愿者是人類社會不斷發展的產物,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學雷鋒活動可看做我國志愿者活動的起源,團中央于1993年決定實施中國青年志愿者行動。1994年12月5日中國青年志愿者協會的創立,標志著中國青年志愿者活動走上了正規化、組織化、規范化的軌道。綜觀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發展歷程,大致可劃分為啟動、發展、成熟三個階段。
從1993年底到1994年底,是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啟動階段。這一階段的志愿服務活動項目較為單一,以新春熱心行動為主要內容,40余萬名青年學生利用寒假在全國主要鐵路沿線和車站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為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廣泛開展奠定基礎。
從1995年至1998年,為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發展階段。這一時期,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逐步走向規范化,初步形成了活動機制。1994年團中央組建中國青年志愿者協會,各地高校也相應建立各級各類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組織,一大批長期性、專業性志愿服務基地相繼建立,開展了一系列定期、定點、定對象的志愿服務活動。
從1998年6月至今,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進入了成熟階段。第一,在志愿服務項目上不斷探索適合大學生特點的形式和內容,實施了青年志愿者扶貧接力計劃、社區發展計劃、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等一批重點項目,第二,在隊伍建設方面不斷規范,自2001年3月團中央實施志愿者注冊制度以來,在志愿者的管理制度方面,招募、培訓、使用、考核等工作逐步走向規范化、制度化。第三,黨和國家在政策、法律、財政等多方面加大對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支持力度。
三、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取得的基本經驗
通觀我國開展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基本歷程,從中可以歸納出一些基本經驗,這些經驗對于我們日后開展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非常寶貴。
1.在思想教育方面,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
中央16號文件在闡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思想時指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①,而中國青年志愿者行動的宗旨也提出“提高青年整體素質”②的要求。回顧我國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基本歷程,一直堅持著正確的政治方向,通過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開展,使活動的參與主體——大學生在其中受到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整體素質得到提升,從而為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搭建了新的平臺和載體。
2.在組織領導方面,要堅持黨的領導和組織保障
青年學生在政治上還不成熟、社會閱歷缺乏,識別真偽正誤的能力有限,但又飽含著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的激情和正義感,極易受人利用,從而犯下一些無法挽回的錯誤,這就使得對志愿服務活動的領導和組織保障至關重要。我國在開展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基本歷程中,已經形成了黨的領導和組織保障體系,黨中央、團中央至地方各級黨群機構,對大學生志愿服務組織都在政策上給予領導、在具體工作過程中給予指導,形成了多部門團結一致、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3.在活動內容方面,要堅持服務公益
從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基本歷程中可得出結論:在活動內容方面,無論是最初的“新春熱心行動”,還是在后期逐步開展的“扶貧接力計劃”、“志愿服務西部計劃”,公益事業都是志愿服務活動的主要內容。時至今日,民生問題已經成為黨和國家關注的重大課題,中央不斷出臺各項政策解決民生問題,以不斷提高公民的幸福指數。關注公益事業的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不僅為培養大學生提供了平臺和載體,同時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支持。
4.在管理制度方面,要堅持科學化與規范化
第一,我國已經成立了一系列的從中央到地方和各個高校的各級各類志愿者專門機構,為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開展,充分調動社會資源,創造了必要條件,也保證了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水平和質量。
第二,在上述專門機構的組建和發展過程中,黨和政府和這些機構已經制定頒布形成了一定層面的地方性法規、機構章程和管理制度,這一系列法規、章程和制度的形成,使得志愿者活動在招募、注冊、培訓、管理和使用等各個方面都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避免了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盲目性,形成了規范化的管理制度。
5.在服務地域方面,要堅持走國際化路線
近年來,我國大學生志愿者為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等在我國境內舉辦的大型活動提供優質的服務。不僅如此,我國大學生志愿者在世界上樹立了中國青年志愿者的良好形象。中國青年志愿者協會加強了與國際志愿服務協調委員會、歐洲志愿者聯盟等國際或區域性志愿服務組織的交流,這有利于在經濟全球化的境遇下推動我國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與國際接軌,提高志愿服務活動的整體水平和質量。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9.
[2]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團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動指導中心課題組:中國青年志愿者行動研究報告[J].中國青年研究,2001,(2)。
[3]北京志愿者協會:志愿組織建設與管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4]劉艷紅,薛玲,姜琬。大學生志愿者活動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1,(24)。
[5]彭海。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蘊[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4)。
【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基本歷程與經驗】相關文章:
返鄉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方案08-22
對“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的幾點認識08-03
社區志愿服務工作經驗交流08-24
黨員志愿服務活動方案08-24
志愿服務活動心得04-10
我的服務社歷程08-23
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個人總結(通用19篇)10-24
大學生學雷鋒志愿服務主題教育活動方案08-16
關愛自然志愿服務活動總結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