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行政管理論文>馬哲論文>馬克思物質變換理論與中國生態環境問題的成因分析

    馬克思物質變換理論與中國生態環境問題的成因分析

    時間:2022-08-26 15:05:56 馬哲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馬克思物質變換理論與中國生態環境問題的成因分析

    馬克思物質變換理論與中國生態環境問題的成因分析
    毛新
    (上海立信會計學院,上海201620)
    摘要:馬克思物質變換理論是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出的關于人與自然進行物質交換以及實現物質循環的理論觀點,是馬克思生態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物質變換不僅需要在消費領域、生產領域實現,也同樣需要在流通領域實現。物質變換受阻是導致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的直接原因。當前,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外向型經濟占主導地位的經濟政策以及化石能源的過度依賴是造成物質變換和物質循環受阻,進而產生中國生態環境問題的重要成因。
    關鍵詞:物質變換;中國;生態環境;產業結構;環境產業
    中圖分類號:B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 -723X(2010)05 -0018 -07
    近些年來,中國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環境問題日漸突出。生態破壞主要表現為植被減少、生物物種銳減;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的情形越來越嚴重;降雨量減少,水資源短缺;氣候變暖、極端惡劣氣候的現象不斷頻繁出現等。而環境污染則表現為工業“三廢”排放導致的大氣、水源和土壤污染;化石能源大量使用導致的農產品污染等。環境問題已經嚴重威脅到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以及社會的和諧穩定。
    中國生態環境問題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以及工業化、城市化的不斷推進而產生的。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經濟保持了高速增長,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進程明顯加快,從而使得產業經濟的發展形成這樣的一些特點:產業結構中第二產業過于突出;區域經濟中各地區發展不平衡,沿海地區明顯處于領先地位;國內外貿易中產品出口大于進口,資源外流情形比較明顯;能源結構中,化石能源比重較大,大氣污染比較嚴重。由于環境意識薄弱,發展觀念落后,生態沒有得到有效的保護,再加上一些未經處理的大量工業污染排放嚴重超越了環境的凈化能力,從而導致各產業之間、地區之間、國內外之間、能源環境之間的物質交換和物質循環沒有得到有效實現,促使生態環境不斷地惡化。不僅如此,發達國家還積極利用我國對外開放之機,將資源能源消耗多、環境污染重的生產型企業大舉向中國轉移,從而加劇了中國的生態環境問題。中國則利用勞動力價格低廉的比較優勢,加大了資源型低端產品的對外出口,從而形成了外向型產業的發展模式。在此背景下,物質交換嚴重失衡,環境問題愈加嚴重。
    環境問題反映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是人類能否善待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問題。要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尋找到生態環境問題的成因,還需要從哲學角度進行研究。對此,馬克思有著深刻的論述,其自然觀和發展觀的思想是有關生態環境問題的相關理論和觀點的集中體現。這些理論對于指導當前社會主義建設,實現經濟社會協調與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其中,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出的關于人與自然進行物質交換以及實現物質循環的物質變換理論,是認識生態環境問題的重要理論工具。運用這一理論,對于分析中國生態環境問題的成因,進而為尋找生態環境問題的解決方法,促進經濟社會與自然生態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一、馬克思物質變換理論的內涵及其對生態環境問題的意義
    馬克思所說的“物質變換”是指人類通過勞動與自然界不斷進行物質交換,實現物質的循環往復、不斷再利用的過程,物質變換不僅是人類經濟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形式,也是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一)馬克思物質變換理論的內涵
    馬克思認為,人與自然的根本關系是人與自然的物質變換。人是自然界的產物,作為自然存在物,人來源于自然,最終又會回歸自然。人類依靠自然界而存在,依靠自然界生活。“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不斷交往的人的身體。”‘“任何一個民族,如果停止勞動,不用說一年,就是幾個星期,也要滅亡,這是每個小孩都知道的。”自然界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首要前提,人類對自然界的依賴也是全面性的、持久不變的。因此,人類要維持生存和發展必須持續不斷地與自然界進行物質交換。一旦物質變換受到阻礙,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就會受到威脅,再生產就難以為繼。人與自然的物質交換主要是通過勞動來實現的。馬克思指出:“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引起、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這種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也就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循環,它“包括人類從自然界獲取資源,然后把它們加工成為人類所需要的新形態——也就是產品——的過程,也包括將產品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物,以及產品使用消費之后的殘骸釋放到大自然之中的過程。”
    物質變換是人類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物質變換的實現可以為人類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永不枯竭的資源能源。同樣,這也有利于自然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然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改造自然能力的逐步提升,人類與自然界物質變換的規模越來越大。尤其在人類進入資本主義社會以后,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支配下,人類對自然資源開始了掠奪式的開發和利用,造成資源的浪費和環境的破壞,結果導致物質循環遭到破壞,出現諸如氣候變暖、生物物種銳減、資源浪費、污染嚴重、垃圾泛濫等一系列環境問題。這些問題已嚴重威脅到人類的生存。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物質變換受阻就是資本主義生態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為此,馬克思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提出了資本主義必然會被社會主義所取代的科學結論,并設想在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里“合理地調節他們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把它置于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從而通過“合理調節”或“共同控制”來促進物質的良性循環。可見,要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善待自然,保護生態環境,就必須合理調節人與自然的物質變換。
    (二)物質變換的途徑及其對于生態環境的意義
    物質變換的途徑是指物質變換的實現方式。馬克思從生產領域和消費領域提出了物質變換的實現方式,即促進生產排泄物和消費排泄物的循環再利用。這是實現人類與自然界進行物質交換的兩大主要實現形式。本文認為,除了生產領域和消費領域需要實現物質變換以外,還應該加上流通領域的物質變換。因為對于局部地區而言,流通領域的物質循環是實現該地區物質交換平衡的重要途徑。
    對于人類與自然界的物質變換,馬克思不僅提出人類的生存和生產的發展是與大自然進行不斷的物質和能量交換之外,還提出了對于人類消費排泄物以及生產排泄物進行再利用的科學觀點。“對生產排泄物和消費排泄物的利用,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而擴大。生產排泄物是指工業和農業的廢料。如制造機器廢棄的鐵屑是生產排泄物,但它在回收后又可作為原料進入鐵的生產中。消費排泄物則部分地指人的自然的新陳代謝所產生的排泄物,部分地指消費品消費以后殘留下來的東西。它對農業來說最為重要,可在利用這種排泄物方面,早期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上浪費很大。”
    馬克思認為,無論何種廢物都具有再利用的價值。“所謂的廢料,幾乎在每一種產業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因為每種物都具有多種屬性,從而有各種不同的用途,所以同一產品能夠成為很不相同的勞動過程的原料……在同一勞動過程中,同一產品既可以充當勞動資料,又能充當原料”。“一種已經完成可供消費的產品,也能重新成為另一種產品的原料,或者勞動使自己的產品具有只能再作原料使用的形式,這樣的原料叫半成品,也許叫做中間成品更合適些,例如棉花、線、紗等等。”可見“廢料”作為自然資源,對于一種用途或目的來說沒有價值,但在另一種用途或目的中卻具有較高的價值或必不可少的價值,具有可被再利用的屬性。任何物品如果不加利用,它也可能成為事實上的廢物。“機器不在勞動過程中服務就沒有用。不僅如此,它還會由于自然界物質變換的破壞作用而解體。鐵會生銹,木會腐朽。紗不用來織或編會成為廢棉。”所謂利用,就是通過“活的勞動”,使“它們由死復生,使它們從僅僅是可能的使用價值變為現實的和起作用的使用價值。”廢物再利用有兩種實現途徑:一是在同一生產部門參與生產的再循環。如“在制造機車時,每天都有成車皮的鐵屑剩下。把鐵屑收集起來,再賣給(或賒給)那個向機車制造廠主提供主要原料的制鐵廠主。制鐵廠主把這些鐵屑重新制成塊狀,在它們上面加進新的勞動。他以這種形式把鐵屑送回機車制造廠主手里,這些鐵屑便成為產品價值中補償原料的部分。就這樣這些鐵屑往返于這兩個工廠之間,這當然不會是同一些鐵屑,但總是一定量的鐵屑。”二是在不同部門參與生產的再循環。“進入直接消費的產品,在離開消費本身時重新成為生產的原料,如自然過程中的肥料等,用廢布造紙等等。”“產品的廢料,例如飛花等,可當作肥料歸還給土地,或者可當作原料用于其他生產部門;例如破碎麻布可用來造紙。在前一種情況下,一個生產部門的一部分不變資本,就可以直接同另一個生產部門的不變資本相交換,例如棉花同用作肥料的飛花相交換。”物質變換不僅可以同一產業內部得到實現,在不同產業之間也能得到實現。此外,不同地區之間、能源與環境之間也是物質變換得以實現的重要渠道。循環經濟是這一思想的具體體現。①這些渠道不僅有利于物質變換的實現,而且物質變換必須在這些領域得到實現,否則生態環境就會失去平衡,得不到可持續發展。
    物質變換的實現對于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要合理調節人與自然的物質變換,必須在消費領域和生產領域都能夠實現物質循環。物質變換受到阻礙是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的直接原因:(1)在消費領域,如果被消耗掉的自然物質最終不能回到土地,則會降低土地的肥力,并最終影響到生活和生產。“人以衣食形式消費掉的土地的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將破壞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條件。這樣它同時就破壞城市工人的身體健康和農村工人的精神生活”。在生產領域,從生產到消費之間的環節如受到阻礙,商品的物質變換在社會領域就會受到阻礙。商品賣不出去,生產與消費就發生脫節,這必然會對資源產生浪費,從而也是另一種形式的生態破壞。(3)在流通領域,如果由于貿易的不平衡,局部地區資源和能源的物質交換就難以實現,并最終損害該地區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馬克思物質變換理論是馬克思生態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物質變換理論既有利于對物質資源最大程度的利用,減輕物質生產對自(范文先生網 www.baimashangsha.com)然資源的消耗,又有利于減少生產發展和生活進步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盡管馬克思的物質變換理論是以資本主義為例進行闡述的,但它對于我們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有效促進物質變換和生態環境的保護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當前,中國國內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外向型經濟占主導地位的經濟政策以及化石能源的過度依賴,是造成物質變換和物質循環受阻的直接原因,是導致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的重要因素。
    二、物質變換受阻是中國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的直接成因
    環境問題的產生是人與自然界物質變換受到阻礙的直接結果。物質變換受阻使得生態環境的生產和再生產不能順利實現,生態失衡不能恢復、環境污染得不到凈化,最終造成生態環境問題。長期以來,由于中國采取的不合理的產業結構、過于依賴出口的經濟政策、過于依賴化石能源的消費結構,造成了產業部門之間、在國內與國外資源之間、在能源與環境之間的物質變換受到阻礙,從而使得經濟、資源與生態之間的發展失去平衡。這是中國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的直接原因。
    (一)不合理的產業結構造成部門間物質循環的不暢
    合理的產業結構、協調的部門比例是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也是馬克思所要求的兩大部類之間比例協調的重要體現。要達到物質變換的順利實現,促進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必須構建合理的產業結構。而我國產業結構不合理現象比較突出,部門之間物質循環存在著障礙。
    一是經濟結構不合理、第二產業比重過于突出。中國經濟結構不合理、各部門之間比例不協調的問題,主要表現為第一產業發展滯后,第二產業過于突出,第三產業沒有得到充分發展。第二產業尤其是重工業污染重、資源消耗多、對生態環境影響大。而第三產業是以知識經濟、信息產業和服務等無污染行業為主,資源消耗少、對環境比較友好。產業結構的不合理必然加重了物質變換的難度。
    造成中國產業結構不合理有歷史和現實兩方面的原因。新中國成立后不久,面對列強的重重包圍和封鎖,國家領導人制定了重工業優先發展的戰略,采取了集中動員和重點配置資源的制度安排,把有限的資源投入到以軍事工業為核心的重化工業中去。發展重工業需要大量的密集資本。為了以比較低的成本來集中分散的農業剩余,國家自1956年起對農副產品實行統購統銷制度,通過這種制度來壓低農副產品價格,形成工農產品價格剪刀差,為重工業提供資本積累。同時為了控制企業剩余的使用,國家實行了工業部門國有化;為控制農副產品的供給,國家對農業部門實行了人民公社化。在這一制度安排下,中國的重工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中國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了國民經濟的恢復,極大地促進了鋼鐵、冶金,化工、煤炭能源部門,為新中國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極大地增強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雖然重工業發展戰略并不符合馬克思關于社會生產兩大部類協調均衡發展的規律,在特定的歷史時期,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還是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改革開放以后,重工業優先發展的狀況仍然得以延續下來。這是因為,雖然經過前30年的積累,中國工業水平相對于過去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中國工業化過程遠未結束,到目前為止尚處于中期階段。要在較短的時間內趕上發達國家,客觀上必須加速發展以加工制造業為中心的第二產業。此外,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背景下,各地為了發展經濟,提高GDP數量,主觀上有不斷地將投資集中于第二產業尤其是重工業的愿望。
    二是重工業加速了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和環境污染,阻礙物質循環。農業作為第一產業生產的對象主要是有機物,包括各種動植物及其加工品,它與自然界保持著有機的聯系,屬于可再生資源。第二產業中以農產品為原料的那一部分加工型的輕工業使用的也是有機且可再生資源,可以實現產業之間的物質循環。而第二產業中的重工業如化工、鋼鐵、制造等行業消耗的卻是無機原料,屬于不可再生資源,所以不可能實現與第一產業之間的物質變換。因此,以重工業為主的第二產業在經濟結構中所占的比例越重,不可再生資源消耗得越多,物質循環存在的障礙就越多,也就越不利于資源的永續利用。而且第二產業中還存在大量污染密集產業,如煤炭、石油、化工、冶煉,部分采礦業等。這些產業的發展必然會排放出大量工業“三廢”,從而又會加重環境的污染。被污染的生態環境如果超過了自然界自我凈化能力,則自然界的物質循環又會受到破壞,導致環境中的惡性循環。
    (二)外向型經濟政策與國內外物質循環的單項流動
    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建立了以外商投資推動、以對外出口拉動的外向型經濟格局。這種經濟發展政策較好地利用了中國勞動力價格低廉的比較優勢,有利于中國在國際分工中搶占一席之地。但由于產品大量出口,產品的消費地在國外、生產地在國內,出口產(范文先生網 www.baimashangsha.com)品的生產消耗了大量國內的能源和資源,客觀上造成中國國內資源能源向國外的單項流動,使中國與國外之間物質循環難以實現。再加上中國產品低廉,資源的定價機制尚未完全市場化,資源存在估價過低的狀況,這必然會導致以國內資源和能源低價出口而補貼他國的局面,導致國際上購買力相對下降,更加不利于物質循環的實現。
    中國之所以會選擇外向型經濟政策,采取鼓勵擴大出口的經濟戰略,主要原因在于中國具有勞動力成本的比較優勢和人口紅利,有利于發展勞動密集型工業,吸納國際產業的大轉移。此外,中國工業技術落后,要進口設備和技術需要大量外匯,中國長期以來通過鼓勵出口以換取外匯。為了換取外匯,國家采取了鼓勵出口政策,制定了包括出口退稅等各種措施。在政策鼓勵下,各地紛紛建立了以出口為導向的產業政策。與此同時,國際產業向中國的轉移也為我國外貿出口奠定了基礎。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和開放格局的形成,中國對外貿易量逐年上升,出口規模越來越大。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中國外向型經濟政策得到確認和強化。經過近20多年的發展,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貿易出口國之一。
    然而,中國對外出口的產品不僅附加值低,而且對環境影響大,不利于國內自然資源的物質循環。首先,從出口產品的結構上來看,資源和能源密集型產品占比很大。出口的農產品、畜產品、部分與第一產業緊密相關的輕工業產品,如蔬菜、鮮花、大米、小麥、玉米、棉花棉布、羊毛等農產品、木材、魚類、畜產品等,都屬于有機物質。其次,這些出口產品原材料和初級加工品較多,附加值不高。如出口的棉花棉布,經過國外加工后再返銷,外商可以賺取數倍、數十倍的利潤。而國內只能獲得微薄的勞力報酬。再次,出口了生產過程中會產生大量污染的制成品,如紙張、農藥、化工原料,或者會消耗大量能源的產品,甚至出口了大量能源。如以出口較多的電解鋁為例,生產1噸電解鋁需消耗電1.5萬千瓦時,2003年中國電解鋁出口104萬噸,2004年為141萬噸,2005年雖有所下降,仍達到1 14萬噸,相當于分別向世界出口電量156億、212億和171億千瓦時。此外,中國每年還有大量的能源直接出口,2005年向國際市場凈出口4551萬噸煤炭和1276萬噸焦炭,其中焦炭出口居世界首位,占世界貿易量的60%左右。大量資源能源的出口造成國內環境資源的流失不利于國內自然生態的可持續發展。近幾年這一狀況雖有所改變,但仍未發生根本性變化。
    從中國進口產業的結構來看,資源、能源所占比重非常小,絕大部分屬于從國外引進的附加值極高的知識產權、成套設備、管理技術、咨詢服務、產品標準等。這類產品或服務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少,有利于國外生態環境的平衡發展,而無助于補償我國失衡的生態環境。
    因此,這種以消耗資源能源的產品或直接以資源形式對外的出口,無論是有機物還是無機物,對于我國國內物質變換是極為不利的,它造成了我國資源能源對外的單向流動,使我國國土范圍內的物質變換難以實現。因此.改變出口結構,提升出口產品的層級,逐步培育并建立以知識產權、各類咨詢和服務、文化產品和高附加值機械產品等為主的出口結構將十分必要。只有這樣才能維持國內生態的正常再生產,實現國內經濟社會的永續發展。
    (三)化石能源消費的過度依賴與能源環境再生產的阻礙
    能源的開采和使用與生態環境關系十分緊密。能源來自于自然界,能源的消費應該有助f環境的再生產,有利于能源與環境之間的物質交換。然而,化石能源等不可再生能源的大量消耗,不僅難以實現能源的再生產,而且會造成環境的重大污染,直接危害生態環境的平衡,增加環境自我凈化的負擔,不利于能源環境的平衡發展。
    能源是經濟發展的血液,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是建立在大量消耗化石能源的基礎上,從而導致生態環境極其脆弱。據統計,1978-2005年中國GDP年均增長9.6%,同期中國一次能源消費也保持了年均增長5. 16%的速度,實現了能源90%以上的自給率。這說明,中國不僅是能源消費大國,而且能源供給主要來自于國內。從能源生產總量看,我國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產國。2005年一次能源生產總量達到20.6億噸標準煤,是1949年的87倍,是改革開放初的3.29倍,約占全球能源總產量的13. 6%。然而,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由于化石能源比例過高、可再生能源比例過低,而且能源清潔化程度不高,不僅使得能源資源加速耗竭,而且造成對環境大量污染,使能源與環境之間的物質變換不通暢。
    一是化石能源過重、可再生能源過低。在中國能源生產總量中,污染較重的化石能源比重過大,其中煤炭產量多年位居世界第一,2005年達21.9億噸,占世界總產量的37. 4%;原油產量達1. 81億噸,居世界第6位;天然氣產量達500億立方米。此外,化石能源產量逐年遞增。以煤炭為例,據媒體報道,2006至2009年,全國煤炭總產量分別為24、25. 23、28. 388、3074億噸。與化石能源相比,可再生能源雖然有了較大的發展,但難以改變化石能源仍然占據主導地位的能源結構。到2005年,水電裝機容量達到1. 17億千瓦,居世界第一,太陽能熱水器總集熱面積8000萬平方米,占世界的一半以上,核電從無到有,發電裝機近700萬千瓦,年產沼氣約80億立方米,已擁有戶用沼氣池1700多萬口。但是煤炭依然在能源結構中占有絕對地位。2005年煤炭在一次能源生產總量和消費總量中的比重分別為76. 3%和68. 7%.遠遠高于全球平均27qo和27. 8%的水平。煤炭的使用會產生大量導致全球氣候變暖的二氧化碳,并且產生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質,對大氣產生難以逆轉的污染,也不利于能源環境的和諧發展和物質變換的實現。
    從中長期來看,我國對以煤炭為主的化石能源的依賴還不會發生根本性改變。因為我國化石能源的儲量還比較豐富,現有的開采、利用技術比較成熟。據測,煤炭地質理論資源量為5萬多億噸,保有儲量為1萬多億噸,探明可采儲量還有1145億噸,可開采上百年。石油可采資源量為212億噸,探明剩余可采儲量25億噸,平均探明率33%,處于勘探中期階段。天然氣儲量產量有望快速增長,可采資源量為22萬億立方米。截至2005年底,已探明可采儲量3.5萬億立方米,平均探明率15.9%,尚處于勘探早期階段,開發潛力大。而且現在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還會由于資金投入、技術門檻、電網建設、制度支撐以及財政政策等條件而受到一定的限制。
    二是能源清潔化比例偏低、能源環境物質變換不暢。能源的消費對環境影響很大。能源的大量使用尤其是化石能源的使用會產生大量有害氣體,超出環境自我凈化的能力,進而對環境造成污染和破壞。具體而言,不同形式的能源對自然環境造成的影響是不同的。比如,有可再生能源與不可再生能源之別。可再生能源來源于自然界,主要人類合理開發利用并可以實現再生產,使得能源與環境保持連續的物質變換,并能夠創造和諧的生態環境。而不可再生能源使用過后很難再回到自然界(循環利用僅能做到特定時空范圍內的部分再利用),能源與環境的物質變換受到阻斷。再如,有潔凈能源與非潔凈能源之分。潔凈能源經過潔凈化處理或本身既是清潔能源,因此其在使用過程中不會對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從而有利于保護環境。而非潔凈能源的使用會直接對空氣造成污染,自然不利于環境保護,使能源與環境處于對立狀態。
    中國能源清潔化比例偏低,不利于能源環境的平衡發展。首先,中國可再生的潔凈能源開發不足。中國水力資源儲量占世界首位,但已開發的電量只有儲量的6 -7%,比例明顯偏低。此外還有大量的太陽能、風能、核能、地熱能等有待開發。其次,能源的潔凈化比例不高。要使煤炭潔掙化,可以進行脫煤處理。世界上煤炭消費量較多的國家大都將原煤入洗后再投放市場,“煤炭入洗比重最低的國家也在40%以上。中國原煤入洗比重較低,僅有16 -18%”。此外,可以采用煤電一體化技術,將煤炭用于火力發電,進而轉化為潔凈能源。“電廠是燃燒效率最高的用煤裝量,且便于燃燒產物的凈化,發達國家發電用煤占煤炭消費量的一半以上,有的國家高達85%,中國發電用煤占煤炭消費量的30%。”
    由此可見,中國能源消費結構中化石能源比重過高,潔凈化程度不高,從而導致能源的消費直接造成對環境的危害,成為空氣污染和溫室氣體排放的直接來源。要改善能源環境的關系,實現能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中國必須加強可再生能源的開發,提高能源的潔凈化程度。
    三、中國生態環境問題的解決思路
    按照馬克思的物質循環理論,物質循環受到阻礙是環境問題產生的直接原因。因此,要解決環境問題必須設法消除阻止各種物質循環的障礙,使生產領域、生活領域以及流通領域的物質交換都能夠順利進行。為此,針對中國目前的實際情況,需要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物質變換;提升產業層次、擴大國內需求以協調物質循環;發展清潔能源與可再生能源促進能源環境的平衡發展。
    (一)發展循環經濟直接促進物質變換
    循環經濟是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典型經濟形式,具有經濟和生態的兩重效益;一方面它極大地減少了資源消耗,最大程度地提高了資源利用的效率,另一方面它減少了廢物對自然環境的污染和破壞,促進了生態環境的生產和再生產,從而減少了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的矛盾、緩解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
    當前我國循環經濟發展得比較緩慢,經濟和生態效益沒有很好地發揮出來,其主要原因在于廢物循環利用的意識不強,廢棄資源回收利用的渠道不暢,廢物再利用的用途沒有很好匹配起來。長期以來我們形成了用完即棄的生產和生活習慣,導致大量生活廢棄物或工業廢棄物沒有得到很好的利用,結果既增加了環境負擔,又浪費了資源,使生產發展建立在大量消耗資源的基礎上。此外,發展循環經濟需要配套的科技水平,由于我國環保科技落后,廢物再利用的生產轉化能力不強,進而限制了我國循環經濟的發展,這使得我國工農業資源利用率低下,單位GDP資源能源居高不下。發展循環經濟可能使物質的多重屬性得到開發,它是解決環境問題、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自然生態協調發展的有效途徑。
    (二)提升產業層次、擴大國內需求以協調物質循環
    促進物質循環,除了發展循環經濟,還必須從調整產業結構、提升產業層次和擴大國內需求人手。第一、三產業對資源能源消耗相對較小,而第二產業消耗過重,不合理的產業結構會造成部門間物質循環的不暢。產業結構的調整主要是為了減少第二產業的比重,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積極促進第一產業的發展,從而減少經濟發展對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實現部門之間的物質循環。同時還要改變經濟增長過于依賴出口的局面。大量商品出口客觀上造成中國國內資源能源向國外的單項流動,國內外之間物質循環難以實現的局面。
    (1)調整產業結構、提升產業層次、產業結構對環境影響較大,不同的產業結構對環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一般來說,第二產業的重工業對環境污染最大,其次為輕工業,對環境影響最小的當屬第三產業中的服務業。因此產業調整的方向就是擴大第三產業的服務業,減輕第二產業的比重,使GDP變輕、變綠。同時要節約資源,減少資源的損耗,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使公共資源效用最大化。國家應該積極實施產業調控,通過政府的干預或引導,對特定產業予以扶持和保護,使產業結構逐步合理,實現整個社會資源配置的優化,提高資源的效益。實施結構合理的產業政策,減少資源的消耗,必然會對生態環境建設具有重要意義。(2)擴大內需促進國內物質變換。從總量來說,中國是資源大國,但人均來說又是資源貧國。中國有限的資源能源是實現國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保障。因此,合理開發和利用國國內資源、保護國內生態環境是經濟發展的首要問題。
    長期以來中國建立起以出口為導向的外向型經濟,這對促進中國經濟發展固然起到了積極而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明顯而嚴重的不足;國內資源被加速消耗,國內生態環境在大量生產的壓力下處于高負荷狀態,從而給環境的再生產和可持續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中國尚處于工業社會的中期,今后城市化和工業化會加快并行發展,經濟總量會進一步提升,資源消耗會進一步加快。因此,以優先滿足內需為導向的經濟政策無疑有助于實現國內資源生態的平衡,有利于國內物質變換和物質循環。中國東西部經濟發展水平差距很大,廣大農村還比較落后。如何提高廣大農民的消費能力,進而促進農村和內地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是今后數十年中國經濟社會得以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因此,在推動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中,要將擴大內需作為比投資和出口更加優先的領域。
    (三)發展清潔能源與可再生能源促進能源環境的平衡發展
    中國能源問題是造成環境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石油、天然氣、煤炭等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制造了大量有害氣體,這些未經處理或不能完全作無害處理的有害氣體排放至空中直接造成了空氣污染,而自然界來不及吸納和凈化的大量二氧化碳會積存在大氣層,造成溫室氣體效應。因此,一方面需要對傳統化石能源進行清潔化改造,減少有害物質的排放,另一方面應加大開發使用可在再生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潔凈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將有利于能源環境的協調發展。
    綜上所述,無論是發展循環經濟、調整經濟結構、擴大國內需求,還是發展清潔能源與可再生能源,都是為了促進人類與自然界的物質變換,促進經濟社會與自然生態的可持續發展,使人與自然的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馬克思物質變換理論不僅有助于分析中國生態環境問題的成因,也為中國生態環境問題的解決指明了方向。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4]臧立.馬克思主義環境思想的現代解讀[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3.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l974.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8]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 - 1858年)[A].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9]馬凱,駁“中國能源威脅論”[J].價格理論與實踐,2006,
    [10]王俊峰.中國能源-經濟·環境(3E)協調發展的研究與政策選擇[D].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2000.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亚洲欧美中文幕乱码在线 | 香港三日木三级少妇三级99 | 亚洲国产AV午夜福利精品一区 | 亚洲性爱视屏在线观看 | 亚洲高清在线精品尤物三区 | 在线视频欧美日韩精品 |